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音乐创造

音乐创造

发布时间: 2020-11-24 06:37:09

A. 什么软件可以自己创造音乐

可以自己创造音乐的软件是:水果音乐。


对于初学者来说,水果写歌绰绰有余,而且操作相对来说简单。


水果音乐制作软件上一全操作简单功的音频处理制作软件,适合初学者。从软件设计上来说, 逻辑学不好 而且各种快键以及功能还有视觉处理方面都略欠考虑。 目前来说水果音乐软件在国外的普及就像在中国人人都会玩手机一样,所以水果音乐软件是一款很受人欢迎的音乐制作工具。


FL Studio 首先提供了音符编辑器,编辑器可以针对作曲者的要求编辑出不同音律的节奏,例如鼓,镲,锣,钢琴,笛,大提琴,筝,扬琴等等任何乐器的节奏律动。其次提供了音效编辑器,音效编辑器可以编辑出各类声音针对在不同音乐中所要求的音效,例如,各类声音在特定音乐环境中所要展现出的高,低,长,短,延续,间断,颤动,爆发等特殊声效。再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音源输入,对于在音乐中所涉及的特殊乐器声音,只要通过简单外部录音后便可在FL Studio中方便调用,音源的方便采集和简单的调用造就了 FL Studio强悍的编辑功能。

另外,FL Studio 本身也可以作为VSTi或DXi的插件,用于 Cubase、Logic、Orion 等宿主程序。FL Studio 包括原来的Fruity Loops软件的所有功能。

但无法导入wma,flac等部分格式文件。

B. 音乐是谁创造的

“音乐”一词的由来 甲骨文是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甲骨文的“音”字,上半部好像一只管乐器,下半部像是个口字,合起来就是口吹管而发出“音”。在商代“音”与“言”通用。甲骨文的“乐”字,上方是丝,下方是木,这正是丝弦乐器的形状,比如说琵琶的弦正是附在木箱上的。 在什么时候,音和乐这两个字连起来成一个词的呢?从资料上看,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战国晚期的一本书《吕氏春秋.大乐篇》,书上有这样一句话:“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当时所讲的音乐,大约是指诗歌、音乐和舞蹈统一的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由于种种原因,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音乐,在中国发展的较晚,本世纪初“音乐”一词才在中国书籍中广为使用。 在西方,音乐这个词的由来是这样的,music在古希腊语中写作mousike,是从mousikos一词变化来的,意即“属于缪斯的”。缪斯(Muses)是希腊神话中司音乐、文学、艺术、天文、科学等的9位女神的总称。 人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中创造了音乐。(个人以为楼主可以找一本《音乐发展简史》看看。)

C. 音乐内容和创造

内容可以是你梦里的美好事物,也可以是你身边的事物,等等、至于创造嘛!当然得看自己的风格咯!

D. 音乐音符是根据什么创造出来的

你是问音乐中的各个不同的音高呢?还是问谱面上像蝌蚪一样的音符?

先说前者,音乐中的各音不是创造的,是利用自然规律,即保持一定频率规律地振动体发出的声音人耳听上去有音高感。在任意一个频率上振动都会有这种保持某个音高的感觉,所以,严格地讲,不同的音高有无穷多个,人们只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根据审美习惯的选择选取了无穷多个音中的有限个作为音乐中的音来使用。

由于技术的进步,音乐中的使用的各音在不同的时代是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标准音高,它们是和某些固定的振动频率挂勾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些固定作为标准的音高越来越高,音乐中用到的音域也越来越宽,高音渐高,低音渐低,向两边扩展。
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各民族审美习惯不同,所以各地区音乐有民族特性,在选用的音高上也各有不同。只是1234567这种形式的音阶由于历史的原因普及得最广,其实音阶的组织形式远不止这一种。

所以说,音乐中的各音是人们在声学的自然规律作用下,从无数个音中筛选的。从自然界的声音中发现规律,并以这种规律作为筛选的基础,经过长期的实践得出的。至于这些规律具体是什么以及筛选的过程,详见缪天瑞《律学》。

