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创造心灵美

创造心灵美

发布时间: 2021-01-12 09:05:33

Ⅰ 这个精美的鸟笼创造者是出自一位心灵手巧的木匠之手修改病句

修改方法有两种。1、这个精美的鸟笼的创造者是一位心灵手巧的木匠。2、这个精美的鸟笼是出自一位心灵手巧的木匠之手。这个病句,鸟笼的创造者应该是一个人,而它加了之手,变成了物,是不对的。

Ⅱ 美好的心灵创造美好的奇迹 作文

美好的心灵创造美好的奇迹
当大家认为我是音乐白痴时,我感到失落,
自己悄悄地来到专了树属林里。
在宁静的树林里,
我遇见了你——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
是您用诗一般的语言鼓励了我,
让我增加了自信和信心。

在我拉出最难听的琴声时,
您却让我每天坚持,
您默默地关注我,
让我滋长了神奇的力量。
充满美好心灵的老人,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
如果不是您真诚的相伴,
我都不会奏出真正的音乐!

谢谢您老人,
是您让我成为真正的小提琴手!
是您美好的心灵创造出美好的奇迹

Ⅲ 什么事例能证明朱光潜的不完美才是美

品读美学之味,领会艺术之神
二、【内容提要】
《谈美》一书的主体部分共有十五个章节,对其进行分析,大致的观点有:美感产生的条件,美感与相似心理的辨别,对美本身的分析,艺术与游戏以及艺术创造的条件。
(一)前三章说到的是‘态度、距离和移情’即美感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
(1)我们的态度是美感产生的首要条件。
作者以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说明我们看待事物时,总会带有自己独特的态度。这由于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而那实用层次的态度是我们的本能对物质欲望的反映,因而它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但对于美或美感而言,它是物质活动之外的有意义,是精神的,也是无功利的,就如文中说的“在审美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于直觉,活动空间也更广阔无疆”。美是从我们的态度中得来的,那么美代表了一种精神;而作为精神与心灵的主体的我们,我们会从艺术作品中获得自己心灵的满足,也体味出了在实用与科学中无存的性质,此时我们便是获得了美感。因为审美的态度正是审美及美的存在的意义,所以艺术作品才能获得不朽,于人才更亲切。
(2)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另一个因素。作者引用典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明: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是不能以一种实用的态度,因为美的差别是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只有“均衡”、“适当”才能引起美感。
(3)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个条件。
作者在第三章说到,“推己及物”即“移情”会让我们对于自身以外的客观事物,产生了审美的情素,移情和美感经验是有密切关系的。但移情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的产生,不过美感经验中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经过一系列的“推己及物”和“以物及我”,即是移情的美感经验---物与我情趣之间的往复回流后,心里有美的意象,美的情素,则是美感产生的功效。
(二)作者是从下面三对名词的区别来说明美感与相似心理的辨别的。
首先是美感与快感。
作者以“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比希腊女神雕像美”鲜明生动的例子证明,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是起于形象的直觉,是一种极自由的活动,甚至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同时美感的态度是不带意志的,是带有快感享受的,但快感并不一定就是美感;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二是美感与联想的区别。
“联想”是知觉、记忆和想象发生的基础,而艺术审美离不开知觉的想象,因此,艺术中美感的发生是联想的必然之果。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但联想却带有思考性质;美感是带有联想的,但联想并不一定就是美感。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某件艺术品的审美好感,但作品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反因精神的涣散而减少。这是所谓的“美感经验实际上都是坚持实际人生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三是考证批评和审美之别。考证批评不是欣赏,它也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我们对艺术形象本身分析时,要慎重,并不能带有主观功利性的目的。作者认为欣赏之前的考证批评是必要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们情感与物的姿态的交流。遇到文艺作品,我们不能始终持批评的态度,那么会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终上所述,审美的过程中是带有快感、联想和考证批评的,但快感、联想和考证批评并不就是美感。
(三)对美本身的分析。
1、首先作者是从人的角度与物的角度(“美之人情”与“美之物理”)来分析美的本身的。物需先有存在的可能性,然后能使人觉得它美,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即美之中既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也就是说“美的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美的物件首先是自然的”。
2、另外作者从对相关的两种审美态度(批判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进行比较分析,深入地分析美的本身。
3、对于美本身的分析,还体现在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具体关系中。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但艺术美丑和自然美丑是两件事;艺术美不是靠模仿自然美而得来的。
(四)本书在艺术与游戏。同游戏一样,艺术创造把欣赏所得的对象主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景,然后通过某种媒介,造出一种具体的作品来。但艺术终究高于游戏,因为艺术带有社会责任性。当艺术创造出一个意象之后,作者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而游戏只需自我满足,自我尽兴而已。
(五)文章的后部分是艺术创造的条件。
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命力,其条件是想象。各种想象发挥各自的功能,更好地进行情境表达,完成艺术创作。而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的发生由一种意象而得来的,才有发生的可能;换一种情感就意味着换了一种意象,而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具有程式化特点的。但是形式化的格律有束缚艺术的弊端,所以在格律中我们既要承袭共同的东西,也要在恪守群性的前提下做到个性的随心所欲,要让情感从束缚中挣得自由,在整齐中酝酿出变化。另外,模仿是表现意象的本领,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者叮嘱我们要记住:凡是艺术家必须要是一半是匠人,要模仿;一半是诗人,在模仿中要有自己的妙悟。

