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明天文学
①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明
应该是四大发现!分别是: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
② 17-18世纪天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有哪些重大发明
伽利略,开普勒,反射式,折射式望远镜发明者
③ 17-18世纪天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 有哪些重大发明。 国外国内都要写哈。!
古代中国的星象观念约形成于7000年前
中国古人很早就把星空分为若干个区域。在中国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里的“天官书”中,就把星空分为中宫,东宫,西宫,南宫和北宫五个天区。隋代以后,星空的区域划分基本固定,这就是在中国人们常说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就是天上的3座城堡,是把北极周围的星象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个区域。太微垣在紫微垣西南方。太微是政府的意思,太微垣中的星星多以朝中官员和场所来命名。
天市垣在紫微垣的东南部。太微垣的东边,天市垣是天上的都市,天市垣中的星名均以与皇帝有关的人员,名诸侯国的地名以及某些货市的名称命名。
大约在7000年前,中国古人已经把星空划分成龙和虎两大区域了,后来逐渐形成了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后来又把四象的每一象各分为七段,每一段叫“宿”,共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是月球在天上运动的轨道经过的地方。月球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天多,一天恰好经过一宿。在每一宿里都有许多星星,古人给它们分别起名,分成众多星官。当时所发现的2442颗星被划分为207个星官,这些星官又被分列入二十八宿中。中国古人就是根据这些制定历法的。
这是中国早期的星象图,它是一幅砖刻而成的壁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星象观念。中国人把天上的星空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划区分为不同区域。
古代迦勒底人,巴比伦人与希腊人的星象
世界古代文明的另一个摇篮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前,游牧民族迦勒底人来到了两河流域,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建立了国家。他们深信占星术。长期的星象观察。使迦勒底人发现天上的星群是随季节不断变化着的,他们以此来占卜吉凶祸福。为了占星的需要,迦勒底人特别注意几颗明亮的行星动态,他们把星空上的显著亮星,用想象的虚线连结起来,描绘出各种动物和人的形象,形成最早的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和双鱼这12个星座。后来就成了著名的黄道十二宫了。这就是现代星座的来历。
公元前540年左右,迦勒底人征服了巴比伦人,他们完全接受了巴比伦人先进的文化。巴比伦人除了黄道十二星座以外,又创造了其它一些星座。这些知识传入希腊。公元前270年前后,希腊诗人写的天象诗,其中已经载有44个星座了。后来在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编制的星表中一共列出48个星座,北方天空的星座雏形就这样形成了。
撒玛利亚人把宇宙想象成一个平坦的地球,日月星辰在大气中运行,上面扣着穹项。后来,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都对这个观念作过修改。
古希腊的伊巴谷编制星表,第一次记载了850颗恒星位置;被西方尊为“天文学之父”
被西方称为“天文学之父”的伊巴谷,生于公元前190年的古希腊尼亚卡伊亚。他的主要活动集中在亚历山大城。该城位于埃及的尼罗河口,是古希腊时期最大的城市。政府投入巨资的著名的亚历山大缪司博学院,是当时最大的学术中心,它的图书馆藏书有70万卷,主要是埃及,古希腊的著作和一些东方典籍。科学家们大多居住在博学院和图书馆里,对哲学和科学进行研究和总结。公元前2世纪,观测天文学在亚历山大城曾经盛行一时。
伊巴谷的主要成就是编制了星表,记载了这些恒星的天体座标和光度,总共包括了850颗恒星在内。为天体测量学奠定了基础。伊巴谷勤奋观测,同时深入研究前人的观测记录,特别是巴比伦人观测的结果和对天体位置计算的数据。他最早发现了反映地球自转轴运动造成地轴方向变运的“岁差”现象,较好地解释了日、月、地球间距离的变化和从地球观测的行星运动的变化。伊巴谷还发明了以经纬度测定地球上不同地点方位的方法,发明了由极点向赤道面投影的制图方法;在数学方面还得出00到1800之间各角度的正弦表,为三角学奠定了初步基础。伊巴谷的科学活动推动了学术发展,给予许多科学发现以重要影响。
巴耶尔1603年出版的星图。在伊巴谷之后,世界各地的天文学研究者都不断制定一些星图,有些成为世界知名星图,曾广为流传。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观测记录了3500颗恒星,发明世界第一架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但他自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几年文官,后来辞职回乡,潜心天文研究。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像一个倒扣着的盘子。”“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辰会转入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改进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的。“宣夜说”认为天没有一定形状,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星辰都飘浮在气体中。