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 内蒙古人的生活习性
1、饮食
内蒙古人的传统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特色美食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酪、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2、蒙古人的敬酒文化
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哈达上,唱起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不可推让,谢绝主人的敬酒。
3、方言
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卫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土语。

(2)蒙古族生活创造扩展阅读:
蒙古族的宗教:
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直到元时期,萨满教都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
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3. 蒙古族舞蹈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好急···可以帮我回答么
一、蒙古族舞蹈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是时代的召唤
历史的波涛穿透了无数次社会的变迁,蒙古族舞蹈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潜移默化的发展和变化着。面对新时代的审美变迁,面对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维的冲撞,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传统的审美观受到很大的冲击。生活内容、思维理念、信仰爱好和审美需求都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因此,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风格模式,对新生活、新理念、新的时代精神的彰显已经力不从心。"粉墨当随时代"的舞蹈艺术,首先应该对"传统的既成模式",也就是"舞蹈形式感"的改造,新的创作思维、结构方法以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创作出具有新时代气息和形象的舞蹈作品。我们必须以蒙古族传统风格化的舞蹈图式和韵律为依据,作为舞蹈创新的动机源点,因为那是蒙古族人民独特的精神和性格的形象积淀,在这基础上,用现代生活情感、审美意识,发展和创造出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民族舞蹈作品,使蒙古族舞蹈艺术更加丰富多彩而发扬光大。
二、创作借鉴现代编舞技法,丰富传统舞蹈的单一性
传统民间舞蹈有较鲜明的特定风格和模式,正是这一点在创作中,各种新的生活、新的情感的表达与典型形象的塑造受到束缚,所以编导在不改变其主体风格和蒙古族舞蹈特定的审美心态的前提下,借助现代的、先进科学的编舞技法,在动作结构上改变其固定的单一性,打破传统的动作连接逻辑,开发多方位、多角度的动作变化,展开一个更大的创作空间,让传统舞蹈动作元素和动机不再单一和重复,而是通过空间、幅度和力度的多变性,节奏的更加丰富,使舞蹈的内在逻辑呈现出丰富的可能性,在舞蹈画面的运行方向和调度线条,以及造型定位上,可选择不对称性、自由性、出乎意料的变化性和新奇感,打破原有民间舞的单一规整性,从而加强视觉艺术的魅力,使蒙古族艺术更加绚丽多姿。
三、现代音乐给传统民间舞注入新活力
现代音乐的发展和丰富性,推动了传统民间舞的固定形态和动势风格的发展变化,使舞蹈散发出时尚的气息,现代音乐的结构立体交叉,结构丰富多彩,音乐配器新颖、独特,富有灵动的新激情,能引导舞蹈编导进入的新的想象空间,引发新的创作灵感和冲动。
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多样,变化奇特,它的融入会给传统蒙古族舞蹈新作品的创作注入新活力和生命力。
四、传统风格与现代人思想个性的相融
现今,有许多民族民间舞蹈,已从单一展现风俗、传统形态的层面,提高到了开始关注现实生活、生命与真情的高层面。在当下的蒙古舞创作中,传统风格的语汇模式,一定程度制约着鲜活的形象塑造,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舞蹈人,他们迷茫、不知去向何方?传统的模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创作和表演欲望,他们激情满怀、向往无限,我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同时,也感悟到创作的方向应该是传统舞蹈风格模式与新时代的生活图景、人物个性的相互融合,建构出新时代特征的民族舞蹈语汇形象。在此必须强调,是建立在蒙古族传统舞蹈风格上的创新,如果我们在享用自由的天空之时,放弃了生根的民族文化土壤,根无所系,便无从滋养,就会随风漂浮的无影无踪。因此,保护和传承好浓郁的传统舞蹈风格特色的同时,创新和宣泄新时代的精神情感,需要的是"生命化创作原则"的融入,使新的艺术理念和具有时代个性的舞蹈作品更加多姿多彩。让传统蒙古族舞蹈的现代步伐更加扎实有力,让蒙古族舞蹈之舞台艺术更加鲜艳夺目,在创新发展和求索进步的同时,牢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http://www.nmonline.com.cn/s/ProctShow_other_share.asp?ID=480&ClassID=95
4. 蒙古族的居住地区、风土人情、民俗习惯都有什么
1、白月节
白月节(白节),蒙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尔,日期与中国藏历年相同,节日习俗和汉族的春节相似,是蒙古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白月为全民节日。
