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天才与创造

天才与创造

发布时间: 2020-12-29 10:52:44

Ⅰ 为什么说有些历史名人既是天才也是疯子

“一个有创意的人需要在他感兴趣的方向有一个优秀的知识背景,并且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习惯(成为一个疯子可不够)。”——艾萨克·阿西莫夫
创造力是否以冒罹患精神病的风险作为代价?只能说,斯蒂芬森等人指出了精神疾病与创造力在基因上的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很微弱,但斯蒂芬森认为,这个结果至少说明高创造力作为一种对社会有益的特征,却可能给个人带来消极的影响。
然而,根据英国《卫报》报道,尽管这一研究报告了显著的结果,却并没能打消同行们对创造力与精神疾病之间关系的怀疑。
斯蒂芬森团队对“创造力”的定义首当其冲受到了质疑。一方面,文艺工作的从业者是否等同于文艺创造力高还值得商榷;另一方面,文艺方面的创造力只是创造力的一方面,从心理学对创造性的研究来说,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力主要是艺术创造力,不同于科学创造力(比如采用新颖的方法解决学术上的问题)[5]。哈佛大学的精神疾病系罗滕伯格教授(Albert Rothenberg)曾经采访过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表示在这些高度具有科学创造力的人身上,就未发现精神分裂或者双相情感障碍之类的疾病。
其次,基因信息能够决定的差异也许太小。美国亚特亚大埃默里大学的基因学家卡特勒(David Cutler)认为,精神分裂风险分数所解释的0.24%变异微不足道,就好比一个无创造力的人与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之间距离为1000米,而基因方面的原因带来的差距仅为2.4米。
此外,对于这个研究,一些研究者也告诫人们警惕一个相当常见的陷阱,即相关不等于因果。罗滕伯格指出,患有精神疾病与从事文艺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尽管可能有基因的原因,但也有可能是人们接受精神疾病的治疗所导致——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艺术疗法,经历过这些治疗的患者可能更容易被艺术所吸引,从而才从事相关职业。
大概唯一可以让科学家们达成共识的是,作为人类智能最好的体现,创造力的内在机制非常复杂。不管是从脑神经的角度,还是从基因的角度,单独的研究可能都只摸到了真相的一面。在了解人脑如何进行创造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只有不断累积新的研究数据,人们才能更接近让他们苦苦追寻的、“创造力”背后的生物学秘密。

Ⅱ 材料二撒切尔夫人说的"天才的创造"是指什么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强调说:英国人不该对香港的回归耿耿于怀,版她称赞邓的构想是“最权富天才的创造。”这一“天才的创造”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是D

Ⅲ 哪里有天才,哪里就有愚昧——探讨思维与创造力

对那些未受到真正教育者来说,他们认为有些人似乎具有非凡的能力或创造力,被称为天才。

天才似乎是无法被教会和训练的,这种能力似乎是建立在无意识和无规律的基础之上。所有是完全属于上天的眷顾。

那么我们是如何理解天才这个概念的呢?我们可以说指那些具有一般人达不到的智商的人,比如智商130以上。显然我们都知道,智商测试高的人很多,但成就的取得概率并不比普通人高多少。没有成就是对不起天才的称号的。

于是我们将天才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天才就是创造力强的人。这个说法似乎是天衣无缝了,因为凡是取得成就的一种是努力得来的,一种是靠其异于常人的创造力。而巨大的成就是两者的结合。

作为天才的范本,人们举出的例子比如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也许达尔文也算;人们还常常也从艺术中进行例证,比如音乐的贝多芬,绘画的梵高,以及集天才之集成的达芬奇等等,因为艺术力更让人迷惑,没有规律性,更能佐证天才的含义。

于是社会上充满着有关创造力的神秘说法,比如最强大脑中就有很多我们为之惊叹的天才。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天才似乎没有什么贡献和价值,不如用魔术来表明更好。更奇怪的是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们并没有认为自己是天才,他们更喜欢说自己的兴趣和勤奋,以及思维的方法。至于艺术天赋,如果人们去查一查这些天才们的人生经历和所受训练就可以了解和明白一二(以后有专门文章展开)。

