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谁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谁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发布时间: 2021-01-10 17:37:52

① 【我】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在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先秦时期的作品中就有大量运用,诗经中就常常用到,如:修我戈矛、投我以木桃等等。
可以用“余”“予”等代替“吾”。

② “几零后”这个词是谁发明的啊什么时候有的

其实不喜欢分什么抄几零后,还是喜欢像以前爷爷奶奶那代人那样,没有几零后之分。有时,一个人做了负面的事,就要有十年的人为他背锅,一人做事,十年背锅,这些“代际歧视”也随之而来!曾经有一些人反感几零后的说法,认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有些出生在年代交接处的人明明代沟很小,却分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例如78年79年的人明明和80年81年的人更近,但是却要和比自己大好几岁的有代沟的人放在一起。

③ 老公,老婆这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谁发明的呢

老公老婆”的由来 唐代有一个名士,名叫麦爱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嫌弃老妻,再纳新欢的想法,并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联中看出了丈夫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副下联,以“禾稻”对“老藕”,不仅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写道:“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从此便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 ■“丈夫”的由来 人们通常谈到夫妇时,夫多被称为“丈夫”,妻子则被叫做“老婆”。这两种叫法、习俗相沿至今。 :原来,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妻子”的由来 :

④ “你他妈的”是谁发明的,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国骂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策.赵策》中《秦围赵之邯郸》一文.“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斫之!’(齐)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这段话的意思是:已经走下坡路的周王朝,不自量力,对后去吊唁的齐威烈王抖威风,而齐威烈王却不把周烈王放在眼里,以“而母婢也”叱之.
“而母婢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妈是贱人”或“你妈是下等人”的意思.在封建社会里,骂王室成员的母亲是下等人,当然是不能容忍的.而在民间,一般人的母亲大都是下等人,所以这句话在民间并不算骂人.因此,当这句骂人的话由宫庭传至民间时,便有人借汉字异字同音的方便对其进行了技术改造,“尔母婢也”变成了“尔母X也”.其语法结构由原来的“你妈是.”变成了“你妈的.”.这样一改,骂起人来显然比原来杀伤力大得多了.后来在使用中不断简炼,把最后面的名词省略,再由第二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就成了我们今天常听到的“国骂”了.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题曰:“论‘他妈的’”.文中鲁迅先生便将这“他妈的”称作中国的国骂.
这国骂确实有特色.始于何代,无从知晓.却可谓吸收了中华语言五千年之精华,而后再尤某位“卑劣的天才”妙手偶得之.其骂的非你非我,而是位不知是谁的他的妈.却又为何长辈如此之多,不骂祖宗同室,不骂满堂子孙,而要骂妈呢?依吾之见,这也许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关: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不是甚高,男尊女卑,因此什么不是都落到女人头上.骂人自然也不例外.比如,还有一句是骂:他奶奶的.而最后的一个“的”字,更是点睛之笔.“的”字一下,便将主语改为定语,给读者、听众留下悬念:“到底是他妈的什么呢?”而且念起来又顺耳,实在易上口.看来,这国骂的确名不虚传.
这国骂不单历史悠久、精练顺口,而且使用范围极其广泛.据鲁迅先生所述:“这话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国人足迹之所至罢”且“只要在中国过活的话,便总听得到他妈的”.的确,会说国骂的人不计其数只要稍微注意观察,便可发现,周围无论男女老幼,皆有会说国骂之人.只是说法不一,要么在别人背后小声嘀咕;要么当面破口大骂;要么当作口头禅,挂在嘴边,张口便说.前两类姑且不说,这第三类的人,大概认为这样讲话有个性,让人印象深刻.于是,连座右铭都是:“让他妈的烦恼都他妈的见鬼去吧!”最后,还不忘添一句:“他妈的!”确实将其个性展露无疑.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讨厌!
最原始的解释是:“要攻击高大民族的坚固的旧堡垒,却去瞄准他的血统”,接着,又出现了第二种解释:“儿子指着一盘菜,对他父亲说:‘这不坏,他妈的你尝尝.’父亲答到:‘我不吃,他妈的你吃去罢!’简直已经醇化为‘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然而,这还只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解释.近年来又冒出了好几种意思来,譬如说吧,有一种说法:“这箱子真他妈的重”或“这题目真他妈的难做”.若要解释的话,只能解释为表示程度深,与“很、非常”相似.还有一种说法:“我他妈的不要了”或“你他妈的给我滚”.这大概与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之一:“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没办法,胡编滥造的词只能用胡编滥造的意思来解释.
来自网络作业帮,希望对你有帮助

