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创造风筝
『壹』 宋元时期风筝有哪些发展创新
在北宋宋徽宗时期,江南钱塘地区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他叫李东。李东聪明活泼,非常机智。有一天李东与小伙伴们一起去街上放风筝,一不小心,将风筝的线扯断了,风筝被风吹到了一个员外的花园里。那个员外是钱塘很有名的富人,但是他很凶,而且自以为有些才华,总是看不起别人。小伙伴们都很胆小,害怕那个员外,都不敢去他家要风筝。唯独李东胆子比较大,他翻墙想去拾回风筝。正好这个员外在家中院子里喝茶,他看见从墙外跳进来一个小孩,先是吓了一跳。
后来员外看李东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坏孩子,而且通过跟李东交谈,知道了他是来捡回风筝的。
于是,那个员外便拿着风筝逗李东,他说:“小孩,你想要风筝吧?那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上,我就还你风筝。”
李东点头同意了,墙外的小伙伴们怕李东出事,都爬上墙头往里看。员外看到那群小孩,他便以此为题目对李东说:“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李东看了看员外的气派,知道他肯定是个大官,便觉得这个员外一定有2000石的俸禄,于是他就对了个缺尾巴的下联:“员外二千石,唯公……”
李东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来,而且他还笑着说:“唯公……唯公……”他拉着长音,调皮地与员外周旋了起来。员外以为他对不上来,得意地说:“小孩,唯公什么,你是不是对不上了?”李东说;“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我故意不说。”员外不懂什么意思,于是便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呀?”李东说:“你如果还我风筝,那这句便是‘唯公廉’,如果你不还给我,那就是‘唯公贪’了。”
这员外一听就笑了,他觉得这孩子非常聪明,而且很有机智。他这样的大人物,自然也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风筝,落下个贪婪的名声,他笑着把风筝还给了李东。
在宋元时期,风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时候,人们大都是在春风和煦的二三月放飞风筝。而且宋元时期的风筝制作技艺很是高超,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这一道道工序流程都十分讲究。
元代著名诗人谢宗可也有一首关于风筝的诗句,其中写道:
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已,一丝高下岂随人。声驰空碧东风晓,影度遥天化日春。谁道致身无羽翼,回看高举绝红尘。
这也说明了,宋元时期的风筝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了。宋代时期放风筝的风气大盛,主要是由于皇帝宋徽宗非常喜欢风筝,他不但是风筝的热心倡导者,还亲自主持编写了《宣和风筝谱》。由于皇帝对风筝的热衷,这使得风筝在我国北宋传播地很广。
后来,至南宋时期,风筝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放风筝在全国各地已经成为一种盛行的娱乐游戏。当时已经有了放风筝的比赛活动,比赛常在春游时进行,地点在城郊野外,比赛方法据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中记载到:
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
也就是说人们各自开始放风筝,然后让两根风筝线绞在一起,若风筝线先绞断了,那它就被淘汰了,最后仍然能保持不断线的风筝才是风筝中的王者。
在宋代,人们把放风筝作为锻炼身体的功能,寻常百姓在清明节时一定要放风筝的,他们将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想借此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攒下来的霉气和晦气,这也是从隋唐时期沿袭下来的风筝风俗。
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和立体等几种类型,如果按地域和风格,又可以分为潍坊、南通等地方特色的风筝。
民间还创造了风筝上的附加物,比如带有音响的“鹤琴”和“锣鼓”,也有灯光装置的“灯笼”,还有散落携带物的“送饭儿的”等,这些都是我国风筝独具的特色。
我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而关于风筝技艺的书籍也有很多,如宋徽宗主持编写的《宣和风筝谱》便是其中较早的一本,其他就是宋元时期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了。
