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中国发明
『壹』 口罩是谁发明的
口罩的英文叫respirator,意思是人工呼吸器。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世纪。
这两个造型酷似
它的工作原理是,用一个单向阀门做机关,控制呼吸气流,呼入的空气经由过滤器之后呼入人体口鼻,过滤器形式多样,有湿羊毛,有木炭或石灰,也可以用棉纤维等,根据不同使用环境而定。
这种直接罩到口鼻上的口罩,因其便捷和高效而获得世人称赞,他因此获得了空气净化器专利。哈斯莱特式口罩经久不衰,直到1970年代美国还在生产使用。
然而,轻便有轻便的好处,也有其缺点,那就是面对大量有毒气体时,微薄的空气过滤器不够使。
20多年后,欧洲化学家又发明了能过滤大量有毒气体的防毒呼吸器,不过它太过笨重,前后如背了一个药桶,只能在极端条件下使用。
1909年的防毒口罩
口罩发展到这个阶段,你就会发现,其实他的本质作用就是用来过滤、防毒的,早期的口罩基本是防毒面具的职能。
到了19世纪末,人们才将口罩用于医疗防护领域。1897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
后来人们用六层纱布缝在衣领上,用的时候一翻就罩住口鼻了。这就是现代医用口罩的雏形。
再后来,人们把口罩直接挂在耳朵上,不用一只手一直按着纱布了,这就是今天口罩的样子了。
『贰』 口罩的发明来源于谁
历史上记载最早的类似口罩的物品出现是在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的拜火教在进行宗教仪内式时,通常用容布包着脸。但不是用来防细菌的,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在中国,根据记载,在元代皇宫中的仆人带上口罩,以免污染了给皇帝的食物。古代对于细菌之类的概念没有形成,直到1861年,巴斯德用实验有力地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才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医学用的口罩雏形开始出现。1899年,法国医生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合在手术服的衣领上,用时将衣领翻上,后来口罩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用一个环形带子挂在耳朵上。此时,接近现代医学的口罩于出现了。1918年,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西班牙流感」爆发。疫病蔓延期间,人们开始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于是,口罩开始在全球逐步使用开来。
『叁』 他发明了口罩,可还有多少中国人记得他
原文,介绍的是伍连德,顺便提一下,知乎上关于他对抗鼠疫的事迹的回答很好,可以去看一看
如今雾霾天气每况愈下,一年比一年厉害!先来看看今天全国空气质量指数图
其中污染最严重的前十座城市分别是:1.晋中402,2.齐齐哈尔376,3.松原357,4.太原350,5.邯郸343,6.邢台337,7.吉林334,8.鞍山323,9.石河子319,10.五家渠
在今天北京的雾霾中,呼吸5个小时后会发生什么?图片就是答案。我刚刚拍的,今早新换的口罩,大概戴了三四个小时,别再觉得防霾口罩可有可无了!
实在是太触目惊心了!
雾霾,
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社会,
最大的烦恼之一。
近日,中国各地持续雾霾,
尤其是北京,成了“重灾区”。
碰到雾霾天该怎么办?
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
——戴口罩。
口罩已经成了中国人“自保”的重要工具。
你知道口罩很有用,
但是你知道是谁,
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口罩吗?
你知道是谁,
推广用口罩预防传染病吗?
看到他的简历你会吓一大跳!!
他是第一个,
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他是日本的首位“中国交换教授”;
他是世界知名公共卫生学家,
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
他在中国主持兴办了,
20多所著名的医院和医学院校: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北陆军总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他还先后发起成立了,
中华医学会和中国防痨协会。
他主持并主办了,
中国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他曾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他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口罩并进行推广;
还发明了中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旋转餐台”;
他在中国干过最惊天动地的大事是:
在百年前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拯救了中国大地无数的生命!