如果你是问乐谱中用于记音的那些音符是怎么来的,那确实是人创造的。由于简谱是线谱的衍生物,所以只说线谱的历史。
简而言之,线谱是从外国和尚念经的实践中来的。约一千年前左右,西方专业音乐的早期形式——圣咏出现了。其实,就像中国的和尚在念经时会有旋律,像唱歌一样,圣咏就是从吟诵拉丁文的圣经发展来的,是教堂里的诗班在念经时慢慢唱出旋律来的过程。但当时没有记谱的方法,所以这种唱诵只能口传,会的教给不会的。由于圣经内容很多,每部分唱法又不一样,所以会唱的人就在圣经的字里行间记一种高高低低的提示标记,这样在会唱的人看到的时候,就能想起来怎么唱,但是它不具有记谱的意义,不会唱的人看到仍不知怎么唱。
由于各音有高低不同,会唱的人就在音节的上方标一些高低不同的小疙瘩。后来需要标高低程度逐渐复杂,为了区分高低,就把高度一样的音节上的小方点标在相同的高度上。这样的逻辑促进了“线”的产生。为表示相同高度的音,区别不同高度的音,唱诗班的人开始在小方点中画线,开始时只有一条横线,为简单区别高低。后来为了精确区别各音高低,就开始加线,加到两条,三条,加到四条线后稳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最后,大约五百到六百年前时,五线谱基本形成了。

由于早期圣咏没有节拍,唱时节奏是自由的,所以早期的记谱没有节奏信息,音符就只有“符头”那个小疙瘩,没有符干和表示节奏的符尾。后来随着音乐的发展和丰富,规定的节奏产生后,才加上了符尾,以表示节奏。

E. 怎样理解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音乐艺术既生动、鲜明,又飘渺、抽象;既无需借助诠释、译述而能给人以直接的感受,又往往令人觉得深邃高远、扑朔迷离、难以言状。因而这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又常常被人说"听不懂",尤其是一些器乐作品。音乐何以这样感人?它怎样表情达意?繁复的品类样式有哪些分辨的线索?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感性的积累,也需要理性的把握。正是:感受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认识;只有认识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受它。

音乐--作曲家精心谱写的作品,经过表演家精心唱、奏而呈现在听众面前,并被听众感受到的音乐,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音响过程,一个多种要素结合一道,涵载着一定生活内容、思想感情的,活跃、流动、组织有序的音响过程,它续续扬扬,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引发人们种种相应的生活、情感的体验和联想,使人随之步入艺术审美境地,并从中获得某种精神享受和满足。由这段概述引申开去,我们从四个方面对音乐的主要艺术特征,加以简要剖析。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物质材料的声音,是一个超脱了自然原型的特殊的音响体系

这一点是音乐具有与其它艺术不同的种种特殊性的根源所在,也是音乐诸多艺术特征生成的根源所在。音乐不同于口技,不同于戏剧、影视中的"音响效果",音乐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独特的艺术品种。这首先由于它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不是一般意义的声音;是人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经过反反复复的选择而留取下来的,经过多方面加工组织起来的一些特殊的声音,它们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但又超脱了"自然客体"的属性。譬如,从高低方面讲:太高太低的、不易清晰听辨和不便准确控制的声音,都被陆续淘汰,留下来在音乐中使用的,大体上就是现在的钢琴上所能奏出的那88个音。这88个音各有自己固定的音高;由低至高依次排列起来,成为"音列"。音列中的音根据振动频率的倍数关系,被划分成若干"组"。每组--即每一个"八度"之中,按高低相等的距离,分设12个半音,其中有7个音被称为"基本音级"(如钢琴上的白键音),另5个音被称为"变化音级"(如钢琴上的黑键音,7个基本音级分别命以固定的名称--C、D、E、F、G、A、B,这就是"音名"。变化音级的名称,按基本音级加注"升""降"来称谓。如"升C"(#C)、"降D"(b D),"升D"(#D)、"降E"(bE)等等。

