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家教学
① 阅读短文发明家的老师课后练习题
我们的校园美丽如画。
春天的校园就是一幅绚丽的水粉画。瞧,梧桐树伸出了毛绒绒专的手掌,像属是稚气的孩子在招手,迎接老师和同学。小草迫不及待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
绿的,好似调皮的娃娃,和我们一起嬉戏、玩耍。而一些叫不出名花,散落在校园里,在春风里微笑,为这春的水粉画抹上一道亮丽的色彩……。
夏天的校园满眼绿色。梧桐树也不再是稚气的娃娃,长成了健壮的青年。再看看那小草,酷似雄赳赳、气昂昂的卫士。野花呢?它开得更艳了,给美丽的校园带来阵阵清凉……。
秋天的校园是一幅色彩艳丽的油画,一片金黄。梧桐树做起了“妈妈”,树上满是她的“孩子”,他们一落地,“妈妈”就倍感欣慰。小草已没有往日的神
气,开始枯萎。各种野花也被时间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美丽,开始渐渐凋谢。秋天的画,有喜悦、有欢笑、有无情、也有不舍,秋的感情最多变,也最神奇。
冬天的校园是一幅素描。所有的教学楼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花坛里、操场上、雪白一片,只有几棵长青树还傲然挺立在风雪中……。
② 我是小小发明家作文教案及板书,谢谢
课 题 7、小小发明家
教 学 目 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科学对人类很重要,我们应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使学生能自己进行小发明、小制作。
3、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科学进行研究发明创造的热情。
4、创新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让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物品的不足,运用自己的聪明头脑去改进发明创造。
学 情 分 析
1、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通过一些小发明者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多读书学科学进行发明创造。 2、 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实际感受,所以对本文非常感兴趣,但应引导学生设身触地的进行发明,去感受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得好处。
3、 确定五点: 重点:通过课文使学生有发明创造的兴趣。 难点:学生真正进行发明创造起步很难。 德育点:通过阅读体会加强发明创造的了解,使学生更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点:你有什么发明的经历吗? 你对哪方面科学感兴趣?为什么? 空白点: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具使用目的 学生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 使学生能产生发明创造的欲望。 主 要 技 术 留空白点、直观体验、以读促使学生增加体验的技术。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一、 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1、 教师出示一个灯泡,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后的想法的想法。 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说出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到发明创造,并且板书课题。
二、 创设条件,主体参与
1、引导学生读文,并且思考成为发明家应具被什么条件? 学生读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 2、让学生有互相学习的机会,能取长补短听取他人的意见。给学生自己的空间 三、 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文中你最喜欢的话是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读是体会的过程是重新学习的过程。
(2)、你还知道哪些小发明、小创造的事例?介绍给大家。
(3)、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的变化?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
3、 学生出示自己找到的资料(图片或书籍等等)来谈。
四、 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 在日常生活中,你感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自己去发明创造解决?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想办法。 2、 学生有小发明小制作的讲讲自己制作过程。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 学生互送关于爱科学的名言,对课文内容得到升华。
2、 教师和学生回想本节课的优缺点,作为下节课的借鉴。
六、 研究性作业 对一种发明有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发明创造。
板书设计:
7、小小发明家
热爱科学 刻苦钻研
③ 发明家的超级简短故事
1、爱迪生小时并不聪明,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喜欢追根问底。有一次,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草堆里,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想自己也试试。
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的。回家的路上,他还一个劲地盯着父亲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从此,大家都说爱迪生是个"呆子"。有一次,为了想知道火的奥秘,他竟在邻居谷仓里燃起一堆火,引起了一场火灾。事后,他挨了父亲一顿毒打。
爱迪生7岁时上学,当时学校课程设置十分呆板,还搞体罚。幼小的爱迪生对此十分不满意。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引不起他的兴趣。
他功课学得不好,可脑子里却装着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同学们都说他笨,老师也说他是个低能儿。在学校学习不到3个月,他就被迫退学。这是他一生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教育。
爱迪生的母亲亲自教孩子读书写字,不厌其烦地解答他所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一次,母亲给他买了本《自然读本》,他立即被书上介绍的小实验迷住了。他在家里搞起了小实验室,把零花钱都用在购买实验用品上,一有空就做实验。
爱迪生11岁时,到火车上当了报童。在得到列车长允许以后,他在行李车的一个角落里,布置了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室。
一次,火车的震动把一瓶黄磷震翻在地,着起了火。火舌向行李堆舔去。爱迪生急忙脱下衣服扑打,拼命地喊:"救火啊!"大家闻声赶来,把火及时扑灭了。列车长勃然大怒,狠狠地打了爱迪生一记耳光,并把他的实验用品统统扔出车外,爱迪生的右耳被打聋了。
后来,爱迪生当了一名夜班报务员。一天清晨三四点钟,他下班扛起白天从旧书店买来的几十本书回住处。巡逻的警察远远看见他,疑心是小偷,就大声喊他站住。可惜他耳朵聋,听不见,仍然急急忙忙地赶路,警察以为他要逃跑,忙举枪射击。
当呼啸的子弹擦着耳边飞过,爱迪生才站住了。警察追上来,一问才知道是个聋子,扛的全是旧书,,觉抽了一口凉气,说:"算你有运气,要是我的枪法准,那你白送了一条命!"
