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真实
㈠ 求文档: 如何理解纪实作品中的真实性
纪实作品,基本上就是纪录片了。
对于什么是纪录片,各国纪录片创作者给出了各不相同的定义。最早在电影领域里使用“纪录片”这个词来进行理论性表述的是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他在1932—1934年间发表的长文《纪录片的第一原则》中认为,纪录片是 “对真实素材作有创意的处理”,这个定义的突出价值就是定义了纪录片的真实原则和现实基础①。而《中外广播电视网络全书》中则认为:“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②。虽然上述定义对纪录片有不同的诠释,但基本上都没有放弃对真实性问题的探索与关注,同时,认为对纪录片要进行必要的主观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处理加工。纪录片的“非虚构”就是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真实事件③。可见,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原则,是纪录片的灵魂。从客观上来看,真实性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浓缩,折射和反映,是纪录片最高的美学追求。因为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的记录性和纪实性,所以首先它必须提供给观众的是一个真实的外观,一种真实的感觉④。而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观众提供真实的信息。显然,纪录片强调创作者必须反映生活的真实,这是因为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从内容题材上看,真实性纪录片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
第一、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是创作者的追求目标。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在价值取向上具有 “人文主义”的印记。 “人正在成为纪录片的主角,人的内心世界正在成为纪录片探索的重要内容”⑤这也就是说人的命运,人的思想,人际关系,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社会意识以及人的真善美、假丑恶,都是纪录片关注的内容。纪录片是人类用来沟通、交流、理解的艺术媒介,是创作者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这是纪录片创作者尊重自然原生态,准确把握纪录片真实性重要之所在,更是真实性的纪录片的人文价值意义之所在。只有充分给予人们情感上的慰籍,获得人们心理上的认同和共鸣,才会受广大观众欢迎。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真实讲述了一个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的生活场景,它是一部通过个人命运展现特定环境下,爱斯基摩人现实生活面貌的纪录片。在我国,1991年的系列片《望长城》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烙上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龙脊》真实地再现了广西龙脊山区少数民族孩子艰难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热切的求学渴望。创作者除了运用自身过硬的影视语言系统外,更体现出了对少数民族孩子的关怀与关注。这才使得这部纪录片具有了浓烈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小小读书郎》以时间流程方式客观叙述了福建闽侯县众多被弃女婴的生活遭遇和学习困难,从而深刻揭露了时下老百姓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体现了创作者的人文态度和理性思考,这也正是其人文价值之所在。《冬天不再流浪》一片中,特写了流浪儿童渴望回家的眼睛,泪水的滴落,无助的眼神传达给观众以复杂的心情。创作者对流浪儿童的关注也就是对人的尊重,体现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远在北京的家》中,讲述了从乡下到北京谋生的几个小保姆,她们在面对生活变化中,表现出了他们对自身命运的把握,充满了纪实色彩和人文气息。编导张以庆的《舟舟的世界》真实纪录了残障指挥家舟舟的生活、工作,留给观众思考的是今后如何去尊重残障人同时也强化了我们应负的责任和义务,片子具有一定的人文教育意义和感化作用。
