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发布时间: 2021-01-14 05:50:27

『壹』 辨析: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生产要素创造了价值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回,进行收益分配答的一种方式”。这句话说“白”了,就是生产前,你所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譬如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等愈多,将来生产后所形成的利润中,你就能分得愈多。简单地说,就是多拿多得,少拿少得。这跟“按劳分配”中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同样的道理。但比前者内容更丰富,方式更进步。因为,这表明你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不一样,所获得的“好处”也就不一样,比方说,拿出土地“好处”便是地租;假如你拿出来的是劳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就是工资;如果你拿出来的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钞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便是利润。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在社会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基础上,按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由于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的工资、利息和地租,不过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做的贡献而给予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报酬。

『贰』 财富的本质是创造与分配

经济成为我们进行社会生活活动的杠杆,我们衣食住行的生存和自我的发展离不开钱,但我们要正确认识财富的本质,它不是分配而是创造。
我们在评估商品价值时候,同时要看它的使用价值。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花费了必要劳动时间而使用价值不大的商品它的社会价值会大打折扣。我们的单位需要的是有社会实用价值的人才,它需要的人才首先能够为他创造价值,只有为单位创造价值也才能为你自己带来收益,你自己所得的收益就在于你在这个平台上为这个集体创造的价值。
社会财富的分配本身是有规律的。它总是二八分配: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80%的人拥有20%的财富。如果我们按人均把财富重新拉平,过一定时间后它还会出现以上的二八现象。这种二八现象必须在自由商品经济的前提下,阶级斗争或行政干预能使社会财富公平均等,但社会财富的本质最终不是分配而是创造。高度的社会文明应该是:不刻意改变社会分配规律,杀富济贫,平均分配;而要提供宽松的自由商品环境,激发富人创造激情,鼓励中产阶层积极创业,提高穷人职业素质,让更多的富人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穷人。
就微观而言,不同的个人因环境性格习惯观念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人生境况。
我们南通有一个人摸彩中了500万元,很多人都认为他这辈子不用愁了,可几年后,他不仅把这500万花消掉,又做起了“负”翁。同样一粒麦子,有的人没有把它保管好霉烂了,使它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有的人把它吃掉了,实现了它自身的价值;有的人把它当作来年的种子,创造了新的价值。分配给予并不一定能实现财富的增值,社会财富的增值是要靠创造。
当然财富的创造不能单单理解为生产制造,它还包括知识产权的创新、商业经营模式、各种形式的投资等等。

『叁』 求问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什么关系

价值: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决定的,在流通中实现的。价值分配:中共十五届五中内全容会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涉及到价值创造和价值配问题,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基本上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不能将要素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混为一谈。

『肆』 为什么非劳动要素不参与价值创造却参与分配

请题主分清楚价值创造与参与价值创造。
既然是生产要素,就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非劳动要素,具体是什么定义域?
提供平台,信息,设备,比如某宝?

『伍』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基本的经济活动,是构成社会生产和再生产 的主要环节。价值创造研究的是生产领域中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即价值的源泉是什么。价 值分配研究的是价值创造出来以后,在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按照什么原则进行分配的问题。 因此,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把他们混为一谈。既不能把价值创造看 作是价值分配的依据,也不能把价值分配问题完全等同于价值创造问题。
1.价值创造不直接是价值分配的依据。价值创造只是研究生产领域中的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 唯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足以创造价值。但是,这并不是说,由劳动创造的价值只是由 劳动者完全占有,实际上,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由创造价值者完全占有价值。这是因为 ,价值的分配并不是以性质决定的,它是随着经济关系性质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这种分配 原则的变化和调整与价值创造没有直接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行的一个原则是按要素 分配,就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具有占有权,以实现自己对生产要素具有的所有权。 所以.按要素分配,实质上是按要素所有权分配。按要素分配所依据的不是劳动价值理论, 而是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2.价值分配原则的变化,并不能否定价值创造的理论。按要素分配,意味着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权从创造的价值中分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一 份利益。但是,并不能由此推论出,因为各个要素所有者都有权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就认 为这部分价值就是由各个要素自己创造的。总之,劳动价值理论不是以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为 依据的,同样,也不能用按要素分配来否定劳动价值理论。