2、国庆节
国庆节为7月11日。1921年7月10日,蒙古人民党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后将7月11日定为国庆日。
1922年起,蒙古定期在每年7月11日举行全国性那达慕,成为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蒙古国庆易名为 “国庆节-那达慕”。
3、蒙古国饮食文化受俄罗斯的影响,进餐厅前需在门前脱去外套以示礼貌,吃饭中不得大声喧哗,男士需为女士拉椅子先行入席,菜品多西化。
4、蒙古人忌讳别人触摸自己的头部和帽子;向别人递交东西要用右手,以示尊敬;与客人正式会面或共同进餐要衣着整洁,男士应着西装打领带,女士应化妆并佩戴首饰;送客人离开时,主人不必出门。

5、到蒙古包坐客,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门槛。还有,不要在火盆上跨过。吃饭时,不要把刀尖对着主人。坐的位置也很有讲究,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
还有,特别注意,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侧。蒙古包的东侧是留给女主人睡的地方。这点一定非常注意。当然如果有单独的蒙古包更好。内地有些对草原上的牧民奇特习俗的传闻属于以讹传讹,千万不要当真。
5. 说一说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情况
草原牧民的日常食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奶食、肉食和粮食。蒙古族牧民传内统的放牧方式是游容牧,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圆圆的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们流动的家。它是用木杆作支架,外面罩着羊毛毡的一种圆形帐篷。内蒙古草原冬天非常寒冷,罩着的羊毛毡是为了抵挡刺骨的寒风。辽阔平坦的草原为马提供了尽情驰骋的空间。丰盛的草是马的食物。蒙古族人民从小与马打交道,他们传统的交通工具就是马。牧民的生活一半在马背上,一半在蒙古包里度过。因此,蒙古族被人们称之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牧民身穿长而肥大的蒙古袍,脚蹬蒙古靴,宽大的蒙古袍挡强大的风沙又能护膝防寒,还可以作被子盖,真是“一物多用”啊!
http://www.hqsyxx.com/wangluoketang/neimenggucaoyuan/shenghuo04.htm
6. 蒙古族人 忌讳,喜好,生活习惯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其特点是易于装拆搬迁。一座蒙古包只需两峰骆驼一辆牛车就可运走,两三个小时就可搭盖起来。蒙古包内使用面积大,空气能很好地流通,采光好,冬暖夏凉,遮风挡雨,很适合牧民的生活。蒙古族人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的吃法有“手扒肉”:将大块肥嫩绵羊肉用白水煮熟后端上桌,用蒙古刀割下蘸作料吃;“烤全羊”:将整只羊去掉内脏,把各种调料填进切口和腹腔内,然后装炉烤制,烤成的全羊外皮香酥、肉嫩味美,是招待贵宾的佳肴。蒙古族人酷爱饮茶,尤其是用砖茶煮的奶茶。此外,马奶酒也是蒙古族的传统饮料之一。待客禁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首先到蒙古族家里做客忌讳进屋时把衣襟掖在腰带里,挽着袖子,也不可手提马鞭子进屋。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进屋后,忌讳乱坐位置。来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边,女人做东边。有客人在场忌讳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能打骂孩子。长辈和老年人讲话忌讳打岔、揭短。有疑问或需要说明情况,待人家讲完后再问。假如你来蒙古包作客,主人会立刻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接着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蒙古人不怕不别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兴。接受主人的茶饭后,忌讳一点也不吃;忌讳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讳随便撒倒奶子;遇到别人端奶走过时,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尝一尝再走。喝茶的忌讳:敬茶时忌讳满杯;忌讳用左手倒茶;忌讳从门里向外倒茶水;吃饭喝茶时忌讳长吁短叹。食用红食禁忌:在品尝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时,忌讳衣冠不整,除无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弹洒德吉;啃骨头时忌讳残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时,忌讳咬着吃,应该用刀或用手撕着吃;食用完的骨头,忌讳用相互敲击;平时的肉食品中,忌讳食用牛胆囊和狐狸肉,狗肉、猫肉。吃饭禁忌:忌讳给客人食用无盐的茶饭;吃热饭时忌讳用嘴吹气;忌讳倒撒食物;饭后忌讳伸懒腰。相对与待客来说,主人家平时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时忌讳断骨,应该断开关节;忌讳在放肉食品时倒放头尾;往锅里下米时忌讳用袋子倒;捣碎茶叶时忌数数;烙饼和油炸食品时忌讳大声喊叫,说不吉利的语言等。
