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的创造
⑴ 巴比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罗伯逊指出,在巴比伦和在埃及相同,这个国度经过起初在一个城邦内之下统一,后来又在容另一个城邦之下统一,便引起祭司们企图把各城市的神排列在一个分别等级的众神殿中。当巴比伦城成了统治的城市之后,它的神马尔杜克便合并了其他诸神的仪式和神话。确实,巴比伦是从苏美尔一阿卡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经历了两度繁荣后才衰落。
⑵ 古巴比伦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哪些世界之最
古巴比伦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27个世界之最:
1、最早的学校
2、最早的献媚事例
3、最早的少年犯罪
4、最早的“神经战”
5、最早的两院制议会
6、最早的减税事件
7、最早的史学家
8、最早的法典和立法者-汉谟拉比法典
9、最早的判例
10、最早的药典
11、最早的宇宙进化论和宇宙论
12、最早的林荫园艺实验
13、最早的农历
14、最早的伦理标准
15、最早的动物寓言
16、最早的格言和谚语
17、最早的“约伯”(古代犹太民族的族长)
18、最早的文学辩论
19、最早的圣经故事
20、最早的复活故事
21、最早的“挪亚”
22、最早的“圣乔治”(英国保护神)
23、最早的文学作品的移植:吉尔加美什的故事
24、史诗文学:人类最早的英雄时代
25、最早的情歌
26、最早的图书馆目录
27、人类最早的黄金时代:世界和平
(2)巴比伦的创造扩展阅读:
古巴比伦文明作为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之一。
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苏美尔衰落后,古巴比伦城邦兴起。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巴比伦城邦文明产生较早,伟大的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标志着古巴比伦文明达到巅峰,同期的中国刚刚到达夏朝的奴隶制社会。
古巴比伦文明灭亡于亚述人之后,其发源和兴起的两河流域被异族反复征服和殖民统治。波斯帝国吞并新巴比伦王国后,距离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时代只有二百年。
⑶ 古巴比伦创造出( )文字
楔形文字
⑷ 古巴比伦王国的建造者是
建造者是阿摩利人的首领之一苏姆·阿布
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建造的,空中花园的主人——塞米拉米斯王后,是尼布甲尼撒从米太国娶回来的皇后。
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乌尔第三王朝的灭亡标志着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政治舞台上的终结。此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美索不达米亚处于多国林立的列国时期。在这些国家中,最重要的有南部的伊新和拉尔萨,北部的埃什努那、马里和亚述,它们共存达二个世纪之久。伊新王朝建于公元前2017年,创立者是伊什比·伊拉;拉尔萨王朝建于公元前2025年,创立者纳波拉努,是第一个在巴比伦尼亚建立统治的阿摩利人。
在拉尔萨国王苏姆·埃尔统治的第一年即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的首领之一苏姆·阿布建立了另一个重要王国。他选择位于基什以西几英里、幼发拉底河左岸的一个城市作为都城,该城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巴比伦城。①他建立的王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或称巴比伦第一王朝。伊新和拉尔萨的长期征战,客观上为古巴比伦王国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巴比伦的前五位国王花了将近六十年的时光积蓄力量,逐渐地控制了整个阿卡德地区。公元前1792年,巴比伦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1750年)。
汉谟拉比从他父亲辛·穆巴里特手中接过的只是大约80英里长、20英里宽的小国,领土只限于西帕尔和马拉德之间,周围强敌林立。他首先致力于巩固内部、发展经济,积蓄了一定的力量后,才开始对外扩张。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先承认亚述的统治,而与北方的马里和南方的拉尔萨结盟,灭亡了南方的近邻伊新。随后继续与马里修好,准备进攻拉尔萨。他帮助马里摆脱了亚述的控制,又于公元前1764年击败了马里的劲敌、经常入侵马里的埃什努那。次年,汉谟拉比打败了拉尔萨,之后,他立即挥师北上,征服马里,并于公元前1757年把马里这座一度繁荣的城市夷为平地。此时汉谟拉比的强敌只剩下亚述和埃什努那。他多次战胜亚述及其盟军,并占领其南部疆土,但未能征服之。在他统治的第38年,灭亡了埃什努那。至此,汉谟拉比创建了一个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奴隶制大国,两河流域得到了空前的统一。汉谟拉比自称“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阿穆鲁全国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
二、汉谟拉比的统治