三、【个性导读】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完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一)美是什么?美感又是什么?
对于我们青少年朋友来说,这些问题似乎深奥得云山雾罩。但是作者却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入手,从三种不同人对于一棵古松的不同态度来谈。他举例说:同一棵古松,木材商看到的是它值多少钱,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生长结构,而画家则看到它的气质、风韵,也就是“美感”。这就是我们对待客观对象“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不同的态度。通过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对一棵古松的不同态度,作者指出“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由此结出:美是无功利性的,是无用之用。而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在于追求“无用”上。古往今来,多少圣人粗茶淡饭还能够“不改其乐”,这就是他们用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了。
然而,是不是因为木材商和植物学家他们不具备审美细胞而没有看到美的吗?于是作者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解释了这一现象。他指出当人们在欣赏事物时,普遍具有一种“围城”心态,当我们太关心利益和知识的时候,美就离我们远了。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距离太远和太近,我们都不能看清楚美的。所以我们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才能真正进入并沉浸在艺术的美感之中。
(二)那么美是怎么产生的,是事物本身就具备的吗?
作者用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比喻讲了美学上的“移情作用”,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他告诉我们这种移情的现象被称为“宇宙的人情化”。我们知道,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而人们经常说“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只不过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儿会笑,大海也会哭,所以这个世界因而丰富多彩了。读到这里,或许你会发现美学中的一个难题---美究竟是客观还是主观的问题?作者在文中说:“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的欣赏就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这所谓的“情人眼底出西施”。
我们平时夸某人某物很漂亮,这属于“美”吗?于是作者通过“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比喻,告诉我们两种极易混淆的感觉—美感与快感。他说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这让我们明白:当我们感觉到高兴而联想到自身的欲望时,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因为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它会使人暂时忘记自我而专注于欣赏的对象当中,是不包含功利目的的。
美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由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恋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可是由一种古董,联想到金钱,那不是美,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美,是一种“专注”,没有了专注,也就没有了美了。
当我们懂得了美的内涵后,我们会急切地想知道怎样去欣赏美吧?对于这个问题,有许多学者便对考证和批评进行争辩,他们是否属于美学欣赏呢?作者在文中便指出“考证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总而言之,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证与批评。”所以说,会做考证和欣赏的,并且有艺术细胞的人,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跟美颇有联系的一个词儿叫做“丑”,那么丑是美的反面还是美的一种呢?是不是画一个少女就要比画一位老太太要更美呢?朱光潜指出: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艺术的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而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是主张艺术模仿自然,所以它们是错误的。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所以,“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产生艺术美的。我们必须把从自然这部字典上得来的文字,用自己的心去创造出好的文章,而这好的文章,是字典上本来没有的。