⑤ 中国一词是何时出现的,又是谁提出来的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 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 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 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民国,当时合汉、满、蒙、回、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其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

⑥ “中国”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从那个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中国河南河洛地区出土的“何尊”铭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其次,在《诗经》当中,也有较早的记载。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一带。
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范围
在中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民国,当时合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其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名,在外交文献上出现,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国际媒体上一般是指中国大陆。

⑦ “中华”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

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

(7)谁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扩展阅读:

历史渊源:

台湾历史学家姚荣龄先生认为“中华”缘于永济,“中”指太行山脉的中条山,“华”指秦岭山脉的华山的论断。正由于鹳雀楼立晋望秦,西为华,东为夏,正好坐落在华夏历史坐标的中点上。

顾实在《华夏考源》一文中,认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华夏即华胥也。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

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说: “大略说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以‘华’为国名。又说‘夏’从夏水得名,“华’从华山得名。”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认为,中国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

华夏集团地处古代中国的西北,主要由炎帝和黄帝所代表的部落组成 。他在该书中还论证了秦岭在古代通称华山而汉水古名曾称夏水 。

“古史辨”派认为,“华”与“夏”古字相同,“华”即是“夏”,“夏”即是“华”。故华夏之“夏”,一为中国人说,夏字象舞蹈者; 二为大禹治水说,夏字象农夫治畦。

三为图腾族徽说,夏字象蝉或爬虫; 四为夏水说,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于雍梁之际,古夏水自然发源于秦岭腹地;五为夏国说,先有夏国,后有夏族、夏人之称。这些认识都已接近“华夏”所指的本原。

典籍将黄帝、炎帝作为中国文明之肇始。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与研究表明,5800年至53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明灿若星斗。

⑧ 二百五这个名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啊

二百五 拼音: èr bǎi wǔ 简拼: ebw 近义词: 傻头傻脑 反义词: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骂人 解释: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例子: 王朔《空中小姐》:“你还别跟我耍~。” 谒后语: 半吊子的一半 它有几种说法:二百五的来历(1)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 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 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 二百五的来历(2)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 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再有一说: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说明了唐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还有一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 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 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和乐融融。 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 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⑨ 中国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这一名称始于周朝。但最初“中国”并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国都。古代学者认为,帝王之所即为“中”,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国”。至于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 古人把神秘的天空看作神界,把星辰中最引人注目的北极星看作是“天中”。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满天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转,就像一把转动的伞一样,而伞的顶端就是北极星。依此设想,人们便认定人君的国都就是“土中”,即大地的中心。传说武王伐纣成功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考察四方,寻找“土中”,结果找到了伊、洛平原,并在这里定都洛阳,其用意是让天下百姓像星星那样向自己围聚合拢,此地后来被称为中原、中州、中土。以后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演变为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叫“中国”了。

什么是中国?如果我们今天的中国的话,大家不会有什么疑问,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或者地域的概念,但是历史上面可不是这样。中国最早这个词儿,我们现在发现是在出土的一件铜器上面,叫做“何尊”,上面有中国这两个字,时间大概在西周的初年,一般地说,也就是大家认为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离今天已经三千多年了。那个时候中国是什么意思呢?主要的是指被周朝所推翻的商王朝,它统治的中心地区。以后我们看到在《书经》里面,在《诗经》里面都有中国这个词,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国这个字出现得越来越多,那么它指什么呢?它主要还是指当时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但是以后,随着中央王朝它疆域的扩展,特别是在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权以后,那么它的统治区,基本上就称为中国了。周围逐步逐步随着来自中原的人民它迁移,慢慢把当地周边的少数民族,也都变成了汉族了,都是华夏的人了,中央政府开始在各地建立它的郡县,它的行政机构了,这样逐步逐步扩大了,中国的概念也逐步逐步扩大了。

不过,一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前,中国还不是我们王朝正式的代名词。比如清朝,它一般不叫中国,叫大清。你们看它挂的旗子,平时的文书,我大清,大皇帝,什么什么都大清。当然以前的话,明朝它不会叫中国,大明,皇明都这么来的。但是慢慢慢慢,特别我们发现到明朝以后,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叫中国,主要是外国人、西方人到中国来,他们喜欢用China来称呼中国。我们知道中国这两个字,可以称为China,但是也可以翻译成CentralEmpire,中央王朝,中国这多好,所以以后就是清朝的时候,他们有的时候西方称中国为中国,我们自己也称中国。

⑩ “领导”这个词是谁什么时候发明的

领导这个词大概是在1920年左右在书本上就有了,具体谁发明的就无可考了,可以查查是否能查到。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