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国王具有绝对的权威,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在享有一定程度自治权的城市,国王则通过城市行政机关贯彻自己的意志,中央政府通过与地方行政长官的书信往来及派遣王室官员或国王的私人代表与城市保持联系。汉谟拉比拥有一套高效率的官僚体系,各种官吏由国王本人任免。各行省和城市总督(现存材料较多的是涉及拉尔萨总督沙马什·哈西尔和另一职位比他高的名叫辛·伊丁纳姆的人的书信)的重要职责之一是管理王室土地;对合法占有的土地给予保护,对非法占有的土地予以没收;①出租王室土地,征收各种租税。例如在给沙马什·哈西尔的一封信中,汉谟拉比这样写道:“你先前获取的、现在仍在你手中的恩利尔·沙杜舒的土地……如果你尚未全部出租,请记录下他先前的俸禄田20布尔,并通知我……如果你已全部出租出去,记录下你手中现有的20布尔灌溉田,并通知我。”又如,汉谟拉比命令辛·伊丁纳姆把两个商人头领送到巴比伦,每个带去所欠的1000库尔大麦和若干银子。另外,他们还负责挖掘、修复和疏通运河,以确保灌溉顺利进行。汉谟拉比和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实行严密的监督和控制,国王的信使遍及全国,及时把各地情况上报国王和中央政府。地方官员如有不轨之举,受害者可直接上诉中央政府甚至国王本人。例如,一位叫伊什米阿尼的人写信给汉谟拉比,状告沙马什·哈西尔剥夺了他传自父亲的田产,并给了另一人。汉谟拉比立即写信责问沙马什·哈西尔:“曾几何时可以没收永久性财产?核查此事,如田产确系伊什米阿尼得自其父,应把土地还给他!”汉谟拉比的中央政府组织情况,目前所知甚少。从材料看,汉谟拉比身边有一些官居要职(具体职位不详)之人,他们构成中央政府的核心。其中较著名的是鲁·尼努尔塔。他不仅掌管王室事务,也负责公社事务,不单单是执行国王的命令,而且在某些方面有独立决定权。如果有人在地方蒙冤,可直接上书鲁·尼努尔塔,他有时直接做出最后裁决,有时移交给地方行政机关,后者根据他的指示进行处理,并把处理结果报告给他。地方总督直接听命于他(例如,他经常写信批评沙马什·哈西尔工作中的过失);他参与国王政策的制定,汉谟拉比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经常征求并采纳他的意见。无论是王室依附民还是自由的公社成员,如遭受不公,都可直接上书国王或中央政府(如鲁·尼努尔塔),求得公正解决。上诉到国王的案子通过三种途径解决:其一,国王(或国王的法官)亲自审理并做出最后裁决,一般情况下证人要前往巴比伦出庭;其二,国王做出指示,然后移交地方当局执行,国王要听取最后的处理结果;其三,国王将整个案子全权交由地方法官办理,最后听取结果。国王或中央政府对地方法庭实行监督和控制。
汉谟拉比建立了严格的军事制度,军队的最高指挥官称将军(VGVLA.MARTU),由国王任命。阿摩利人是其军队的核心。汉谟拉比实行份地与军事义务相关联的兵役制度,即王室为所有服兵役之人提供相应的土地(包括田园、房屋等),军人的财产受到保护。汉谟拉比亲自掌管军队大权,他可以任意调拨军队。例如,他曾命令辛·伊丁那姆把他所控制的一支240人的军队并入另一人统领的军队,不得延误。”在另一封给辛·伊丁那姆的信中,汉谟拉比命令他“从乌尔城一带的部队中抽出90人”,派到一只船上去。
汉谟拉比还加强对国内经济的控制。他把神庙经济完全纳入王室经济,使其成为王室经济的一部分。在汉谟拉比以前,神庙官员自称为“神庙仆从”,或某位神人仆从。从汉谟拉比开始,他们改称“国王的仆从”。汉谟拉比还控制地方神庙的收入。例如,他曾命令辛·伊丁那姆催促一些神庙官员迅速到巴比伦向国王报帐。灌溉农业在两河流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汉谟拉比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汉谟拉比在位的第8、9、24、33年都是开凿运河之年、兴修水利之年,尤其是第33年重凿的“安努与恩利尔所宠爱的汉谟拉比”运河。汉谟拉比控制着大量劳动力,从事公共工程的建设,他经常写信给辛·伊丁那姆,让他组织劳动力。
汉谟拉比竭力神化自己。他自称为“天神安努与地神恩利尔所宠爱之人”,“恩利尔所任命的牧者”,“战神萨巴巴的堂兄弟”及“众神之王”,其权力得自享有统治全人类大权的马尔都克的神授。为适应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他将巴比伦城主神马尔都克的地位提高到众神之上,同时为各城之神修建或重建庙宇,以求得被征服地区居民在精神上的归附。
三.汉谟拉比法典及其反映的社会
法典概况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很早就有立法传统,汉谟拉比在统一了两河流域之后,便效仿其前辈,制定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是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由丁·摩尔根率领的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萨遗址发现的。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石碑上部刻有太阳神、正义之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下部是用阿卡德语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石碑现存巴黎卢浮宫。
汉谟拉比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神化王权,宣扬其权力来自神授;其二,炫耀他的伟大业绩,其三,表明他的立法目的,即“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在结语中,汉谟拉比主要宣扬他的法典之“公平”与“正义”,希望垂之后世,并诅咒敢于破坏其法典之人。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土地管理、租佃、雇佣、高利贷、债务、买卖奴隶、合伙经商、婚姻家庭、继承以及行医、建筑等技术性劳动。
土地制度 汉谟拉比时代土地制度的最基本格局是王室土地和私人占有土地并存。汉谟拉比在征服过程中,不断地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划归王室所有,因此王室占有大量的土地。王室土地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类是王室直接享用的土地(eqlut ekallim或eqlumsaresekallim ukallu),包括王室庄园和皇家牧场、花园等。
