队列谁发明
❶ 我军叠被子叠成“豆腐块”,有什么来历
讲到军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威武,看到军人很多人心里都会有一种崇拜感,因为在他们眼里,军人代表着崇高、有使命感。如果你参观过军人的宿舍的话,那么你发现军人宿舍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但是“豆腐块”被子自从进入外界的那天起,就伴随着赞美和质疑,质疑的人大都说“豆腐块”被子是一种形式主义,叠被子能够叠出战斗力吗!战场上用被子能够杀敌吗!那么军人叠“豆腐块”被子到底是不是形式主义呢?为什么军人一定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呢?
首先讲一个故事,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花费重金打造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这支海军舰队不管在吨位、数量还是火力都在当时的日本海军之上,日本经过侦察之后,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在北洋水师的战舰上,中国士兵随便在晾晒短裤、袜子和被子,日本绝对从这个细节就可以断定北洋舰队是一支外强中干的舰队,清政府海军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战斗力不强,基于这个情报,日本海军最终发动了甲午战争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军队内务是军队纪律的保证,一个连内务都做不好的军队战斗力从何谈起。所以要求军队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从侧面来说是要求军人叠的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叠成”方方正正的规矩,没有曲线的规矩,军人才能恪尽职守,才能听从指挥,才能打胜仗。内务的好坏其实是可以反映一个人,一支部队的精神风貌的,试想内务极其脏乱的部队怎么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听从指挥呢,这些都做不到,那么在战争中肯定吃败仗。
同时,“豆腐块”被子也是中国军人的优良传统,解放军的豆腐块被子是从黄埔军校时期学来的,当时黄埔军校的内务非常严格,必须在10分钟起床、洗漱和整理好内务,然后操练。中国军队从弱变强,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敌人,正是因为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继承了先辈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让我们的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这里的战斗力往往都体现在细微之处,细微之处见精神。叠被子看似简单,却有着复杂的工序,比造核弹毫不逊色。很多人觉得叠豆腐块很简单,其实有的人叠了十几年都叠不出来那种效果。
部队作战的关键是保持整体的战斗力,所谓的整体战斗力就是在平时平时井然有序,战时锐不可当。古代就有把“军容孰整”列为军队取得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求军人必须把被子叠成“豆腐块”目的就是为了训练部队的军容意识,因为一个赋有着军容严整,具有良好形象的部队不仅可以产生内部团结,而且对外还可以产生威慑力,尊严强军力,使其闻而惧之。由此可以见“豆腐块”被子并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包含着深刻内涵意义的行为。
❷ 据说踢正步'走队列是纳粹德国发明的'是吗
是普鲁士,不是纳粹德国。被视为军 国 主义和极 权 主义的象征。
所以,踢正步在现在绝大多数国家也是一个带有贬低意味的(收西方国家的影响。)。
❸ 罗马方阵是谁发明的
马其顿方阵的具体介绍马其顿方阵分工图正规常备兵: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直径2英尺的圆盾。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轻装步兵:矛的长度短一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机动性更好。骑兵: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辅助兵: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马其顿军队编制: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优点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相比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的防守能力略为逊色,但攻击则凌厉得多,战败的雅典人这样描述,攻到马其顿人面前的每个士兵都必须同时对付至少十个以上的长矛头。不难理解,为何雅典人会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迅速溃败,漫过底比斯人的阵地,仍然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埸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缺点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首先这种方阵不是全方位阵型,全方位阵型的全方位防御的话你想想该怎么排?大家围着一个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这样除了站在原地不动还能干吗?战场上根据形式要不断调正方向,进攻时只能面向一个方向,全方位的长矛方阵中世纪后期瑞典长矛兵也使用过,不过那时的战争与此时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袭击都很自觉的撤退了,因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着不动。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而且战斗一开始,谁会这么排兵布阵?罗马方阵闻名天下的罗马队列其基本单位为小队,每个小队构成一组。将它与希腊方阵混为一谈是种极为普遍的误解。每横列20人,纵6人。两人之间间隔1.8-2米。横列的各小队之间约为30米间隔。各小队交错排列。整个队列通常由三个横列组成。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成年并组成的第三横列。军团战术:采用三队列法。由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首先推进,当距离敌人20码时,将重标枪掷出。同时,军团开始疏散。往往在标枪掷出之后完成疏散,第一横队的士兵开始冲锋,前两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格斗。后面6-7列士兵投掷标枪。数分钟后,由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替换,第一横列后撤休息。由少年兵组成的轻步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横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成年兵为军团的后备队。秦阵秦阵主要是以远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弓箭为主的,前三列为弓箭手,但他们还有短剑匕首之类的近身武器,后面接着的是手握长矛和长戟的士兵,再后面是骑兵,用于追击退敌和保护左右两翼的。对于这种阵,在你还没靠近它的时候你已经死了一大片了,但那时候中国打仗都这样的,先放箭再打架的三种阵型为不同时期的产物,首先罗马方阵是淘汰了马其顿方阵的其次前两方阵均未和秦阵有交战过的记录最后按文明的发展规律,后者比前者优秀;所以由于秦阵是最后出现的,故理论上它是这三个里面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