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的发明
① 灵魂出窍是什么感受
灵魂出窍”是种指一种特殊的精神超感体验。比如第208起:“入夜,我正缓步走在格拉斯哥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路人行色匆匆,车辆穿梭不止。空气中弥漫着天籁之音,一道包罗万象的光芒映入眼帘,颜色变换着,让都市的夜景相形失色。我驻足不前,全身莫名的祥和、愉悦。在回到现实世界后,只感到内心非常欢乐、充满了爱。”
利维坦按:和借助药物、信仰宗教不同,作家尤内斯库(Eugene Ionesco)描写的“灵魂出窍”和我体验过的非常相似:“……当时,我该有十八岁了,住在一个外省小城。那是六月,六月初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接近中午时分。我正漫步走过小城那一排排低矮的、全都刷成白色的房屋。所发生的事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整个小城出现了突如其来的变化。一切都变得极为真实,同时又极不真实……一个被阳光熔解,而后又重建的世界。一股强烈的喜悦之情在我心中汹涌澎湃,炽热得闪闪发光,一种绝对的呈现,一种呈现……结果连续好多年这一时刻所留下的回忆尝尝能使我振作精神。但后来这种神效便日趋减少,直至完全消失。”
不论你认为该叫“灵魂出窍”、“走神”、“神秘体验”、“心流”、“人格解体”还是别的什么,你是否有过这种强烈的、难以言表的意识状态?你能够确切地感受到它,似乎明白了一切,同时又不知道你所明白的这一切?
本文中“灵魂出窍”一词,英文为“ecstatic”,所表达的重心并非在于“意识与躯体的分离”,而指一种特殊的精神超感体验。
菲利普·普尔曼深信宇宙“有生命、有意识、有意义”。
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是奇幻小说《黑暗物质》(His Dark Materials)三部曲的作者。在1969年的某天,他正在查令十字街漫步。突然,他的意识变得模糊,只觉得天旋地转,眼花耳鸣,身旁的事物好似被“调包”了一般。普尔曼可没嗑药,只是近来读了许多有关文艺复兴时期魔法的书罢了。普尔曼告诉我,他的经历绝非虚言,觉得当时“意识暂时发生了某种变化,使自己能看到平时无法观察到的东西”。普尔曼深信宇宙“有生命、有意识、有意义”,并称:“我所写的一切东西,都是为了阐明此观点的正确性。
② 人类可能发明灵魂捕捉器吗就是捕捉死人的灵魂,然后把他们放入新的肉体,从而复生,你们说可能吗
灵魂说很神奇,但是至今无法证明人类的灵魂到底是什么。
从唯物理论来说,人的意识就是脑电波,每个人都有脑电波,而其频率是不一样的。当人类死亡脑电波停止活动。捕捉灵魂就像是在捕捉人类的脑电波一样,如何在人脑死亡之前提取脑电波而且脑电波还不会消失……这个太不可思议了。我认为比时空旅行更难实现
也许几百年后人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楼主你科幻片看的有点多了吧~~~~
③ 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吗
截止到2020年1月1日人类迄今还没有发现太阳系中其他天体存在地外生命的直接证据。
水是生命之源,根据地球生命演化的经验,有了水才有可能孕育生命,生态系统才能不断进化,否则智慧生命无法繁衍。“有没有液态水的存在,是科学家推测地外是否存在生命的前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说。
即便有了液态水,生命的孕育也是极其艰难的,它还取决于这颗系外行星是否有磁场的保护,能否使智慧生命免受太空各种高能粒子和辐射的伤害,是否有富氧的大气层等更为苛刻的条件。
(3)肉体的发明扩展阅读
北京时间2015年7月24日凌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与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并称“天文学家已经接近几千年所梦想的目标——发现另一个地球。”
开普勒—452b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它被看作是“第二个地球”,因为其大小、与恒星的距离等特征与地球极为相似。
据估算,开普勒—452b的直径是地球的1.6倍,其所围绕中央恒星的大小、亮度,也和太阳相似。这颗行星的“作息”时间也和地球差不多:轨道周期(一年)约为385天,接近地球的365天;这颗行星年龄约60亿岁,比地球年纪大一些,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地球的大表哥”。
更为重要的是,开普勒—452b正好位于恒星的宜居带。所谓宜居带,简单来说,指恒星所属的行星系统中适合生命生存的区域。在该区域,行星接收来自恒星的能量,最有可能产生与地球相似的表面温度,并可能存在液态水。
④ 篮球架如何安装
1、安装前请仔细阅读安装示意图,以免因步骤错误,增加工作量。
钢材:主干钢材厚度5.00mm,优质钢,主管口径18cm*18cm
篮板规格:钢化透明玻璃板(铝边、夹胶)1800*1050*13.00mm(长×宽×厚)
颜色:蓝色(可调配)
方便使用,坚实牢固,篮板采用国际通用高强度安全钢化夹胶玻璃篮板,透明度高,不易模糊,耐候性高,安全度高等特点。工艺颜色鲜亮外表美观、硬度好,不易退色。
⑤ 鬼这个字是谁发明的
鬼,这一子虚乌有却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怪物,历久不衰,经世不灭。谈鬼、说鬼、论鬼、写鬼、信鬼、怕鬼、祭鬼、骂鬼、驱鬼、打鬼、斗鬼、斩鬼、降鬼、扮鬼、用鬼的大有人在,形成了一套中华独特的鬼文化。
鬼产生的历史可谓久远。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关于鬼的记载。从甲骨文中看,“鬼”的字形是一个人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恐怖面具,与人十分相似。这说明我们的先祖早已把鬼看作是与人关系密切的怪物。
实际上鬼的来源是多重性的,复杂多变。首先,鬼是跟灵魂联系在一起的,而灵魂又和梦境密切相关。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想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样,远古时代的人们便得出了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这一结论。肉体可以死亡,但灵魂是永远不死的。人在死亡时其灵魂就脱离了人的肉体,便成为了鬼。只是一种对人鬼产生原因的解释。
鬼的概念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其含义与现代基本类似,源自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死者的敬畏。
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鬼的形象,祭祀鬼神,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很重要的活动。
比较为知识界认可的是《易经》:
《睽》上九曰:“睽孤,见豕负途,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礼记·祭法》:“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说文》:“人所归为鬼。”《释言》:“鬼之为言,归也。”又《礼记·祭义》载孔子与弟子论鬼神曰:“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萋伧,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照孔子的解释,众生死后,其气发扬上升,活着的人往往看不到听不到,但这些气常在人的左右,可以感动乎人,以显示其存在;也可以在祭祀时回到祭祀者的面前,享承祭祀。以此看来,通俗一点说,所谓“鬼”就是人死后的灵魂。《睽》上九爻辞“载鬼一车”,虽属错觉,但表明在当时,人鬼信仰是十分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