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仪发明
『壹』 陀螺仪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发端于孩子的玩具
——1908年陀螺仪的发明
自动驾驶仪驾驶着客机精确地绕地球飞行,船舶在汹涌的海面上保持着相对稳定,潜水艇穿过海洋深处到达目的地,这一切多亏了孩子的一种玩具和一位富有想像力的、名叫埃尔默·安布罗斯·斯佩里的美国人。
1905年夏季的一天,孩子们在玩陀螺。斯佩里的一个孩子问他:“为什么它旋转时能立起来?”孩子的问题促使斯佩里去思索,思索的最终结果是陀螺罗盘的诞生和由此带来的航空、航海技术的深刻变革。
斯佩里借来一台教学用的、演示地球自转的陀螺仪,对它进行研究,看看它的运转方式能否被工程师们用于实践。后来,在去欧洲的一次航行中,船遇上了风暴,斯佩里被颠簸的船抛出了铺位。他想,要是能用陀螺仪来使船保持平衡就好了。经过3年实验,他造出了第一台稳定器,用在美国的沃登号驱逐舰上。
作为稳定器使用的陀螺仪,它的基本原理是:它的旋转的、位置保持恒定的轴线能对船身的摇摆进行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减低船摆动的幅度。
1908年,斯佩里运用同样的原理发明了陀螺罗盘。它能保持正北状态,不受任何磁力的影响。陀螺罗盘于1910年首次投入使用。不久,它就被美国海军采用,作为船舶的方位仪。
由斯佩里的发明衍化而来的有:自动驾驶仪,它有一个小巧的陀螺仪系统,使飞机能在云中或黑暗中飞行;用于钻探的测向器;显示飞机相对于表观重力姿态的相对倾斜仪,等等。
斯佩里于1930年逝世,终年69岁。他一生中取得400多项专利。
『贰』 陀螺仪是中国发明的吗
我想一定是人发明的!这我肯定!无论是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不是人,我都答对了一一半,给赏钱吧!谢谢
『叁』 科学家还根据什么,发明了什么。
1、利用苍蝇发明了蝇眼透镜
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0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
(3)陀螺仪发明扩展阅读:
仿生学即是指把大自然中生物生命的运行规律及特点运用到社会管理当中,通过对生物研究来解释和解决社会问题。比如把社会比作人体,大脑相当于领导和统治国家的政党,器官相当于社会上的各种政府及社会机构,我们每个人相当于细胞,人体内的各种生命规律相当于法律。
网络-仿生学
『肆』 苍蝇的发明
苍蝇,是细复菌的传播制者,谁都讨厌它。可是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0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伍』 人类在苍蝇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发明了什么
苍蝇的眼睛十分特殊,共有5只。其中,3只较小的是单眼,是感觉亮度强弱的,另外2只为复眼,每只由专3000多个小眼组成。这众多属的小眼都自成体系,有独立的光学系统和通向大脑的神经,这些小眼的视觉神经都能互相配合,既能协调一致又能独立工作。因此,蝇眼不仅有速度、高度的分辨能力,并且能从不同的方位感受视像,这也就是人们用蝇拍从背后打它也易被发现的原因。
蝇眼的特殊构造和功能使科学家受到启发,研制出蝇眼透镜,把它安装在照相机上,一次就能拍摄出几十张、几百张甚至千余张相同或不相同的照片。这种奇特的蝇眼照相机的分辨率很高,在科学研究和军事上有特殊的用途。科学家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研制出了“ 蝇眼探测器”和“ 蝇眼雷达”。科学家还模仿蝇眼中小眼的排列及其光学原理,仿制出一种“ 蝇眼探测系统”,用来研究高能宇宙射线的组成及其起源。
『陆』 发明自动陀螺稳定器的皮特•库柏是哪个国家的人
陀来螺仪原理是指陀自螺仪工作的原理,螺旋仪是一种用来传感与维持方向的装置,基于角动量守恒的理论设计出来的。陀螺仪主要是由一个位于轴心且可旋转的转子构成。 陀螺仪一旦开始旋转,由于转子的角动量,陀螺仪有抗拒方向改变的趋向。
『柒』 “振动陀螺仪”是谁发明的
发明者:东南大学 裘安萍、王寿荣、周百令、苏岩
『捌』 大自然的启示发明创造
关于大自然的启示很多的,呵呵,搜集了一些,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的忙。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
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
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鸟类的翅膀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和结构,使得它们不仅善于飞行,而且会表演许多“特技”,这些特技还是目前人类的技术难以达到的。小小的蜂鸟是鸟中的“直升机”,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着飞。在吮吸花蜜时,它不像蜜蜂那样停落在花上,而是悬停于空中。这是多么巧妙的飞行啊。制造具有蜂鸟飞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飞机,已经成为许多飞机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企鹅的启示下,人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