『陆』 求问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什么关系

这是共生关系。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
同样,价值分配高低,取决于价值创造的多少。

『柒』 《资本论》中关于价值创造与收入分配的区别,麻烦请行家给一个500字的论述。不胜感谢

《资本论》第一卷和《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保卫资本论 》是2014年12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全称《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许光伟著。[1] 作品正式提出“学术保卫”概念,对应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之民族取向和实践化的工作理念。[2]
通过工作涵容中国历史,其达成对世界历史之新理解,是重读和重写“双重意义”之《资本论》理论与方法论著作,高度凸显理论-实践之结合体式。[3] 该著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学”,即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出脱而来的经济理论体系,是用中华语言和中国思维对“经济学”的再说一遍和改造。因此,其不独为政治经济学的“在中国”,亦不是经济学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国”,而要求重新检视和阐述已有的理论,对原创性方法进行民族“寻根”。[4] 归根结底,此种研究路径以极高智慧统一了人类生产的“历史”和“逻辑”,清晰说明了经济学方法论,尤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5]

作品目录
编辑
写在前面[8]

第一部分 行动的语境:
批判和建构
[总论]

第二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地基:
社会主观批判
[方法论和思想史批判统一形态]

第一篇总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工作地基:
经济形态历史观批判

第一章《资本论》:是“现实的历史”,还是“现实的历史”批判?对《“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的批判 第四章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楔子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论,还是存在批判? 价值(形式)
货币和等价性:是社会存在论,还是社会存在批判? 剩余价值(形式)
资本和资本的逻辑:是现实的社会存在论,还是历史的社会存在批判?
抽象劳动
——存在规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现实的历史”批判:《资本论》如何破解“认识的秘密”?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概念

第二章《21世纪资本论》缺少了什么?
楔子

过程分析之一:α→β→r 马克思主义的元概念
过程分析之二:s→g→β 唯物主义的全概念
过程分析之三:r>g 唯物主义的工作统一
简短的结语 第六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第三章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科学? 楔子
楔子 重提二版跋
政治经济学对象
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尔
——实现哲学

行动主义逻辑
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图
——实现科学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工作如何展开
反思科学抽象法


第三篇资产阶级工作地基:
经济形态社会观批判

第七章解释学及其谬误性

楔子

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释学

资产阶级解释结构


第八章古典主义及其批判
(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谓斯密问题

被历史难倒的李嘉图

向康德主义的进军


第九章新古典主义及其批判
(康德主义路线之一 · 立的基础)

楔子

研究对象的改造

理性主义狡辩

理论繁荣之路


第十章新制度主义及其批判
(康德主义路线之二 · 破的基础)

楔子

真实的科斯

虚假的科斯

废墟中的景观


第三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建筑:
社会客观批判
[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

第四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运用:
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
[历史和思想统一形态]

第四篇马克思的批判逻辑:
历史批判之导入

第六篇蕴涵中国历史规定的批判逻辑:
对马克思革命的继承和超越

第十一章存在的秘密
(对知识论或存在论的巧妙一击·哲学11条)

第十七章机器到金融的发展
(马克思以后时代的客观逻辑·历史脉络)

楔子 楔子
唯物主义客体 工厂的发展
唯物主义主体 金融工厂的发展

二者的结合
——对象(规定)之生成

第十八章历史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以后时代的主观逻辑·举要删芜)

第十二章认识的秘密
(对知识论或存在论的完美一击·经济学8条)
楔子

楔子 辩证法工作原像问题
唯物主义历史对象 科学(方法)工作原像问题
唯物主义社会对象
第十九章生产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人类史前时期发展逻辑总括·市民暨资本批判)

二者的结合
——研究对象(规定)之生成
楔子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工作逻辑:
《资本论》究竟怎样炼成
商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第十三章历史发生学
(资本的时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一)
产品社会工作逻辑问题

楔子

转化史I

转化史II


资本生产史
——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界限



第十四章系统发生学
(资本的空间与存在·客观逻辑之二)



楔子

运动史I

运动史II


资本流通史
——资本的生产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现象发生学
(时间存在和空间存在的批判实践结构·客观逻辑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资本积累史
——自我再生产和资本的总界限



第十六章认识发生学
(资本主义的认识·主观逻辑发展)



