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

发布时间: 2021-01-14 12:14:23

Ⅰ 中国近代和现代有什么发明并列举一些中国古代的发明。

一、古代发明

1、造纸术

蔡伦—— 62~121 年,蔡伦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成功。 105 年将此发明报皇帝。于 114 年被皇帝封为龙亭侯。当时人称纸为蔡侯纸。 12 世纪,造纸术间接传到欧洲。13 世纪,蒙古人用蔡侯纸在波斯发行第一批纸币。 纸牌然后经由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

2、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的中国人民发明的。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

二、近代发明

1、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其意义与影响是巨大的。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过去世界普遍认为生命体是天然的,大多认为人工合成生命体是不可能的,中国人首次让它变成可能。

2、杂交水稻(发明人:袁隆平)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贡献已经惠及几亿人。

三、现代发明

1、复方蒿甲醚

复方蒿甲醚是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也是目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中国原创药品。截至2005年底已被26个亚非国家指定为疟疾治疗一线用药,它在疟疾这一高传染性疾病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复方蒿甲醚仍是惟一被世界广泛承认并在世界广泛销售的中国专利药品,是中国惟一真正走向世界的药品。

2、汉字激光照排

这项成果,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对实现中国新闻出版印刷领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它引起当代世界印刷界的惊叹,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中文可以写入电脑,就代表世界上其他非表音语言都可以写入电脑。中国智慧为世界作出卓越贡献。

Ⅱ (2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


(1)特点:实用性,继承性,(4分)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6分)
(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2分)科技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分)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2分)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2分)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2分)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分)

Ⅲ 请以《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吗》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驳论文

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之前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1000年前的夜晚,全世界都是一片漆黑、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通明、车水马龙;1000年前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中国的首都已有150万人;1000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125万吨,而公元1788年工业革命开始英国钢铁业年产才有7.6万吨。

1000年前的中国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先进,遥遥领先于世界。罗兹·墨菲在其《亚州史》中这样描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有由运河及通航河道形成的巨大水路交通网……期票、信用证以及官方大量发行的纸币适应了商业的发展……东南沿海港口繁荣起来,出现了大量外国居民……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当时,中国人已懂得用高科技换取原材料和资源,宋朝人把泥土烧成精美的瓷器,只用泥土就轻易换来大批金银财宝。西方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威尼斯人在见到中国船后则忍不住感慨:“中国的商船是人们能够想象出的最大的船只,有的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这些船不仅拥有精确得近乎奇迹般的航线图,而且,它们还拥有几何学家以及那些懂得星象的人,还有那些熟练运用天然磁石的人,通过它,他们可以找到通往陆上世界尽头的路。”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后说,“可以毫不费力地证明,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然而,中国这个“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的国度,从明末清初开始,从领先于西方变为远远落后于西方。

在近代科技方面,中国人创造力的表现开始令人失望。尤其是具有重大意义、对经济发展全局产生影响的原始创新,我们不仅落后,而是差得很远。直到20世纪,全世界100项广泛地造福人类并已形成巨大产业的重大工程技术成就,如塑料、无线电报、广播电台、集成电路、计算机、互联网、超音速客机、抗生素、人造卫星、核反应堆等重大发明,都100%是外国人的首创,没有一项是中国人首先创造或完成的。而由外国人首先完成的这些科技成就,已经成为今天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和标志。

新世纪伊始,中国工程院曾组织“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的推选活动,由近百名院士推选出的我国近100年中最重大的工程技术成就共计25项。排在第一、第二位的是“两弹一星”、“汉字处理与印刷革命”,其余依次是石油、农作物增产、传染病防治、电气化与轻工纺织和采煤等。然而有关专家指出,将中国的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与国际上的加以对比,除了“汉字处理与印刷革命”,其余的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都称不上“原始性创新”。而且,这些项目我们至今仍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发达国家。

多数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几乎全部具备了。但是,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产生在英国,于是中国迅速由领跑者变成了落伍者。为何在古代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跑?为何中国人的创造力令人费解的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这些谜团引发很多人寻找答案。

古代中国缺乏宜于科学进一步成长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古代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坚信五行相克相生,其思维方式是循环的,很少有人去“推寻原理”。因而中国古代的许多科学理论,只有概念没有分析,只有结论而没有因果逻辑,只能形成零散、没有系统理论的经验知识,各门学科及各类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很差,因而也无法用数学演绎的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形成了中国极端实用的小农经济价值观,与之相应导致了古代中国科学的实用取向和价值观。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实用性的,天、农、医、数四大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也大都来源于实际需要,如天文学偏重于用天象去说明封建制度和编写修订历法。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因此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够用就行,以致于古代中国“有技术而无科学”。