在宋元时期,虽然这些谱式各自都有些局限性,但它们毕竟是很可贵的风筝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除“风筝谱”之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那就是“风筝条”,通俗来说就是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
这些“风筝条”都是在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传的珍贵宝物”。这就弥补了宋元时期“风筝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和粗细变化的不足,这也使宋元时期的风筝技艺的流传地更加完整了。
风筝创新
『贰』 谁能给我一篇创编故事的作文 创建词语1斧头、森林、农夫、洪水。2天空、白云、小鸟、风筝3老虎、河水、小
在一个枝繁叶茂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农夫,他整天辛勤的在林子里捕猎,却一点收入都没有回,于是他想了答一个办法,小镇里的房子都是用木头建的,那我卖木头岂不是很赚钱。于是,第2天,他就拿着斧子到森林砍了一棵树,结果卖了好多钱。农夫非常高兴,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又砍了好多,就这样,农夫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可林子里的树越来越少了。直到有一天,凶猛的洪水冲到了大森林里,由于林里的树几乎被农夫砍光了,没有了树的抵挡,洪水很快淹没了农夫那“豪华”的家,这时,农夫后悔破坏了森林,可这时已经晚了。
『叁』 根据自己的理想创造一个风筝,并写一段话
风筝从地面缓缓升起,它的线被人们一扯一扯地慢慢向天空中飞去,望着它自由的身影,不经令人想起“两脚踏翻尘世路,以天为盖地为庐”的诗句。终于,在绚丽的空中展现出它飒爽的英姿。也许就像宋朝王龄写的《纸鸢》:“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鸟飞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飞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搏鹏似尔难。”
一个人的命运不就像一面风筝吗?“风筝”经历了无数次地挑战,它才能扶摇直上,飞上蓝天,受世人的瞩目。在面对挑战时,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处理的,才会确定我们能否有所成就。“挑战就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让我们把握住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去接受无数次的挑战。就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现代社会中的挑战更是激烈的,许多人每天都要面临无数次挑战。每一个人都必须有着鸿鹄之志,有勇有谋,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扎稳脚跟。所以要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勇敢、无畏。”
“风筝”在蓝天中自由的翱翔,她要“飞向”蓝天,“飞向”白云,“飞向”世界各地,去战胜一切惊心动魄的挑战,去打败一切提心吊胆的困难。
『肆』 风筝是谁创造的呢为什么要在春天飞呢
说起风筝的起源,学来术源界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因墨子与鲁班同是鲁国人,据此说推断风筝鼻祖“木鸢”发源于齐鲁一带。
第二种说法认为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依据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说:“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种说法认为风筝的发明年代在南北朝时期,即羊车儿之说。《资治通鉴》是这样描述的:“高州刺史李迁仁、天门太守樊文皎,将援兵万余人至城一。台城与援军信命已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
『伍』 创造美好有双重收益
解析:
第一处空格,“这欲望是人生的动力,它可以创造美好”这里阐述的是欲望的积版极性,那么下来权应是消极性,所以填“也可以毁掉一切”;
第二、三处空格,根据“欲望是风筝,规则便是风筝线”语境,可知“风筝”“风筝线”相互关系,那么“骏马”对应的是“缰绳”,“河床”对应的是“洪水”,那么第二、三处空格可填“规则是缰绳”“欲望是洪水”;
答案:
①也可以毁掉一切②规则是缰绳③规则是河床
『陆』 人们利用空气会流动的原理有哪些发明创造
风筝运动,利用大自然中空气流动时的能量,是人类的创造物
飞行,可以说是人类的一个共同理想。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幻想过飞行。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孙悟空的“筋斗云”和各种神仙的腾云驾雾,古希腊神话中关于伊卡尔飞行的故事,以及阿拉伯神话中的“飞毯”等等,都反映了人们对于飞行的憧憬。风筝,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最早的,人们用自己双手创造的飞行器。它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中空气流动时的能量,把重于空气的物体升上天空。它与自然界的任何飞行物都不同,完全是人类的创造物。