楔子

范畴史I

范畴史II


资本批判史
——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界限



————

主要参考文献[5]
保卫《资本论》_网络

『捌』 求问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什么关系

一种相当普遍的意见认为,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应当就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深化。持此意见的人也承认资本和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的作用,甚至也承认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不够用了,但是他们坚持认为,应当(也只能)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范围内,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扩大来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就是将各种要素纳入“劳动”概念之内,将价值源泉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扩大,从而得出“扩大和深化”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这样做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考虑。 首先,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意。这里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马克思说的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这个概念的内涵和范围作何理解;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关于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的看法作何理解。 就马克思关于财富论和价值论的看法来说,可以明确的是,在马克思那里它们是两个有联系但又有原则区别的概念,财富论涉及的是产品和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价值论涉及的是作为使用价值的产品和商品相互交换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对于商品价值来说,使用价值只不过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决不是价值的源泉和决定因素。因而尽管马克思从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作用,指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肯定经营管理对于现代化生产的极端必要性,但他只承认它们是商品使用价值即财富的要素,是创造生产力的要素,不承认它们同时也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在马克思看来,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中没有任何一个使用价值原子,当然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劳动除外)。可见在马克思那里价值论与财富论是两个不能混同的范畴,不能将创造生产力的要素或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要素加进他的价值论,否则那种价值论就不是马克思的价值论,更不是他的劳动价值论了。 其次,通过扩大劳动概念的办法还隐藏着某种难以预料的同劳动价值论的初衷相违背的困难和危险。将科学技术纳入创造价值的劳动之中,似乎还好说一点,因为这里涉及的多半是承认脑力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作用问题,大体上还没有越出“劳动”这个概念的范围,而经营管理也被认可是创造价值的,在理论上就比较难了。经营管理在概念上同劳动价值论所说的劳动不是一回事,经营管理是指对劳动的指挥、管理、组织和监督,而劳动价值论所说的劳动则是指被指挥、被管理、被组织和被监督的对象;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来说,经营管理功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本来就是资本功能的扩大和延伸;在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经营管理功能又同资本的功能往往结合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笼统地承认经营管理也属于劳动的范畴,必然更要远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最大的麻烦也许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如何认可资本的作用。按照劳动价值论,资本是根本不应被视为价值源泉的,但是,如果说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都可以纳入劳动的行列,那么就难以把资本继续档在劳动的大门之外。且不去说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早就出现的将资本解释为不亚于劳动作用的“忍欲”和“牺牲”之类的观点,眼下的大量事实就让我们不能不思考拒绝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要知道资本的成功运用和运作所要求的知识、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为此需要付出的劳动和努力,恐怕决不比其他劳动来得差,而如果因此就把资本也纳入创造价值的劳动之内,那真要同劳动价值论南辕北辙了。 再次,历史上不是没有人想通过扩大劳动概念的办法来解决劳动价值论同市场经济现实之间的矛盾,结果最终导致了劳动价值论的破产。也就是以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伟大代表者李嘉图为首的学派解体。当然,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视为劳动,同李嘉图学派的做法不能完全等同。但是至少在扩大劳动概念这一点上确有共通之处,因而对其理论破产的惨痛教训不能置之不理。北京大学教授晏智杰

『玖』 人力资源管理中“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各指什么意思

价值创造,就是你能不能为公司带来有价值的人才,是不是能创造价值;价值评价就是每一回个员工进行答合理的评价,就像是绩效评比一样,作出合理的评价;价值分配就是你要合理的将每一个人适合什么样的岗位或者是工作,合理安排和分配,。这是我的理解,因为之前从事过人事,希望能帮到你

『拾』 什么是价值的创造者和分配者

从商业进化论和企业仿生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还漏掉了一个角色就是价值的生产者。价值的生产者,创造者和分配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在人类商业机体的系统中,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和某些未足够进化的组织都是价值的生产者,他们在生存的需求下参与劳动交换需求。而由这些生产者进化出来的高级组织承担着不同程度上的指导性工作,即扮演创造者的角色。创造者的更高级进化形式是组织体系中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他们扮演者分配者的角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更高级的创造者任务。通俗来讲:所有将没有价值的事物转变成有价值的事物的人或者将A价值转换为B价值的人都是价值创造者。而拥有这些有价值事物的人就是价值的分配者。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