第二类是分配给为王室服务的人员的土地,称为“服役田”(ilkum—land)或“供养田”(eqlum Kurumatum或sukūsum)。凡为王室负担某种义务之人,均可享有与其所负义务相当的一份土地,作为其报酬。这些人包括祭司、商人、军人、官吏和各种以技能为王室服务之人,如书吏、占卜者、歌手、金银细工、碑铭刻工、宝石工、木工、石工、纺织工、轿夫、渔人、牧人和厨师等。这类土地的所有权归王室,服役之人具有使用权和支配权。一般说来,服役的内容和期限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享有土地的份额,均有明确规定。只要坚持负担义务,服役者可长期享用其份地,甚至20年或40年。这类土地又分两种情况。一种土地可以有条件地转让和出卖,包括祭司和商人等的份地,条件是买者在买得土地的同时,必须承担附着在土地上的相应的义务(见法典第40条)。另一种禁止买卖和转让的土地是士兵(red um和’rum)的份地。士兵不得将与其所负义务相关的田园房屋出卖、遗赠给其妻女及抵偿债务,但自行买得的田园房屋不受此限制(参见法典第36—39条)。如果士兵在战争中被俘,其子能代父服役,他就可以继承其父的那块土地;如其子年幼不能代父服兵役,就只留三分之一的土地给其妻,让她养育幼子。接替被俘者服役之人可以享用其土地,被俘者回来后仍可领回土地;如果士兵自己离开职守而放弃土地,他人占用其地并代其服役超过3年,即使他再回来也不能领回原来的土地(见法典27—31条)。
第三类为出租地(eqel biltim)。王室将这类土地出租出去,以收取租税,这是王室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领取和租种这类土地之人被称为纳贡人(nā i biltim)。这类土地同样不能买卖和转让。通常纳贡人要将所租种土地收成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交给王室,自己则留下另一半或剩余的三分之二。这类土地直接归王室管理,王室负责组织和安排这类土地的耕种。
古巴比伦时期私人占有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从汉谟拉比法典中可以看出,一般的公民(城市公社成员)都拥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转让、抵押和买卖(参见法典第39、49、50、137、150、165、198等)。这时期有关买卖土地的文书相当多,反映出私有经济比较活跃。国家承认私人土地的买卖和转让,并给予保护。例如,在一件土地纠纷中,一人声称从另一人手中买得了一块土地,汉谟拉比命令沙马什·哈西尔调查此事,把土地判给买者。
等级制度从汉谟拉比法典中可以看出,古巴比伦社会的居民明显地划分为三个等级:阿维鲁(Awilum)、穆什钦努(Mu kēnum)和奴隶(男奴为Warm,女奴为Amatum)。一般认为,①阿维鲁是在公社中占有土地并享有全部权利、处于公社司法管辖之下的全权公民。在公社中拥有土地是保持公民身份和地位的必要前提,一旦丧失公社土地,也就丧失了阿维鲁身份或公民地位。阿维鲁中的上层为少数的王族、大官吏、高级祭司和大商人等,下层主要为拥有小块土地的小土地所有者、自耕农以及自由的小手工业者。商人塔木卡和高级祭司无疑属于阿维鲁,在许多材料中,塔木卡被直接称为“某某城市的阿维鲁”,如“西帕尔城的阿维鲁”等。
穆什钦努是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他们自己没有土地、靠为王室服务获得王室不是一个统一的阶级,他们内部也有贫富之别。穆什钦努中的少数富有者有一定的私人经济,甚至拥有奴隶,大部分人则很贫穷,地位不断恶化。阿维鲁的上层和穆什钦努的上层构成统治阶级,下层则成为被统治、被剥削阶级。奴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同牲畜一样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任意买卖、转让、交换、租借和赠送。据汉谟拉比法典,奴隶的价格一般为20舍克勒。奴隶大多数控制在王室、神庙、大官吏和大商人手中,一般自由民拥有的数量在三、五个左右,不超过十几个。三个等级的人的法律地位显然不同。例如,伤害了阿维鲁的眼睛或骨头,必须受到同样的惩罚;伤害了穆什钦努的眼睛或骨头,只需赔偿一明那银子(合505克);伤害了奴隶的眼睛或骨头则只需向奴隶主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
社会经济的发展 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经济与以前相比,得到了巨大发展。在农业方面,青铜工具已广泛使用,农业工具除巴狄勒犁和淑金犁以外,还有修整土地的窄斧、镐及平整土地的耙等。灌溉技术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灌溉网的管理和使用纳入国家的立法之中。这时期,农人已懂得总结长期以来的农耕经验,出现了一部用苏美尔语写成的农人历书,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历书记述了从灌溉、耕作到收获的过程,并提出了各环节应注意的问题。王室的手工工场和私人手工作坊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仅汉谟拉比法典中提及的工匠就达十几种,例如制砖工、织麻工、刻石工、珠宝匠、冶金工、皮革工、木工、造船工和建筑工等。
这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除国家和神庙控制和组织的商业贸易外,私人的商业活动也十分活跃。出现了一些商业中心,如巴比伦、乌尔、西帕尔,和拉尔萨等,其中以巴比伦和乌尔最为著名。许多商船云集在巴比伦的码头,这里成为商贸的集散地,这些商业活动多半是属于私人性质的。古巴比伦时期的对外贸易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商人在生意结束后往往向神庙和国家交税;其二,商人常常采用合伙经营的方式。①其三,商业资本多半来自私人,一般的借贷契约都有5—8位证人,并有证人的印章;最后,这时期出现了专营某种商品的大商人。
汉谟拉比法典中提到了两种主要商人,一是“大商人”( AB.GAL)塔木卡(Tamkārum),一是“小商人”( AB.TUR)沙马鲁( arnall m)。塔木卡的活动包括:从事商业贸易、高利贷(法典中有30多条涉及到塔木卡的借贷活动)、贩卖奴隶、为国家征收租税,塔木卡因此享有王室份地。①沙马鲁既是塔木卡的代理人,也是其商业伙伴(参见法典第100—107条),他所从事的商业活动有的是为塔木卡推销商品,塔木卡付给其工资;有的则是与塔木卡合伙经营,参加分成。沙马鲁在社会经济地位上虽比不上塔木卡,但也可能比较富有,基本是独立的私商,而不是王室官员。