科举制度扼杀了中国人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认为,古代的技术发明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依靠的是为数众多的人的经验和偶然的发现,此时人口数量是一个关键因素;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的是科学实验,此时人口数量不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于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而言,人口规模是技术发明率的主要决定因素。由于历史上中国人多,使得中国能够在技术发明上一度领先于西方世界。

宋代以后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提供的激励使做官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知识分子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不愿意从事科学研究。而现代技术发明主要是从科学和实验中得到的,中国由于知识分子热衷于通过科举做官,对科研缺乏兴趣,长期都没有实现从以经验为基础的发明方式转换到基于科学实验的创新上来,从而原始经验科学不能上升为现代科学,使得中国的农业和工业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因而在现代落后于西方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到后来陷入创造力困境。创新精神是创造力的性格基础,它是人对于未知事物总是有着强烈好奇心和将其解决的决心的一种态度。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将创新的一般人格特征概括为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有抱负、不轻听他人意见、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兴趣爱好既广泛又单一10个方面。西方伦理精神看重人的好奇心,鼓励冒险。显然,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的推动力。与西方伦理精神相反的是,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追求安逸、平稳、保守、内敛。

专家认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最明显的特点是有一种近乎于条件反射的怀疑习惯,似乎只能看到事物的不足之处。正是这些人以这种怀疑的态度看事物,使得他们能够发现事物存在的不足,进而进行改革。与西方人“个体发展”的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求同”思维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人价值。因而中国长期以来都具有压抑和忽略个人价值的倾向,所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导致创新的观点、活动不被人理解,更是鲜有人得到支持,很容易被孤立。这显然影响了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特性或能力。创造就是要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当这种改革成功后,一种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就诞生了,社会也因此进步。而中国古代崇尚遵从传统,循规蹈矩,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不能违背。创新这种求变革的行为显然对于传统的存在具有颠覆的意义,社会因而鄙视、拒绝创新,陷入长期停滞不前。

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大体上,创新能力最终源于人的创新活动。当企业家、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无法确信自己能享有自己的创新成果,或者缺乏适当的、明确而稳定的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时,将很自然地失去创新的动力。这就需要一种有利于资本等利益角逐、能为科技发展提供激励机制、合乎社会变革目标的产权制度保障创新活动。这种产权制度在近代西方世界兴起,发挥了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功能。有学者指出,由于缺少法治意义上限制专制官僚集权的法律机制,古代中国历史上专制官僚集权凌驾于社会之上,从来没有建立持续有效的私有产权制度和私法制度,创新成果被任意剥夺或扼杀。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经济的衰落显然与其没有建立有效产权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有关。

因此,与其说中国人失掉了创造力,不如说传统的制度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培育创造力的土壤,扼杀了创造力的产生。为了唤醒中国人尘封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大力培育崇尚科学和创造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建立能提供有效激励的科学技术制度安排,以及形成能保护企业家利润动机的机制和规则,让中国人的创造力重新迸发。

Ⅳ 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

1、瓷器

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发明了瓷器,西方到18世纪才有瓷器,比中国晚了1700年左右。

2、算盘

算盘,又作祘盘,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重要的发明。虽然现在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但是算盘依然有应用,算盘成本低,计算快速方便,是计算机不能媲美的,也是计算机不能替代的。

3、拱桥

中国的拱桥始建于东汉中后期,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中国现存最早、保存良好的拱桥是由李春发明并建造的隋代赵州安济桥,又称赵州桥。比西方于1345年建造的维奇奥拱桥,早了700年。

4、豆腐

豆腐是我国大众菜肴,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适合老百姓消费,相传豆腐是在公元前125年,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5、墨水

墨水是一种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体,墨水被用于书写或绘画。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墨水。1834年英国的史蒂芬斯开始在英国制造出书写用的墨水,15年之后才大量生产。1860年代,英德发明了人造墨染料。墨水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Ⅳ 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创新能力强而现代的中国人创新能力怎么这么差

古代的中国人没有那么多的爱好,只有专注于自己的本行,而现在诱惑太多了,几乎没有人能够把一件事情做一辈子,而杰出的创新来源于创新人的高度投入,投入少自然创新能力就差了。

Ⅵ 论述再后来的中国不能成为发明创造大国的原因(1000字)

咱们的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上大学就是为了做官、赚大钱。从小学到大学,读死书、死读书,把大脑当成存储器,手脑分离、高分低能、有学无术。咱们的老师只会照本宣科,试问老师自己都不会发明创造,又怎么能够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探究型学生?
咱们这历来都是枪打出头鸟,如果你有重大发现的苗头,大家也会一哄而上,有力的压你,有权的整你,死活不能让你成功。真可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Ⅶ 现代中国人为什么普遍缺乏创造力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创造力那么强 难道是人种不同