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实际。他还制作了一个能够精确演示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一发明是制作了水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文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告时刻。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张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阐述了无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光和月食发生的原因。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文学非常接近。
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托勒密总结古希腊天文学的全部成就,13卷本《大综合论》影响人类长达1000年之久
托勒密,生于公元85年的锡贝德。从公元127-151年在亚历山大城进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影响人类达1000余年之久的“地心说”理论的集大成者和代表者。他的重要著作《大综合论》,共计13卷,概括了希腊时代天文学的全部成就,尤其是总结了亚历山大学派天文学家的成就,以及伊巴谷的发现和阿波罗尼等几何学家的理论体系。
《大综合论》对伊巴谷的理论做了系统发挥,是一部古代天文学的网络全书。它用了近80个圆周来解释天体运动,把宇宙体系给制成一幅合乎逻辑的完善的数学图解。它对一些天文现象也做出了解释,能够反映一定的天体运行的状况。但是它把地球设想为宇宙的中心,则从根本上歪曲了天体运动的本来面貌。
《大综合论》第1卷概要介绍了托勒密对宇宙结构的基本观点,论述了地为球形的证据。第2卷介绍一些基本定义和初等理论。第3卷讨论了太阳的不规则运动和年的长度。第4卷讨论了月亮运动的理论及他自己的重要发现。第5卷讨论天文仪器,包括视差测定规,天球仪,象限仪,水时计等等,并且介绍了推算日月距离的方法。第6卷讨论日,月食计算方法。第7,8卷介绍1080颗恒星的星表。第9卷至结束介绍行星运动的理论。他的理论被后世证明错误。托勒密于公元165年去世,他是自伊巴谷去世以后,西方出现的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
托勒密在理论上的错误是根本性的,这使他毕生的努力失败。这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人类而言,都是一个悲剧。图为15世纪制造的日冕仪。
托勒密在理论上的错误是根本性的,这使他毕生的努力失败。这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人类而言,都是一个悲剧。图为15世纪制造的日冕仪。
郭守敬是中国元朝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生于1231年,卒于1316年。
公元1271年元王朝建立,准备颁行全国统一的历法。为了精确汇集天文数据,以备制定新的历法,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精心设计制造了一整套天文仪器,共13年,其中最有创造性的有3件:高表及其辅助仪器,简仪和仰仪。
高表是古代圭表的发展。表是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底端水平地伸向正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天太阳“走”到正南方时,表影落在奎面上。量度表影长度就能推算出节气的时刻。这是最古老的天文仪器之一。
郭守敬的简仪是中国传统浑仪的发展,这种结构,欧洲到18世纪才采用。仰仪是个中空的半球面,形状像口锅。锅沿刻有方位,锅里刻有与观测地纬度相当的赤道座标网。锅口架一小板,板上有孔,孔的位置正在球面的中心。太阳光通过小孔形成一个倒落在锅里的像。由此读出太阳的座标和该地的真太阳时,还可以用来观测日食,读出日食的时刻,方位和食分等等。郭守敬还发明了许多其它观测器具。
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月,制订了一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欧洲的著名历法《格里历》也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但是《格里历》是公元1582年开始使用的,比郭守敬的《授时历》晚了整整300年。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有14种,共计105卷。郭守敬是中国古代成就突出的科学家,直到很晚,世界各国的科学界才逐渐了解他。
南天星座逐渐形成
南半球天空的星座,直到环球航行成功之后才逐渐形成。1603年,德国业余天文学家巴耶尔出版了一本星图,第一次收入了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新的天象发现。17世纪末与18世纪中叶,波兰与德国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在大量观测的基础上又增补了几十个星座,从此构成了现在的仙女,天鹰,白羊,牧夫,猎犬,仙后,仙王,天琴,金牛等88个星座。
过去,星座之间的界线呈曲线形,很不规则。1928年,国际天文学会统一规定,这才把全天88个星座间的界线拉直。
哥白尼以惊人的勇气宣告“地心说”为谬误,其《天体运行论》于他临终前两个月问世
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18岁时考入克拉科夫大学。1495-1496年,他在德国几所大学游学。1497-1503年,他赴意大利留学,先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同时努力学习希腊文,攻读天文学。1497年3月9日,哥白尼在博洛尼亚观测月亮掩金牛座α星(毕宿五),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观测记录。他在1500年1月9日和3月4日还观测了土星合月,并在罗马讲学期间观测过1500年11月6日的月食。1512年,哥白尼定居在弗龙堡,弗龙堡城墙中的平台成为哥白尼的天文观测台,他自制了三分仪,三角仪,等高仪等器具。这座遗址被称为“哥白尼塔”,一直保留到今天。
