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人数据
A. 计算机理论之父是谁
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1903年12月28日,在布达佩斯诞生了一位神童,这不仅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喜悦,也值得整个计算机界去纪念。正是他,开创了现代计算机理论,其体系结构沿用至今,而且他早在40年代就已预见到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对当代计算机将产生的意义深远的影响。他,就是约翰·冯·诺依曼(JohnvonNewmann)。
出生于犹太家庭的冯·诺依曼聪明绝顶,优秀的天资再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6岁时就已能心算8位除法,18岁时发表了论文,获得了化学工程学位。1931年时,他由于政治原因离开了欧洲来到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成为该校著名的IAS研究院的最早的6位数学家之一。正是对数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使他尝试利用电子设备进行科学运算。早在E?NIAC产生之前,冯·诺依曼就对艾肯的MarkⅠ(ASCC)等电子计算设备有所研究。但他并没有局限于其中,而是有独创性的意识到计算机构建和并行等问题。1945年,他在关于EDVAC(与莫尔小组合作研制)的报告中首次把存储程序概念引入计算机领域,EDVAC也成为世界上首台能够运行、产生结果、具有存储程序的计算机
现在使用的计算机,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它是由世界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的。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现在使用的计算机,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它是由世界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的。
另外,图灵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艾伦·图灵被视为计算机之父。
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巴贝奇
1871年,年逾古稀的巴贝奇离开自己毕生为之努力奋斗却未竟的事业辞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几百张绘有几万个零件的图纸、30多种不同的计算机设计方案和一大堆工作笔记。作为计算机的发明人之-,谁也无法磨灭他的卓越贡献。
1812年,巴贝奇首先设计出了差分机,随后开始了制造工作。在1822年制成了机器的一小部分。开机计算后,其工作的准确性达到了计划的要求。后来政府明确表示不可能再给予他资助了,差分机就这样中途夭折了。今天,我们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院里,还能见到巴贝奇的设计图纸和未完成的差分机。
1834年,巴贝奇在研制差分机的工作中,看到了制造一种新的、在性能上大大超过差分机的计算机的可能性。他把这个未来的机器称为分析机。巴贝奇的分析机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保存数据的齿轮式寄存器,巴贝奇把它称为“堆栈”,它与差分机中的相类似,但运算不在寄存器内进行,而是由新的机构来实现。第二部分是对数据进行各种运算的装置,巴贝奇把它命名为“工场”。
第三部分是对操作顺序进行控制,并对所要处理的数据及输出结果加以选择的装置。它相当于现代计算机的控制器。为了加快运算的速度,巴贝奇设计了先进的进位机构。他估计使用分析机完成一次50位数的加减只要1秒钟,相乘则要1分钟。计算时间约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100倍。同时,在多年的研究制造实践中,巴贝奇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计算机程序的专著。
尽管成功总是从巴贝奇的身边擦肩而过,但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巴贝奇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设计思想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结构设计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中心结构部分恰好包括了巴贝奇提出的解析机的3个部分,可以这样说,巴贝奇的解析机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雏形。
B. 麻将牌的由来发明人是谁共多少张牌面上图案的叫法玩法有哪些
一种可能是你系统安装失败蓝屏了,另一种可能是你硬件问题导致蓝屏和系统无关
电脑蓝屏解决方法:
软件修复:
1、开机马上按F8不动到高级选项出现再松手,选“最近一次的正确配置”回车修复。
2、如果不行按F8进入安全模式还原一下系统或重装系统,或者用【u启动u盘启动盘】安装就可以了。
硬件修复:
1、首先检测硬盘坏道情况,如果硬盘出现大量坏道,建议备份数据更换硬盘。如果出现坏到比较少,建议备份数据,重新格式化分区磁盘,懂电脑硬盘的朋友还可以将坏到硬盘区进行隔离操作。之后再重新安装系统即可。
2、错误安装或更新显卡驱动后导致电脑蓝屏故障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重启电脑按 F8 进入安全模式,在安全模式的控制面板添加删除中把显卡驱动删除干净:然后重启正常进入系统,重新安装显卡驱动或换另一个版本的显卡驱动。
3、超频过度是导致蓝屏的一个主要硬件问题。只有做好散热措施了,换个强力风扇,再加上一些硅胶之类的散热材料会好许多。另外,适量超频或干脆不超频也是解决的办法之一。对于多数用户来说一般都不会进行超频操作,所以这点一般不实用。
4、在实际的工作中笔者遇见最多的电脑蓝屏现象就是内存条接触不良(主要是由于电脑内部灰尘太多导致,老电脑常发生) 以及硬盘故障导致的电脑蓝屏居多。可尝试打开电脑机箱,将内存条拔出,清理下插槽以及搽干净内存条金手指后再装回去即可。如果问题没解决,确定是内存故障,更换内存条即可。
5、硬件兼容有问题:请对照最新硬件兼容性列表, 查看所有硬件是否包含在该列表中。或者使用相应的Windows升级助手来检查硬件的要求。
C. 贵阳大数据的发明人是谁
首先来,大数据不是在贵自阳才发明的。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却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关注。
其次,贵阳只是深度试水大数据经济的一个实验区,而不是发明大数据。
第三,引进大数据经济到贵阳的,是时任书记陈刚。
D. 诸葛亮的十大发明有哪些
一、木牛流马
诸葛亮从汉中北伐曹魏,由于征途崎岖,军队不便运输粮食,五出祁山时为了便发明了这种运量工具,称为:木牛流马。其构造极其像牛、马。腿由粗木制成。
E. 全能健康监测系统发明人是谁
发明(设计)人 龚绍祖
申请专利号 CN00108306.6
专利申请日 2000.05.11
名称 个人降监测系统
公开(公告)号 CN1322516
公开(公告)日 2001.11.21
类别 人类生活必需(农、轻、医)
颁证日
优先权
申请(专利权)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台湾省台北市
国际申请
国际公布
进入国家日期
专利代理机构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黄敏
