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水稻
① 最早发现水稻的人是谁
发现人已无法考究。水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年—18000年。
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河姆渡人。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1)谁发明了水稻扩展阅读
东汉时,南方的人口逐渐增加,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长江流域。西晋覆灭后,北方相当长时期内局面混乱,以后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迁移。
这些南来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时带来了北方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这对于长江中下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许多区别。稻对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适量的水,南方虽然雨量比较多,还是需要讲求水利,以便灌溉。由于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
又有不少低洼地,容易被水淹没,这就给南方的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尽管春秋战国到秦汉的长时期内,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那样发达,而南方还是地广人稀,经济文化的发展比不上中原地区。
② 水稻谁发明的
水稻是历史上人们根据野生的水稻植物驯化,培育而来,现代的杂交水稻由袁隆平发明。
③ 水稻是谁发明的
*传说:伏羲抄教民熟食,神农氏教民播种,红鸟嘴衔九穗谷物。 *距今六七千年前,我国原始农耕社会的河姆渡人是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北方曾大面积推广水稻直播。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首例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剧增,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科学家在1998年开始水稻基因组的分析与整理,称为国际水稻基因组定序计画。 *现在,水稻去壳后的大米,已经成人们的家常便饭。
④ 水稻是谁发明的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专发现了世界最早属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曾广泛种植水稻,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余的地方,分给那些少的地方。
(4)谁发明了水稻扩展阅读
未来水稻,是每个育种科学家都要思考的重大方向。目前,国际上很多专家都在通过研究未来气候变化、人类对水稻食用的需求等因素,来预测未来水稻需具有或应改良的优良性状。未来水稻代表研究方向,但不是某个具体的新水稻类型,或独立概念。
作为超级稻二、三、四期百亩片攻关成功品种的培育者,邓启云是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和形态改良,通过常规方法育种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他看来,“未来水稻”涉及的生物分子育种技术,是先进技术。
⑤ 杂交水稻是谁发明的
1960年袁复隆平制发明了杂交水稻。
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5)谁发明了水稻扩展阅读:
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邓哲为袁隆平共生养3个儿子,一个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着3个年龄都只差两岁的男孩子,其艰难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后来奶奶和外婆家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两个70—80岁的高龄老人生活无着,邓哲又把两个老人接到身边一起生活。
⑥ 是谁发明了杂交水稻
其基本的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
⑦ 杂交水稻是谁发明的
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
Henry
Beachell
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因此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
⑧ 这谁发明了水稻
水稻不是谁发明的,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代表种为稻(学名:Oryza sativa L.)。水稻原产于中国和版印度,七千年权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
水稻按稻谷类型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按留种方式分为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还有其它分类,按是否无土栽培分为水田稻与浮水稻;按生存周期分为季节稻与“懒人稻”(越年再生稻);按高矮分为普通水稻与2米左右的巨型稻;按耐盐碱性分为普通淡水稻与“海水稻”(其实它主要使用淡水)。
⑨ 是谁发明了水稻栽培
世界上究竟是谁发明了水稻种植?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了 100多年。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就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这些丰富遗存,证明早在 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最早的水稻种植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然后像波浪一样,逐级地扩充到长江中游、江淮平原、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下游,最后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简言之,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是我国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北传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 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⑩ 杂交水稻是谁发明的