哥白尼的毕生成果是其巨著《天体运行论》,全书分为6卷。在第1卷里,哥白尼讲述了地球的运动和宇宙的构造,驳斥了托勒密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理论。在后5卷里,他用精密的观察记录和严格的数学论证,阐明第1卷的主张。
哥白尼说:太阳屹立在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再次是地球。月亮绕着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比地球离太阳远的行星,依次是火星,木星和土星。行星离太阳越远,运行的轨道就越大,周期就越长。在行星的轨道外面,是布满恒星的恒星天。哥白尼错误地把太阳说成是宇宙的中心,他的宇宙模式是建立在肉眼观测基础上的太阳系构造图。
哥白尼的著作长期不能得到出版,后来由他的朋友们偷偷在德国纽伦堡排印。1543年5月24日,已经双目失明的哥白尼抚摸着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7月26日,哥白尼逝世。
著名天文学家和思想家哥白尼,他的思想曾经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丹麦人第谷·布拉赫毕其一生专注于天文观测和天文仪器的制造
第谷·布拉赫,1546年12月14日生于丹麦斯科讷,出身贵族。14岁入哥本哈根大学。第谷从小迷恋天文观测,终身致力于天文仪器制造和天文研究。他一生积累的观察数据和资料,对后来的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有极大帮助。
1576年2月,丹麦国王将丹麦海峡中的汶岛风赐给第谷,并拨巨款让第谷在岛上修建大型天文台。这座天文台被誉为“天堡”。它规模宏大,设备齐全,所用的天文仪器几乎都是第谷设计制造的。其中最著名的第谷象限仪。这座天文台还有配套的仪器修造厂,印刷所,图书馆,工作室和生活设施。第谷在此工作了21年,重新测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天文数据,他的测量结果与现代值都很接近。
第谷不断改进观测仪器,如在窥管上引入附加的照准器,找到了既精巧又方便的横向划分法,提高了仪器的精确度。他测定了大气折射改正表,为后人的观测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第谷通过重新测定恒星的位置,编制成比以往更准确的1000多颗恒星的星表。
1588年国王逝世后,天文台资金十分困难,第谷艰难地维持了10年,于1597年3月被迫关闭天文台。1601年10月24日,第谷辞世。
第谷·布拉赫曾经使用过的望远镜。
1616年宗教裁决伽利略并强迫他放弃哥白尼学说1979年罗马教皇为他平反
伽利略1564年生于意大利比萨,17岁进入比萨大学,25岁时应聘为该校教授,但因宣传科学思想被迫辞职。28岁时在帕多瓦大学重任教授。伽利略发现了物理学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还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成为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1604年后,他把研究方向转向天文学。
1609年10月,伽利略用自制的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观测月亮,他看到月面覆盖着山和平原,为此他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这一发现确定了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有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他的望远镜后来传遍欧洲。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木星有4个卫星,并预言木卫绕着木星运转,木星绕着太阳公转。这一发现震动了整个欧洲,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伽利略还发现了金星位相的变化,发现了太阳黑子,并且指出太阳也做自转运动。通过观测银河,他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并且指出恒星并不位于同一个天球。伽利略把他的发现用《星体通报》的形式向世界作了报道,引起了知识界的震惊。他将这些汇成《星空使者》一书,对于开辟近代天文学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1616年,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进行审判,强迫他放弃哥白尼学说。伽利略被迫同意,但却坚持写出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学说的对话》一书。此书出版后引起震动。1632年,教皇乌尔班下令将年已68岁的伽利略押上法庭,最后将他遣送回家乡阿塞特。晚年,伽利略又写作了《运动的法则》一书。1637年,伽利略双目失明,于1642年1月8日去世。347年后的1979年,罗马教皇正式承认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不公正的。
伽利略的生平遭际也许是人类思想家中最具传奇性和戏剧性的了。在欧洲中世纪思想受到压制的那个时代,即便真理的发现者哥白尼,也不能不将自己的著作埋没长达25年之久。而伽利略则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大胆宣传哥白尼学说,独步于整个时代。他也因此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纵使再过千百年,具有良知的人们也会为他的命运热泪盈眶。他的精神永世长存。
这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太阳系,它是由九大行星和太阳,以及行星的卫星和包括无数小型天体的小行星带组成的。