为了歌唱方便,各音还命有"唱名",这便是:"Do、Re、Mi、Fa、Sol、La、Si"。构成"音列"等等还只是音在高低方面的初步组织。音列中各个音间距离相等,每个音都有等同的意义,而这种相互等同、各自孤立的音是不能表达音乐思想、感情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组织:以某一个音为稳定音,其它若干音依不同的倾向关系与稳定音联结成一个体系--调式。
调式种类很多,现在广泛使用的调式有:西洋大、小调式;中国汉族五声调式,其它民族调式等。调式体系中的音叫做"调式音级"。

调式音级除了按各自级数称谓--二级音、三级音、四级音、五级音……--之外,还分别命有专用的名称,如大小调式各组音分别称为:"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属音、属音、下中音、导音"。

调式体系中的各个音级之间,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音高关系,同时还构成了旋律和音程的关系。在调式音级稳定与不稳定的基础上,进而将旋律、音程在纵向与横向方面相结合,形成多声部--和声、复调……以上是对音在高低方面的一些选择和加工。同时,在长短方面进行加工,组成节奏、节拍体系;在音质、音色等方面进行选择加工,形成"乐种"、"声种"、"声部"、"乐器组"等等不同意义上的各种分体系。经过这诸多方面的选择、加工而构成的"音乐音响"总体系,其声音的优化程度、美化程度、可操作程度;运动中的稳定与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紧张与舒缓等内在的动力和逻辑、色彩、力度等等--一整套表现性能,不仅具备了,而且完善、强化起来。对它的掌握和运用,愈益能够体现人的自觉的意愿和要求。这样的声音,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成为了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
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过程中完成

音乐艺术特别生动活跃,特别具有"动人也切""入人也深"的感染力量。为什么?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这样思考:为什么音乐的表现力比色彩大如许之多?结论是--因为它是时间性的。事物在运动中存在,人在运动中生活,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有一个过程,人的思想感情的深化、发展也在过程中实现,因此,通过声音运动过程来展现的音乐艺术,对反映运动着的事物,表达发展、深化的思想感情,有着特殊的适应性。调转过来,在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这种"特殊的适应性",便转化为特殊的感染力。例如:欣赏一幅摄影或绘画作品《晨曦》:广阔的近景、遥远的天际,金黄与绯红的光芒涂抹着朝霞、铺洒向大地。构图简洁、明快,形象活泼、爽丽。从建筑物的轮廓、路面的净洁以及道旁的花草、人物的眉宇之间,都可以看到脉脉生机、欣欣向荣。然而,这晨曦中的大地怎样地在醒来,勃勃生机又怎样地在涌动……要进一步真切地感受这些,则需欣赏者发挥想像力,将自己身置其境,并使画面上的一切活跃起来去体味。可是欣赏音乐作品情况便不同了。譬如听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作品第46号)中的第一曲《朝景》:长笛在中高音区奏出一个四小节的乐句,柔和的68节拍,明亮的E大调,清滢流动的旋律线……明彻的音色、委婉的曲调,在木管组长音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甘美,令人心旷神怡。接着,这一旋律由双簧管降低8度在中音区奏出,衬景长音改由弦乐组担任。随后,这两句音乐上移大三度,在#G大调上重复。经过在B大调短暂停留过渡,这一旋律又由整个弦乐组在E大调上奏响。曲调引伸,音区扩展,织体绵延,和声、调性的转换等等,这一切融成一体,注入人们的心田。于是,人们感受到的不是一个静止的"朝霞满天"的画面,而是个有变化的过程,"光线"在变,"色彩"在变,"温度"在变,由太阳"吐露微明"到"喷薄欲出"到"冉冉升起",勃勃生机也由萌动、积蕴到习习涌动……这些感受获得于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音乐展现的过程,二者同步。
音乐艺术有一种引人"介入其中"的力量。这是因为音乐的律动和起伏,会自然诱发人体运动机制产生变化、与之相应。一支队伍集合起来出发行进,没有人喊"一二一",众人的脚步自然走不齐。倘若此时,有一支军乐曲奏响,它节奏鲜明、雄壮有力:过一会儿请看,人们的脚步随着这乐曲的进行,已经整齐划一。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仅注意力集中于它,而且肌肉、肢体、喉咙、牙关以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着它而张弛。身体运动机制的活动、变化,又直接作用于情绪使之兴奋、波动。所以,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可以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使众多的人按照同一意向感奋起来,而且可以达到那样强烈的程度。正因如此,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军队,都要搞军乐、军歌、进行曲和其它能够统一步调、鼓舞士气的音乐。近几年,我国社会音乐生活中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品类失衡。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反映人民奋发进取、建设"四化"的内容,明快嘹亮、催人振奋、鼓壮威风的音乐作品和表演。这是群众的呼唤,人民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呼唤。