显然,真正的勤奋因兴趣养成,而思维的方法自然是可以学会的。牛顿不仅是提出了三大定律,更是提出了思维的方法,即综合与分析的逻辑方法和假设、实验验证和普遍化的科学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确实可以有意识有方法的去培养和训练我们的思维。如果同时引起兴趣而引发真正勤奋的行为以及环境的适时支持(这可以归结为运气),那么很多人是会在不同领域取得大小不一的成就的。而不必相反的去神秘化“天才”般的天赋。

对于天才和创造力的误解,还有更可能的是我们看到这些名人所做出的巨大成就后,为了表示尊敬而给予的赞美。只是这种赞美混淆了事物的本性,以至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如意或不如他人,就用他人的天赋好来搪塞。这样关于天才的迷惑就更甚了,变成不了了之的认同——”他是天才“。

如何认知创造力,如何将创造力变成让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和落地的知识,或者说如何将智商的提高变成可实际训练的知识是我们真切关注的。

首先需要清晰的明白一点的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创造,而且创造力非凡。我们每天的阅读、写作、对话和做各种工作,都在脑中不断创作,那就是创造力。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生词,我们自然会去联想联系以前的知识进行猜想,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不过是否正确当然与你掌握的先期知识有关。

如果我们不懂英文,看到apple,你自然无从联想联系,只能瞎蒙。不过,如果有人拿起一个苹果,再发音呢?想必你的大脑会迅速运转,做出正确的判断直线上升。

如果一个从没见过和听说过苹果的小孩,你告诉他苹果很好吃,即使他智商测试200,也不能明白。同时,对于”好吃“这个概念或好吃的感觉,是不是会因我们曾经吃过了苹果,才能对”苹果很好吃“有更深的理解呢?苹果的种类不同又会如何呢?

如果,你还有所怀疑,那么请问我们是怎么做出听到敲门声就自然判断出有人来了的推理呢?这不正是所谓很多人认为的创造力就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学会的吗?看看我们的婴儿是如何学习这些的就很清楚了。同样如果是抓门的声音,我们是不是会判断可能是只狗呢,只不过很可能会思考一下——家里养狗或邻居或朋友的狗的先期知道的情况就会参与进来。

科学家们,某领域的专家能迅速做出判断不过是他们对这个领域的熟识和知识比你多了去了而已。至于大科学家,大艺术家不仅熟悉他的领域,同时能不断质疑这个领域的现成知识,从更精细的方面去组合,从而发现熟识知识背后更基础的原因,比如爱因斯坦。而大艺术家虽然不能明说出来,显然也是感知到了背后的某种原理。不能明说出来是还不到时候,这种天赋都是基于长时间的专注学习练习和不断探究而得来的,而不是上天给予的。这两者中间再考虑下具有精湛技术的木工、钳工、水暖工这些比较直观的工程技术员们的技能天赋。比如你是博士,很有知识,但估计连抹黑上个螺丝你都上不了,甚至拿不稳。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再反过来说,我们都知道科学家、艺术家常常废寝忘食的沉浸在他的兴趣事物上;也知道很多大科学家艺术家很怪,不懂人情世故。他们哪里是天才,他们根本就没那么多精力,在他们不熟悉的领域就如同傻瓜一样,不过因其成就我们换了一个说法,赞美的。

这就是创造力的真相,天才的真相了。

总之,如果你再听到天才这个词汇,特别是创造力这个词汇,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根本没有必要迷惑于自己不如他人,不过是专业专长不同,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同而已。如此,要获得成就,我们有平等的机会,关键是你选择什么以及掌握多少思维的工具以提高效率,最后取得多大成就要看环境的支持和不得不服从些偶然性即运气了。

Ⅳ 一般等价物概念是谁创造的,太天才了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版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权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所以谈不上是谁创造的,,肯定是人类的智慧,,嘿嘿
所以。。。。它的出现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