风筝在我国流传极广。东西南北,到处可见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风筝。在农村和城市,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大家都对风筝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很多人对风等技术都有一定的修养。风筝在我国不单纯是一种儿童玩具,早在我国古代,风筝发明的初期,它就被用于军事目的,用它进行测量、通讯、宣传等等。后来风筝传到民间,与民间的工艺、美术结合起来,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例如风筝上的吉样图案,就寓意着幸福、长寿、富贵、和谐等人民的美好愿望;立春的时候,全家人到外面,把风筝放得高高的,象征着好年景的开始:有些地方,大家合力制作一个大的“板门鹳”(一种大的长方形风筝),把它高高放起,然后切断绳索,让它飘走,叫做“放灾”,象征着把所有不吉祥的事情一起送走。风筝在我国流传这么多年,这是有它自身的原因的。风筝活动花费不多。只要有一点竹条和纸片就可做一个简单的风筝。高级风筝也不过多用一点丝绢和颜料而已。做风筝的材料在我国极易找到。
风筝的放飞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只要有合适的线就行了。有开阔平坦的场地当然更好,没有开阔的场地,在屋顶、庭院里也可以放飞。风筝不消耗任何燃料,对坏境也没有污染,完全凭借着自然界的风力飞行,是最经济的飞行器。在制作和放飞风筝的活动中,对于发挥人们才能和智慧的余地非常广阔。简单的风筝虽然只用一张纸,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做好,并且能够很好地在空中飞行,但它的飞行原理却不简单。青少年们在看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在空中飞舞时,常会联想到很多问题:“风筝为什么会飞?”“风筝怎样才能飞稳?”“风筝为什么要做成这样?”“风筝能不能带人?”这些问题引导着他们去学习和探索飞行的知识和奥秘。
复杂的风筝从设计到完成的全部过程,要运用很多的学识和技巧,对制作者更是个全面的锻炼。例如,要新设计一个龙形风筝,首先得查阅有关传说中的龙的资料,寻找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品中龙的形象来确定它的外形和动作的特点。进而要研究有关飞行力学的问题,即怎样使这个“龙”飞上天。参考已有的风筝,确定“龙”的构造。然后还要研究每部分的具体结构、材料、蒙纸等。最后还要进行美术设计,选择色彩、图案等。
『柒』 是否有文字记载风筝是谁创造的
风筝来,古代时又称作“木鸢”自、“飞鸢”。《墨子·鲁问》载:“公输子削竹木为雎,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可以说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风筝了。据说,公输般当时制造风筝的目的,是为了攻宋城之用,但到底如何用,是否用于通信,我们便难知其详了。
『捌』 宋元时期风筝的发展有了怎样的创新
在北宋宋徽宗时期,江南钱塘地区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他叫李东。李东聪明活泼,非常机智。
有一天李东与小伙伴们一起去街上放风筝,他们一不小心,将风筝的风筝线扯断了,风筝被风吹到了一个员外的花园里。那个员外是钱塘有名的富人,他非常有钱,但是很凶,而且自以为有些才华,总是看不起别人。
小伙伴们都很胆小,他们害怕那个员外,都不敢去要他家风筝。唯独李东胆子比较大,他翻墙想去拾回风筝。
正好这个员外在家中院子里喝茶,他看见从墙外跳进来一个小孩,先是吓了一跳。后来员外看李东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坏孩子,而且通过跟李东交谈,也知道了他是来捡回风筝的。
于是,那个员外便拿着风筝逗李东,他说:“小孩,你想要风筝是吧!那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上,我就还你这风筝。”
李东点头同意了,墙外的小伙伴们怕李东出事,都爬上墙头上往里看。
员外看到那群小孩,他便以此为题目对李东说:“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李东看了看员外的气派,知道他肯定是个大官,便觉得这个员外一定有2000石的俸禄,于是他就对了个缺尾巴的下联:“员外二千石,唯公……”
李东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来,而且他还笑着说:“唯公……唯公……”他拉着长音,调皮地与员外周旋了起来。
员外以为他对不上,得意地说:“小孩,唯公什么,你是不是对不上了?”
李东说;“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我故意不说。”
员外不懂什么意思,便问他:“这是为什么呀?”