蝴蝶
五彩的蝴蝶颜色粲然,如重月纹凤蝶、褐脉金斑蝶等,尤其是萤光翼凤蝶,其后翊在阳光下时而金黄,时而翠绿,有时还由紫变蓝。科学家通过对蝴蝶色彩的研究,为军事防御带来了极大的稗益。在二战期间,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企图用轰炸机摧毁其军事目标和其他防御设施。苏联昆虫学家施万维奇根据当时人们对伪装缺乏认识的情况,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丛中不易被发现的道理,在军事设施上覆盖蝴蝶花纹般的伪装。因此,尽管德军费尽心机,但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仍然无恙,为赢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同样的原理,后来人们还生产出了迷彩服,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
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由于位置的不断变化可引起温度骤然变化,有时温差可高达两、三网络,严重影响许多仪器的正常工作。科学家们受蝴蝶身上的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而调节体温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叶片反两面辐射、散热能力相差很大的百叶窗样式,在每扇窗的转动位置安装有对温度敏感的金属丝,随温度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从而保持了人造卫星内部温度的恒定,解决了航天事业中的一大难题。
甲虫
甲虫自卫时,可喷射出具有恶臭的高温液体“炮弹”,以迷惑、刺激和惊吓敌害。科学家将其解剖后发现甲虫体内有3个小室,分别储有二元酚溶液、双氧水和生物酶。二元酚和双氧水流到第三小室与生物酶混合发生化学反应,瞬间就成为100℃的毒液,并迅速射出。这种原理目前已应用于军事技术中。二战期间,德国纳粹为了战争的需要,据此机理制造出了一种功率极大且性能安全可靠的新型发动机,安装在飞航式导弹上,使之飞行速度加快,安全稳定,命中率提高,英国伦敦在受其轰炸时损失惨重。美国军事专家受甲虫喷射原理的启发研制出了先进的二元化武器。这种武器将两种或多种能产生毒剂的化学物质分装在两个隔开的容器中,炮弹发射后隔膜破裂,两种毒剂中间体在弹体飞行的8—10秒内混合并发生反应,在到达目标的瞬间生成致命的毒剂以杀伤敌人。它们易于生产、储存、运输,安全且不易失效。萤火虫可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光能,且转化效率达100%,而普通电灯的发光效率只有6%。人们模仿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制成的冷光源可将发光效率提高十几倍,大大节约了能量。另外,根据甲虫的视动反应机制研制成功的空对地速度计已成功地应用于航空事业中。
蜻蜓
蜻蜓通过翅膀振动可产生不同于周围大气的局部不稳定气流,并利用气流产生的涡流来使自己上升。蜻蜓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不但可向前飞行,还能向后和左右两侧飞行,其向前飞行速度可达72公里/小时。此外,蜻蜓的飞行行为简单,仅靠两对翅膀不停地拍打。科学家据此结构基础研制成功了直升飞机。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常会引起剧烈振动,甚至有时会折断机翼而引起飞机失事。蜻蜓依靠加重的翅膀在高速飞行时安然无恙,于是人们效仿蜻蜓在飞机的两翼加上了平衡重锤,解决了因高速飞行而引起振动这个令人棘手的问题。
为了研究滑翔飞行和碰撞的空气动力学以及其飞行的效率,一个四叶驱动,用远程水平仪控制的机动机翼(翅膀)模型被研制,并第一次在风洞内测试了各项飞行参数。
第二个模型试图安装一个以更快频率飞行的翅膀,达到每秒18次震动的速度。有特色的是,这个模型采用了可变可调节前后两对机翼之间相差的装置。
研究的中心和长远目标,是要研究使用“翅膀”驱动的飞机表现,以及与传统的螺旋推动器驱动的飞机效率的比较等等。
苍蝇
家蝇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快速的飞行技术,这使得它很难被人类抓住。即使在它的后面也很难接近它。它设想到了每一种情况,非常小心,并能快速移动。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昆虫学家研究发现,苍蝇的后翅退化成一对平衡棒。当它飞行时,平衡棒以一定的频率进行机械振动,可以调节翅膀的运动方向,是保持苍蝇身体平衡导航仪。科学家据此原理研制成一代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大在改进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可使飞机自动停止危险的滚翻飞行,在机体强烈倾斜时还能自动恢复平衡,即使是飞机在最复杂的急转弯时也万无一失。苍蝇的复眼包含4000个可独立成像的单眼,能看清几乎360度范围内的物体。在蝇眼的启示下,人们制成了由1329块小透镜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张高分辨率照片的蝇眼照像机,在军事、医学、航空、航天上被广泛应用。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并能对数十种气味进行快速分析且可立即作出反应。科学家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结构,把各种化学反应转变成电脉冲的方式,制成了十分灵敏的小型气体分析仪,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宇宙飞船、潜艇和矿井等场所来检测气体成分,使科研、生产的安全系数更为准确、可靠
