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创造的
⑴ 中国的象征是什么
1、瓷器
中国瓷器是精心挑选高岭土或瓷石作为原材料,配以高超的工艺,如:配比、成型、干燥和烧制。虽然瓷器是从陶器中发展而来的,但它们的原料,釉料和烧制温度不同。
与陶器相比,瓷器具有更坚韧的质感,更透明的质感和更细腻的光泽。并且它在实用和艺术方面都优于陶器。这就是它取代了陶器的原因。英语中称它为China,因为它最初产自中国,这充分说明了瓷质细腻的瓷器是中国的代表。
2、龙
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
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3、武术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流派。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
4、汉字
汉字从殷商甲骨文距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也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汉字的信息量与某些不确定性和争议性无与伦比。
在中华民族的整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身份方面,在源远流长、一以贯之而又充满机变以摆脱困境方面,汉字功莫大焉。没有统一的汉字只有千差万别的方言,维系一个统一的大国,抵抗列强的殖民化是困难的。
5、丝绸
中国是世界丝绸文明的发源地。华夏先民在六千年前左右开始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创造了早期的丝绸文明,孕育了丰富的丝绸文化。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四、五世纪开始,绚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逐渐传播到亚、欧、非各地,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丝绸之府,苏城为先。唐宋而后,这里成为全国丝绸织造的重要中心,丝织工艺精湛。明清时期,苏州民间丝织蓬勃发展,万户机声,遍及城郊,官营织造领先全国。锦绣中华,衣被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瓷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武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戏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丝绸
⑵ 希腊神话中体现创造梦想的神或者人物有哪些
希腊神话中体现创造梦想的神或者人物有厄尔庇斯和普罗米修斯。
厄尔庇斯版(Elpis):「希望」女神,形权象为手持百合花的年轻女子。她在罗马被叫作斯珀斯(Spes)。
当第一个女人潘多拉(Pandora)被大神宙斯(Zeus)送给人类时,她带着一个装满“礼物”的罐子,并被“嘱咐”不可以将它打开。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潘多拉终究还是打开了罐子,数不清的灾难顷刻而出,惊慌失措的潘多拉赶忙盖上盖子,结果只有「希望」女神厄尔庇斯被关在了里面。
普罗米修斯,地母该亚与乌拉诺斯所生的伊阿佩托斯的儿子。他聪慧而睿智,他帮助创造了人和物,教会人类用文字交换思想和用工具驾驭牲口和农耕,传授医药知识等等。
⑶ 谁知道象征的含义、象征的作用和有关象征的三个例子
象征是艺术创作复的基制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摘自莲蓬空间)
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
⑷ 什么是象征意象化
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回之途,即在答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茺庭的象求得意念的真实。识记这个概念时,要注意它与典型创造、意境创造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注意理解“意象应合的内涵。
⑸ 象征诗派的创作特色
(一)创造感伤颓废的情调,是象征主义诗派的首要特点。
李金发(1900-1976)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出生于富商家庭,但生活节俭,使他自幼体弱多病,严父的管束让他觉得生活乏味,母爱无瑕顾及众多的子女,“我的童年是在无生趣中过去的。”----性情孤辟抑郁。
1919年11月,“男儿当志在四方”,赴法学雕塑,巴黎美院,节俭清苦。孤独寂寞“没有女朋友,没有中外诸色人的交际,没有物质的享受…所谓花都的纸醉金迷,于我没有份,我是门外汉”
雕塑之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象征派诗歌,视魏尔伦、波德莱尔为“名誉老师”,对《恶之花》手不释卷。①性格气质上的孤僻抑郁,对人世的悲观认识②游子的凄苦、孤单,弱国子民的自卑、愤懑③进步书籍使他觉得人类社会罪恶太多,但没有反抗。改造社会的朋友圈子,遂沉醉于愤世嫉谷、颓废感伤的象征派诗作中。
1920年开始写诗,直到1925年回国后才出版。回国后为生计而奔波,诗兴其少,所作之诗“已非当年气概”
《微雨》现实风雨之下作者悲哀的呻吟。
《食客与凶年》是游学德国柏林期间所写。当时一战德国经济极为困难,此这谓“凶年”,而他们却是一群“享受低价马克之福”的游人,被李自嘲为“凶年的食客”。共100首,几乎作一首,感叹时光、生命之易逝,歌吟感情、希望之幻来。
《为幸福而歌》可说是李与德国画家之女履妲浪漫之恋的情感记录。人生观忽然改变,遇事乐观,诗作一扫颓废绝望的调子,而充满爱的絮语和幸福的憧憬。《阿育王》
(1)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弃妇》《琴的哀》《有感》《时之表现》
《时之表现》诅咒生命“我们的生命太枯萎/如牲口践踏之稻田”
1、《有感》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偈是/死神唇边/的笑。
秋天萧杀,红叶如血,飘落地上,这一自然现象被诗人用做明喻,想象它如生命的凋零,溅于脚上的是殷红的鲜血。又一暗喻,暗示了诗人的彻悟:人的生命和死神之间的距离是近在咫尺,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啊!