由于爱迪生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1922年,他被评选为美国当代12大伟人中的第一名。
2、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任务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任务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
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
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
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这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贝尔一生获得过18种专利,与他人合作获得12种专利。他设想将电话线埋入地下,或悬架在空中,用它连接到住宅、乡村、工厂……这样,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电话。今天,贝尔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
3、现在医学上,青霉素已被使用得很普遍了,它可以杀灭病菌、消除炎症感染。也许,你并不知道,青霉素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的呢!
1928年9月,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正致力于葡萄球菌的研究,那是一种会让人致病的细菌。为了考察这种病菌的生活习性和致病机理,需要对它们进行培养观察。
当时的设备比较简陋,工作是在一间闷热、潮湿的旧房子中进行的,实验过程中又需要多次开启培养皿,皿中的培养物很容易受污染。有一次,弗莱明打开培养皿观察细菌,偶然发现在培养皿口上长出了蓝绿色的霉菌,而就在霉菌旁边,葡萄球菌被溶化了,出现了清澈的水滴。
蓝绿色的霉菌为什么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并将细菌消灭呢?弗莱明紧紧抓住这次“偶然”的发现不放,全力以赴地对这种蓝绿色霉菌进行研究,终于找到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并进一步发现它对其它一些病菌同样有杀灭作用。
1945年,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与研制出青霉素化学制剂的英国病理学家弗罗里、德国化学家钱恩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4、彭奈迪脱斯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触发了他的灵感,使他研究制成了“安全玻璃”。
那是1907年的事,一天,彭奈迪脱斯正在实验室里整理仪器,不小心将一只玻璃瓶子打翻在地。这下可完了!实验室的地面是用石块铺的,玻璃瓶子摔下去还不破裂成碎片吗?
然而,出乎意外的是,瓶子并没有裂成碎片,只是出现了一些裂痕,他随手又拿出一只洗净的瓶子,轻轻地向地上摔去。这次,玻璃瓶子却被摔得粉碎。两只瓶子的情况为何如此不同呢?彭奈迪脱斯一时难以找到答案。
时隔数天,报上注销了一起车祸,横飞的玻璃碎片击伤了乘客,使彭奈迪脱斯深感痛心。他不由得联想起那只破而不碎的瓶子,决心搞个水落石出。
他重新找到那只瓶子,仔细观察,原来那是一只盛过某种药水的瓶子,药水蒸发后在瓶的内表面结下了一层坚韧透明的薄膜,看来,正是这层薄膜对瓶子起着保护作用。
“偶然”的发现促使他进一步研究玻璃涂膜,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种附着力强、透明度好的合适涂料。后来,他又用涂料将两层玻璃粘合在一起,发现其防止破碎的性能更好。这样,“安全玻璃”终于诞生了。
5、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
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
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纯了,就是断了。这时,鲁班想起了铁。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
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
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做木匠活时,常常遇到直角。虽然他手头有画直角的矩,可用起来挺费事。鲁班经过改进,做成一把“L ”形的木尺,量起直角来,可方便了!
