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发明
Ⅰ 用大棚栽种植物是哪国发明的
赵鸿钧,1937年生。1953年,他在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学校上学时,在一次偶然机会里,利用旧版塑料包装覆盖蔬菜地,发现能权使地温提高1—9摄氏度,这也成为他从事薄膜农业研究的开始。这一发现后来被称为“太谷地膜”,比美国夏威夷开展的地膜研究还要早。他是中国和世界塑料薄膜覆盖栽培作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1964年,他向农业部等部委正式提出建议,首次提出了地膜覆盖、小拱棚覆盖、大棚覆盖以及薄膜在鸡舍防寒、渠道防渗等17项农牧业方面的应用,同时阳上了他设计的一面坡式和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大棚的图纸。他得到国务院各部委的支持。他设计的晋阳型塑料大棚,比日本最省钢材的17种同类型的大棚还要节省。可惜的是,那时,中国还没有申请专利一说。
Ⅱ 朔料大棚发明人是谁
寿光人塑料大棚之父--赵鸿钧
Ⅲ 大棚种植技术是什么时代发明的
90后
Ⅳ 最早的蔬菜大棚出现在什么时候
公元前551-479年间抄《论语》中记载有“不时不食”是不时栽培的语源。我国保护地栽培最早有的文字记载是西汉(公元前206至公元23年),《汉书》循史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菇,覆以屋……待温气乃生。”说明2000多年前就能利用保护设施栽培蔬菜了。到了唐朝又有了发展,可以利用温泉栽培瓜类,元朝已经会利用阳畦风障了,到了明朝也就是400多年前北京地区已经用温室栽培黄瓜并取得了成功。(都是土温室)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日本引进了农用PVC薄膜用于小拱棚取得很好的效果。随后1965年吉林省长春市郊区出现了中国第一栋塑料大棚(面积0.07平方公顷)
(以上摘自《设施园艺学》内容很多我就不都打了)
综上所诉:古代皇帝能吃到反季蔬菜,唐朝开始应该就能吃到黄瓜了,唐朝诗人王建在宫前早春诗中有记载“…………二月中旬以进瓜”
Ⅳ 请问蔬菜大棚是谁发明的
王乐复义,1941年生,1965年入党。中共十制五大、十六大代表。任村党支部书记28年,发明和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他创造了事业的奇迹———发明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掀起了一场“菜篮子革命”,结束了冬季北方人只能吃白菜萝卜的历史.
Ⅵ 温室栽培是怎么发明的
栽培技术起源于中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马执斌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们数九寒冬来到朔风怒号,雪花纷飞的北国,却能吃到新鲜的黄瓜、豆角、西红柿的时候,你们可曾想到,这种温室栽培技术曾被秦始皇拿来杀人。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数百位学富五车的博士鸿儒是怎么被秦始皇坑杀的呢?
两汉之际的学者卫宏在《诏定古文官书序》中有记载。“序”中说:“秦即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令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卫宏生活的时代距焚书坑儒仅二百多年,他的记载一定有口碑历史作根据。
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汉书·儒林传》注释中说:“今新丰县温汤之处,号愍儒乡。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古老相传,以为秦坑儒处。” 颜师古所谓的“温汤之处”,应该是卫宏所说的“骊山陵谷中温处”,其地就是现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西南的洪庆村。《太平寰宇记》上说:唐玄宗曾将坑儒谷改名为“旌儒乡”,建旌儒庙,刻旌儒碑。如今旌儒庙和旌儒碑俱毁,但在洪庆村唐代雕刻的儒生石像还残存着。此地有温泉,水温达42°C。这进一步增加了卫宏有关秦始皇焚书坑儒记载的可信度。
卫宏有关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记载透漏出一条宝贵的农业科技信息,那就是至迟在秦始皇时期,中国人已经发明了温室栽培技术。
可能有人会问:卫宏的记载中并没有出现“温室”的字样呀?笔者认为,冬季“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说明秦朝人已经懂得利用自然坑谷避风保暖的性质栽培农作物了,这跟后代不用生火的、简易的温室相差无几了。另外,骊山地区冬季气温常达零下10°C左右,就算是坑谷避风保暖,温泉使地热再高,如果瓜秧上面没有任何覆盖物,根本不能开花结果。估计卫宏记载简略,忽视了这个细节。秦始皇时期,人们利用温泉地热,再搭建围棚,形成简易的温室,用来种瓜,这是完全可能的。唐代诗人王建有诗曰:“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看来,在临潼地区到唐代人们仍然利用温泉种瓜。
如果对秦始皇时期已有温室的结论尚存疑虑的话,那么,西汉时期已有温室就毋庸置疑了。《盐铁论·散不足》上说:汉昭帝时(公元前86—公元前74年),富人生活奢侈,享受有“冬葵温韭”。所谓“冬葵温韭”,就是靠温室栽培出来的蔬菜。《汉书·循吏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这条记载非常明确,在官家的园田上,建有屋室,冬季白天黑夜靠烧火增加屋室温度,用来进行蔬菜生产,作为贡品,让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在西汉末期,温室不仅用于蔬菜生产,还用于飬养珍禽异兽,栽培奇花嘉木。东晋时期前秦人王嘉的《拾遗记》上说:汉哀帝“广四时之房,……及乎灵瑞嘉禽、丰卉殊木,生非其址。”这里所说的“四时之房”,就是温室。
