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是在创造
Ⅰ 怎样理解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并不是被动和消极的,应当说文学欣赏是一种读者的能动和创造活专动,如果把作家的属创造看做是第一次创造,那么读者的欣赏则是第二次创造,即对作品想象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主要表现在: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以作品的客观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想象去补充丰富和发展作品中艺术的形象的内涵.
Ⅱ 为什么说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版受活动,也权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收、接纳、扬弃。
再创造,还有一层含义是接受美学角度提出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视野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
只有通过艺术欣赏,通过欣赏者能动的艺术再创造,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
Ⅲ 简述艺术品鉴赏是一种再创造性活动
你去看下《欧罗巴的苍穹下》
Ⅳ 如何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语文习程培养主 义情、社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积极态度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由看语文教与审美教育关系密决 定朗读教语文教审美教育主阵教处于主体位教师更应注重审美能力培养
Ⅳ 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为什么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复活动中,并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需要鉴赏者通过想像、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伊塞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英国著名学者科林伍德也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像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Ⅵ 如何理解美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的答案
1、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接受美术的同时,传授载体传递的不单是创作过程版和工艺方法,还传递了传权授主体的思想气质等主观因素的再现意象。
2、而接受者又有着与传授者不同的人生阅历和体悟,所以,不同的人看到同一作品,想到的就很难相同."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接受者接受的过程中接受者必然会对接受的东西在思想意象上加以自身的体悟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接受。
3、不同的人接受的意象加工可能相近或相似,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当然也有可能全然不同.同一个接受的主体,在不同时间,不同次数的接受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象体悟。
Ⅶ 如何理解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欣赏主体在受欣赏客体的制约的同时,又可以主动积极地突破制约,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艺术形象因为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而且它是立体地、多向地、多层面地反映生活,所以,虽然艺术家只是从自己感受的特定角度来创造形象,但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这种立体性、多向性、多层面性,往往比艺术家主观上对现实的把握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活跃得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或者“客观思想大于主观思想。”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就是由“面”到“点”,由“多”到“一”的过程,他要尽量做到以一当十,言有尽而意无穷,寓永恒于一瞬。艺术欣赏要求欣赏者能够主动积极地体验和想象,做到由一到十,由点到面,由有尽之言到无穷之意,否则,艺术欣赏就是失败的。古语:诗无达诂。歌德:“一般说,我们都不应该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这种“自由大胆”的欣赏,这种被动中的主动、制约中的能动,就是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形象再创造、再评价。它表现在欣赏者不但能够“复现”,领悟和理解艺术形象(与艺术家“相似”或“”相近),而且能够对原有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变动、改造、深化和提高(与艺术家“有所不似”、“有所远”)。曹禺在话剧《雷雨》公演后曾写过:“这一年来批评《雷雨》的文章确实吓住了我,它们似乎刺痛了我的自卑意识,令我深切的感触自己的低能。我突地发现它们的主人了解我的作品比自己要明切得多。……我不由自已地感觉一种局促,一种不自在……”敦煌莫高窟壁画《割肉贸鸽》,说的是一个宗教故事:一只被鹰追逐的小鸽子,逃到佛身上求救,佛用自己的血肉喂鹰,来换取鸽子的一息生命。但血肉割尽,直到全力投身到秤盘上,也还抵不上小鸽子的重量,于是大地震动,一切复归原状……壁画中的佛身盘腿而坐,一手举在胸前,一手托着小鸽,身旁是刽子手,周围众多人物,或悲伤或哀叹或同情或恐惧。空中舞荡着飞天的飘带,如和声伴奏,衬托着这悲壮庄严的主题。当时宗教信仰的煽动力量(殉道精神),在现代观赏者眼中早已不复存在,图景本身的大含量、多义性和模糊性,为欣赏者创造出与壁画主题相去甚远的审美心象:或从中体味人间的悲惨世界,或从中参悟人生的苦难,或唤起某种痛苦而崇高的献身精神,或激起某种惩治邪恶的正义感,或向往一种博大仁慈的胸怀……
Ⅷ 举例论述艺术鉴赏具有再创造性的原因和含义
艺术鉴赏是对艺术品的欣赏,所以这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创造思想的过程
Ⅸ 文学鉴赏中的再创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读者的想象和体验,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是鉴赏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特别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形象具有间接性,不象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那样直接塑造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这就更需要鉴赏者的想象力,更需要鉴赏者进行“再创造”。它要求鉴赏者善于通过语言的媒介,想象出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境界,并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 文学鉴赏活动同时也是对作家在作品中已经作出评价的生活进行“再评价”。作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鉴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犯作者正确的评价,也可能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这种评价是鉴赏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 文学鉴赏中还有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现象,即共鸣。“共鸣”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或在某些方面、某一点上拥符、相似,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鸣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一般地说,作者与鉴赏者之间需要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社会理想、生活经历,才会发生共鸣。所以共鸣现象大量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但是读者鉴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学作品发生共鸣的现象也是存在的。由于某些共同的社会历史原因,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之间,除了时代、阶级差别之外,在某些时候和某种情况下也会有某些思想感情相通之处,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些问题上,也会有某些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比如,古代封建阶级进步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斗争,曲折地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给今天的人民群众以感染,乃至使他们产生共鸣。又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古人的高尚精神品格与道德情操,虽有其阶级性的一面,但也有可以继承的一面,象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就很容易打动处于类似社会环境中的现代人们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但应指出,这种共鸣并非是绝对的一致,而是矛盾的统一。因为今人与古人总有时代与阶级的距离,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今人通常只是与古代作品的某一方面发生共鸣。可以与其中的积极因素发生共鸣,也可以与其中的消极因素发生共鸣,这又跟鉴赏者的主观因素有关。总之,共鸣是文学作品影响读者思想感情,发生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现象。
希望采纳
Ⅹ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 义感情、社会主义道专德品质,逐属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也就决 定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