第二、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是建立在对真人、真事、真实生活状态的客观叙述上,它体现的是一种“纪实美”。“纪录片要真实地反映时代的历史的特点,不能脱离历史,弄虚作假,不能用虚假的东西欺骗群众。”⑥从以上对“纪实美”的阐述中,可得出这样的审美理念:对于纪录片来说纪实美学的创作风格是赢得观众眼球的重要因素,而弄虚作假就是欺骗观众的行为,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美了。一般来说,“纪实美”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纪实美”主要体现在“以事信人”上,即“用事实说话”以“还原事情真相”。在审美取向上,纪录片强调的是客观再现生活的创作手法,通过创作者对素材的选择,镜头的运用,编辑的取舍,又经过个人主观艺术思想的整合之后,直接阐发出对生活的体悟,进而让观众进行情感、思想、认识等心理活动而做出对作品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虽说创作者有主观的思想,但却是来自客观现实的存在。可以说,客观的现实是他们创作的肥沃土壤。《梯田边的孩子》的创作者为了强调生活的气息和在现场的感觉,于是采用了“跟踪拍摄”和“对话采访”的方式,客观地记录了梯田边两位少年和乡人对带路及金钱的态度与做法,从中折射出他们或俗气或单纯的内心世界。由于他们自身的生存环境的影响,以及经济市场的耳濡目染,他们或多或少都染上了大山外的“付小费”的习气。从编导记者与两位少年的对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主观情感的流露。这也就是从客观生活的纪录汇总必然导出的结论,从而创作者也就能在更高层面上真实反映社会人文生活的明确意图。
其次,“纪实美”是对纪录片事件的过程交代。纪录片创作者要在真实的创作原则下发挥影视语言系统的优势,拓展纪录片的表现空间,给观众以直观的、逼真形象的视听享受。这就是说纪录片没有“过程”就没有事件。而纪录完整的“过程”,“长镜头”这样一种纪实性强的叙事手法则是再合适不过的“镜头语言”。当然,纪录片创作只运用“长镜头”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具有“组接”技巧特征的“蒙太奇”,虽说纪录片表现的是生活流程,但也不能不加以选择,而“蒙太奇”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它也是一种可依照生活的流程而做出的艺术处理手段。《北方纳努克》运用大量的长镜头,真实地纪录了纳努克一家聚居地的生活场景。他们猎取海豹、一家人在水边下筏上岸等场景的长镜头,都是长镜头理论运用的最早范例。当然,弗拉哈迪也注重蒙太奇技巧的运用,如造冰屋的情景等,其编辑组接得自然流畅,张弛得当,充满了强烈的节奏,显现了高超的“蒙太奇”技巧。
再次,“纪实美”在于既尊重现实,忠实于生活,又要进行“创造性的处理”。20世纪的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约翰·格里尔逊曾主张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的性质,同时又要有创造性地对真实生活场面作出处理。他所说的“创造性处理”主要就是指采取“戏剧化的结构方式、故事化的叙事特征”⑦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搬演”等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创作。这也就是说,在纪录片真实性创作原则下,必要的对纪录作品进行故事化的叙述能够烘托气氛,渲染情绪,使真实的生活更加生动、典型,从而产生较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同时,故事化的叙述也是吸引观众解读纪录作品,解决纪录片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如果纪录片没有了“创造性的处理”那也就没有了“故事”。虽然纪录片不能用故事片的戏剧性和荒诞性来塑造纪录片的血肉,但纪录片故事的真实性能够产生于创作者对生活真实事件的故事化叙述和营造。当然有人会认为,纪录片是非虚构的艺术,来不得半点故事化的“创造性处理”。其实,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只要故事本身和人物是具有真实性的,具备动人的故事以及强烈的故事性(矛盾冲突)的,能够掀起观众情感的波澜,引起观众的共鸣的,都称得上是成功的作品。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中便成功地运用了故事化的叙述手法。他让纳努克用已经死了的海豹进行重演,甚至让他们一家人在冰天雪地里模仿起床,造成了故事事件过程的戏剧和悬念,具有故事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中国,以“讲故事”为主体的电视纪录片渐渐占据荧屏空间。从《望长城》到《广东行》再到《生活空间》,无一不是在满腔热情地讲述改革开放后中国日新月异的故事。从审美观和价值观来看,人们需要通过“故事化”的处理方式来看待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而矛盾冲突在故事化纪录片中的体现有时是突出明显的,如《沙与海》、《龙脊》、《最后的山神》、《我们的留学生活》等均是体现人物与环境矛盾抗争的典型作品,他们一样具备“故事”,具备矛盾冲突,这些作品也就能够带给观众以更深层次的思考。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纪实美”而成为电视屏幕的新热点。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使其精神和情操得以净化和升华的结果。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保持纪录片真实性价值的存在是首要的。而纪录片追求的是一种真实的境界,而 “真实”则包括着创作者的真诚,原生态的生活真实,选择性真实,艺术真实也可以说,这些是保持纪录片真实性价值存在的创作原则。其中,创作者的真诚则是纪录片创作的根本前提。选择性真实是对原生态的生活真实的超越,即选择性真实是创作者对原生态生活的进行提炼、加工过的真实,要比原生态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和更鲜明。而艺术真实则是对选择性真实的超越,即艺术真实是对创作者对原生态生活的主观意图和主观情感进行甄别选择后的真实,它要比选择性真实更具形象性和丰富性。创作者的真诚,原生态真实,选择性真实,艺术真实四者紧密相连,互相作用,循环上升。最终,四位一体,达到高度统一。这也许就是对当代电视纪录片真实性的定位!
