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宇宙词谁创造

宇宙词谁创造

发布时间: 2020-12-30 03:07:00

① 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宇宙有多大

《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二字连用,始见于《庄子·齐物论》曰:“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
可见在中国古代先人创造宇宙这一词汇的时候已经把时间和空间统一看待,并为宇宙。
公元100年左右的东汉时代,当时科学家张衡最早提出“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未知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和“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观点。明确提出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宇宙大小是无限的观念。目前关于宇宙是否无限的问题还有争议。如果整个宇宙的空间部分是有限的,那么可以用一个距离来表示。对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来说,这就是三维空间的曲率半径。但是,即使宇宙整体是无限的,宇宙的可观测部分仍是有限的:由于相对论限定光速为宇宙中信息传播的最高速度,如果一个光子从大爆炸开始传播,到今天传播的固有距离为930亿光年,由于宇宙在膨胀,相应的共动距离约为其3倍,具体数值与宇宙学参数有关,这一距离称为今天宇宙的粒子视界。
另一个在物理学数量级估计中常用来表示宇宙大小的距离称为哈勃距离,是哈勃常数的倒数乘以光速,其数值约为1.29 x 1028厘米,也约为930亿光年。科普和科技书籍中所指宇宙的大小常指这个数值。哈勃距离可理解为四维时空的曲率半径。
现代物理宇宙学一般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即约137.3亿(±1%)年前由一个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状态膨胀而来。对于大爆炸以前的宇宙,目前只有一些猜测性的理论。而最新的研究则认为宇宙的年龄为156亿年,但是这个说法还未得到公认。对于大爆炸以后的宇宙,则可以用较成熟的理论加以描述。一种典型的理论是:
10-43秒: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10-35秒:宇宙由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构成,强相互作用、引力与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分开。
10-5秒:电子形成,宇宙主要包括光子、电子和中微子,温度约1000亿度。
10秒:质子和中子结合成氘、氦等原子核,温度30亿度。
35分钟:形成原子核的过程停止,温度3亿度。
30万年: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为原子。物质和辐射脱耦,大爆炸辐射的残余成为今天的3K微波背景辐射。
4亿年:第一批恒星形成。
20亿年:星系形成。
50亿年:太阳系形成。
目前宇宙还在继续膨胀之中,这在观测上为哈勃定律所概括。
宇宙有可能具有多重连接的拓扑学结构。如果这些结构足够小的话,人类,就如同在挂了多面镜子的房间里,可能在不同方向看到同一天体的多个影像。而实际的天体数量就会比观测所见少。从这个角度讲,星体和星系应该称作“所观的影像”才合适。这个可能,至今没有被彻底否定,但最近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结果认为是不可能的。
根据天文观测和宇宙学理论,可以对可观测宇宙未来的演化作出预言。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的膨胀满足弗里德曼方程。
多年来,人们认为,根据这一方程,物质的引力会导致宇宙的膨胀减速。宇宙的最终命运决定于物质的多少:如果物质密度超过临界密度,宇宙的膨胀最后会停止,并逆转为收缩,最终形成与大爆炸相对的一个“大坍缩”;如果物质密度等于或低于临界密度,则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另外,宇宙的几何形状也与密度有关:如果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宇宙的几何应该是封闭的;如果密度等于临界密度,宇宙的几何是平直的;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的几何是开放的。并且,宇宙的膨胀总是减速的。
然而,根据近年来对超新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天文观测,虽然物质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的几何却是平直的,也即宇宙总密度应该等于临界密度。并且,膨胀正在加速。这些现象说明宇宙中存在着暗能量。不同于普通所说的“物质”,暗能量产生的重力不是引力而是斥力。在存在暗能量的情况下,宇宙的命运取决于暗能量的密度和性质,宇宙的最终命运可能是无限膨胀,渐缓膨胀趋于稳定,或者是与大爆炸相对的一个“大坍缩”,或者也可能膨胀不断加速,成为“大撕裂”。目前,由于对暗能量的性质缺乏了解,还难以对宇宙的命运做出肯定的预言。
对于多重宇宙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位于可观测宇宙之外的时空,构成其它的宇宙。例如,在宇宙暴胀中形成的其它大量时空,或者我们宇宙中黑洞奇点内我们所无法理解的时空。这些不同的时空部分总体构成了多重宇宙。另一种理解则强调这些不同的宇宙不仅仅是时空区的独立,而且其中的表现的物理规律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其中的粒子也许具有不同的电荷或质量,其物理常数也各不相同。
有时人们也把平行宇宙与多重宇宙当作同义词。不过,平行宇宙还有一种理解,即量子力学中的多世界解释。这种解释认为,在量子力学中,存在多个平行的世界,在每个世界中,每次量子力学测量的结果各自不同,因此不同的历史发生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
佛经中,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统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有无数个世界。集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华严经》称:“知一世界即是无量无边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即是一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无量无边世界。”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总计十七天。初禅天三天, 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第二禅天三天, 有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第三禅天三天, 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四禅天为九天, 有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在无色界, 还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无色天。
《艺文类聚》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9]。这是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也是关于宇宙起源的最初描述:宇宙最初是混沌的,外形像鸡蛋,盘古生于其中。据某个国外研究小组的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宇宙大爆炸之初就是“椭圆形”的。而“盘古”可以理解为一种能量,像某些地区的古人会把火山爆发看作是某个神一样。很多很多年后(“万八千岁”,有时被生硬理解为18000年,但中国文化的“万千”多指“非常大、非常长、非常多”,无法计算),盘古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阴浊”可以理解为形成星球的物质,“阳清”则是那些游离于星球之外的物质。
按照贴近大爆炸理论理解中华古代宇宙开创理论:不知道原因,盘古(即奇点产生的爆炸能量)诞生,盘古撑开了宇宙,开天辟地,阳清为天(宇宙空间、真空、暗物质等),阴浊为地(星体等)。盘古化为日月山川河流,即大爆炸由纯能量,部分转化为质量。

