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发明四
1. 京剧为何被称为国粹
在现场看了一次京剧白蛇传后 我有点明白为什么京剧可以称为国粹了,题主的问题应该针对的是已经对戏曲有些了解的受众了。
我最先喜欢的是越剧,不可否认,越剧是很受年轻人欢迎的,看越剧现场时,我发现年轻观众达到了3至4成,毕竟才子佳人的故事久唱不衰,加之越剧扮相极美,旋律优雅,韵味悠长,我曾经一度认为越剧比京剧“好”。这个好是指个人认为越剧比京剧更容易让人接受,唱腔不拖沓,故事情节也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口味。
但是事实证明,你大爷终究是你大爷,京剧被称为国粹绝对是有理由的,我第一次看京剧,就是看的现场,墙裂建议看现场,可能有些小伙伴会说现场对于一些地方的人来说不太现实,但是还是有机会的,一些地方京剧院有时会巡演,想要了解的可以关注各大剧院的信息哦。看京剧现场,我最大感受就是一个字“正”,大扮的青衣简直不要太美,我看着那青衣通身的打扮,不由得就蹦出来“中国传统文化”这几个字。还有唱腔,在现场听真的不会觉得拖沓,录像的声音和现场的声音是不能比的,现场的丝竹声伴随着百转千回的行腔,仿佛要唱的你的心里去。演的话我不发表感想,因为我也没有入门,总之,去现场听一场京剧吧,会惊艳到你的。
(p: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剧种,其实你只要get到她们的美,都可以成为心中的“国粹”)
2. 为什么那么多人骂京剧的,这明明是汉人发明
京剧虽然是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但是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回喜欢听了,尤其年答轻人根本对这个不感兴趣;可是有些人不喜欢就就算了,却心里嘴里骂着,很多人如此,不喜欢什么就骂什么;其实每个人想法不同,可以不喜欢,可以提反对意见,但是谩骂就没意义,也显得其个人素质有问题
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也有人不喜欢,也招致了一些谩骂,反对声音可以有,但不要谩骂
3. 京剧谁发明的呀
京剧不存在谁发明一说,它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
京剧演变过程: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陆续来到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班”,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
京剧释义: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 找一部美国喜剧电影,剧情大概是美国和苏联争夺一种新发明的超级燃料,里面有一个女记者叫布兰德
天使神差
5. 京剧的发明家是谁什么时候有的
京剧创始人---程长庚
程长庚(-1880),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县程家井人,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活动家,京剧的创始人。他十几岁时便入家班“四箴堂”学戏。初次登台,一鸣惊人。进京后誉满京都。道光至光绪初年,长期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老生台柱和班主,曾兼任京都梨园公会“精忠庙”会首长达30余年,名列同光十三绝之首。文宗皇帝曾卦赏五品顶戴,慈禧、慈安太后也有过赏赐。他博采众长,凝众多优秀弹腔高手之心血,集弹腔艺术之精华,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熔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演变剧种——“京剧”。程长庚因此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伶圣”、“剧神”。
程长庚嗓音浑厚,唱腔高亢饱满,字正腔圆。善于用他那高、清、亮的嗓子,吸收昆曲、京腔、汉调的演唱技巧,演唱起来“声情交融”,有“刚健沉雄,大气磅礴”,“穿云裂石”、“余音绕梁”之势。艺术上重视人物塑造,长于表现典雅庄严的风度。他擅演老生,与当时的余三胜、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他所演的《文昭关》之伍员、《取成就》之刘璋、《群英会》之鲁肃以及《战长沙》之关羽均著名,后来演出大多宗程。
程长庚管理戏班严肃认真以身作则,曾为维护本班全体利益,坚持拒演“大老板”。后代不少著名京剧老生,多受其培育,如孙菊仙为其北子,谭鑫培为其义子,汪桂芬为其琴师,杨月楼则为其指定之三庆班班主继承人。晚年创办三庆科班,先叫“小荣椿科班”,后改为“四箴堂科班”,培养了陈德霖、钱金福等着演员。
程长庚站在中国丰厚的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推动了徽戏向京剧的嬗变。他以匠心独运的唱腔艺术,声容殊众的老生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技艺超群的导演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在中国京剧史上铸起了一座丰碑。
程长庚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是安徽人民的荣耀,更是潜山人民的骄傲。人民不会忘记这位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增添珍品的伟大艺术家。在1990年徽班晋京200周年之际,1991年程长庚先生诞生180周年和1996年程长庚先生诞生185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纪念和学术研讨活动。1996年5月潜山县又建立了程长庚陈列馆,展出有关程长庚实物、图片等资料300余件。1991年,程长庚故居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京剧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7. 京剧是谁发明的
京剧,曾称平剧。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回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答,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8. 京剧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发明的
其实,京剧的形成有将近200多年的时间,起源是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交流,后又与其他地方剧种相互融合,以徽调,汉戏,昆曲,秦腔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现方式,由于其形成于北京,故称京剧.
9. 京剧脸谱谁发明的
京剧脸谱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的纹理与人物的年龄、生理、经历、生活的自然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的依据来源。如关羽的丹风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尤为明显、突出。京剧脸谱在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源众多,除上述者外,还有如下几种: 1、借鉴生活中血统遗传的原理。如张飞之子张苞,盂良之子孟强,焦赞之子焦玉,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林等,袭用其父脸谱,约定俗成,渐成定例。 2、依据剧中人物姓名,附会色调,确定脸谱。如齐桓公因名“小白”而勾白脸,膏面虎因“青”字勾绿脸,浪里白条张顺因“白”字勾白脸,黑风利、乌成黑等因“黑”字皆勾黑脸。 3、以讹传讹;一些剧中人物的脸谱来源于“讹传”(音讹、义讹),加以附舍。如文天祥因与闻太师之“闻”同音勾红脸。钢属黑色,刚与钢同膏,因此京剧旧例,凡性格猛烈刚强之人多勾黑脸,如《草桥关》剧中的铫刚,(徐策跑城9剧中的薛刚)《庆阳图》剧中的李刚,均因名字中有“刚”字而勾黑脸(京剧界素有“三刚不见红”之说)。《八蜡庙》剧中的关泰,《收关胜》剧中的关胜,仅因与关羽同姓而勾红脸。 所以说应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