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古筝
A. 求一种类似古筝的乐器
独弦琴!
越南的民族乐器,也可说是我国京族的民族乐器。
网络一下图片,会看到大量图片。
B. 现在的新型乐器有哪种
玖月奇迹的那个东东
斯琴格日乐的那个西西
C. 请问古筝有哪几种类型古琴和古筝是一样吗
弦
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专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属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古琴 七弦
D. 新型转调筝和传统古筝有什么区别
新型转调筝即新筝是在古筝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不是与古筝无关的一件独立乐器。古筝自从产生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改革之中。但是,原先的古筝改革更多地是体现在弦数的增加上,而新筝的改革突破了这一界限,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新筝创造性地采用双演奏区的设计,并在很多细节方面都加以巧妙、科学的安排,使新筝一方面完全继承了古筝原有的五声音阶排列,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筝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彻底打破了数千年来五声音阶对古筝表现力的限制。
众所周知,古筝若要采用非五声音阶,就要彻底改动每根弦的自然音高,这样一来就把原有的五声音阶完全破坏了。并且由于弦数和音域等方面的限制,即使费心费力地对所有弦加以改动,产生的新音阶也并非完全的七声音阶或者十二平均律音阶,往往是一个“四不像”的音阶体系。但是新筝不同,它不但完全保留了五声音阶,同时还使七声音阶甚至是十二平均律音阶都可以在新筝上得心应手地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筝艺术的表现力。
新筝的出现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古筝的不足,它在完全兼容古筝所有功能的同时,又增加了七声音阶的演奏区,使七声音阶与五声音阶并存的演奏成为可能。如果再通过简单的调校,就可以满足十二平均律所有音的要求,并且仍然保持五声音阶体系不变。这个创新不但丰富了筝的和声功能,也为更多新的演奏技巧的产生以及更多优秀筝乐作品的创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筝强大的和声功能,使得比较常见的和弦技巧都可以运用到筝乐作品的创作当中,解放了多年来困扰作曲家创作的“缺音”问题。新筝的出现,为古老的民族艺术中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数千年历史的古筝艺术得到了跨越发展的可能。
感谢扬州格律诗乐器有限公司!!!
E. 古筝的基本指法与动作,跪求!!!!!
[托]——演奏时大指向外拨弦,即向低音的方向拨弦。拨弦角度以向斜下方用力为宜。且忌大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弯曲向斜上方用力“扣”弦。托的动作,是通过肩臂手及假指甲自然巧妙而协调一致的运动。弹奏的手指小关节不弯曲,以大指的根部为基点,自然用力。向斜下方拨弦。
[连托]——连续托指称为连托,可以用指不离弦连续托指的方法,也可用跳弹(每弹完一音手指起来再弹)的方法,前者声音连贯,后者声音结实且有助于指力的训练。
托是筝演奏法中的基本指法,它用于单音或音阶旋律下行的演奏,在“重勾劈托”以及下行“历音”等指法中也要用到托的拨弦方法。
[劈]——演奏时大指向里拨弦,指的是向高音的方向拨弦。劈的动作仍以大指连接手掌根部的关节为基点,略偏斜上方角度拨弦。劈是托的反向指法。它常与托交替使用或连续交替使用。在旋律中,音值较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度音依次出现时,经常采用劈托的交替指法。一般是先托后劈。它还运用在顺弦序连续上行音的拨奏中也常配合中指食指的演奏。“重勾劈托”或“母指摇”中均包含着劈的指法。
[勾]——演奏时中指向里拨弦。中指向里拨弦的动作,以中指指根第三关节为动点,带动全指向里略成斜下方的运动。应注意第一第二关节不弯曲,呈自然放松状态,同时在放松中蕴藏着一定的力量。就是以放松为基础,并保持一定的力进行弹奏。勾的触弦角度,应始终立足于弹弦,而不是象勾子一样勾弦。只有用斜下方的弹弦,才能取得良好的音芭和音质。勾常用于与大指的相互配合拨弦,也常用于与大指和食指的相互配合拨弦;有时也用于音音或上行音阶旋律进行的。在一些综合指法如“撮”、“重撮”、“重勾劈托”以及“三勾轮抹”中都包含有勾的拨弦指法。勾在筝曲中象托一样,广泛地加以使用,它是筝曲中仅次于托的一种常用指法。
[剔]——演奏时中指向外拨弦。剔不单独使用,剔常用在与大指相配合的综合指法“反撮”、“剔撮”、“反重撮”中,也用于右手“扫弦”、“剔挑”等综合指法中。