首先,纪录片创作者的真诚(道德良心)是纪录片创作的根本前提。他们的真诚,立场是开启观众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在纪录片中是唯一能够保证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的东西。倘若放弃对真实的追求,就等于放弃了观众对自己的信任,那又从何谈什么纪录片作品的意义呢?《北方的纳努克》的成功就是弗拉哈迪与纳努克一家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取得其高度信任,以便拍摄时,他们在镜头前能自然流露出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迁徙的鸟》⑧的创作者为了让鸟类与拍摄人员相处和谐,自然,真实些,他们便让鸟类整天跟自己呆在一起。此外,还聘请了多名世界鸟类专家和两个科考队来协助拍摄。这样才让世界的观众鸟瞰了我们美丽的地球,实现了一次奢侈的视听盛宴。《小小读书郎》的编导也正是凭自己的良知,真诚才得以用细腻的拍摄叙述手法,对那些不同年龄层女童进行心灵世界的沟通。李京红的纪录片《姐妹》真实地记录了来自浙江衢州的一对亲姐妹的真实故事。她们因坚持正规营业、拒绝色情服务而惨淡经营;感情生活也同样饱受痛苦;为了生存,为了孩子,她们苦苦与命运搏斗。这正是编导的真诚才取得了章桦姐妹的信任,从而使拍摄成功进行。
其次,原生态的生活真实,即纪录片表现出的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是客观现实。生活真实纪录片真实性体现的基础。它要求创作者发挥本身的专业优势,纪录生活,贴近生活。只有符合生活真实才能创造出具有生活逻辑的生活情节,才能产生具有客观生活规律的纪录片作品。《龙脊》中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老爷爷从门外走进考场看外孙考试,并在考场转悠,结果被监考老师劝出。这段画面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编导没有进行事先情节的设计或摆拍,因而让观众感受到了具有戏剧性情节的原生态的生活真实。
再次,选择性真实就是纪录片创作者从生活事件中对创作素材的选择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他们对创作客体活动场景事件进行了不断的甄别和筛选,从而呈现出真实的一面。从题材内容看,选择性真实是创作者对真实人物,真实时空,真实事件进行了宏观把握与选择,他们选择摄取的镜头画面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编导在《梯田边的孩子》中,选择用偷拍的创作手段对故事主人公进行了跟踪拍摄,偷偷给他别上麦克风,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与乡亲关于租牛的对话,与伙伴之间关于“多吃点”的对话,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从技术层面看,经过从生活事件的原生态到摄像机、编辑机的处理,也是创作者的主观意图的表现。根据对影视专业要求的理解和价值观判断,创作者对纪录片作品的成形要素也进行专业层次上的选择。
即便是纯客观的纪实性作品《北京的风真大》也存在着创作人员的主观选择意图。摄影机和安奇的提问声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出现,有街头、学校、商场、广场、餐馆,甚至还有公共厕所,被采访的对象有老人、孩子、军人、警察、游客和情侣等各色人等。安奇甚至还敲开一些居民人家的房门,进行随机采访,或者进入正在就餐的人群,询问:“我可以和你们一起吃饭吗?”并且闯入人家的婚礼,来问他们这个问题。虽然所问的问题显得突兀,但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回答了他的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觉得北京的风很大。这样的即兴采访,没有事先安排的刻意性,却具有强烈的纪实美感和真实意味。
最后,艺术真实是是创作者建立在选择性真实基础之上的,是对选择性真实的一种超越。“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基本要素,强调艺术忠实反映现实,从艺术创作主体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出发,去揭示所描绘的现象的本质”⑨换句话就是说,创作者在具备真实生活事件内容的选择性真实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人生体验和艺术的创造,对原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整合,从中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本质与真谛来。艺术真实不但客观地描述出现实生活,且曲折地生动地表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真实,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特征。