后来,人们都把它叫鲁班尺。 由于鲁班对木工工具的改进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所以,两千多年来,木匠们都尊敬地称他是祖师。
④ 有哪些发明家发明了什么东西的故事
列举如下:
1、爱迪生发明电灯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个性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了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善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务必找到更适宜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做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
2、贝尔发明电话
贝尔,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应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
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3、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1752年,46岁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风筝,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用麻线把风筝放上天空,麻线下端系了一把金属钥匙,当雨水把麻线浇湿以后就变成了导电体。这时,他把手靠近钥匙,突然看到电火花在钥匙和手指之间跳过,同时,手指感到一阵刺痛。这个实验证明了天空中打雷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由此,使富兰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筑物上装一根金属导线,导线下端接地,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筑物遭到雷击的危险。这就导致了避雷针的发明。
由于避雷针的发明,人类生活的世界就多了几分安全。关于避雷针的发明,似乎是一个偶然事件。一个巧合提醒了一位伟人突发奇想,导致了发明和创造。
4、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史蒂芬孙在煤矿工作时,每天看到运煤工人总是用力地把煤从矿井里一点点地背出来,工作非常辛苦,就萌发了一个伟大的念头:他要制造一辆既可以运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机车。于是他就埋头设计起这样的机车来。
1814年,史蒂芬孙造出了一台名叫“半统靴号”的火车头。当他驾驶这个火车头,在煤矿进行试车表演时,很多人都嘲笑这辆只能拖30吨货物,每小时只能走六七公里,样子像笨鸭子一样丑,走起路来像地震一样响的破车。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竟然到处造谣,说:火车的声音很响,这会使牛受惊,不敢吃草,从而牛奶就没有了;
鸡鸭受惊,从而蛋就没有了;而且火车的烟筒里会放出毒气,将杀绝飞鸟;火星四溅,将酿成火灾;倘若锅炉爆炸,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乘客将遭断手折骨之痛!一些原来赞成火车试验的官员,听到这些谣言也开始极力反对,并且非常肯定地说用蒸汽机车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
面对技术上的困难和这些谣言带来的压力,史蒂芬孙并没有像另外一些也在发明火车的人那样灰心丧气,止步不前。他始终相信自己发明的火车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帮助,因此鼓足勇气,总结经验,决心继续研究和改进火车。
1825年9月27日,天还没有大亮,居住在英国斯多林克顿的许多男女老少就纷纷起床了。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马,向同一个地方赶去。他们去干什么呢?原来,史蒂芬孙要在那里举行一次试车表演。正当机车缓缓启动时,一个青年骑马疾驰而来,他大声叫喊着要与史蒂芬孙的火车比试比试。于是,火车和马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
一开始,只见火车缓慢行驶,而马则狂奔不已。一会儿后,火车的安全阀升起来了,鼓风机嘶鸣着,腾起团团烟雾,车速逐渐加快,很快火车与马并驾齐驱了。再过一会儿,火车毫无倦意,一往直前,马却渐渐累了。越往后,马就越显得力不从心,被火车甩得越来越远。
这条飞奔的钢铁长龙,可载重90吨,乘客400人,最高时速24公里。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车——“旅行号”。
从此,火车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赞和重视,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使陆上交通运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史蒂芬孙那不畏艰辛,百折不回,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称赞,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5、鲁班造伞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那时候,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夏天,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湿漉漉的。鲁班想:要是能做个东西,又能遮太阳又能挡雨,那该多好呀!一天,天气热极了,他一边做工,一边抹汗。忽然看见许多孩子“扑通扑通”跳到荷花塘里去玩水,一会儿,一个孩子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们“你们头上顶着张荷叶干什么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鲁班师傅,您瞧,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一面有一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以凉快。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得叫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