汉谟拉比法典是现知古代世界一部相当完备的法典。法典在法律上肯定了自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来两河流域在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秩序,从而有利于巩固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促进私有制和奴隶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四 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
古巴比伦王国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汉谟拉比的强权,其内部根基并不稳固。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死后,其子萨姆苏伊鲁纳继位(公元前1749—1712年),王国开始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其统治早期,埃兰边界地区发生暴动,领导者自称里姆辛(拉尔萨王朝末代王之名),坚持战斗了两年多,最后被镇压。公元前1740年左右,一位名叫伊鲁玛·伊鲁的人在苏美尔举起独立的旗帜,他假称伊新王朝末代国王之后代,成为尼普尔以南整个地区的主人,建立了所谓的巴比伦第三王朝或海国王朝。萨姆苏伊鲁纳在应付内部反叛的同时,还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压力。在其统治的第九年,东北部山区的喀喜特人开始入侵巴比伦,这一次虽然被打退,但他们以后逐渐对巴比伦构成威胁。在他统治末年,其父所开拓的疆土已丧失殆尽,王国的领土又缩回到汉谟拉比以前的疆域,即仅限于阿卡德地区。
萨姆苏伊鲁纳的四位后继者又勉强维持了约一个世纪。在这时期,巴比伦社会内部矛盾异常尖锐,抗租抗债问题非常严重。巴比伦国王不得不经常写信给地方城市官员,命令他们催交拖欠的租税,包括谷物、牲畜和税银等;与此同时,不断发布“米沙鲁姆”法令(mi arum),即所谓的“巴比伦解负令”,宣布减免债务。
外部威胁也有增无已。萨姆苏伊鲁纳之子阿比舒统治时期(公元前1711—1684年),喀喜特人向巴比伦发动了第二次进攻。这次进攻虽然和第一次进攻一样遭到了失败,但许多喀喜特人却在巴比伦尼亚定居下来,成为耕种土地的农民。不仅如此,喀喜特人的首领卡什提利什一世还在仅距巴比伦城200英里远的幼发拉底河畔的哈纳建立了立脚点。阿比舒还试图赶走统治苏美尔的海国王朝,但遭到了失败。公元前1595年,赫梯入侵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城惨遭洗劫,主神马尔都克及其妻子的雕像作为战利品被入侵者带走,古巴比伦王国灭亡。赫梯人退去后,喀喜特人开始统治美索不达米亚。
⑸ 古巴比伦创造了什么文字
大约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居住在世界的东方的苏美尔人创造了先进的文明,不专仅发明了文字属即楔形文字,使两河流域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还发明了适合书写的工具—“泥板书”。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颠覆了乌尔第王朝,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安了家
⑹ 古巴比伦创造了什么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回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答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之一。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苏美尔衰落后,古巴比伦城邦兴起。
⑺ 巴比伦的起源
http://ke..com/view/18421.htm
⑻ 古巴比伦人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
古巴比伦人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英文:Cuneiform script),由苏美尔人于西元前三十一世纪左右所创,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尔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差异相当多。
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
英语的cuneiform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 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كتابة مسمارية”(haṭṭ mismari,意思是“钉头文字”)
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 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 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学科—亚述学。
⑼ 巴比伦帝国创造了哪三件事从未做过
古巴比伦文明创抄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27个世界之最:
1、最早的学校
2、最早的献媚事例
3、最早的少年犯罪
4、最早的“神经战”
5、最早的两院制议会
6、最早的减税事件
7、最早的史学家
8、最早的法典和立法者-汉谟拉比法典
9、最早的判例
10、最早的药典
11、最早的宇宙进化论和宇宙论
12、最早的林荫园艺实验