[抹]——演奏时食指向里拨弦。抹常用于配合大指或大中二指的演奏,也用单音或上行音阶的拨弦。“食指摇”和“三勾轮抹”指法中都包含有抹的指法。抹单独使用时,常用大关节向斜下方拨弦。它与其它手指配合拨弦时,由于速度和手形的限制,则采用小关节(第二、三关节)弯曲略斜上方拨弦。采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音色的统一和触弦的灵活。
[挑]——演奏时食指向外拨弦。食指向外拨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大指依附在食指第一关节上,借助大指的辅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自已第一、第二关节的拨动,以臂带指进行拨弦。这两种方法都要求中、名、小三指呈自然放松而略有收缩的状态。挑常用于单个音的演奏或下行音阶旋律的演奏;也常用于与大指配合或与大中二指相互配合的演奏。在些综合指法中如“历音”、“反小撮”及“反重撮”中都包含有挑的拨弦指法。
[打]——演奏时无名指向里拨弦。打常用于琶音或分解和弦的演奏。由于无名指一般不戴假甲,将个别音用无名指的打来拨奏,以取得柔和的色对比和绵缓的音响效果。另外,在一些和弦的演奏中也包含着无名指向里拨弦的“打”的指法。还有一种改进的指法,即用带指甲的无名指代替中指拨弦的方法,中指从演奏八度底半的位置上挪出来,用在大指与无名指所演奏的八度内其他音的拨奏上。这种改进的指法,使得八度内不仅有食指的抹、还增加了中指的勾剔。打用于琶音的指法顺序是:由低到高用“打勾抹托”,由高到低用“托抹勾打”
扬州自古盛产古筝,扬州麒麟古筝是2009年新进军古筝市场一款新型古筝,样式古典精美,档次高雅。
F. 古筝与新筝的区别
我在学古筝,我的老师是上海音乐学院的 她说专业的老师不提倡弹新筝 新筝是可版以弹权奏钢琴曲 但它失去了古筝的韵味 。
“古筝已经逐渐被淘汰”我真想一砖头拍死他(她) 胡扯!!!!
你想买新筝我也拦不住 只怕是得不偿失阿~
我的老师很好 我9级啦 才初三 信我吧 这位家长!~
G. 古筝和新筝有什么区别呀
新筝与古筝的对话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古筝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于陕西和甘肃一带,常被称为“秦筝”,素有“群声之主,众乐之师”的雅号。 如今,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精粹的古筝不“古”,中原大地上练习古筝者据不完全统计达200余万人,全国各地除西藏之外都有相应的古筝学习班、古筝专科学校;“古筝热”甚至波及海外,去年泰国公主曾来中国举办古筝演出,据专家介绍:国外学习古筝人数已达4、50万人,仅新加坡就达20万人。 为何如此之多的人热衷于学习古筝?据业内人士讲:古筝上手快,容易学,声音好听,弹奏时姿态优雅,容易引起初学者的兴趣;再有古筝价格适中,也成为喜爱音乐、渴望掌握一门乐器的人的首选原因。 由于历史沿革和地域差别,筝界自古流派众多,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等形成了各自的演奏技巧和风格。时代的列车进入20世纪后,东北辽宁又出了个筝界“王家军”———非古筝专业出身的王天一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新筝”演奏方法,带起了一批表演人才,并于日前举办了800余人参加的全国首届“新筝”大赛。对“王家军”,筝界莫衷一是,颇多议论;议论的焦点集中在新筝名称界定不清、新筝有别于古筝传统的表演方法等。不可小视的新筝现象 王天一,现任辽宁省葫芦岛市委副秘书长,东方女子新筝乐团团长兼作曲、指挥。2002年8月《半月谈》内部版以《筝界王家军》为题报道了以王天一为代表的筝界“王家军”正在辽宁崛起的现象。文章称:王天一集政府官员、文艺家于一身。他先后作曲、编曲100多首古筝、新筝曲目,改革和创新了80多种古筝新技法,编著《中国古筝教程》、《中国新筝教程》等教材,创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筝乐团。 王天一家族堪称“王家军”的核心主干:妻子陆艳春、儿子王居野、侄女王冬婉、王晓红、王可敬等都是“王氏筝法”的传播者。王天一表示:新筝要在筝界有立足之地,就必须狠抓理论、作品、队伍三个方面,为此几年来他坚持不懈。这种家族式的经营有利于短期内创出效益。新筝逐渐由区域型开拓发展向全国,至今25个省都有了王天一筝法教学中心。从1997年开始,王天一的学生接连在全国器乐比赛中获奖。出自“王门”的王咸阳、徐梦遥、赵勃南、陈谷音、刘蕊、李淑敏都已在当地小有名气。 何为新筝,据王天一介绍:即新型转调筝,是由赵福祥董事长创办的河北福海转调筝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此筝筝码位于面板的中央,左演奏区为七声音阶弦序排列,右演奏区为五声音阶弦序排列。新筝的优势在于用该筝演奏原有传统筝曲不改变根本演奏方法,无需特殊训练。