约翰尼斯·开普勒发现天体运动的三大规律,并发现新星,预言了水星凌日现象的出现
约翰尼斯·开普勒,1571年12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13岁进入教会学校,16岁被蒂宾根大学录取,20岁获硕士学位。1594年,在担任中学教师期间,潜心天文探索,并在1596年出版了《宇宙的神秘》一书。此书受到天文学家第谷的赏识。1600年,开普勒移居布拉格,应邀为第谷做助手。
第谷逝世后,开普勒利用遗留的大量资料,利用几何曲线表示火星的运动,发现火星运动的轨迹不是圆,而是椭圆,并且运行速度不匀。1609年,开普勒在《新天文学》一书中,发表了著名的第一和第二定律。第一定律把太阳的位置精确标定在椭圆焦点上,各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在形式上提示了行星与太阳的连线于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这在本质上阐明了行星离太阳近则快,远则慢的不匀速性。1619年,开普勒在《宇宙论》一书中发表了第三定律,即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的平方,等于椭圆长轴一半的立方。开普勒的发现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604年9月30日,开普勒发现蛇夫座附近一颗新星,即“开普勒新星”。1611年他出版了近代望远镜理论著作《光学》。1618-1620年他发表了《哥白尼天文学简论》一文。1619-1620年他发表了《慧星论》一书,预言了太阳光辐射压力的存在。1627年他出版的《鲁道夫星表》,直到18世纪一直被视为标准星表。开普勒于1629年出版了《稀奇的1631年天象》一书,预言1631年11月7日将出现水星凌日现象,12月6日金星也将凌日。果然,在预报的日期,巴黎的加桑狄观测到水星通过日面。这是最早的水星凌日观测。金星凌日因为发生在夜间,因而当时的人们未能观测到。
开普勒的发现彻底清除了哥白尼学说中托勒密的思想残余,给哥白尼体系带来了严谨性和规律性。而开普勒关于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则是无论自然界的星球,还是人造天体都必须遵循的规律。因此,它不仅为人类对宇宙天体的认识做出了贡献,也为现代宇宙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1630年,开普勒在雷根斯堡于贫病之中去世。
著名的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他的墓碑刻写着:上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子里,刚出生时极度衰弱,几乎夭折。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1661年,牛顿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
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牛顿的发现,可测定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确定计算慧星轨道的法则,说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并推导出克服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和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们分别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并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牛顿不但验证了前辈们的成果,而且为未来空间运载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确而权威的科学依据。
牛顿将其一生的成就写在《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一书中。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数学。他后来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顿于久病不医中去世。据说在生命即将停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坦荡而平静的。英国诗人波普为他写的碑铭说:“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间;人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1781年3月13日,黄昏时分,赫歇耳利用演出前的短暂空闲进行星空观测。望远镜对准了大熊星座的西南方向,银河西岸的双子星座,他发现在点点群星中,有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奇怪的圆轮状的星体。赫歇耳换上放大倍数更高的目镜,发现这颗星星比它周围的那些群星距离地球要近许多。它不是恒星。因为除了太阳,恒星离我们都很遥远。连续几天,赫歇耳追踪观察这颗星星,发现这颗星不断变换位置。赫歇耳最初以为这是一颗慧星,后来确定这是一颗行星,它距离太阳比土星远1倍。这颗星就是天王星。全欧洲的报纸都以头版头条位置报道赫歇耳的发现,刊登他的画像,甚至连那架发现新行星的望远镜和赫歇耳的音乐指挥棒也被画成漫画。英王乔治三世召见赫歇耳,参观他自制的望远镜,并颁赏给他。
赫歇耳观测天象50多年,总共数了117600颗星星。他最先算出太阳以每秒17.5千米的速度运行。他还发现了太阳红外线,开创了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彩色光度学。他研究了双星,聚星和星团,推导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同样适用银河系的结论,他还指出恒星间的年龄是不同的。这个观点直到1950年才被确证。威廉·赫歇耳于1822年去世。作为家境宽裕,出身音乐世家的国际名人,他的死比伽利略,开普勒排场得多