作者跟我们讲解了以上基本的美学观念后,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三)你会把艺术与小孩子的游戏联系在一起吗?它们有相通之处吗?
作者坚定地告诉我们:“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想想看,大多数大艺术家都有一颗童心,这说明越是会游戏的人就越擅长艺术。但是艺术是带有社会性的,“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它逐渐发达到现在,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不过,游戏里面有美感因素,这么说,美感与艺术是来源于游戏精神的。
那么对于创造,它又是从哪里来的?作者便以王昌龄的七绝《长信怨》为例,分析指出艺术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但在其中想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乌鸦身上的日影,这是一个多么平常的景象,但是诗人通过想象,把它和帝王的恩宠联系在一起,于是,一种言不尽意的艺术感觉便有了。
当然光靠想象,不能进行艺术创造,还需要情感。作者便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想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意象”是朱光潜先生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它对于突出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总之情感是想象的统帅,意象是情感的翅膀,“意”与“象”合了,那么艺术创造便成功了。
(四)或许我们会疑虑,既然想象与情感都是主观的东西,那么艺术创造就可以完全不顾“客观事实”。可是真正的自由会存在吗?作者在文中强调“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最后能够达到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时,那就是圣人了。可见,艺术创造是既要尊重规律,又要超越规律的。这又涉及到了模仿的问题。我们学习走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为什么我们的学习要从模仿开始?作者指出“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学习技巧首先要“模仿”,凡是艺术家都应该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模仿到后来,应该达到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地位,完全不似则丧失了艺术的普遍性,完全相似又丧失了艺术的主体性。这就叫“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就是艺术美对模范的境界!
读至此,你能够弄懂“似”,又能够“不似”吗?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啊,世上是没有真正的“生而知之”者的。作者也说:“只有死工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工夫来的。”“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工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对,如果我们的知识面不广,眼界不够开阔,在任何领域是成不了大师的。
从艺术欣赏,到艺术创造,朱光潜先给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后,在全书的末尾,还表达了他最根本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朋友们,读完了这本书,你们可要记得朱光潜先生赠送给我们的一句标语:“慢慢走,欣赏啊!”

五、【精彩篇章】
(一)开场话
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涮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移情养性”做起,一定要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协调,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掠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去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做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第2页)
(二)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他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与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与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这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第1页)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你是木商,你会脱离不了‘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要用值多少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开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物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他的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概。(第1-2页)
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去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就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于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浑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 ?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爱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储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更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第4—5页)
(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我小时在乡下住,早看到的是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希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再就上面的实例说,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呢?它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它是避风息凉的或是架屋烧火的东西。在散步时我们没有这些需要,所以就觉得它没有趣味。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图画一样。这是形象的直觉,所以是美感的经验。总而言之,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美的差别即起于此。(第8—9页)
(四)“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
骑马的游戏是很普遍的,我们就把它做例来说。儿童在玩骑马的把戏时,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这么一段话说出来:“父亲天天骑马在街上走,看他是多么好玩!多么有趣!我们也骑来试试看。他的那匹大马自然不让我们骑。小弟弟,你弯下腰来,让我骑!特!特!走快点!你没有气力了吗?我去换一匹马罢。”于是厨房里的竹帚夹在胯下又变成一匹马了。
从这个普遍的游戏中间,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
一、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小孩子心里印上一个骑马的意象,这个意象变成他的情趣集中点(这就是欣赏)。情趣集中时意象大半孤立,所以本着单独观念实现于运动的普遍倾向,从心里外射出来,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这就是创造),于是有骑马的游戏。骑马的意象原来是心境从外物界所摄来的影子。在骑马时儿童仍然把这个影子交还给外物界。不过这个影子在摄来时已顺着情感的需要而有所选择去取,在脑里打一个翻转之后,又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所以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一个人可以当马骑,一个竹帚也可以当马骑。换句话说,儿童的游戏不完全是模仿自然,它也带有几分创造性。他不仅作骑马的游戏,有时还拣一支粉笔或土块在地上画一个骑马的人。他在一个圆圈里画两点一直一横就成了一个面孔,在下面再安上两条线就成了两只腿。他原来看人物时只注意到这些最刺眼的运动的部分,他是一个印象派的作者。
二、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儿童在拿竹帚当马骑时,心里完全为骑马这个有趣的意象占住,丝毫不注意到他所骑的是竹帚而不是马。他聚精会神到极点,虽是在游戏而却不自觉想世界中仍然持着郑重其事的态度。全局尽管荒唐,而个部分却仍须合理。
三、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我们成人把人和物的界线分得很清楚,把想象的和实在的分得很清楚。在儿童心中这种分别是很模糊的。他把物视同自己一样,以为它们也有生命,也能痛能痒。
四、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骑马的小孩子一方面觉得骑马的有趣,一方面又苦与骑马的不可能,骑马的游戏是他弥补现实缺陷的一种方法。(第47-50页)
(二)、朱光潜的语录。
(1)不完美才是美。
(2)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
(3)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4)消遣就是娱乐,无可消遣当然就是苦闷。世间喜欢消遣的人,无论他们的嗜好如何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强旺生命力。
(5)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6)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己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Ⅳ 我的梦想作文400字