王天一不遗余力地推广新筝教学,如今,他的新型转调筝录相教材已在中央电视台和江苏卫视台播出。 王天一认为传统古筝表演、教学不求创新,已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他说:刻意强调音乐的深奥内涵是不利于普及音乐教育的。他认为古筝的表现形式必须改———表演时不动,背上放杯水都不能洒,头不能抬———表现形式呆板、僵硬;而新筝借鉴西方表演艺术,根据表现内容和曲目需要进行了表现形式的创新,既有音符语言更有表情语言和形体语言。比如着民族服装配合表演曲目,或表演中由于感情表达的需要时常“站起来”的动作等等。 我自岿然不动的古筝 在国内颇有影响的青年古筝演奏家王中山自幼习筝,曾得到十多位民间筝家指导,后师从赵曼琴先生、李婉芬教授。现为中国音协古筝学会秘书长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执教于中国音乐学院。1986年他以全新的高难度技法演奏了《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而轰动筝界;他运用了轮指技法、多指摇和左手摇指,令古筝面貌为之一新。1995年获“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古筝第一名;迄今为止已在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举办了30余场独奏音乐会。 在电话采访中,王中山直言不讳:王天一充其量是个古筝爱好者。我没见过此人,但接到很多反映他教学有问题的来信,在电视上看过他学生的演出。我曾参与过考级曲目的制定并担任过评委,王天一的学生来参加比赛,水平至高不过业余五级。 王中山认为:王天一的新筝现象是古筝界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应该归到文艺打假之列。他说进行教学和普及是没错的,但王天一自我标榜为艺术家并称什么创立了“王氏筝法”是不对的。我在专业圈子里多年,从未听说过古筝演奏家王天一的名字,据我所知他也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怎么可能短短时间内横空出世成为古筝演奏家?古筝在教学中是强调系统的,王天一的很多学生小小年纪、学历很短就成为著名古筝演奏家,这正常嘛? 何为新筝?众所周知新与旧、古与今是相对的,而古筝的古字只是相对于筝历史悠久而定的,体现了现代人对筝文化的尊崇。那么新筝指的是什么?解放后很多人尝试过改革筝,50、6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的何宝泉教授就曾进行过蝶式转调筝的努力和探索;我在1991年就曾试奏过潘氏兄弟改革的转调筝,音准、音色在当时都不理想。王天一的新型转调筝也只是众多改革筝中的一款,不应有意识地强调“新”字混淆视听。古筝是一门古老乐器,强调历史更强调传承。新筝必须在对古筝传统流派的学习上进行改革。 对王天一的演奏方法,王中山提出质疑:古筝区别于其他乐器的最主要手段是揉弦。连这个都保证不了,谈何新筝? 业界有人把新筝作为古筝领域百花齐放中的一朵花,但是我认为它不是。王天一作为业余筝人,潜心钻研、踏实搞学术的东西我们是赞同的。只有大量的作品、传人、独特的演奏方法才能形成“派”,流派不是自立的,而王天一的演奏没有一个手法是他自己发明的。所谓新筝的表演极其不谐调,方法都是错的。保守,是古筝发展当中历来都存在的问题,不是王天一发现并提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几代筝人都在不断地探讨、改进,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过。我们在弹奏时也强调指、腕、臂、身的协调配合,强调根据音乐的需要身体要有自然的动作,不象王天一所说“放杯水都不洒”。“心手合一”是古筝弹奏追求的大妙境。 王中山有一种担忧:在古筝普及教学当中,各种现象都可以理解,只是不要把路子引歪了。我一直强调普及音乐的重要性,我们搞古筝考级也正是为了这一点。 有待展开的对话 艺术领域内的“百花齐放”有时也会呈现出“泥沙俱下”的现象,但是“大浪淘沙”终究不可抗拒。中国民族乐器是在民间流传和推广的,不像西洋乐器在教学上那么系统和规范,类似乐谱、“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怎样看待新筝现象,还有待专业、社会、时间的检验。流派的形成是有其艺术规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诸如:为专业人士及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代表作品、有代表性的演奏家等等。新筝能否称得起为新筝,是应该有个专业界定的。但是,新筝的迅速发展也向专业古筝教学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把专业做大做强,如何把专业音乐教育与业余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业余音乐教育的水平也是一个不容坐等的问题。 