《琴的哀》微雨溅湿帘幕/正是溅湿我的心。…P6
以秋、冬、寒夜、病态、死亡、坟墓、漂泊等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悲观性认识。
王独清(1898-1940):陕西长安人,出生于没落官僚家庭,家境令其更多感受到人生的悲伤。性情怪僻孤独。1920年赴法留学,生活放荡,沉醉于“花都”的酒吧咖啡馆,在芳烈的醇酒和情妇的柔情中聊度时光,心态是看破红尘、玩世不恭。《圣母像前》
2、《我从CAPE中出来…》
3、石民《无题》,通过与短暂的爱情与对比,表达死亡的永恒的主题。
(波特莱尔的主题:资—文明借以炫耀的爱、美、幸福和荣誉都是虚伪和暂时的,只有残废才是唯一的真实)
创作此时是北大英文系学生,曾译波作《巴黎的忧郁》,诗集《良夜与恶梦》
4、于赓虞,歌颂地狱、坟墓、骷髅,讥咒人世,悲汉希望的破灭、青春的消逝和漂泊的孤独,“恶魔诗人”,从诗集名《髓髅上的蔷薇》、《魔鬼的舞蹈》、《孤灵》、《微笑之尸》、《恶魂》、《春尸》、《又走出鬼的天堂》、《灵与肉的灾祸》等,以上即可看出。
(2)爱情诗
李金发,《微雨》中大约一半《为幸福---》最多,他最喜欢歌唱女性和爱情。他认为“能够崇拜女性美的人,是有生命统一之快感的;能够崇拜女性美的社会就是较进化的社会。”他将诗分为哲理诗、爱情诗和革命诗,“但我结果还是愿永久作爱情诗,因为女性美,是可永久歌咏而不倦的。”
多表现对女性的新生和对纯洁爱情的期待、陶醉与痛苦,写尽了爱情的魅力、温柔、细腻、清新、健康,但仍然笼罩着悲观颓废的阴影。国为诗人始终将爱情和命运无常、人生苦难的内容交织在一起。《温柔》(1-4)P116/《在谈死的灰里…》
1你明澈的笑来往在微风里,/并灿烂在园里的花枝上。
4我奏尽音乐之声,/无以悦你耳;/染了一切颜色,/无以描你的美丽
3萧索的秋/接着又这冰冷的冬。/僵死的四肢,/唯我们之灵能暖之。
《在淡死的灰里…》对爱的执着和失恋后痛苦。
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1918年报科学救国之幻想留学日本,1919年弃数学改文学,1921年加入创造社,1923年春进东京大学法国文学科学习,象征派诗人。《落花》
姚蓬子(1891-1969)《银玲》集,诅咒爱情《在你面上》 1、通过象征性形象和意境去暗示诗人心灵世界的某种感受。
象征派诗人认为客观外物能与人的心灵相互感应契合,是能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森林”。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情感。
象征诗里的形象既是它们本身,又不仅是它们本身,具有内涵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弃妇》诗的前两节以弃妇自述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命运,被逐出家门后只能露宿荒野,在断壁残垣间苟且栖身,已完全厌倦人世。后两节突然改变了人称,以旁观者的视角写弃妇的“隐忧”与“哀吟”。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弃妇”表现妇女孩子不幸的命运和痛苦的内心,但同时具有“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表达了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许许多多被不公道的社会所遗弃的人的悲哀、惶恐、孤独与厌世的情绪,是一支人生命运的悲歌/
意念象征、色彩象征、情调象征、哲理象征等。
冯乃超(1901-1984)原籍广东南海,生于日本横滨华商家庭。1923年入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美学与美术史。20年代中期开始写诗,1928年出版《红纱灯》唯美。1927年回国转向现实主义。
几乎都是爱情与人生的咏叹。“轻纱诗人”
色彩象征:以某种色彩来暗示某一有形的事物或无形的情感意绪。冯、姚涂抹“苍白”、“灰白”、“漆黑、青紫、幽黯”等冷色调色彩。按照光谱色调与人们对其心理呼应的互感关系来看,这种冷色调所引发的感官司感受和情绪律动,是压抑、忧伤、惨淡的。
《红纱灯》那漆黑的殿堂、蛋白色的月亮,如尸僵的河流、黑衣的尼姑等斑驳色彩形象,组成一幅凄凉而阴森的画面。画面中央是一盏红而黄的小灯,在孤独微弱地燃烧,却映不亮、冲不破周围无限弥漫的死寂而沉郁的黑暗。这一盏以色彩和光调为核心的“红纱灯”难道不正是苦闷压抑而又孤芳自赏、不甘沦落的主体心灵的象征?这大片笼罩的黑暗的强烈反差,难道不正是个体与社会二者对立弱强悬殊的象征?