鲁班的妻子听见他大呼小叫的,赶紧从屋里跑出来问他:“出了什么事了?”鲁班把刚做成的东西递给妻子,说:“你试试这玩意儿,以后大家出门去带着它,就不怕雨淋太阳晒了。”
鲁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说:“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拿着这么个东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拢起来,那才好呢。”“对,对!”鲁班听了很高兴,就跟妻子一起动手,把这东西改成可以活动的,用着它,就把它撑开,用不着,就把它收拢。这东西是什么呀?就是咱们今天的伞。
⑤ LOL 大发明家 求神级操作的视频 求连接
这是JY的解说视频,S3赛季末大改之后出的,应该可以学到一些东西:http://lol.owan.com/1311/249301380934.html
还有楼主的半个月前出的,虽然不是专业的教学视频,不过黑格默丁团战时的走位和意识一览无余:http://lol.owan.com/1403/260108022928.html
小苍的改版大头http://lol.178.com/201311/179088446692.html
小楼的http://lol.178.com/201404/191095350576.html
⑥ 幼儿园中班语言小小发明家教学反思
结合改变方法之一就是改变,我们这个世界不完美,值得改变的东西很多,我们要改变这个世界难不难?有一瓶矿泉水,要改变它的重量,怎么办?喝一口,就改变了重量,切菜的刀要让它可以方便悬挂,怎么办?开个洞也办到了,当然也可以做个栓三类。创新改变创造法,我们强调改变物品的长度、大小、结构、重量、形状、内容、材料、原理、成分、使用方法,使用场所或其他内容。
⑦ 发明家的故事有哪些
爱迪生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回答不了,老师就当着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后来他妈妈就从学校把他拉回来自己教, 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艰苦奋斗,还有他的自信、自强、自立和非凡的才智获得巨大的成功。后来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发明了电灯、电话等。为人类做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人们荣誉为“发明大王”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有一天,牛顿在花园里散步。突然,一个熟透了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打在他头上。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考。他想:苹果离开树枝,为什么一定要向地下掉呢?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和别的方向呢?因此,他推想地心有一种吸引力,又推想这种吸引力对任何物质都存在。他通过研究,提出了计算引力大小的公式。就这样,牛顿由掉苹果而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说:当物体初速度不够大时,物体总要落向地面,当物体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总也落不到地面,现代人就创造了地球的卫星、火箭了,它们可以一直绕着地球转,可以不落回地面了。 说明了凡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做一个细心发现问题的人。
⑧ 幼儿园美术我是发明家教学反思
1、引导孩子参观吊车、推土车和大卡车展览,并让孩子回答教师提出的题版目。如:权请孩子说出吊车、推土车和大卡车的功能、特点或怎样发动的。
2、引导三个孩子为一组,分别给每组命名为吊车组、推土车组和大卡车组。
3、引导孩子每组孩子分别根据组名自由创作吊车、推土车和大卡车。
4、引导孩子谈谈如何将一座大山踏平,然后戴着头饰倾销自己的机械,寻觅施工合作火伴。
5、策划吊车、推土车和大卡车工作现场的具体方位,并选派一名孩子介绍工作实施方案。
活动结束:引导孩子相互评选最好创作组和最好施工组,然后整理积木。
留意事项:拼插时,提示孩子大胆创作,看谁能创作出最独特的机械。
⑨ 怎样成为发明家.pdf
《怎样成为发明家抄:50小时学创造》以丰袭富、生动、形象的实例,系统介绍了起源于前苏联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解决发明问题的基本流程,以及TRIZ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利用学校教育开展TR IZ教学的注意事项等。该书可作为教师进行TRIZ教学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及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⑩ 发明家的故事
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1847年3月3日,亚历山大·贝尔出生在英国的爱丁堡。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颇有名气的语言学家。
受家庭的影响,贝尔小时候就对语言很感兴趣。他喜欢养麻雀、老鼠之类的小动物。他觉得动物的叫声美妙动听。上小学时,他的书本里,除了装课本书外,还经常装有昆虫、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师正在讲《圣经》的故事,忽然他书包里的老鼠窜了出来,同学们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内大乱。老师怒不可遏,觉得这样的学生不可教。