1812年,法国人布瓦德在计算天王星的运动轨道时,发现理论计算值同观测资料发生了一系列误差。这使许多天文学家纷纷致力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而发现天王星的脱轨与一个未知的引力的存在相关。也就是说有一个未知的天体作用于天王星。
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收到来自法国巴黎的一封快信。发信人就是勒威耶。信中,勒威耶预告了一颗以往没有发现的新星:在摩羯座δ星东约50的地方,有一颗8等小星,每天退行69角秒。当夜,柏林天文台的加勒把巨大的天文望远镜对准摩羯座,果真在那里发现了一颗新的8等星。又过了一天,再次找到了这颗8等星,它的位置比前一天后退了70角秒。这与勒威耶预告的相差甚微。全世界都震动了。人们依照勒威耶的建议,按天文学惯例,用神话里的名字把这颗星命名为“海王星”。
法英国皇家天文台获知这一消息时,台长艾里深为懊悔。因为在1845年10月,曾有一个叫亚当斯的剑桥大学学生求见,他未予接待。亚当斯留下一封信给他,信中指出在摩羯座可发现一颗9等暗星。艾里没有重视这个报告。此报告中指出的也正是这颗新发现的海王星。艾里又查阅了天文台的观测记录,更为感慨的是,这颗海王星曾两次被他们记录下来。只不过当时他们以为是一颗恒星,把它放过了。
勒威耶,1811年3月11日生于法国诺曼底的圣诺镇,他的父亲曾经为使他能去巴黎求学而卖掉房产。28岁时他开始发表大量天文学论文。亚当斯,1819年6月5日生于英国康沃尔州的拉涅斯特区,出身佃农家庭。他们于1848年在伦敦会面。
亨利·诺里斯·罗素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天文学家。他1877年10月25日生于美国纽约州奥伊斯特贝,20岁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天文系,23岁获博士学位。1902年,罗素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05年回国,相继担任过教授,天文台台长,空军飞机制造局顾问,实验工程师等职务,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20世纪初,罗素与丹麦天文学家E·赫茨普龙各自独立地发现了巨星序与矮星序,并创制了表示恒星光谱型与光度关系的图,后来这类图就以这两位发明者的姓氏命名,称为“赫茨普龙—罗素图”,简称“赫罗图”。此后80多年来,天文学的发展表明,该图是研究恒星演化的重要工具,受到各国学者一致推崇。
第一篇论文是《由分子运动论论平衡态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这是探讨物理学上的“布郎运动”的。第二篇论文是《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这是讨论光电效应问题的,也是把量子论导入物理学的早期成果。爱因斯坦因此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三篇论文是《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就是在这篇论文里提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使用“狭义”的概念,是指这种理论仅限于在一定范围内成立。由于狭义相对论的出现,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引导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系列非凡的结果。第四篇论文是《物体的惯性同其所含能量有关吗?》。他在此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生于英格兰牛津,是20世纪最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在剑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20岁时,正值在剑桥大学研究院读一年级之际,突然患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一般认为患有此病将于病发后3年左右死亡,但是霍金顽强搏斗,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在学术上取得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第一人的成就。
霍金主要从事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的研究。他在和埃利斯合著的《大尺度空理结构》一书中,批评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对外力的处理。他认为,爱因斯坦理论不可避免导致某种无法描述的奇异点的存在。霍金和埃利斯指出存在两种奇异点:一是恒星塌缩形成黑洞,二是宇宙的开端。霍金因此成为量子引力理论研究的开拓者,霍金对黑洞的研究最为著名,他指出了一般认为无法探求的黑洞的许多特征以及它们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1974年,霍金从数学上证明了黑洞不“黑”,而是以稳定了速率向外发射粒子。他的研究开拓了天体物理学的新的研究领域。霍金在理论上一直致力于将量子论与相对论结合起来,这种努力曾经为爱因斯坦所尝试但未能取得成功。霍金的探索已经取得一些惊人的成果,但是还没有被完全承认。
④ 发明地动仪的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是
是张衡!公元132年,我国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震仪,称为候风地动仪。版当时利用这架权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多年。除此之外,他在其他领域也有着突出的成就,因此他是非常值得国人骄傲的我国古代杰出天文学家。
⑤ 天文学的发明家的名字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文起源于古代人类时令的获得和占卜活动。
天文学循着观测-理论-观测的发展途径,不断把人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现今,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⑥ 中国古代发明的天文学