7. 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与发展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外蒙古的主体民族。除了外蒙古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1271年蒙古大汗国改名为大元国,或称“大元大蒙古国”(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是为元朝的正式开始,蒙古大汗忽必烈成为中国皇帝,后尊称元世祖。在元朝时,中国实现了历史上最大范围的统一,?成为当时世
?界上面积最大和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再次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版图空前辽阔。 蒙古族开创的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行政制度--省的制度从800年前一直用到现在,“省”的名称也用到了现在。现在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之下。把云南、四川、华北、东北广大地区纳入到中国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辖下,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蒙古族人建立的中国元朝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结束了中国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中国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尤其是中国在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范围的统一,把以前中原王朝无法统一的青藏高原纳入直属版图,在多民族统一的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清朝时期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大部、漠西蒙古部分纳入中国版图。外蒙古喀尔喀受漠西蒙古准葛尔部进攻,外蒙三部落溃败,外蒙古库伦活佛(喇嘛教,与清王朝信仰相同)归附中国,而不是投向沙皇俄国。他说:“俄国不信佛教,衣服奇形怪状。中国一片繁荣景象,又信佛教,有用不完的财宝,绫罗稠缎,依靠他们,生活一定愉快“。库伦活佛与玄晔私交实笃,外蒙最终主动归附,清庭出钱出力,派精锐协防,1696年,葛尔丹叛军在清军三路大军围剿下大败,次年葛尔丹自杀。自此180多万平方公里的漠北纳入中国版图。 漠西蒙古土尔扈特18世纪中期后冲破沙俄阻挠回归中国。世界上超过一半的蒙古族人住在中国,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蒙古族人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他民族共同繁荣,体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紧密相连,诗配以乐,歌含有诗,诗歌并存。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数量浩瀚,按地域可分为东蒙民歌和西蒙民歌,按歌种可分为长调、短调、潮日、叙事歌、酒令、儿歌、摇篮曲、宗教歌曲“博”、歌舞曲“安代”、“浩都格沁”等。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蒙古人起名习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 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塔宾(五十)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鹰)等; 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萨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 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儿) 、娜布其(叶子) 、海棠等; 三、以珠宝玉器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 四、以理想为名,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8. 蒙古族使用的生活用品。谁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装酥油茶的吧!
9. 蒙古族为适应什么生活而创造了什么
蒙古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了可以长途移动的、颜色各异的蒙古回包。
蒙古民族有数答千年的历史,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性格爽朗、好客的蒙古族人爱马,喜饮马奶酒,不论是祭祀祖先或天地神佛,还是有朋自远方来,都要敬献马奶酒。
10.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为什么都投靠了明朝
很简单,蒙古人已经适应了中原的生活,不想要再回到,经常吃不饱饭的游牧生活。而且长期生活在中原,他们已经成了中原子民的一部分,元帝对他们也不好,他们没必要跟着元帝去过着逃亡的生活。

而且蒙古族生活在中原的时间已经很长,和汉族之间也进行了联姻,并且互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感情上要走也割舍不下。而且他们也做不到与自己的亲人,刀剑相见,虽然仍分为蒙古人和中原人,可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大家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所以我觉得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蒙古人都会选择跟随明朝,而不是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