艺术真实是纪录片真实性的终极追求,从人的痛苦,幸福以及人性善恶中,给人以人生感悟,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享受。纳希微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瑞士纪录片导演ChristianFrei用了7年时间对纳希微进行了跟踪纪录,从科索沃到刚果,从印尼到巴勒斯坦,展现了战场摄影师的工作状况,ChristianFrei在拍摄的同时在纳希微的相机后装了一台微型摄像机,以他的相机为视角更直观地表现战地摄影师的工作世界。影片开头便引用著名战地记者Robert capa的一句话:“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⑩而《战地摄影师》的一切影像都是足够近的。该纪录片获奖无数包括奥斯卡纪录片提名,其主要原因就是纪录片本身内容的真实性带给了观众一种艺术真实的感觉。《俺爹俺娘》(2003《中国·横店影视城》杯纪录片大奖赛”获人文类节目一等奖。)通过摄影家焦波20多年拍摄自己父母日常生活照片的故事,反映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农民勤劳、平凡的一生,表达了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年迈父母的思念与愧疚之情。该片以独到的艺术感觉、精湛的电视语言、细腻的表现手法,生动地讲述和表达了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厚重的情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当然,要想达到纪录片的艺术真实,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与不同创作者的审美层次和思想境界有关。
从纪录片真实性的操作层面上看,保持纪录片真实性价值存在的另一个途径是:纪实手法与“真实再现”,这也是其独特而又多样的创作手段。
纪实手法包括抢拍、同期声、长镜头等创作手法。一般来说纪实手法是以尊重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以便获得真实自然的效果为追求目的。其中,抢拍是利用事先设置好的掩体或用特殊摄影机不让被摄对象发现的拍摄手段,是对在真实状况中拍摄真实的人物以及对生活瞬间的有意味情节的捕捉,而被摄者并不知道有人在拍摄他们。在前苏联人电影理论大师维尔托夫看来,用抢拍,偷拍的方法可以获得“现实的片断”以便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震撼”。若想拍好稍纵即逝的精彩镜头画面,这需要凭借创作者的职业敏感度(技术功底和艺术直觉)。同期声是指在画面上出现的人物的同步语言,是一种直接的来自被采访对象的真实声音,具有现场感和说服力。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过程甚至一个段落,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长镜头是为了“克服蒙太奇电影美学和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某些局限性”⑾而存在的。这样就为长镜头显示了与蒙太奇不同的美学意义:“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可以展示空间和时间的真实”“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⑿
其实,像抢拍,同期声、长镜头等手法在一部成功的纪录作品中,往往是多种并用的。《望长城》的创作者在拍摄初期就片子的基调,思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达成一致共识:所有的素材都必须带有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声,以及要重视记录过程(长镜头理论的运用)⒀。《梯田边的孩子》运用抢拍偷拍手法,并拍摄下现场的同期声,真实地记录了创作者等人吃饭时,小孩偷偷跑出屋把自己碗里的食物分给其他伙伴吃的场面,表现出了活跃生动而有真实的现场气氛。
可见,运用这些纪实手法能够原生态地纪录正在发生着的事物,在他人他物未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一次自然的对现实的客观拍摄,具有不经过事先安排而使镜头语言内涵丰富,意蕴生动的特点。