张衡天文学 东汉时期 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对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天像个鸡蛋壳,地像鸡蛋黄,天大地小,他认为天壳之外还有无限的宇宙。张衡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对日月星辰做了许多观测和分析。他测量出了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统计出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约有2500颗。国际天文学会为了纪念张衡对天文学的突出贡献,将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郭守敬 天文学 元代 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 16 种仪表 郭守敬--是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创制了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 16 种仪表,仪器专门测量天体使用。还制作了简仪,现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测定了黄赤交角。法国科学家 Laplace 提出黄赤交角变小理论,引用的根据就是郭守敬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做的同类测量比郭守敬晚300年。石申 天文学 战国时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汉后,人们尊称“天文”一书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 121 颗恒星的位置,书中还记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并称之“少阳”已认识到能自身发光。 刘焯 天文学 隋代 《皇极历》 刘焯--隋代天文学家。创制了《皇极历》,他首先考虑到了日、月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同时他把差岁改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学 唐代 《大衍历》 一行--唐代天文学家。他编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大衍历》,它包括十篇历议,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纪,中国人以太阳和月亮运动为依据,创立了一种阴阳历法。 杨忠辅 文学家 南宋时期 《统天历》 杨忠辅--中国南宋时期天文学家。他创制了《统天历》,他确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并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 洛下闳 天文学 汉代 赤道式仪器 洛下闳--中国汉代天文学家。改创了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苏颂 天文学 宋代 天象仪 苏颂--中国宋代天文学家。和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有 8 人高,每层有门,一到时间门开,木人出来报时。(后面有漏壶和机械系统)。
⑦ 天文学家霍金发明了什么
霍金没有发明,他的贡献是: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主要成就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剑桥大学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席,这是自然科学史上继牛顿和狄拉克之后荣誉最高的教席。
(7)新发明天文学扩展阅读
霍金的学术思想
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继承认外星人的存在后,又发表一个惊人论述:他声称带着人类飞入未来的时光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所需条件包括太空中的虫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
不过,霍金也警告,不要搭时光机回去看历史,因为“只有疯狂的科学家,才会想要回到过去‘颠倒因果’。”
物理学家霍金在拍摄的一部有关宇宙的纪录片时提到,人类其实能建造出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并且能够进入未来。霍金甚至说,自己是因为担心别人把他当成“怪人”,所以才不敢乱说话,也不愿意多谈有关时光机的东西,直到透过纪录片后才敢大方讨论。
⑧ 哪位天文学家发明了行星三大定律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行星运行三大定律
1. 所有的版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权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行星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其表达式为:
其中a是椭圆的轨道的半长轴,T是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⑨ 我国的天文学家又()了一颗新星。(发明,发现)
发现。天文学家没有能力制造天体。
⑩ 有没有人喜欢研究天文学的,我想知道会不会可以发明在水里,在宇宙里也能接到信号的的新创新
FAST开始观测好久了,观测就是接受信号的意思,要是没接受到那不就是坏了么…… 不过版如果你问的是网络上权那种“中国天眼接收到宇宙信号,霍金警告不要回答”这类的文章,不用多想,那纯粹是编辑为了吸引眼球断章取义生搬硬造出来的再说,就算想回答,用什么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