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他,就是伍连德。
一个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
他的父亲伍祺是广州人,
16岁,带着一张草席和一个枕头,
就独自跑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闯荡,
后来和本地建筑商的长女林彩繁成婚。
两人共生了15个孩子,
存活下来的却只有11个,
伍连德,是他们的第4个儿子,
在1879年3月10日出生,
取名伍连德,意为兼备五种美德。
从小,伍连德就显露出,
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决心。
1886年,7岁的他进入大英义塾就读。
这所学校主要用英语教学,
家里并没有给他提供好条件和环境,
有的只是他日复一日的自强不息。
家里没有专门供他学习的房间,
他就哪里空就在哪里学。
有一次,他放学回家后就病倒了,
他的母亲急忙去请中医,
医生说是小风寒,休息几天就没事了。
可是一个多星期过去了,
病情丝毫不见好转。
他的父亲又急忙去请镇里最好的西医。
西医看完后,只能摇摇头。
之后请了很多医生,都表示无能为力。
三个星期过去了,
大家都绝望了,打算给他准备后事,
没想到,他的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
从这以后,原本想当一名翻译的他,
最终选择了医学作为职业。
中间:伍连德
1903年,年仅24岁的他,
就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1904年底,他回到槟榔屿,
在珠烈街开设私人诊所,
并积极参加华侨社会服务,
致力于社会改革,如反对吸毒和赌博。
1907年,胸怀报国理想的他,
接受了清政府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聘,
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
副监督(副校长职)。
到天津一上任他便请教师学习中文,
很快就学会了用普通话讲课。
他在与梁启超、辜鸿铭、胡适等人的交往中,
对中国古籍也逐步有了了解,
加深了对祖国历史的认识。
不畏生死,只为救人!
这是作为一名医者,
对职业操守的坚持,
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
他说:“我觉得一个人,
择定了他的工作后,
就应该认真去做。
千万不可敷衍因循,
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中国医史上第一例疫尸病理解剖。
疫尸病理解剖
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肺鼠疫,
是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经呼吸传染的。
医生护士也都不戴口罩。
为使救助人员免受感染,
伍连德发明并命令赶制了大批口罩
——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
这种口罩的制作方式简单,
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价廉物美,
此为后人称作“伍氏口罩”。
老百姓们都纷纷戴上了口罩,
死亡率大大地降低。
1911年4月,
奉天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
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
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
“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
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防治鼠疫期间,
他发现,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
大家共食很容易互相感染病菌。
从卫生角度来看,
应该采用西方的分食制。
可是分食制很难被中国老百姓所接受,
他想到“双筷制”,
即为每位用餐者准备两副筷子,
一副取食,一副入口。
他的一系列措施开始实行一个月后,
到了1911年3月1日,
死亡人数就已经下降为零。
令人闻之色变的鼠疫,
他仅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
伍连德从此名扬天下。
如果没有他,
这场鼠疫夺走的,
中国百姓生命绝不只是6万,
而是十倍、甚至百倍。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隔离等办法,
应对城市发生的传染病疫情。
直到今天,世界各国,
用于防治非典等传染病的紧急措施,
许多都是从他这里沿用而来的。
当时他的知名度如日中天,
传遍世界各地!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
莫理循1911年7月9日,
写给他的信中提到:
“由于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绩,
您的名字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家喻户晓。”
梁启超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科学输入垂五十年,
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
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梁启超手书
这一场东北鼠疫的战争结束了,
但是还有更多的战争在未来打响,
凭借着自己的研究和经验,
他先后两次杜绝了哈尔滨霍乱的大流行,
杜绝了上海爆发的中国最大的霍乱的流行。
大多数人都说,
伍连德是中国人吗,
应该是华侨吧,这样的华侨太多了,
他们很厉害,但他们是外国人,
也没有什么值得好自豪骄傲的。
但这个华侨不一样,
无论他身处满清,
国民党,英伦剑桥,
还是在南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他都说自己是中国人。
他出生在国外,
却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与爱国思想。
他专注于中国医学的发展,
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
1914年,伍连德提出在北京建一所,
现代化医学院和医院的建议被采纳
——这便是后来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
伍连德和基金会董事杰尔姆.格林(Jerome Greene)与协和医院华人医师合影。
1918年1月,伍连德提议,
建立一所大型医院的建议,被政府批准。
在为该院筹款过程中,他自己捐了2500元。
同时他全权负责总管筹建:
在他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医院,
成为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医院,
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24年,他在沈阳建成了东北陆军医院,
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医院。
1926年,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
为当地培养医学人才,
这个学校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他前前后后在中国主持兴办了,
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
为中国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
他为中国做的事情远不止此。
中国海港检疫始于1873年,
但半个世纪中海港检疫权,
与海关主权一并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
专门只为外国人服务。
他力争收回海港检疫主权并促其实现。
他负责成立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
中国海港检疫事业能够收回主权、
统一号令、开展业务,
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916年前后,他读到美国医史学家,
加里森所著《医学史》,
全书有关中国医学的内容介绍,
短到连一页都没有,且有谬误。
他致函作者质询,作者复函说,
既然中国医学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为何中国人自己不向人们宣传介绍?