13、最早的农历
14、最早的伦理标准
15、最早的动物寓言
16、最早的格言和谚语
17、最早的“约伯”(古代犹太民族的族长)
18、最早的文学辩论
19、最早的圣经故事
20、最早的复活故事
21、最早的“挪亚”
22、最早的“圣乔治”(英国保护神)
23、最早的文学作品的移植:吉尔加美什的故事
24、史诗文学:人类最早的英雄时代
25、最早的情歌
26、最早的图书馆目录
27、人类最早的黄金时代:世界和平
⑽ 古巴比伦是由什么人建立的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4000BC,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花园传说是当时的国王为公主而建的。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
大约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1792BC,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605BC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终于在538BC,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便告结束。
《世代网》
古巴比伦的悲哀!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下朝的时候)就孕育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这个地区由于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产生了古巴比伦多样化的文化发展趋势。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的地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意思就是“两河之间”。每年春天,高原地区的积雪融化,这两条河就在美索不达米亚泛滥成灾。特别是下游一带,地势低凹,几乎全被淹没。一个流传到今天的巴比伦神话,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形:一位巴比伦国王的祖先梦见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诉他,洪水就要淹没大地,来惩罚人类的罪恶。因为他一向对神十分虔诚,所以神要搭救他。这个人听从神的吩咐,造了一只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还带了几只动物和一些种子。没过多久,乌云布满天空,黑暗笼罩了大地,狂风暴雨袭来,滔滔洪水淹没了一切生命,只有那只方舟在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风住了,河水平静下来。这时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动物放出方舟,将种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开始了。人类许多民族的神话都受到巴比伦这个古老传说的影响。西方著名的挪亚方舟的故事也是从这个传说演变来的:一个叫挪亚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只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过了水灾。当洪水退落的时候,挪亚放出一只鸽子。不久,鸽子衔着一片新拧下的橄榄叶子飞回来,使挪亚知道洪水已经退去,万物又恢复了生命。后来,西方人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当然,无论是神仙还是和平鸽,都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幸福。要战胜洪水,还得靠人们自己。巴比伦人在和洪水斗争中,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当洪水被制服以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泛滥的洪水带来大量淤泥,使两岸的土壤变得十分肥沃。再加上这里阳光强烈,水量充足,庄稼年年丰收。据说,小麦最早就是生长在巴比伦的。
住在巴比伦北面的亚述人十分强悍。公元前8世纪(中国已经进入春秋时代),亚述成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巴比伦被它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埃及,也都先后归入它的版图。除了希腊和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几乎都被它占领了。亚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里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宫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伦的迦勒底人联合东边的米堤亚人进攻亚达。他们手执带血的长矛和盾牌冲进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杀,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亚述最后一代国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宫殿一起被烧成灰烬。从此,这个庞大帝国连同它的首都就从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边有两堆很大的荒丘,据说是尼尼微的遗址。1845年,英国人拉雅得在这里发掘出两座亚述王宫,发现了著名的带有双翼的人头牛身巨大雕像和许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后来他继续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宫大厅。