2、奇特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
象征诗派以表现内心世界为创作的唯一任务,那么想象就极为重要,波特莱尔说:“想象力是真理的皇后。”《弃妇》《红纱灯》
朱自清“象征诗派要表现的是些微妙的情境,比喻是他们的生命;但是‘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所谓远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
通常的比喻是以事物间相似的属性为基础为,如: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炉中煤叫我如何不想她?但李的比喻主观随意性很强,以自己的独特的感觉将相互疏远,几乎毫无联系的事物构成比喻关系。
例:《时之表现》我们的生命太枯萎,/如牲口践踏之稻田
《巴黎之呓语》“女人的心,已成野兽之蹄,/没有勾留之一刻”
《凉夜如---》凉夜如温和乳妪,/徐吻吾苍白之颊。
《有感》生命偈是/死神唇也,/的笑
3、广泛运用通感手法
打通视、嗅、触、味、听觉等感觉的界限,让它们彼此沟通,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例:《寒夜之幻觉》窗外之夜色,/染蓝了孤客之心
《夜之歌》粉红之记忆,/如道旁朽兽,发出奇臭
《律》月儿装上面幕/桐叶带了愁容,/我张耳细听,/知道来的是秋天。
4、“观念联络的奇特”:将一些表面上并不相关的观念或事物组织在一想,抽掉使之联系的关系词语,形成意象的跳跃性,加强诗的刺激性。 李与其它人的不同
1、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浪漫主义
2、食洋不化
深受古典诗词影响
⑹ 屈原在《离骚》中所创造的象征手法是什么
象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在屈原的《离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人运用了大量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的文学意象,使自己进入到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达到了对现实的超越。象征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美国学者劳·坡林指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1]而象征作为一种抒情话语常见的修辞方式,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就已经源远流长,《诗经》中的《硕鼠》即是其中的一例。
《离骚》中香草、美人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比喻系统,使诗歌形象生动鲜明。而香草、美人作为诗歌的意象,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产生新的元素。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都有它的昨天、今天、明天。[2]屈原生活过的楚地,一度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在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则为后人概括成“信巫鬼,重淫祀”[3]。浓烈的巫风培养了楚人对于神灵的膜拜,同时也培育了他们善于想象的浪漫情怀。当中原地区的神话文化或者宗教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时,楚地的这种巫风传统却继续存在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一些边远地区,仍然可以看到巫风所留下的文化痕迹,由此,巫文化在楚文化中的影响力就可见一斑了。屈原在这种环境中著成的《离骚》却又有另一番风味。在内外交困的政治环境下,屈原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他高洁的治世情怀和对君王的一片赤诚表现得非常强烈和感人。《离骚》中虽然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但是这些传说中的事物大多是诗人自比,在整篇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达到诗人忠君爱国的理想和抱负。例如“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世浑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在这里,作者以托媒求女比喻通君侧的贤人,以“鸩”、“鸠”来比喻媒人的不可靠。诗人愤世嫉俗,对君王身边的奸佞嗤之以鼻,同时又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自怜自伤。通过比喻烘托比较完整的形象,便于去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而这种象征手法往往与比喻相联系,它们往往围绕一个中心形象的塑造,相得益彰。比喻是借用他物来表现事物的修辞方法,而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4]象征往往包含了很多比喻。屈原以“美人”象征君王,以“香草”象征贤人,同时与“香草”象征的美好事物对比,以恶禽、臭物(如鸩、鸠)象征奸佞,表现诗人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势力的不屈精神,这种象征性还为文人所尊奉。如曹植在《洛神赋》中“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作《聊斋志异》渲染花妖,自云:“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显然也是受到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5]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力,使得这种“香草”、“美人”的象征意象结合着他本人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6]
屈原《离骚》中象征手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同样值得研究。首先,就表现内容来说,对君王的怀念和怨怼,对先贤的崇敬和钦佩,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鞭挞,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激昂、沉郁、痛恨、怜悯等等情感,诗人都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象征手法,而抒发得淋漓尽致。[7]如“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抑志而弥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娱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归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表现了屈原对祖国的拳拳之情;又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充分体现了一个刚直不阿忠心耿耿的贤臣形象;再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表现了诗人期待一位有着高尚品德的理想中的君王。诗人称赞商汤夏禹“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并列举了吕望、百里奚等身处贱位得遇明君的事例,借以讽谏国君。王国维这样评价屈原:“屈子之自赞曰廉贞。余谓屈子之性格,此二字尽之矣。”[8]诗人始终保持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于物外的胸襟和理想,在浊世之中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般独自开放。这种在长期流放生活中积蓄的悲痛与孤独,屈原情不自禁地借助诗歌倾泻出来。