“真实再现”是用一种虚构的类似电影中的人工扮演或搬演的方式,把无法捕捉到当时现场画面的突发事件重现和还原出来⒁。 “真实再现”做为一种创作手段,它之所以能够在纪录片中找到生存的土壤,其根本原因在于纪录片节目资料的匮乏。由于受到了镜头的干预和主观意图(创作者人工编辑的痕迹,自由地重组原素材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时空关系的处理和艺术化的拼贴)的介入,所以想要让纪录片达到绝对的真实是可望不可及的。这样采用多样化的创作手段,如“真实再现”便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影像视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诸多的学者专家一致认为:运用“真实再现” 必须坚持以真实性原则为底线。这样创作者对再现的内容进行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有事实依据的,具有客观规律的艺术创作,采用“真实再现”的创作才是无可厚非的。当然,“真实再现”也是有其局限性的,不适当地滥用将是对作品真实性的损害。只有遵循适度原则,才能创作出符合真实性原则的纪录片作品来。《北方纳努克》⒂一片中,许多情景,如搭冰屋,用钢叉捕海象都是利用重演,摆拍等虚构手法拍摄的。增添了故事性和表现力,体现出了通俗化和娱乐化色彩。这也成为了后来的大多数纪录片创作者所津津乐道和纷纷提倡、效仿的。纪录片《失落的文明》是以大量的表演手段而闻名的,它的序幕部分:用动荡的镜头展现众人匆忙的脚步,有人慌忙转移财物表现惊慌失措的情境,产生了强烈的故事性和悬念感,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然而,以上的诸多镜头画面是虚构的,并没有任何材料能够证明在这个文明中断前,曾有此举动,但这正是我们人类面对危机,灾难时所出现的正常反应,符合原生态的生活真实和历史流程的真实。可见,真实再现只有在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才能成为一种具有生存价值的创作手段。
“真实再现”主要应用与电视纪实性纪录片上,它是对于已经消失的,曾经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提供影像叙述。在具体手法的处理上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同一部作品中,扮演,摆拍部分的比例要适当,不能超过纪实的部分。(2)从剪辑角度看,用扮演者的局部形象组接来引发观众的联想,用数字动画特技来模拟历史现场。纪录片《瞎子阿炳》中,阿炳的影像只有一张照片,而创作者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和相关当事人的叙述,模拟出了一幕幕阿炳悲惨境遇的镜头画面,这才得以完成对阿炳的人生和艺术阐述和解读的。(3)从传播学角度看,对“真实再现”片段要给予说明,要么打出“模拟现场”之类的字样,要么在表演镜头与非表演镜头之间要有明显的视听区别,能够让观众一眼辨别出真实和虚构来。《失落的文明》真实再现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的文明消失之谜,具有戏剧性和观赏性,但所有的表演镜头都有明显的特技处理。观众自然会有所发觉什么是带有表演成份的,什么是真实记录的。而对以现实为题材的纪录片则不能运用或少用“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段,以免观众质疑作品的真实性。总之,“真实再现”是为弥补了影像资料的匮乏而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性是它的创作原则和灵魂。基于此,纪录片创作者对原生态生活的深刻解读和阐释,而其对主题,情节故事的选择则是在于接近真实的所有策略手段中。创作者不能虚构故事,而是要以自己独特的策略手段来表现生活本质的真实。回顾电影发展史,纪录片诞生于西方,发展至今,走过了一条从无声到有声,从简明到表现手法多样、风格万种的坎坷道路。纪录片永远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观察,记录和解读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我们祈望准确地把握纪录片的真实性,然后以各自不尽相同的策略手段,执着地追求纪录片的真实!
㈡ 如何在生活中选择写作素材
据传古代有一个老皇帝,他左眼瞎、右腿瘸,且性格暴躁,喜怒无常。有一次,他让三位画家分别为他画一张画像,并且规定:画得好重赏,否则重罚。
第一位画家画的是:皇帝端坐龙椅,眼瞎腿瘸,真是神情酷肖,栩栩如生。皇帝看后勃然大怒:“岂有此理!竟然敢如此侮辱孤王?”遂下令把画家打入天牢。退休金二位画家画上皇帝年轻勇武,双腿硕健,二目有神,英俊不凡。皇帝看后,火撞顶梁:“这哪里是朕的画像?分明是胡要乱画,推出斩首。”
第三位画家事先听内侍们说,皇帝嗜好打猎。他灵机一动,挥毫而就:画面之上,只见皇帝右腿屈跪,左眼紧闭,拉弓搭箭,瞄向前方。皇帝看后,频频点头,并当场厚赏了画家。
第三幅画之所以得到皇帝的首肯,是因为画家巧妙地掩饰了皇帝的生活缺陷,又符合皇帝的特征。这个故事对我们作文选材颇多教益。
何为选材?选材就是对已有的材料进行一番选择。作文选材不能像第一位画家。机械地照搬生活,呆板地反映生活,而不知取舍。这样写文章枯燥乏味,读之生厌。当然,我们也不能像第二位画家。瞎编乱造,无中生有。完全违背生活的真实,置客观规律于不顾,这样的文章同样会遭到“斩首”的命运。我们应当学习第三位画家。选材要对生活中的素材巧妙取舍,细致选择,精心提炼,从而使所选材料真实典型。选材,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选材的得当意味着作文盖好了坚实的地基,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选材如何,决定作文的高低、成败。那么中学生到底应该怎样从生活中选取合适的材料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灵有肉呢?