民乐历来是强调门户与传承的,我曾问及王天一的“师门”,他言是自学成材。新筝无师无门,但队伍却日益壮大,这个客观存在不能不令人思索。 文化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大众对文化生活、艺术教育期待着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能够走进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毕竟只是少数人,而那些无力步入专业音乐大门的平民百姓也同样做着音乐梦,也许这就是以普及音乐教育为主旨的新筝所赖以生存的土壤。 在艺术水平上新筝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艺术有其发展的自身规律,新筝在表现艺术作品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用什么乐器表现音乐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是否准确表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 对此,中央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升认为:民乐界历来主张本着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相互团结,共同做实事。对新筝的叫法,筝界专家有意见;新筝在学术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它不是专业音乐教育,而是向群众做普及民族乐器和音乐教育的工作。王天一做事有些张扬,应扎扎实实地与筝界多进行交流。我刚从威海回来,那里有个全国的少儿大赛,从葫芦岛去的新筝参赛选手很多,这也说明新筝的普及率很广泛。葫芦岛争创中国筝岛对推动中国的民族文化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H. 我有一款新型古筝转调器,请问有市场需求吗
有市场需求。只要有古筝的人一般都需要
I. 新型转调筝的介绍
中国新型转调筝在继承了传统的特色和演奏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中置琴码、滑动截专弦等技术手段属,将五声音阶和七音阶的排列同设在一台筝上,它解决了古筝缺音少律转调困难的问题,它即可以适应传统古筝曲目的演奏,又可以完成现代复杂调试演奏。用该筝演奏原有传统筝曲不改变演奏方法,无需特殊训练,它音色优美,音质浑厚,深受人们的欢迎。
J. 新型转调筝和古筝弹奏有区别吗
新型转调筝即新筝是在古筝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不是与古筝无关的一件独立乐器。古筝自从产生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改革之中。但是,原先的古筝改革更多地是体现在弦数的增加上,而新筝的改革突破了这一界限,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新筝创造性地采用双演奏区的设计,并在很多细节方面都加以巧妙、科学的安排,使新筝一方面完全继承了古筝原有的五声音阶排列,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筝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彻底打破了数千年来五声音阶对古筝表现力的限制。
众所周知,古筝若要采用非五声音阶,就要彻底改动每根弦的自然音高,这样一来就把原有的五声音阶完全破坏了。并且由于弦数和音域等方面的限制,即使费心费力地对所有弦加以改动,产生的新音阶也并非完全的七声音阶或者十二平均律音阶,往往是一个“四不像”的音阶体系。但是新筝不同,它不但完全保留了五声音阶,同时还使七声音阶甚至是十二平均律音阶都可以在新筝上得心应手地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筝艺术的表现力。
新筝的出现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古筝的不足,它在完全兼容古筝所有功能的同时,又增加了七声音阶的演奏区,使七声音阶与五声音阶并存的演奏成为可能。如果再通过简单的调校,就可以满足十二平均律所有音的要求,并且仍然保持五声音阶体系不变。这个创新不但丰富了筝的和声功能,也为更多新的演奏技巧的产生以及更多优秀筝乐作品的创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筝强大的和声功能,使得比较常见的和弦技巧都可以运用到筝乐作品的创作当中,解放了多年来困扰作曲家创作的“缺音”问题。新筝的出现,为古老的民族艺术中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数千年历史的古筝艺术得到了跨越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