Ⅳ 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天才还是勤奋

《天才梦》是她19岁时在《西风》杂志的征文赛中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因其卓尔不群的才华,使她在文坛崭露头角,一些人还把它视为张爱玲的处女作。张爱玲的散文,差不多篇篇尽言自己,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自己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此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平凡的、琐屑的、亲近的张爱玲的世界。如《天才梦》中提到自己读俗气的巴黎的时装报告,生活中学织绒线、做家务的失败,吃盐水花生,在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上的绿叶等等作为,似乎都是写我们市井百姓日常的生活呢。只是这些生活我们经历着,却没有留意;即使留意,也没有形成文字。可张爱玲就那么轻轻巧巧,看似随意,甚至有点漫不经心,就把一幅人生写真图摆在你面前了。

毋容置疑,她是个天才。3岁能背诵诗,7岁能写家庭悲剧的小说,8岁能写乌托邦式的《快乐树》,中学时期蜚声校园,在香港大学同时拿到两项奖学金。这么才华出众,卓尔不群,她不是天才是什么?但文中你并没看出她的骄傲与虚荣。她只是平实地介绍着自己,没有张扬,没有炫耀,也没有隐埋,甚至还告诉你她一本洋洋大作的中途流产,母亲对她的不理解与讽刺,自己是生活中的废物等等,一点都不摆谱,也不作秀。这一刻,你也许很难将此文与那个大红大紫、桀傲不驯、清高孤傲的张爱玲联系到一起。

再看语言。作者是用轻缓的笔触,平淡地叙述她的天才梦的,语言朴质、平易、干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感染力,但时不时又会冒出几句奢华、睿智、生动、深邃的话,将大俗与大雅、华美与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处。文中巧妙的譬喻,形象的描画,鲜明的对比,随意的嘲弄,无处不在。如写自己3岁诵诗时的“摇摇摆摆”,听诗的满清遗老“滚下来的泪珠”,虽是简笔勾勒,不事雕琢,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在写弹奏钢琴时,“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一句拟人,将孩童世界丰富的想像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结尾“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比喻,又让你大吃一惊,怔忡不已——19岁风华正茂的岁月,为何会如此沧桑,如此悲凉?但这就是张爱玲的语言——独特的、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Ⅵ 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的是天才还是勤奋

都要。古往至今,无数的伟人,每一个都创下不朽的成就。这些伟人几乎都相内信天才是用名容为“勤奋学习”的基石筑造起来的高楼。

可想而知,一个不努力学习的人是可以成为伟人的。也许吧,但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就像买彩票中500万一样,中彩票的概率是存在的,但概率是无限的,接近于零,不努力学习成为伟人的概率更小。

所以学习需要勤奋,也许有了勤奋,你仍然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是你仍然有机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是没有勤奋,甚至会失去这个机会。

(6)天才与创造扩展阅读:

学习需要勤奋。未来,将面对一个充满挑战和挫折的大世界。机遇和危机并存。《增光显文》一书中写道:“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学习需要勤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习需要勤奋。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的谋士。但这样一个聪明的人,为了有更多的课,利用老师的习惯听公鸡在课下判断时间。毛主席曾经说过,“如果你清点过去的英雄,看看现在。”通过我们的双手,勤奋学习,创造一个人才时代。

无数事实证明了一个普通的道理:“学习需要勤奋”。

Ⅶ 并非只有天才才能发明创造,所以,是天才但没发明创造.这个推理属于何种推理

直接推理,即由根据前提的含义直接推出结论,结论通常是前提含义的另一种说法

Ⅷ 他是一个又创造的天才的钢琴家的英语翻译

He is a great pianist with creative talens

Ⅸ 英语翻译 翻译词组 1.活着 2.一个运动员 3.一个有创造力的、天才的和不寻常的钢琴家

living
an athlete
a creativity, talent and unusual pianist

软件天才——比尔·盖茨创造了什么

比尔·盖茨在1975年创办了开发计算机软件的微软公司,那时他19岁,大学还没毕业。开始时只是默默无闻的小公司。盖茨看准了一个好机会,以收取较低版税的方式战胜了竞争对手苹果公司。盖茨领导自己的公司开发出了行满天下的Windows操作系统,其中的Win95以上的版本都捆绑了IE浏览器。盖茨并不满足于占领操作系统,而是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发展了MSoffice软件,还开发了Windows NT这样的操作系统,现在也同样取得了成功。比尔·盖茨成了世界首富,他创造了世纪的神话。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