【杂交水稻专利分布】 美国杂交水稻专利文献主要来自德克萨斯州、加州、中国大陆等地区。例如,RingAround产品公司、RiceTec公司、NorCal野生稻公司、KenFoster、BarryL.Tillman、EugenioS.Sarreal等提交了相关专利申请。中国国家种子公司也提交了几篇申请。 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除了南京两优培九种业有限公司,全球还有其他单位、个人公开了200多篇杂交水稻发明技术专利文献。其中,国外申请较少,主要来自美国、日本。例如,美国围环物产公司的CN91102598.7号文献涉及一种利用多年生雄性不育稻植株生产杂交稻的方法。日本某公司的CN88109218.5号文献涉及一种培育杂交水稻种子的方法。它包括使雄性不育性母本水稻具有抗除草剂性,将母本水稻与父本水稻杂交以生成杂交水稻种子,以及通过使用母本对其有抗性的除草剂来处理亲本,以便只将父本水稻杀死,从而选出杂交水稻种子。日本两家公司联合申请的CN01816569.号文献涉及一种针对杂交水稻育种中的Rf-1基因恢复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检测方法。它能利用Rf-1基因座附近存在的数个PCR标记座与Rf-1基因座连锁的特性,检测Rf-1基因。 我国当事人提交的杂交水稻专利申请最多。其中,个人申请约56篇,某些自然人拥有的专利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通过民营高科技企业获得市场推广。研究机构申请约135篇。科研机构申请人主要有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企业申请较少,其中大北农等公司的专利实力最强。作为南京两优培九种业有限公司的控股企业,大北农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农业公司之一。在全国农业企业中,大北农集团的科研实力最强。从目前的市场布局看,它是唯一可能与孟山都等国外农业企业集团抗衡的中国本土企业。中国农业的希望依靠大北农这样的民营科技企业集团。 从技术内容看,我国当事人公开的杂交水稻专利文献主要分布在如下领域: 第一,杂交育种方法。这类文献占大多数。例如,CN97107703.7号文献涉及一种新的杂交水稻育种及制种技术。它属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它突出了低代高杂合度强优势籼粳型恢复系的选育和稳定,通过其雄配子达到利用籼粳杂种优势的目的,解决了F1代结实率和杂种优势间二者不可兼得的矛盾,并据此组配一系列大面积增产15%左右的高产、优质、多抗籼粳杂交组合,有效实现了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在生产上的直接利用。 CN00134536.2号文献涉及一种杂交水稻制种方法。它根据父母本播始历期及其开花历期安排父母本播种叶差和时差并培养父母本,使父母本的盛花期同步,施用肥料和化学药剂创造最佳异交态势;在母本柱头外露敏感期对母本进行诱导和用化肥增强父本花粉的生活力;在父本散粉高峰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CN02104889.4号文献涉及一种三系法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方法。首先,它选用谷壳颜色区别于正常谷壳色的一水稻品种,与谷壳颜色正常的一水稻保持系品种杂交,获得谷壳颜色区别于正常谷壳色的水稻保持系种子,进而转育出谷壳颜色区别于正常谷壳色的水稻不育系种子;其次,它用上述谷壳颜色区别于正常谷壳色的水稻不育系种子和谷壳颜色正常的水稻恢复系种子机械混播,在开花期机械赶粉,结实后经机械混收谷壳颜色区别于正常谷壳色的杂交种种子和自交的谷壳颜色正常的恢复系种子,再用色选机分选,分别获得所述的杂交种种子和恢复系种子。 CN200510040408.2号文献涉及一种快速聚合优良基因的水稻育种方法。它将两个分别具有不同优良基因的水稻材料杂交,获得F1杂种;对F1杂种进行花药培养,得到稳定的花培株系;对稳定花培株系进行性状筛选,获得聚合了优良基因的水稻材料。 第二,转基因杂交方法。例如,CN200310107230.X号文献涉及一种多抗转基因杂交稻种子的生产方法。它将抗除草剂基因和抗螟虫基因转入三系杂交稻或两系杂交稻的恢复系,使恢复系获得抗除草剂基因和抗螟虫基因,具备抗除草剂特性和抗二化螟特性;将抗稻飞虱基因转入三系杂交稻的保持系,使保持系获得抗稻飞虱基因,具备抗稻飞虱特性。通过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使不育系获得抗稻飞虱基因,具备抗稻飞虱特性;再利用所得到的转基因恢复系与转基因不育系杂交,生产杂交稻种子。该技术可以提高杂交稻纯度和抗虫性。CN200510044823.5号文献涉及一种利用基因双导与杂交相结合的水稻新品种选育方法。它在利用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侵染法分别转化获得具有目标性状 如抗病、抗虫 转基因水稻种质材料的基础上,与杂交等常规水稻育种技术相结合,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具有多目标性状水稻新品种。CN97109814.X号文献涉及一种杂交稻种子的生产方法。它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三系杂交稻或二系杂交稻的恢复系,使恢复系获得抗除草剂基因,具备抗除草剂特性,再用所得到的转基因恢复系与三系不育系或二系不育系杂交,生产杂交稻种子。它能提高杂交种子的纯度,并能及时清除假杂种植株。 第三,纯度鉴定和保障方法。例如,CN99103138.5号文献涉及一种快速准确鉴定杂交水稻不育系和杂交种子纯度的方法。它包括种子处理、DNA样品制备、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和结果观察等步骤。CN200310106119.9号文献涉及一种两系法杂交稻制种保障种子纯度的方法。它解决了两系法杂交稻制种过程中在母本育性敏感期遭受连续低温时会影响制种纯度的问题。该方法为:当制种田母本出穗前5至15天遭遇日均温23.5℃以下时,采用水温高于25℃的灌溉水串灌或深灌10厘米以上,排水口温度不低于24℃,气温上升至23.5℃后将田间宿水排尽。CN200410002369.2号文献涉及一种杂交水稻排假方法。它以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的杂交水稻不育系为核心材料,实现“双重”高效排杂,即在繁、制种时,通过在秧田中剔除白化不育系中绿色不纯的不育系亲本苗,实现第一重排杂;在大田使用带白化标记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时,通过在秧田中人工辅助剔除白化苗,或利用白化苗显著比杂种生长弱的特点,在移栽前凭借生长竞争自然淘汰和在拔秧过程中自动排除假杂种(特别是白化自交苗),实现第二重排杂。CN02153518.3号文献涉及一种杂交水稻种子纯度鉴定的新方法。它以转绿型叶色标记为基础,进行常规的室内外发芽试验或秧田播种试验,在幼苗生长至1-3叶期时,通过识别正常绿色幼苗中带叶色标记的幼苗,鉴定杂种F1中不育系的混杂比例;通过识别带叶色标记幼苗中正常绿色的幼苗,鉴定不育系串粉种子的比例。按本发明方法,在大田生产中按秧苗纯度实施人工辅助剔除带叶色标记的秧苗或自动排假的措施,保纯杂种;在不育系繁、制秧田中,按秧苗纯度实施人工辅助剔除正常绿色秧苗,保障不育系和杂种的种子纯度。 第四,稳定杂交优势的方法。例如,CN98112551.4号文献涉及一种固定杂交水稻优势的方法。它采用无性繁殖将第一代杂交水稻种子先连续繁殖三年,完成15-20代,固定杂交优势,再用有性繁殖选育2-3年,得到一种既具有杂交水稻高产优势,又能像常规水稻一样农民自己繁殖种子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