我的梦想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人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有的人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而我的梦想是当一位画家。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我画可爱的小动物,我画蓝蓝的天空,我画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我还想着到世界各国去举行我的画展,让我的画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妈妈知道我特喜欢画画,就给我报了一个画画班。为了梦想,我就高高兴兴地去学画画了。可是,学画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难。为了画好画,我可下了不少功夫呢!

不管是刮风下雨,不管是严寒酷暑,我都会照去不误。还记得有一天,天空下着瓢泼大雨。这一天正好是我去学画画的日子。我早早地就起了床,穿好衣服让妈妈送我去画画班。可是妈妈却说:“峰峰,下这么大的雨,今天就不要去了。”我说:“不,我要去,一定要去。”妈妈没办法,只好穿上雨衣,把我送到画画班。但是到了画画班一看,除了老师没有一个人同学来。老师说:“今天雨下得这么大,只有你一个人来。不行的话,你也回去吧!”我说:“不,我想画画。”就这样,老师教我一个人画了一幅画。”

还记得,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我画得非常不好,后来我越画越熟练,越画越好。到现在我已经可以画中级难度的素描和水粉画了,老师夸我说:“别看年龄小,水平还真不低哪”!

这就是我的梦想。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要克服一切困难,好好学习。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Ⅳ 美丽心灵中创造纳什均衡说的那句“假如去追求她的朋友,只会冷面相对,没人想做替代品”什么意思

这个是有前提的,原来他说如果他们全都去先找那个红衣女郎,被拒绝后再去找她的朋友,才有后面这一串的

Ⅵ 优美段落摘抄

1、 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

2、 说起来荷花,可真美呀!美丽的夏天一到,成千上万的荷叶中,无数朵漂亮的荷花缓缓盛开,就像一幅画,更像一首诗。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 生命中,有一个人可以去惦念,是缘分;有一个人惦念自己,是幸福。如果你给我的,也同样给了别人,那我宁愿不要。得不到不可怕,守不住才是个笑话。

4、 一个人的时候,喜欢泡一杯绿茶,沉浸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只有那平淡的岁月,伴随我们质朴的生命,眺望细水长流,闻听鸟语花香,一起走到人生的尽头。

5、 谁和谁的相遇是一场意外,谁在灯火阑珊处等待,谁的等待没有未来?在这扰乱的红尘之中被谁别离了谁?闪烁的星光,刺伤了谁的执着,嘲笑了谁的不堪?

6、 欣赏日出,自然会在日出的喷薄中感受向上的力量;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领悟博大的胸怀;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的尊严。

7、 仙车驻七襄,凤驾出天潢,月映九微火,风吹百合香,来欢暂巧笑,还泪已沾裳,依稀如洛汭,倐忽似高唐,别离未得语,河汉渐汤汤。

8、 一路走来,身边来往了好多人,有些人来了就走,我们管他叫作过客。不管岁月如何流逝,无论季节如何更替,她永远陪在你身边,好似一颗青松,四季常青。

9、 是谁说过,花开花落终有时,夏天里无数开放的花,冬天里迎风而过的悲伤。我们经过了无数风雨,才能来到彼岸的那个终点,最后,所有的瞬间化为了虚无。

10、 人生如歌,每一拍都是优美的;人生如花,每一朵都是灿烂的;人生如戏,每一折都是精彩的;人生如云,每一朵都是美丽的;人生如茶,每一口都是浓郁的。

11、 风起叶舞中,我仿佛看见你一身青衫长袖,抱一素琴翩然而来,明眸含情,一如初见。你曾告诉我,说你最爱秋天,所以,今天,我只专注的想尽可能把落叶轻轻的一一拾起。