到东汉时期,温室栽培技术更进步了。《后汉书》记载邓皇后在永初七年(113)的一个诏令中,提到当时宫室用“或郁养强熟,或穿凿萌芽”的办法来栽培蔬菜,生产“不时之物”。所谓“郁养强熟”,就是在温室地下掏火道来加温,类似北方农村的火炕,这种方法比在屋室里烧明火提高温度要先进得多。所谓“穿凿萌芽”,就是挖掘土坑,利用坑内温度高于地表温度的原理,进行蔬菜的催芽育苗,类似今天的阳畦,这种方法成本较低。
到宋元时期,温室栽培出现两项创新技术──黄化栽培和唐花技术。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有“青蒿黄韭试春盘”的诗句。韭菜原本是绿色的蔬菜,苏东坡怎么说“黄韭”呢?原来黄韭是韭菜采用黄化栽培技术的产物。对于这项创新技术,元代《王祯农书》中有详细记述:“至冬,移(韭)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比常韭易利数倍,北方甚珍之。”王祯告诉我们,韭黄的栽培,就是利用温室和马粪释放的热量加温的技术。这比在屋内或火道内烧火增温的办法简单易行,而且成本低廉。过去,北方冬季蔬菜紧缺,黄化栽培技术对解决冬季蔬菜供应有一定帮助。至今,这种技术仍然广泛应用于韭黄、蒜黄等蔬菜生产。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附近东西马塍的花农发明一种花卉促成栽培技术,称唐花术。花农们根据花卉生活习性,采用人工方法控制花卉的发育,使花朵的开放尽随人意,这在花卉栽培史上,是一项重要的突破。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详细记载了这项创新技术。他写道:“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其法以纸饰密室,凿地作坎,缏竹置花其上,粪之以牛溲、马尿、硫黄,尽培溉之法,然后置沸汤于坎中,少候,汤气熏蒸,则扇之以微风,盎然盛春融淑之气,经宿则花放矣。若牡丹、梅、桃之类,无不然。……余向留东西马塍甚久,亲闻老圃之言如此。”这里所说的“纸饰密室”,是半地窖式的温室,即采日暖又借地温,再加沸汤熏蒸,地温和气温并增,使花卉栽培完全置于人工提供的立体气候中,充分地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和控制植物生长的主观能动作用。
民间传说,武则天称帝后,命令百花严冬开放,为她庆贺。届时众花俱开,唯牡丹不从。武则天大怒,把牡丹贬到洛阳。帝王的淫威,征服不了性格耿直,不畏强暴的牡丹。但是,南宋花农巧施唐花术,却使牡丹在寒冬腊月服服贴贴地绽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像周密赞叹的那样──创造了“侔造化,通仙灵”的奇迹。
自汉至唐,温室栽培技术仅供皇室贵族享用。圣明的君主和清廉的官吏,都认为温室栽培过于糜费扰民,不主张发展。那时候,温室栽培规模很小,数量很少。经过劳动人民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造创新,到明清时期,温室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已经成为正常的农事。据明代学者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右安门外南十里的草桥已经是“唐花之乡”了。杨士聪著的《玉堂荟记》记上说:“京师花卉瓜果之属,皆穴地温火而种植其上,不时浇灌,无弗茂盛结实,故隆冬之际,一切蔬果皆有之。”
明清时代的温室有三种:第一种是简易的地窖式温室,没有加温设施,只靠地窖的良好保温性能和马粪发酵释放的热量来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是比较廉价的。第二种是地窖火暄式温室,有苗床,床下为火坑,可烧火加温,一般也用马粪壅培。第三种是立土墙开纸窗火暄式温室,苗床、火坑与第二种温室一样,只是东、北、西三面立土墙挡风,南面按倾斜式油漆纸窗。这样,可以改变地窖不见风日的缺点,既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又可以烧火加温,是当时最先进的温室。
据《大不列颠网络全书》记载,西欧最早的温室栽培出现于17世纪,名为“绿色的房屋”。美国到1880年才有温室栽培。日本拥有温室栽培技术大约是在1830至1840年间,因为当时的温室使用的覆盖材料是油纸,故称“纸屋”。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温室栽培技术领先世界1700多年。
Ⅶ 大棚模型是谁发明的
王乐义
Ⅷ 大棚菜是谁发明的
三元来朱村(山东省寿光市):源“冬暖式大棚菜”的起源地。上世纪80年代,首创利用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引发了北方冬季蔬菜的一场革命,解决了北方地区冬天吃菜难的问题。他们有眼光,起步早,用科技手段解决了致富问题。
动人启示: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
Ⅸ 大棚蔬菜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公元前551-479年间《论语》中记载有“不时不食”是不时栽培的语源。我国回保护地栽培最早有的文字答记载是西汉(公元前206至公元23年),《汉书》循史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菇,覆以屋……待温气乃生。”说明2000多年前就能利用保护设施栽培蔬菜了。到了唐朝又有了发展,可以利用温泉栽培瓜类,元朝已经会利用阳畦风障了,到了明朝也就是400多年前北京地区已经用温室栽培黄瓜并取得了成功。(都是土温室)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日本引进了农用PVC薄膜用于小拱棚取得很好的效果。随后1965年吉林省长春市郊区出现了中国第一栋塑料大棚(面积0.07平方公顷)
Ⅹ 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在寿光,发明人是谁
老县长王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