(1)现行的应试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首先,“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总是按照常规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们问“为什么”的权利!久而久之,使得学生们逐渐形成了思维学上所说的“思维定势”.也就是说你处理某件事情,只会想到一个办法来解决,而不会去想出其他的办法,再从这些办法中选出一个最合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记得有一个故事:在小学里,试卷上有一道这样的题:弯弯的月亮象什么?有一个小朋友这样回答:“象香蕉!”结果被老师毫不留情的打了一个红红的“大差”,怎么会是香蕉呢?应该是象“弯弯的小船”,这是标准答案!呜呼!这等教育方式怎能培养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来?
其次,不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片面看重学生们的个人分数,都特别看重名次.正如有句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充分表达出现在的人对分数的追求,这使得学生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把分数拔高,这样才能在学校里得到老师们的“疼爱”,在家里得到家长们的“宠爱”;在社会上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学生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所以他们的时间都在向分数看齐,无奈的做着“分数”的奴隶.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去谈发明创造.记得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参加奥数,奥物是世界第一,实践创造力是倒数第一”的话,可能这句话有些绝对,但我们不得不为此而汗颜,为此而感到惭愧!
最后,“一刀切”的应试教育,根本没有按照学生们的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引导教育,而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在一个学校,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100分,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就不能用分数来区分学生的好坏.只有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发展,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再来看一则故事:如果中国的家长们在碰面时首先肯定会问“你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第几名?的问题;而在西方家长则会问孩子:“你在学校过得快乐吗?”前者不仅打击了成绩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还助长了成绩好的学生的骄傲感和自满感!到头来是害人害已;而后一种教育方式则从心灵上关怀孩子,只要觉得快乐,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更符合孩子们心灵的发展,更有利于其成长.
(2)缺乏自信.
(3) 仿制能力强
中国人的仿制能力,堪称世界一绝!世界上某种新产品刚上市几天,中国人就会制造了,因此,出现了许多针对中国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这种诉讼更是接踵而至.。仿制能力虽然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但从长远来讲,这种聪明反而会被聪明误!因为仿制能力强不仅侵犯了别国的知识产权,侵害了他们的智慧,而且损害了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对我们创造力的开发更是一种致命性的打击,我们永远只能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永远也走不出属于自己的路.这种盲目的仿制,使我们只局限于所拥有别人的东西,会慢慢的消磨掉我们仅有的那些创造力,最后就会被这个世界所淘汰!
(4) 缺乏危机意识.
由于固有的“报喜不报忧”的心态,而且课本上总是讲的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地域辽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还有就是近年来中国的GDP又增长了很多等等!这的确能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到自豪和骄傲.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中国有14亿人口,如果是平均的话,我们还能这样骄傲吗?我们的祖先孟子先生早就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难道我们忘了吗?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危机意识,才会安于现状,没有了改造时代的激情,更谈不上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改变生活,改造世界,探索未来!相比之下,我们的近邻日本则是一个有着很强危机意识的国家,它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使得他不得不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创造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来求得生存.根据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止,日本共有12位人士获得诺贝尔奖;有两所世界顶级大学;有67家企业上了世界500强名单.丰田,松下,索尼这些都是响誉世界的名牌企业.
(5) 人们对科学的关注度极低.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GDP强劲增长,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但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是以科学家,发明家为自己的理想,而现在则更多的追求当官,做大老板.所以,物质生活的提高必然会促使人们的观念转变.其次,学生们对科学知识极不了解.笔者曾参加学校里的“知荣辱,树新风”的演讲比赛,当我提到在场的同学,有谁知道我国现在有几位航天员时,在场的两百多人只有一人知道是三位!而当我问到香港的四大天王是那些明星时,全场顿时沸腾起来!可能只有一个人不知道(就是我)!这些能说明什么?说明了现在的学生们的价值观严重错位,对科学发明持以冷漠的态度.最后,社会舆论对科学发明的关注度少.社会舆论作为当今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对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深刻影响.尤其是电视节目,可以说中国当今的电视剧都是“复古戏”,而欧美的影视剧都有超前意识.如病毒入侵,外星人入侵,异形变种等等,都是在认识世界,探索未来!
(6)历史的创伤.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了长达100多年的战乱年代.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时期中,根本谈不上发明创造.这使得中国失去了100多年的科技创新的机会.失去了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等.但这些都是客观原因,然而主要是因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的愚昧政策,在世界处于重大变革时期仍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后来,人们总结出了“落后就挨打”的警句,但“落后”绝不是经济落后,文化落后,军事落后,而是“创造力的落后”,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动乱的真正原因.

Ⅷ 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都很有创造力呢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①政治上,制度先进,国家统一,社版会稳定,长期推权行对外开放政策。

②经济上,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为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③民族和对外关系上,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兼收并蓄。

④文化事业的发达,科举考试的推动。

⑤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和重视调查研究,富有创新精神。

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

(1)实用性,继承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科级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