一 选取熟悉材料,扬长避短
选择熟悉的材料,写起来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即使不能创造佳作,我们也可以驾轻就熟地运用它并能用流畅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会有真情实感在里面。很多同学误以为材料越奇特越好,结果往往吃力不讨好,生编硬造,东拉西扯,远离主题。而来自自已生活的材料是最熟悉的材料,只要我们能平时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是材料。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有篇散文《马陆》就是来源于她在卧房地板上看到的一种肢节动物,写得生情并貌,读后让人忍俊不住。
二 选取真实的材料,杜绝虚假
这是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象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其中的许多环境背景,事件,都是取材于英国当时社会现状,而由于作者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对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有着切身的体会,所以写得才更加形象、逼真。有些同学写作文,往往爱编造故事。他们认为,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真人真事?天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还有什么可写的?其实,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去观察,没有去认识。只有真实,文章才可感情饱满。
三 跟紧时代的步伐,立意新颖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的音符,一切优秀的创作,也都应该用自己的文章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所以文章选材应紧跟时代步伐,摸准时代的脉博,只有这样,才能教育人、鼓舞人,传递正能量。我们现在的社会不缺乏打动人心的事情,电视中、网络上,每天都有许多正能量在传播,最美教师、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选取社会热点、焦点的材料,抒发关于国计民生的感怀,也会让人耳目一新,从而引起阅读兴趣,彰显时代特征。
当然“旧材”也可以“翻新”,如果学生能够以时代意识来观照自己所选取的“旧材”甚至平常的材料的话,仍然是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的。司马迁受宫刑的故事,众人皆知;但是就有学生紧扣“心灵的选择”话题,将这一故事重新演绎,凸现司马迁的崇高形象。文章独出心裁,很有新意。
四 选好写作角度,以小见大
“小”材料可以反映大主题,决定一篇文章的成功或失败,选材的“小”与“巧”至关重要。中学生写作文受篇幅限制,不能过长,太复杂的材料往往难以把握,应该巧妙的选取写作的角度,来表现深刻的主题。中学材料中的《最后一课》,就是典型的以小见大,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小镇的一节课做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小学生的眼睛来展现所见所闻所感,从而表现了人们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活是最丰富的世界,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不仅给我们提供写作材料,更多的是人生感悟,材料积累的越多,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就越深,写出的文章就会生动有感情,这样的文章就会具有生命力。
㈢ “学渣”试卷曝光,在试卷上搞涂鸦,他们是怎么想的
现在,学习压力增大,父母和老师对待学习更加重视,重视每一次的考试,考试时间对于普通同学来说十分紧迫,但是对于成绩一般的学渣来说却比较漫长。他们会利用在考试的卷纸上面画画涂鸦的方式来打发考试的时间。
在初中生发生叛逆的心理时候,家长和老师先要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能够做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面想问题,不要因为出现了叛逆的心理就挖苦批评,要先学会尊重他们的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找到方式方法去矫正这种叛逆心理。我们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方式,如开导式、归谬式、激将式、爱心式等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我们需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成绩,帮助学生提高信心;指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明辩是非的能力,最大可能地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㈣ 高尔基童年 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主要内容
1.《童年》一书梗概
《童年》内容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了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画面。《童年》中阿廖沙的形象就是这一代新人的代表。“无疑,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出善良——富有人性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对光明的人性的生活必然苏醒这一不可摧毁的希望。”整个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精神。
2.
我认为这是高尔基最好的一部作品,它几乎全部都是高尔基童年事实,只是作者以那样令人伤感的笔调写出来,让人觉得是童话中令人伤心的上半部分,他最成功的就是描写悲惨的死亡场景了,茨冈十字架砸死时,彼得躲避追捕自杀在后院里,高尔基的母亲被他的继父虐待致死,感觉那末真实又不可思议,这是三部曲乃至整个高尔基作品最好的。虽然里面没有后来许多的主意,思想一类的。 但是,高尔基在三部曲里面始终没有真面说出外祖母的死讯,因为他爱最她。
3.
给阿廖沙信心 让他感到人世间并不是无情的,还有他的外婆爱着他,给他信心,力量,让他勇敢快乐地活下去
4.
