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创造心理学

创造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0-11-24 03:04:07

A. 创造心理学发展近况

心理科学分支学科之一。指研究人们在创造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心理学为主体,综合了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理学等学科中有关人的创造力、创造性、创造过程、创造方法以及影响创造的各种因素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研究创造性思惟的先驱,他写的《工具论》,创立了抽象思惟的科学即形式逻辑。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等对科学思惟进行过探索,并有所建树。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向创造心理(如思惟)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客观要求,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发展为这一研究进一步提供了科学基础。1941年,美国青年奥斯本在总结自己多次提出革新建议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思考方法》一书,提出了一项极有效的创造性思惟的方法──智力激励法,在全世界广为传播。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相继成立了创造研究中心和基金会,创造心理学研究也随之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研究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竞相探索创造心理的奥秘,研究工作迅速开展并逐步深入,关于探讨创造、发现、发明心理过程的专著和论文大量涌现,提出了各种揭示创造心理过程的理论,如“联想创造理论”、“模仿理论”、“脑力冲击理论”、“阻塞理论”等等。当时,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创造心理学,还在形成和完善之中,主要还在20世纪40年代所划定的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进行研究。以后,中外学者对创造性思惟潜心求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关于创造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和成果有:①创造性思惟的过程。其中包括美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的“准备-孕育-明朗-证实”创造四阶段论,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肯定;奥斯本提出的“决定定向-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产生构思-酝酿-综合-证明”七阶段理论;中国生物学家杨红柯提出的“实践-归纳-理想-演绎”四阶段理论;中国学者提出的“定向-逼近-成型-引深”创造思惟四阶段公式。②创造思惟的方式。一般认为有集中性思惟和发散性思惟两种。③创造性思惟的智力结构。这里主要是指大脑的单项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想象力思考力等;还有思惟的复合能力,如综合思惟能力、实际创造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④创造性思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包括创造性思惟和创造性想象,创造能力借助于联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实现突破性的创新成果;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对创造活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上研究课题和成果已远远超越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人们的创造行为受到智慧、动机、情绪、性格、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因素的交互影响。至20世纪70年代, 创造心理学被公认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世界各国对它极为重视。

B. 创造心理学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英国的高尔顿1870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创造心理学的第一个科学文献。
创造心理学(psychology of creation),从心理学角度对人类创造活动的情绪和规律进行探索的理论。研究人在创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思维科学、脑科学、创造工程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学科,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C. 心理学创造性学习的三个规律有哪些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心理学部分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这一章节中的内容,是福建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常考考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形式是给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你匹配相关的类型,进行反选。
人们倾向于用发散思维的特征来代表创造性的主要特征。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思维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同一个难题,一个思维流畅的人,总能周密思考,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并能迅速推理和当机立断;凡是遇事惶感,优柔寡断,张口结舌,期期艾艾的人,都是缺乏思维流畅性的表现。我们常用“思潮如涌”来形容才思敏捷的科学家的思维风格和特色,又用“一气呵成”来描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工作状态和时效,还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一个人的思维敏捷程度。这三个成语都很好的说明和解释了思维的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反映出来的数量比较多。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随机应变。与此相对立的思维功能的“固着性”,明知客观情况已经变化,仍要固执已见,“一条道走到黑”,明知某种办法行不通,还要反复地加以尝试,撞了南墙不回头。一个具有思维变通能力的人,在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呆板,不僵化,能审时度势,机智灵活,摆脱老框框,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能随机纠正错误,不重蹈覆辙,常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人意外的效果。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其思维路径、实践方式和思维成果能标新立异、离凡脱俗、独树一帜,能冲破已有的结构框架和专家权威传统观念的束缚,刻意求新,另辟蹊径。创造思维的独特性同我国古代兵法中所强调的“出奇制胜”的原则不谋而合。“牛”本来是用来耕地的,古代齐国的田单却大摆“火牛阵”,于是大破燕军于即墨城下;“船”本来是用以渡人载货的,诸葛亮却在船上扎满草人乘雾徉攻,终于一举借得十万支利箭,为大获全胜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思维的独创性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创造性的三个特征各有自己的强调点,流畅性侧重的是数量比较多,但是仅仅在某个区域以内;变通性侧重类型比较多;独创性强调的是想别人所不想,比较的新奇。