其次,《离骚》中象征手法的多样性也令人惊羡。如直接象征:“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间接象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诗人通过这些感人至深的象征来自喻,使得《离骚》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后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屈原满腔热忱追求“美政”而最终失败的失望和孤独,也激励了各个时代的仁人志士致力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
象征手法在《离骚》中的成功运用,不仅使得诗歌大放异彩,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李泽厚在谈到屈原《楚辞》的审美特征时说: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想象丰富奇异,还没有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9]这种丰富的想象、浪漫的精神以及屈原的砥砺不懈、特立高洁的情操都使得后世文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继承。
参考文献: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⑺ 象征是什么意思
象征,英文为symbolize,有以下几种含义:
1、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
2、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
3、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4、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5、迹象;特征。
艺术上或修辞手法上的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象征”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7)象征创造的扩展阅读:
象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它通过采取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以某些客观存在或想像中的外在事物以及其他可感知到的东西,来反映特定社会人们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和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例句:
① 《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它象征着和平,它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劳动的光辉。”
② 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正如中国戏上用四个兵卒来象征十万大军一样。”
③冰心《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十)》:“在此却是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的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
④鲁迅的小说《药》的结尾:以夏瑜坟上的花圈象征革命的前景或希望。
⑤冰心《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浑身上下,最带着艺术家的象征的,是她那对永远如在梦中的迷茫的眼光。”
⑻ 用哪个字可以代表争取,或创造的意思呢
拼,博
⑼ 中国几个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龙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 。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是多种动物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
龙作为中国古人对多种动物和天象融合创造的一种神物,实质是祖先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人们普遍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具有强大能力的精神象征,是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标志,是信仰载体和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
中国结
中国结由于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 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 ”谐 音,“吉” 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
长城
对于中国人来说,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力量。《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升华为民族精神和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文人名士,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其中唐代的“边塞诗”尤为典型。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均有不少诗人词人名人,路经或登临长城,有感于长城的修筑、作用,以及长城两侧的壮美河山等,挥毫写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广为流传,大大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
黄河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
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⑽ 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梅兰竹菊”四君子,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高洁的象征。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也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
兰花,是花、香、叶“三美俱全”的花卉。它与菊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古时,把好的文章称为兰章,把情深意厚的好友称为兰友或者兰宜。因此,兰花成了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
竹,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竹子与松树、梅树合称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竹子清峻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菊,又名延年、寿客等。菊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有着三千多年栽培的历史。经过严霜后,才能等到花开,被称为傲骨。
松树是长寿的象征,夏代和周代分别以松树 和栗树代表社神。鹤与松树和梅树同属一个系统,因为它也是隐士的象征。向下舒展的枝叶还有迎客的意义.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