不久,贝尔的父亲就将贝尔送到伦敦祖父那儿。这位慈祥的老人虽然很疼爱孙子,但对孙子的管教十分严厉。祖父深谙少年的学习心理,他不采用填鸭式的方法,硬逼贝尔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从培养贝尔的学习兴趣入手。渐渐地,贝尔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成绩也上去了,成了优等生。贝尔后来回忆道:“祖父使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的普通功课,我却不知道,这是一种耻辱。他唤起我努力学习的愿望。”
一年之后,贝尔又回到了故乡爱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贝尔觉得这种老式水磨太费劲了,要改进改进。于是,他查阅各种图书资料,设计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图。这图虽然画得不规范,但构想却十分巧妙。经过工匠的加工,水磨果然变得十分灵活,比原来省力多了。从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发明家”。
贝尔从这里看到了发明创造的意义。每一项的发明,都将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类向前迈进的一块基石。
1869年,22岁的贝尔受聘美国波土顿大学,成为这所大学的语音学教授。贝尔在教学之余,还研究教学器材。
有一次,贝尔在做聋哑人用的“可视语言”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流流通和截止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声,就像电报机发送莫尔斯电码时发出的“嘀答”声一样。
“电可以发出声音!思维敏捷的贝尔马上想到,“如果能够使电流的强度变化,模拟出人在讲话时的声波变化,那么,电流将不仅可像电报机那样输送信号,还能输送人发出的声音,这也就是说,人类可以用电传送声音。”
贝尔越想越激动。他想:“这一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想法。”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电学界的朋友,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有益的建议。然而,当这些电学专家听到这个奇怪的设想后,有的不以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一位不客气地说:“只要你多读几本《电学常识》之类的书,就不会有这种幻想了。”
贝尔碰了一鼻子灰,但并不沮丧。他决定向电磁学泰斗亨利先生请教。
亨利听了贝尔的一五一十的介绍后,微笑着说:“这是一个好主意!我想你会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学语音的,不懂电磁学。”贝尔怯怯地说,“恐怕很难变成现实。”“那你就学会它吧。”亨利斩钉截铁地说。
得到亨利的肯定和鼓励,贝尔觉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决心也更大了。他暗暗打定主意:“我一定要发明电话。”
此后,贝尔便一头扎进图书馆,从阅读《电学常识》开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电磁研究动态。
有了坚实的电磁学理论知识,贝尔便开始筹备试验。他请来18岁的电器技师沃特森做试验助手。
接着,贝尔和沃特森开始试验。他们终日关在试验室里,反复设计方案、加工制作,可一次次都失败了。“我想你会成功的”,亨利的话时时回荡在贝尔的耳边,激励着贝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研制工作中去。
光阴如流水,两个春秋过去了。
1875年5月,贝尔和沃特森研制出两台粗糙的样机。这两台样机是在一个圆筒底部蒙上一张薄膜,薄膜中央垂直连接一根炭杆,插在硫酸液里。这样,人对着它讲话时,薄膜受到振动,炭杆与硫酸接触的地方电阻发生变化,随之电流也发生变化;接收时,因电流变化,也就产生变化的声波。由此实现了声音的传送。
可是,经过验证,这两台样机还是不能通话。试验再次失败。
经反复研究、检查,贝尔确认样机设计、制作没有什么问题。“可为什么失败了呢?”贝尔苦苦思索着。
一天夜晚,贝尔站在窗前,锁眉沉思。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悠扬的吉他声。那声音清脆而又深沉,美妙极了!
“对了,沃特森,我们应该制作一个音箱,提高声音的灵敏度。”贝尔从吉他声中得到启迪。
于是,两人马上设计了一个制作方案。一时没有材料,他们把床板拆了。几个小时奋战之后,音箱制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们又对带音箱的样机进行试验。贝尔在实验室里,沃特森在隔着几个房间的另一头。贝尔一面在调整机器,一面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
忽然,贝尔在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沃特森高兴地从那一头冲过来。他顾不上看贝尔受伤的地方,把贝尔紧紧拥抱住。贝尔此时也忘了疼痛,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天夜里,贝尔怎么也睡不着。他半夜爬起来,给母亲写一封信。信中他写道: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重大的日子。我们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未来,电话将像自来水和煤气一样进入家庭。人们各自在家里,不用出门,也可以进行交谈了。”
可是,人们对这新生事物的诞生反应冷漠,觉得它只能用来做做游戏,没什么实用价值。
贝尔一方面对样机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宣传电话的使用价值。
两年之后的1878年,贝尔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首次长途电话试验(两地相距300公里),结果也获得成功。在这以后,电话很快在北美各大城市盛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