李东说:“你如果还我风筝,那这句便是‘唯公廉’,如果你不还给我,那就是‘唯公贪’了。”
这员外一听就笑了,他觉得这孩子非常聪明,而且很有机智。他这样的大人物,自然也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风筝,落下个贪婪的名声,他笑着把风筝还给了李东。
在宋元时期,风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时候,人们大都是在春风和煦的二三月放飞风筝。而且宋元时期的风筝制作技艺很是高超,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这一道道工序流程都十分讲究。
元代著名诗人谢宗可也有一首关于风筝的诗句,其中写道:
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已,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驰空碧东风晓,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回看高举绝红尘。
这也说明了,宋元时期的风筝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了。
宋代时期放风筝的风气大盛,主要是由于皇帝宋徽宗非常喜欢风筝,他不但是风筝的热心倡导者,还亲自主持编写了《宣和风筝谱》。由于皇帝对风筝的热衷,这使得风筝在我国北宋传播地很广。
后来,至南宋时期,风筝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发展了,放风筝在全国各地已经成为一种盛行的娱乐游戏。当时已经有了放风筝的比赛活动,比赛常在春游时进行,地点在城郊野外,比赛方法据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中,卷三“西湖游幸”中记载:
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
也就是说人们各自开始放风筝,然后让两根风筝线绞在一起,若风筝线先绞断了,那它就被淘汰了,最后仍然能保持不断线的风筝才是风筝中的王者。
在宋代,人们把放风筝作为锻炼身体的功能,寻常百姓在清明节时一定要放风筝的,他们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想借此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攒下来的霉气和晦气,这也是从隋唐时期沿袭下来的风筝风俗。
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和立体等几种类型,如果按地域和风格,又可以分为潍坊、南通等地方特色的风筝。
民间还创造了风筝上的附加物,比如带有音响的“鹤琴”和“锣鼓”,也有灯光装置的“灯笼”,还有散落携带物的“送饭儿的”等,这些都是我国风筝独具的特色。
我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而关于风筝技艺的书籍也有很多,如宋徽宗主持编写的《宣和风筝谱》便是其中较早的一本,其他就是宋元时期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了。
在宋元时期,虽然这些谱式各自都有些局限性,但它们毕竟是很可贵的风筝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除“风筝谱”之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那就是“风筝条”,通俗来说就是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
这些“风筝条”都是在大批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传的珍贵宝物”。这就弥补了宋元时期“风筝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和粗细变化的不足,这也使宋元时期的风筝技艺的流传地更加完整了。
其实,宋元时期的风筝很少是在文字、图画和实物中流传的,那时候的民间的风筝工艺技艺大多都是靠“口传心授”的,这就是在宋元时期民间风筝制作艺人中使用的“诀”。它也是为了好教好记和保密所用的“风筝歌诀”。
由于宋元时期风筝制作艺人都不是大儒,而是普通手艺人,他们的文化水平所限,这些歌诀往往有音无字或者有字无形,歌诀在流传中丢失、修改和讹误很多。
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4个字,也就是“扎”、“糊”、“绘”和“放”,也简称为“四艺”,但这四艺却与我国传统的“六艺”意思完全不同。简单地理解这四艺也就是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和最后放风筝这4个流程。
但实际上这4个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宋元时期我国传统风筝全部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和“接”等;“糊”包括了“选”、“裁”、“糊”和“边”等。
“绘”字包括了“色”、“底”、“描”、“染”和“修”等;最后一道工序的“放”同样也包括了“风”、“线”、“放”、“调”和“收”等。
而这宋元时期风筝艺人的四艺歌诀,他们把这些制作风筝的手艺歌诀综合活用起来,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高标准了。
详细来说,宋元时期的风筝是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4种技艺,而“扎”就是要达到左右对称,也就是左右吃风面积要相当,这其中又包括了选、劈、弯、削、接等环节。
“糊”就是要保证全体平整,保持风筝的干净利落;“绘”就是说要做到风筝远眺清楚,近看也要真实的彩绘效果,又包括了色、底、描、染、修等步骤;最后一步“放”,也就是要依据风力调整风筝提线的角度,又包括了风、线、放、调、收等。
宋元时期的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较高。而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宋元风筝在式样上,除了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众所周知,风筝上天有两个必要的条件,第一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它才能放飞;第二风筝还得要有提线的牵引,所谓的“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下来,这边是没有了牵引力。
山东潍坊是我国的风筝之都,在宋元时期,潍坊就已经是非常著名的风筝产地了。后来,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
南通也是宋元时期风筝的主要产地,南通曾经放飞了一只六角板鹞,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南通位于黄海之滨的淮南地区,古人将它与潍坊相提并论,合称为“潍南江北海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