他震动很大,深深地感受到,
必须研究中国医学史,
并将中国在医学方面历代的,
发明创造向中外广为介绍。
于是他与王吉民合作,
用英文著成了《中国医史》。
该书于1932年出版,并再版多次,
成为早期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英文著作,
受到国外医学家的重视。
鸦片误国误民,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禁毒事业,
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
到上海监督焚烧鸦片1200箱。
1931年九一八事变,
日本人早闻他的大名,
想要他参与对中国的细菌战,
他誓死不与日本人合作。
从哈尔滨赴大连途中,
他被日军诬为间谍拘留并关入地牢。
沦为日本人阶下囚三天两夜后,
经英国驻沈阳总领事伊思特斯营救,
才侥幸脱险。
在故乡他开了一个小诊所,
成为了一位普通的医生。
当地显贵多次劝说他出任政府职务,
他都以年迈为由谢绝。
老人经常悠闲地在街头漫步,
并偶尔用广东话劝小贩们
“不要抽烟喝酒,多运动”。
终其一生,他再也没有回到过,
他为之付出了青春与热血,
服务了20年的东北。
他曾说过:
“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那一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的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
“赤诚爱国,自强创业”
这是他坚持的精神,
今天,这八个大字为他创建的,
哈尔滨医科大学奉为校训。
他用自己的学识,
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了奉献,
即使有一天自己无法再为祖国效力,
他的学生们也能够为祖国干大事出成绩,
中国的未来,
就是靠这样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大概这,也是他创办医院,学校的真正原因。
1960年1月21日,
在槟榔屿邹新庆律39号,
一位伟大的医生因心脏病而离世了。1月27日,《泰晤士报》写道:
“伍连德是“流行病的英勇斗士”,
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
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他的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将永远感激他。”
他生前还有一项更大的荣誉,
那就是被提名为,
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
因为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
这个消息直到2007年,
才被正式公开。
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是曾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因为他晚年隐居海外,
在历史的巨变中,
他的名字如无根之萍,随波沉浮,
淹没在中国各处厚厚的典籍杂文中。
而在国外,
关于他的论文和研究却从未间断。
1959年,晚年的他在写就了,
650页的英文自传,
自豪而坦然地题写了书名:
《鼠疫斗士:一个中国医生的自传》
此书由剑桥大学出版。
在伍连德的心中,
他一直是一个中国人。
在外国人眼里,
他的确是一个爱国的中国人,
而有些中国人,
却擅自把他开除了“国籍”。
直到后来,
一本《国士无双伍连德》的书面世,
一些中国人,才认识了这位当年,
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拯救万千中国老百姓的英雄!!
天啊,如果没有伍连德,没有伍氏口罩,现在糟糕的天气,不知道大家觉得还能出门吗?
『肆』 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医用口罩究竟长什么样子
现在社会新冠病毒横扫全球,口罩成了抢手货,我们现在的医用口罩主要是医护人员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为了免受病毒或者细菌的侵害而佩戴的,当然在一些流感时期时,医用口罩也可以有效的隔绝病毒,因此这么看来的话,医用口罩最初的设计并不是给我们普通人戴的,而是给那些医护人员戴的。
当时治疗黑死病的手段也是非常奇葩,主要靠手杖击打病人,他们认为病人犯了罪才会得病,所以要受到惩罚,因此在当时来说,医用口罩和手杖代表的是可怕的黑死病,而医用口罩成了死亡的象征。
『伍』 口罩是怎样发明的
1600多年前,我国正处在元朝时期,当时国家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专·波罗十分属羡慕,不远万里前来游览。他发现伺候皇帝饮食的宫人,口鼻上一律蒙着一块织工精美的蚕丝巾。他打听到这块蚕丝巾的功用是为了保证皇帝饮食的洁净。回国后,他把这件事也详细写进了《马可·波罗行记》。这是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的关于口罩的描述。
600多年后,德国一名医生提议医生用纱布蒙起口鼻后做手术,各国医生纷纷效仿,从此伤口感染率明显减少了。这就是现代纱布口罩的来历。
『陆』 口罩是谁发明的从何时发启
在公元19世纪末,德国的一位医生莱德奇发现在动手术时呼吸或说话,容易使病人的伤口感染,于是,他在手术时用一块纱布蒙住口鼻,这样果然使伤口感染率大大下降了,就这样口罩就流传开来了。
『柒』 N九五口罩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这个口罩是好像是英国发明的。
具体你可以在网上在查证一下。
『捌』 口罩最早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我国。古时候,当人们遇到污染和粉尘时,只知用手版或袖捂住口鼻,如《权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家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897年,德国人美得奇介绍给大家一种用纱布包口鼻以防止细菌侵入的方法。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用时一翻过来罩住口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