『玖』 陀螺仪是如何发明的
发端于孩子的玩具
——1908年陀螺仪的发明自动驾驶仪驾驶着客机精确地绕地球飞行,船舶在汹涌的海面上保持着相对稳定,潜水艇穿过海洋深处到达目的地,这一切多亏了孩子的一种玩具和一位富有想像力的、名叫埃尔默·安布罗斯·斯佩里的美国人。
1905年夏季的一天,孩子们在玩陀螺。斯佩里的一个孩子问他:“为什么它旋转时能立起来?”孩子的问题促使斯佩里去思索,思索的最终结果是陀螺罗盘的诞生和由此带来的航空、航海技术的深刻变革。
斯佩里借来一台教学用的、演示地球自转的陀螺仪,对它进行研究,看看它的运转方式能否被工程师们用于实践。后来,在去欧洲的一次航行中,船遇上了风暴,斯佩里被颠簸的船抛出了铺位。他想,要是能用陀螺仪来使船保持平衡就好了。经过3年实验,他造出了第一台稳定器,用在美国的沃登号驱逐舰上。
作为稳定器使用的陀螺仪,它的基本原理是:它的旋转的、位置保持恒定的轴线能对船身的摇摆进行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减低船摆动的幅度。
1908年,斯佩里运用同样的原理发明了陀螺罗盘。它能保持正北状态,不受任何磁力的影响。陀螺罗盘于1910年首次投入使用。不久,它就被美国海军采用,作为船舶的方位仪。
由斯佩里的发明衍化而来的有:自动驾驶仪,它有一个小巧的陀螺仪系统,使飞机能在云中或黑暗中飞行;用于钻探的测向器;显示飞机相对于表观重力姿态的相对倾斜仪,等等。
斯佩里于1930年逝世,终年69岁。他一生中取得400多项专利。
『拾』 人们受到苍蝇蚊子蜜蜂等的启示,发明了什么飞机(急)
人们受到苍蝇蚊子蜜蜂等的启示,发明了“振动陀螺仪”等新型导航仪器和无线电遥控伞翼机。
1,受苍蝇的启示研制出“振动陀螺仪”等新型导航仪器
苍蝇只用一对前翅飞行,一对后翅己退化成哑铃状的“平衡棒”。这对小棒能使它飞行时保持身体平衡并随时纠正航向,不致于在原地兜圈子。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原理,研制出“振动陀螺仪”等新型导航仪器,用于飞机、火箭和其他航天器上,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危险的螺旋飞行,保证飞行的稳定性,而且可实现自动驾驶。
科学家通过研究还发现,当苍蝇做直线飞行的时候,它所看到的只是二维的空间,简化了大脑所要处理的信息。只有当它要转弯的时候,它才会处理“距离”这一信息,以免撞上障碍物。
这个发现,揭开了苍蝇如何凭着如此小的大脑,处理非常大量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如飞行,高速飞行而不会撞上障碍物的秘密。苍蝇不仅能够在光滑的玻璃平面悬重行走,而且选择的都是到达目的地的最短路线。正常情况下,苍蝇即使一时看不见物体的形状,也能够轻松自如地找到最佳的行走路线。苍蝇的这种能力,提示科学家将来设计出能够在任何复杂的地面上行走和工作的机器人。
(10)陀螺仪发明扩展阅读
每一个时代的技术发明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密切相关,并且取决于发明者的素质、能力和思维方式。
满足并符合社会需要是作出技术发明的基本条件。社会需求的增长提出新的技术目标。原有的技术手段同新的技术目标的矛盾,推动和激励发明。在技术活动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综合,也会导致创新的技术构想和发明,新的技术成果又能引发出新的需求,并有助于新发明的推广应用。
发明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新的技术方案往往要经过多次、几十次乃至几百次的试验,克服许多困难和挫折才得以形成。勇于献身、坚忍不拔、刻苦钻研和勤于实践,是发明者的基本素质。
新的技术构思和技术方案的提出,以深刻理解已有技术的机制和洞察其症结为前提,而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取决于充实的知识背景。随着技术发明难度的增大,对知识的需求程度也愈高,不仅要有一般专业知识、跨专业知识,还要有雄厚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和数学知识。
发明就是要标新立异乃至异想天开,把似乎不可能的事转化为现实,而不拘泥于陈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在酝酿形成新设想的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想象、猜测 、直觉、灵感与创造密切相关。
一种技术目标可能以不同的技术手段达到。为实现某种功能要求的技术发明,往往也有几种方案,每种方案又可能包括若干可供选择的子方案。发明者既要有广阔的视野,又要善于根据功能价值关系、资源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多种技术方案作出比较、筛选和验证。形成和确定新的技术方案 ,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指导。技术发明的经验总结,有助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完善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