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发明
⑴ 原子弹是谁发明的呢
在军史界都认为,美国在1945年7月试爆的原子弹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但是,近年来,有专家根据解密不久的有关档案,认为苏联才是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国。1938年,斯大林知德国正在试制原子弹,便下令在西伯利亚荒原中设置原子弹实验基地。1943年9月,他收到基地急电:将于9月10日在一个无人岛上爆发第一颗原子弹。

受这场研究热潮的影响,同时代的苏联也积极投身其中。1922年,苏联物理学家赫洛宾等人从镭矿中提炼出了镭。1935年,库尔恰托夫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原子的异构性,1930~1941年,谢苗诺夫创立了核裂变链式反应理论,为此他获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9年,哈里顿和泽里多维奇从理论上证明了铀235链式裂变的可能性。1940年,弗廖罗夫和彼扎克发现了铀核自裂变现象。此外,苏联科学家柴伦科夫、塔姆,弗兰克由于其在1934~1937年的核研究而获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8年获诺奖的皮卡察及1962年获诺奖的朗道也是基于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早期的研究成果。
⑵ 原子弹是如何发明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流亡到美国的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得知德国正在加紧研究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并禁止被占领的捷克出口铀矿石,就马上意识到德国可能正在研制原子弹。要是让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拥有了原子弹,那人类的未来将不堪设想。
西拉德马上和其他两位物理学家找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希望他凭借自己的威望给美国总统写信,说服美国政府尽快开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爱因斯坦很赞同他们的看法,欣然在西拉德草拟的信上签了名,并委托罗斯福总统的朋友和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将这封3位科学家联名签署的请求信转交给罗斯福总统。信中针对德国研究链式反应的情况,3位科学家一致提出“美国政府应该和研究链式反应的美国物理学家们保持经常的联系”。
据说罗斯福总统一开始并没有在意此事,只说了一句“这倒是个有意思的想法,不过现在政府没有精力考虑这个事情”。萨克斯看到总统无意支持此事,很是着急,一夜都在想如何才能说服罗斯福。次日,在与罗斯福共进早餐时,萨克斯说了这样一席话:“在拿破仑执政时代,一个年轻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来到了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建立一支由蒸汽机舰艇组成的舰队。他说这样的舰队,无论在什么天气下都能在英国登陆。军舰没有帆能走吗?这对于那个伟大的科西嘉人(指拿破仑)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他竟把富尔顿赶了出去。根据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爵士的点评,这可以说是由于敌人缺乏见识而使英国得以幸免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如果当时拿破仑稍稍动一动脑筋,再慎重考虑一下,那么19世纪的历史进程也许完全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故事果然打动了罗斯福总统。他立即叫来了随从,下令通知政府有关机构组成一个铀咨询委员会。
1941年12月6日,也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美国政府正式决定,实施制造原子武器的计划。这项计划因其第一总部的所在地而被命名为“曼哈顿工程”。美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和陆军准将莱斯利·格罗夫斯成为领导这个开辟了人类原子时代巨大工程的搭档。格罗夫斯准将此前曾负责在极短时间里建成五角大楼的建设工程,虽然并不十分明确这项“曼哈顿工程”的性质和意义,但他被告知:“如果你的工作做对了,就将会赢得战争。”现在正要求他运用自己出色的工程协调能力来协调10万名工作人员、13个州的37处设施及12所大学的实验室的工作;奥本海默博士则负责科学上的领导,率领几千名高级研究人员来到了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附近的一个用围墙围起来的秘密基地里。
因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并定居下来的意大利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也加入到了“曼哈顿工程”。他曾在芝加哥大学领导建造了美国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数据。但制造核弹还存在着许多技术方面的困难,最主要的问题是铀的提纯问题。当时的科研人员普遍认为,最好的核裂变材料是铀235。但这种铀的天然含量很低,只占0.7%,所以必须用某种方法进行化学分离,以获得高含量的铀235。美国政府决定不惜工本,采用多种方法同时进行试验,以求尽快分离出足够的高纯度铀235。但是,由于分离铀的成本太高,再加上人们后来又发现了一种由铀238嬗变而来的新元素钚239,也是一种良好的核变材料。因此,可以将分离试验中剩下的大量铀238用来制造钚。
1943年,“曼哈顿工程”进入了具体设计阶段。1945年春,3颗原子弹被科学家们造出来了。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沙漠深处,在一声闪耀着令人眩目的光芒的猛烈爆炸声中,“曼哈顿工程”的工作达到了高潮。在一个离地面约10公里的地下观测室里,奥本海默博士看到了世界上第一颗铀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升起的蘑菇云,禁不住默默地慨叹道:“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根据专家测算,这颗原子弹的爆炸威力相当于20000吨TNT炸药。
美国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就成功地试制出原子弹,完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希特勒将一大批极有才华的欧洲核物理学家赶到了美国,为美国聚集了全球实力最强的科学家阵容;二是为了完成“曼哈顿工程”,美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前后共动员了50多万人参与实验,耗费资金22亿美元,占用了全国近1/3的电力。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是20世纪在科学协作方面的典型范例。
1945年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人们才了解到德国虽然一直在从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但离真正能制成原子弹还早着呢。他们研制核反应堆的设施屡遭盟军和抵抗组织的破坏,根本无法集中全力制造原子弹。这时,从前建议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又开始呼吁,要求禁止使用核武器。但科学理论一旦变成了现实,科学家们就根本无法改变它的命运了。6月,当初首倡研制原子弹的西拉德等7名科学家又联名给美国国防部长写信,指出原子弹的存在会引起世界各军事强国的核军备竞赛;7月,西拉德又起草了给白宫(美国总统官邸,后成为美国政府的代称)的紧急请愿信……
但这一切都无助于事——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政府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从此,全世界几个军事强国间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核军备竞赛开始了!
⑶ 原子弹谁发明
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1940年夏天,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
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区”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Г.Н.弗廖罗夫和Κ.А.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 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
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59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中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希望采纳!谢谢!
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什么时候发明的
是1964年10月16日研制成功的。
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59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
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中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
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4)原子弹发明扩展阅读:
研制费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根据解密的资料,为了这颗原子弹的爆炸,中国一共花费了28亿人民币。
结合早前公布的模糊资料,中国在到80年代初为止的整个核计划上 (第一代核武器的发展研制与工业体系建设),投资相当于一个宝钢规模的钢铁厂——据此估计是300亿人民币。
1955年1月15日,中国启动代号为02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如果以此计算,十年间平均每年的原子弹发展费用是2.8亿。
如果是596工程,即中国首颗原子弹研制工程,并以1959年作为计算起点,每年的费用是4.7亿。如果极端计算,从1962年正式启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计划开始,三年间平均每年费用是9.3亿元。
⑸ 原子弹是如何发明的
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1940年夏天,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
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区”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Г.Н.弗廖罗夫和Κ.А.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 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
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59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中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