12、 听流年如歌,或悲或喜,从指尖滑落。成功的起点是在山穷水尽时,希望的萌生是在峰回路转时,只要心中有一轮太阳,又何惧世事沧桑,若能一切随它去,便是人间好时节。

13、 被伤害过的曾经像一汪沼泽,不敢靠近。每每想起,梦魇缠身,越挣扎越下陷。有多少洒脱刻意为之,只是为了麻木自己,却没想到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成了一个美妙的词语。

14、风,那么轻柔,带动着小树、小草一起翩翩起舞,当一阵清风飘来,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抚摸自己的脸庞,我喜欢那种感觉,带有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罗绸缎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赐予人类最为珍贵的。

15、青春,有嬉笑声与哭泣声夹杂的年华,青春的少年是蓝天中翱翔的幼鹰,虽然没有完全长大,有些稚气,有些懵懂,脱不开父母的双手却极力想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为的是一时的激情,为的是一种独自翱翔的感觉!

16、整个世界,因为有了阳光,城市有了生机;细小心灵,因为有了阳光,内心有了舒畅。明媚的金黄色,树丛间小影成像在叶片上泛有的点点破碎似的金灿,海面上直射反映留有的随波浪层层翻滚的碎片,为这大自然创造了美景,惹人醉的温馨之感,浓浓暖意中夹杂着的明朗与柔情,让雨过天晴后久违阳光的心灵重新得到了滋润!

17、风,渐渐吹起,吹乱了我的发丝,也让我的长裙有些飘动。绿叶仿佛在风中起舞,离开了树,投向了大地,却不知这样会枯萎,我弯下腰,轻轻拾起一片树叶,那非常有序的茎脉,是一种美的点缀。我有些哀叹:绿叶啊,绿叶,你这般美丽地从树上轻轻飘下,随风起舞,却不知已被人称之为落叶!

18、翻开早已发黄的页张,试着寻找过去所留下的点点滴滴的足迹。多年前的好友似乎现在看来已变得陌生,匆忙之间,让这维持了多年的友谊变淡,找不出什么亲切感,只是偶尔遇上,淡淡地微笑,如今也只能在这发黄的页张中找寻过去的那些让人难忘的,至少我可以握住这仅剩下一段的“丝线头”……

19、喜欢海,不管湛蓝或是光灿,不管平静或是波涛汹涌,那起伏荡漾的,那丝丝的波动;喜欢听海的声音,不管是浪击礁石,或是浪涛翻滚,那轻柔的,那澎湃的;喜欢看海,不管心情是舒畅的或是沉闷的,不管天气是晴朗的或是阴沉的,那舒心的,那松弛的……

20、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

Ⅶ 愿景是什么意思

“愿景”简单来说就是希望看到的情景。它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对组织及个人未来发展预期达成未来意象的想法。

详细点来说,愿景是一种由组织领导者与组织成员共同形成,具有引导与激励组织成员的未来情景的意象描绘。尤其是在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环境中,提出方向性的长程导向,把组织活动聚焦在一个核心焦点的目标状态上,使组织及其成员在面对混沌状态或结构惯性抗力过程中能有所坚持,持续依循的明确方向、步骤与路径前进。

人们借着愿景,有效培育与鼓舞组织内部所有成员提升职能,激发个人潜能,促使成员竭尽全力,增加组织生产力,达到顾客满意度的组织目标。所以愿景会受到领导者及组织成员的信念和价值观、组织的宗旨等影响,是一种对组织及个人未来发展预期达成未来意象的想法,它会引导或影响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和行为。

(7)创造心灵美扩展阅读:

愿景其实也并不神秘。例如我们常说的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贫穷、没有失业、人人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实就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共同愿景。“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革命年代里,共产党员们秉持这样的坚定信念,为了实现愿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使得世界上从无到有出现了苏联、中国以及东欧的一系列崭新的社会主义的国家。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