摘要
一种个人降监测系统,包含有一无线电手机与一可携式数据收集装置。无线电手机包含有一输出入端口,一控制电路,一显示面板,一存储器,以及存储于存储器中的个人降监测程序,而可携式数据收集装置,用来量测并收集有关使用者各种生理数据。由可携式数据收集装置所收集的使用者生理数据传送至控制电路后即存储于存储器,然后可由无线电手机的个人降监测程序直接加以处理,或再传送至一计算机监测系统以为后续监测分析,最后将处理或分析结果由显示面板显示。
主权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个人降监测系统,以监测使用者目前的个人降状况,其包含有:一无线电手机,包含有:一壳体;一控制电路,设置于该壳体内以控制该无线电手机的操作,该控制电路并包含一存储器以存储数据及程序,其中并包含一个人降监测程序;一键盘,包含有多个按键设置于该壳体上,该键盘电连接于该控制电路;一显示面板,设置于该壳体上,该显示面板电连接于该控制电路,并经由该控制电路的控制以显示文字或图像;一天线,设置于该壳体上,用来与一无线电话网络及其基地台进行无线电信号的收发;一射频电路,设置于该壳体内,该射频电路电连接于该控制电路以及该天线;一麦克风,电连接于该控制电路,以用来将语音转换为一声音信号;以及一扬声器,电连接于该控制电路,以用来将一声音信号转换为相对应的语音;以及一输出入端口,电连接于该控制电路,以用来传输数据;以及一可携式数据收集装置,以可外接并可插拔的方式经由该输出入端口而电连接至该无线电手机,该可携式数据收集装置并可收集有关使用者的生理数据;其中该个人降监测程序会经由该可携式数据收集装置收集并处理来自使用者的生理数据,以产生一相对应的生理状态信息,并将该生理状态信息显示于该显示面板,以使使用者可随时得知个人目前的降状况。
F. 电脑的发明者是谁
人们普遍认同计算机理论的最重要奠基人是图灵与冯·诺依曼。图灵建立了理论模型,发展了可计算理论;冯·诺依曼确定了现在计算机的基本机构。不过,计算机的发展很难简单地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
(6)发明人数据扩展阅读
计算机发展
早在十七世纪,法国有一位科学家叫布莱士·帕斯卡。1642年,帕斯卡设计并制作了一台只要旋紧发条就能自动进行简单加减计算的装置,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器,为以后的计算机设计提供了基本原理。
后来,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茨造出来一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
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首先提出了一种以程序和输入数据相互作用产生输出的计算机构想,后人将这种机器命名为通用图灵计算机。
1938年出现了首台采用继电器进行工作的计算机“Z-1”,但是继电器有机械机构,并不是完全的电子器材。
1942年阿坦那索夫和贝利发明了首台采用真空管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命名为ABC。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
尽管ENIAC在1946年才诞生,但它拥有了今天计算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是通用计算机。
G. 钱是谁发明的
钱即货币,货币是谁发明的?恐怕在历史或政治经济学中都难以找到具体发明人的记载或阐述,有人说是北宋名臣张咏发明的,这是与社会进程和历实不相符的(如果说信用货币的产生还差不多),在北宋之前的若干年就存在了货币交换或交易了。准确的说钱(货币)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至少没有历史记载),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
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
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
货币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等数次转变。货币的“祖先”脱胎于一般的商品。某些一般的商品由于其特殊的性能,适合用做交易媒介,于是就摇身一变成了商品家族的新贵——货币。比如贝壳,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它曾经是叱咤风云的“钱”。除了贝壳,还有龟壳、布帛、可可豆、鲸鱼牙,甚至玉米等,都曾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时代充当过货币。后来,取代实物货币的是金属,比如金、银、铜、铁等,它们都曾长时间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在金属货币之后诞生了纸币,也就是所谓的信用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中国最古老的金属货币是铜铸币。一是“布”,是铲形农具的缩影。二是“刀”,是刀的缩影。三是铜贝,是在南方楚国流通,通常称之为“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央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信用货币以纸币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在10世纪末的北宋年间,已有大量用纸印制的货币——“交子”成为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元代则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纸钞流通的制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忽必烈在位时发行的“中统元宝钞”。银行券是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发展而首先在欧洲出现于流通中的一种用纸印刷的货币。最初,一般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银行券,发行银行券的银行保证随时可按面额兑付金币、银币。到了19世纪,在工业化国家中,纸币的发行权逐渐集中于中央银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银行券广泛流通的同时,事实上贵金属铸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减少,表现出纸制钞票的流通终将取代铸币流通的趋势。
最近几十年,一些新的货币形式正在出现,比如现在流行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无形无影,它依托金融电子化网络,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形式储存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的形式实现货币流通和支付的功能。银行卡就是我们常见的电子货币载体之一,电子货币的产生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飞跃。现在,电子货币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现代生活中,它在完成交易支付时比纸币更加便利和快捷。使用电子货币,可以存款取款;可以代替现金实现转账支付,直接用于消费结算;也可以向银行办理消费信贷。此外,与纸币相比,电子货币更不易被伪造,使用起来更加安全、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