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5.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高尔基用真实优美的文笔描述了自已苦难而令人难以置信童年。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
㈤ 创造性思维的例子,一个两个,要真实的
1. 二十六个字母的畅想
A:挺拔的大山,向上只有一个休息的小站。B:人们啊,请不要满足于八分的收成。
C:永远圆不了,是因为每一次都半途而废。D: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弦月常圆。
E:向上的台阶,登高才能望远。F:是一把智慧的钥匙,只送给钟情她的人。
G:运动员美的体形,来自于艰苦的锤打。H:只有团结,你我才能并驾齐驱。
I:顶天立地,方显出有志者本色。 J:水里有铁制的鱼钩,人间何尝没有它。
K:交响乐的指挥,凝视着整个乐队。L:一把不歇的锄头,开拓荒芜的土地。
M:低谷与险峰,构成多姿多彩的生活。N:闪电,你成了预示雷雨的使者。
O:周而复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P:不倒的旗帜。
Q:阿Q走了,儿子犹在,孙子也不绝。 R:到达成功的顶点,有曲线也有直线。
S:弯弯曲曲,人生之路。 T:力聚千钧,宁折不弯。
U:不是一张舒适的床,而是一个危险的坑。 V:是获胜的标志,还是逃兵投降的手。
W:波谷和波峰,都是人生的一种状态。 X:是四通八达的路标,还是禁止通行的封条。
Y:尽管是一株幼苗,也知道向上的重要。 Z:放慢速度转弯,是为了以后的疾驶2. 鲁班造锯
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呢?相传有一次他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他还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条大蝗虫,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所以能很快地磨碎叶片。鲁班就从这两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要是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㈥ 你谈谈你怎么看待广告的创造性和真实性,他们之间对产品表现是否有矛盾
谈谈看带看带广告的创造性和真实性,我认为这个应该是有一些广告还是不可以进行,随时相信,因为这些毕竟还是不太可以送的。
㈦ 创造性思维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什么样的关系
1、坚持新闻真实性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新闻的真实性是第一位的。任何创新都不能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
2、创造性思维可以让新闻真实性原则得到更好的体现。在新闻真实性基础之上的传播方式、传播技巧和策略、传播理念等的创新,使新闻得以发挥刚好的社会效果。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㈧ 建党90周年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建党的问题。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则明确提出应该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长沙、济南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在法国和日本留学的青年学生,也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1924-1927)。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受“左”倾错误路线影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妥善地处理党内长期分歧和矛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在民族矛盾不断上升情况下,能从战略的眼光出发来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积极主张与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表明中共在政治已非常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方针,以人民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巩固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断把敌后战场变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广泛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终以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美蒋的反动统治。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1949-1956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建国初期(1949-1952年),围绕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政治前提和经济基础,中共在政治上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抗美援朝,巩固新政权;经济上夺取经济领域的领导权,以恢复、发展经济。在国民经济恢复基础,进行有计划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行经济建设,1953年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把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人民政府制订了“一五”计划,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工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和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1957-1976年)。
50年代中期,中共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方针、政策。《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共这一探索的开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在“八大”路线的正确指引下,中共在经济上确立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的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多种关系;在政治上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上,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这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受“左”倾错误影响,中共在前进中也出现了许多重大失误,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左”倾错误开始发展,造成了政治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使被错划为“右派”的人,长期受委屈和压抑,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给国家建设事业蒙受重大损失了;1958年“左”倾错误发展到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调,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59年,“反右倾”斗争,又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并引申到党内,党内民主生活受严重破坏,经济领域的纠“左”工作中断,是造成三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导致了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共党史上“左”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它造成了严重的内乱,给党和国家及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与损失。
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需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人民群众依然把它看做是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对它表示信任并寄予希望。就是在“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党和政府依然具有团结人民共度难关的巨大凝聚力,依然具有认真总结教训、妥善解决问题、把事业推向前进的能力。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共度难关。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里,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摧毁而且还能维持统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并且在国际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能够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并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发现错误,抵制错误,纠正错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是艰难曲折的,并且一直没有停止过。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政府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和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即使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犯了严重错误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正如1981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但是,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忽视或否认我们的成就,忽视或否认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同样是严重的错误。我们的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党和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基础。
、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文革”结束后,受“两个凡是”的影响,各项工作经历两年的徘徊前进。1977年邓小平复出,推动思想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观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践线,初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之后,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订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二、90年的历史启示
回顾中国共产党执政90年的历史,展望中国未来的美好前景。中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愿望,历史的选择,都严正地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吸取苏联东欧一些执政党执政失败的教训,深刻总结执政基本经验,从中获得启示,始终保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总结过去,说明世界,而且更重要的在于继往开来,改造世界,因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发展和创新。由此而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坚持与发展不能割裂和对立,两者应统一于实践之中。一方面,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坚持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坚持作为基础,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谈“发展”,只能导致从根本上背离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发展是坚持的条件和灵魂,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坚持;没有发展的“坚持”,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使之失去生命活力,只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的威信。因此,一方面,老祖宗不能丢,经典著作一定要读,基本原理必须遵循;另一方面,又要讲新话,适应新的实践的需要,提出新的思想观点,进行理论创新。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一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