② 最早提出宇宙一词的是谁

《淮南子来原道训》注:"四方上自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宇宙,一般当作天地万物的总称。
这是最早的了,也就是说是淮南子最早提出来的

简单地说,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天体物质组成,有“有限”和“无限”之说。宇宙有限,依据是一种“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所以是有限的;宇宙无限,依据的是一种哲学观,它告诉我们:天外有天,宇宙之大是难以穷尽的。由于人们对宇宙认识的局限,这个问题的探讨已延续了几个世纪,看来还会继续下去。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宙”。一般来说,我们提到的宇宙则是指目前观测条件下所能观测到的范围,即距离地球约200亿光年的范围——总星系的范围,与哲学理念上所说的无边无际的宇宙是有所区别的。

③ 宇宙这个词最早是谁发明

“宇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这本书,“宇”代指的是一切的空间,包括东,南,西,北等一切地点,是无边无际的;“宙”代指的是一切的时间,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等,是无始无终的。
采纳哦

④ 宇宙一词出自哪里

“宇宙”一词出于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尸佼的《尸子》:“四方上下曰宇,往版古来今曰宙。”宇宙乃“权天地万物”之总称。现代哲学界把宇宙定义为“普遍、永恒的物质世界”。把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作为整体来看待,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自然科学上则有“我们的宇宙”和“物理宇宙”之说,实指总星系,是人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空间,即能从物理现象上进行解释的宇宙。“宇宙”号卫星

国际宇宙计划用前苏联运载火箭发射的科学卫星系列。这些卫星由东欧各国研制探测仪器,前苏联提供卫星保障系统。用于研究太阳、地球大气和行星际空间发生的物理现象,1969—1981年共发射22颗。

⑤ 宇宙这个词是谁起的 什么时间出现的这个词啊

宇yǔ ,宙 zhòu ,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新华字典》 在汉语中,“宇专”代表上下四方,即所属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宇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这本书,“宇”指的是一切的空间,包括东,南,西,北等一切地点,是无边无际的;“宙”指的是一切的时间,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等,是无始无终的。 "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的,按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世界.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它包括一切,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没有时间和空间就没有一切。所以它包含了全部。

⑥ “宇宙”这个词是谁最先提出的人名,还有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尸校(shī jiǎo )的《尸子》一书中。

尸佼认为:“上下四方曰内,往古来今曰。”容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宇”是表示空间,“宙”是表示时间。空间和时间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渐发展。宇宙的界限,随着天文学的进步而逐渐扩大。

⑦ 宇宙这个词什么时候出现的

“宇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旁日月,挟宇宙”。
天地四方为宇 古往今来为宙
“宇”代指的是一切的空间,包括东,南,西,北等一切地点,是无边无际的;“宙”代指的是一切的时间,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等,是无始无终的。

⑧ 宇宙一词出自哪里

“宇宙”一词出于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尸佼的《尸子》:“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版”宇宙乃“权天地万物”之总称。现代哲学界把宇宙定义为“普遍、永恒的物质世界”。把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作为整体来看待,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自然科学上则有“我们的宇宙”和“物理宇宙”之说,实指总星系,是人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空间,即能从物理现象上进行解释的宇宙。“宇宙”号卫星

国际宇宙计划用前苏联运载火箭发射的科学卫星系列。这些卫星由东欧各国研制探测仪器,前苏联提供卫星保障系统。用于研究太阳、地球大气和行星际空间发生的物理现象,1969—1981年共发射22颗。

⑨ “宇宙”这个词是谁最先提出的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尸校的《尸子》一书中。尸佼认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宇”是表示空间,“宙”是表示时间。空间和时间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渐发展。宇宙的界限,随着天文学的进步而逐渐扩大。
我们的祖先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只能用眼睛观测大地万物,因而错误地认为宇宙是有边界的,所以人们常说“近在眼前,远在天边”。虽然先祖关于宇宙边界的认识有失偏颇,但他们在2300多年前就巧妙地把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而欧洲在中古以前,还是把空间与时间割裂开来的。关于宇宙的思想,我们的祖先要比当时的西方人丰富得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工具日益先进,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加深,从太阳到太阳系,再扩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总星系。现已能观测到200多亿光年的宇宙深处,这个范围内包含了10亿个以上的星系。“物理宇宙”即从物理现象上进行解释的宇宙。它在空间上是无边无沿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部分为人们所见,即“观测到的宇宙”,大部分是人们的观测所不能及的。
宇宙分为凝聚结构宇宙与耗散结构宇宙,凝聚结构的宇宙是无生命的宇宙,那时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所有的物质能量都向宇宙的核心收缩,慢慢的凝聚成一个巨大的物质能量团。这时的宇宙中的物质(质量体)转化成能量的速度远远的小于能量转化成物质的速度,所以宇宙便凝聚成一个超巨物质能量团。宇宙的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久维持,当宇宙收缩到一定的程度后,由于其内部的温度与压强的升高,物质转化成能量的速度慢慢的变快,而能量转化成物质的速度慢慢的变慢,当这种变化到了一个临界点后,整个宇宙便发生逆转,逐渐物质转化成能量的速度远远的大于能量的速度,整个宇宙开始急剧澎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宇宙便发生大爆炸,于是宇宙便开始释放与辐射能量,这便是耗散宇宙的开始,耗散宇宙便是生命宇宙。因此,宇宙是散则生,聚则死;而生命是聚则生,散则死。宇宙与生命是如此的辨证统一的。
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第二个可供人类生存的星球了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