D. 创造心理学论文 急用 2000字就行求大神帮助

内容摘要:从新闻传者与受众的定义以及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不同传者传播信息的心理 关键词:定义 关系 为什麽 怎么做 看到这个标题,我首先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为什麽要从受众角度去看传者心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清楚的了解受众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受众与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谓受众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自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求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受众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受众的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那么传者又包括哪些呢?原来的传者单指媒介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新闻传播机构、媒介管理者与媒介传播者即那些从事最基本的采编、制作和播出如记者、编辑、导演、制片人和新闻主播等一线工作的从业人员。但是随着第四媒体的介入,新闻传播不再是新闻媒体(传者)的"专利"。由于因特网的独特功能,使许多的机构和个人进入到了新闻传播的行列之中,成为了新的传者,而他们原来也可能是受众,所以我认为新闻的传者与受众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那么如何分析传者的心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报纸上有些长篇大论,整篇报道很难找出哪里是重点,过分的渲染细节,使得文章枯燥乏味,读者看了就烦,这就是因为新闻传者,在传播过程中,片面的希望把自己的文章多登点,登长点,他们总是认为说的多,说的长,就是比说的少,说的短好。如果他们明白受众心理就会知道,其实未必总是如此。有的时候说的过多,过长,受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叫做“过犹不及”。 再比如《人民日报》2006年8月23日第六版刊登的《透视“不流血死亡”》一文,为说明尘肺病、化学品中毒、铅尘污染、非电力辐射、振动和噪声污染等职业危害对职工生命的严重威胁,作者不惜笔墨详尽地列举了河南省1997~2001年尘肺病的发病情况分析、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2002~2003年对用人单位进行维护劳动者职业病卫生权利状况的调查、湖南省2004~2005年全省职业病危害企业使用农民工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数据。报道中,数据详实,并且作者竭力去强调这些数据来源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性。那我们来分析下这位作者的心理,在新闻报道中大段引出权威性数据,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传者的意图,有效的影响我们受众的态度,因为从受众角度看,一般越是权威人士的发言,越是可信,所以传者利用受众这样的心理,经常在报道中引用权威的数据,让读者信服,尽管那些数据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还有一些娱乐八卦周刊,他们为什麽能存在呢,尽管这些散播的信息,有的是捕风捉影,毫无权威可言,可是依然有受众去相信,这是因为那些传者,利用了读者的兴趣,原因就是人们有一种愿意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对象的倾向,因而更容易赞同他们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明星效应”。其次,根据认知平衡理论,当人们对问题所抱的态度与自己所喜欢的人相一致时,就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所以,那些八卦周刊的娱乐记者,充分利用读者这样的心理,投其所好,使受众接受他们的信息,这就是他们的动机,再加上,即使受众不相信,但是有关喜欢的偶像的信息,他们也会立刻充满兴趣而去阅读。 另外针对近年来互联网上开始流行的非专业人士的传者,他们的心理又如何呢?这一类人大多是从受众转变为传者,他们传播的意图无非是想扩大群体,即希望大多数人认可他们所认可的观点。还有一类恶意在网上散播谣言虚构事实,那些人的心理,我看来有可能是为了好玩,也有可能是为了出名。最著名的例子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3线演员,在网上大爆与某某导演的“潜规则”,之后,立即身价大涨,接受媒体采访,这类人应该是为了出名。也有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需要帮忙,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一类多半是遇到的极大麻烦的人,为了更好的得到帮助,和解决的办法,利用网络媒体传达信息,希望被更多人听到,从而获得最大,最多的帮助。

E. 什么是创造心理学

当今现代心理学最有前途的一个领域是创造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一般创造活动,特别是科学创造活动种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创造群体的心理现象。

F. 根据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谈谈如何培养学生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内留有充分容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G. 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 是什么 创造心理学

认识反应测试吧?
可能是创造心理学中测试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H. 创造心理学与创造力心理学是一个概念吗

创造心理学是打破常规心理形成全新的有生命力的心理过程。而创造力心理学是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提升的心理学。创造心理学包括创造力心理学。

I.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把创造思维分为哪几个阶段

华莱士创造抄性思维的“四阶段”理论
1.准备阶段
这是提出课题、搜集各种材料、进行思考的过程,也就是有意识地努力的时期。
2。 酝酿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经有意识的努力而得到的东西大都是勉勉强强、比常识稍胜一筹的东西,不能有大作用。
3.启发阶段
这一阶段又称顿悟期或灵感期。这种“顿悟”,并不是本人有意识地努力得来的。它的出现,大都是在疲倦极了、一度休息之后,或者是正当转而注意别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时候。
4.检验阶段
并非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会以这种突然的强烈的经验而告终,这种经验也可能是和问题的错误解决伴随产生。所以,这种灵感的成果还必须经历一个仔细琢磨、具体加工和验证的过程。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