但是,这里并不是尼尼微,而是亚述的另一个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宫殿遗址。这座宫殿曾经遭到米堤亚人的焚毁。许多刻有图画和楔形文字的泥版还有大火烧过的痕迹。王宫的两间藏书室堆满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块长3米,宽2米多,最小的还不到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亚述的图书,内容很丰富,包括历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过了几年,考古学家拉萨姆又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大殿和另一处王宫藏书室。藏书室内收藏的泥版文书上,刻有许多关于亚述和巴比伦的神话。亚述的宫殿是由成千上万的奴隶修建的,他们多半是亚述人在战争中掠夺来的俘虏。奴隶劳动的时候,有的带着锁链和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边还有手执武器的兵士监视着。反映这些场面的图画也被发掘出来了。在尼尼微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亚述帝国兴衰的历史。
战胜了亚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为了和那个被亚述灭掉的古巴比伦王国区别开,人们把它叫做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伦城建成一座堡垒般的城市。它的规模就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壮观的。城市是方形的,每边长22.2公里。围绕城市的城墙大约有8.5米高,是用砖砌和油漆浇灌而成的。四匹马拉的战车可以在宽阔的城墙上奔驰。全城有100扇用铜做成的城门。城墙周围还有很深的护城河。幼发拉底河从城墙下流进来,穿城而过。巴比伦城里还有一座很大的皇宫,皇宫内修建了一个“空中花园”,被后世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国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间(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伦的国力最为强大。他率兵攻打叙利亚,出兵巴勒斯坦,夺占耶路撒冷,灭掉犹太王国,强迫犹太人迁居巴比伦当奴隶,成为“巴比伦之囚”。在晚年,他还侵入埃及。在这几十年里,巴比伦城人口达到10多万,还有来自亚洲各地的商人,奴隶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强盛的背后,已经埋伏了危机,被征服的外族人对巴比伦奴隶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断发生,本族的贫民和农民因破产沦为奴隶,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后,国内政局立即动荡起来,6年中8个国王被废,其中两个被杀。在东面,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的盟邦米堤亚,对巴比伦形成了大军压境的局面。
巴比伦的奴隶主们忙于争权夺利,纵情享乐,他们以为他们的城墙是那样高大而坚固,谁也攻不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敌人会利用穿过城墙的幼发拉底河打进来。一天晚上,巴比伦的一个年轻王子正在举行狂欢宴会。波斯王居鲁士下令在幼发拉底河中修筑了一座水坝,把河水放到坝的一边去。他的军队从另一边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进到城里,未经交战就占领了巴比伦。据说,有一些巴比伦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内应。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国春秋末年)。
在仅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了。巴比伦的繁华,巴比伦的奇迹,巴比伦的高墙铜门和它的“空中花园”,都变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废土。巴比伦遗址从1899年开始逐渐发掘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研究它的过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难题,地下水的冲击使古巴比伦城有完全被毁的危险。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为许多国家的专家们研究的课题。
然而令人们始终忧虑不已的是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与文明相生相伴,战争也从来没有休止过。这块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据说就是《圣经》中伊甸园的原型地。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断成为政治和战争的舞台。当巴格达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精妙绝伦的城市的时候,整个欧洲还处于蛮荒状态,这里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其科学、哲学和文学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见的。综观数千年来的两河流域兴衰史,哪一场战争不是对文明的破坏呢?
注:古巴比伦是对文明发源地的称谓;而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则是现今古巴比伦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