三、音乐是表现的艺术;所谓"音乐形象"是形成于头脑中的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

表现艺术是相对于再现艺术而言的。这两类艺术都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不同的是:再现艺术反映生活要模仿、复现客观生活的形态,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形象,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达意抒情。表现艺术则是将来源于客观生活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披露出来。音乐是典型的表现艺术。音乐的音响是感情的直接载体。涵载着感情内容的音乐,给人的感受是直接的,或者也可以称为是"直观的"。人们在从音乐音响中直接获得相应感受的同时,会生发种种想象,这想象可能浮现为具体的"画面"、"图景"、"情境"……生动、活跃的想象,反过来可以强化自己的音乐感受,但音乐自身却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实实在在的可视的形象。例如,欣赏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钢琴作品《C小调练习曲》(作品第10号之12)时,你可以听到:八小节强烈、激愤的引子过后,左手奏出急速上下奔腾、持续不断的音流,有如狂风咆哮;右手奏出带有附点节奏、急促有力的旋律,传递着激越奔放的情绪,气势恢弘。随着音乐发展,情绪愈加高涨,一泻千里,强劲的艺术感染力撼动着人们的心弦。如果,聆听这音乐的听众,对作曲家肖邦崇高的爱国主义品格、炽热的民族情感有所了解,又知道这首乐曲写于1831年波兰起义失败之后,那么他的欣赏活动会更加主动积极,进而捕捉到更多的东西,碰击出更多的"火花"。当然,对作品中艺术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痛苦、不安、愤怒、激昂,对其为祖国的悲剧而感发的慷慨的斗争精神,也会有更加深切的感受。然而,不论听众欣赏过程怎样积极,艺术主人公却不因此而真的呈现在舞台上。演奏这一乐曲的钢琴家也不是英雄"角色"的扮演者,他只在演奏,把作者的、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直接、倾心地表现给听众。

四、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音乐的表现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

歌谱、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把用符号记载的音乐变为实际音响的音乐,需要通过演唱、演奏,这唱、奏表演即被称之为"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可以无数次地进行,而每次唱、奏,无论对于谱面的原作来讲,还是对于前次的表演来说,都不是"复述"或"重播",而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再创造是积极的,包含着演奏、演唱者对作品的再理解;对作者艺术表现意图的再领会和技术、艺术上的再处理、再发挥。因此,音乐表演被看作是"对作品的解释"、"对作品的表现";也因此优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称为"表演艺术家"。

艺术贵在独创,二度创作同样贵在有独到的处理。同是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61号),海菲兹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两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在音色、力度和若干细部的处理上,有很大差别,反映着两位演奏家对作品表现的不同,演奏风格的不同。不论是更加酣畅明丽(前者),或是更加浓郁深情(后者),都使人获得很高的艺术享受和满足。因而,人们绝不缘于他们演奏的各有不同而取此舍彼或厚彼薄此,相反人们会把它们视为同样珍贵的两种版本、两种范例。

乐队演奏也是这样,同是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作品第95号)由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奏的,与卡拉扬指挥演奏的,与小泽征尔或李德伦指挥演奏的,各有艺术表现上的明显差异,各有独到的意趣和价值。于是人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美术鉴赏家、收藏家以持有原作、原件为显贵,而不以握有多种临摹品为荣;相反,音乐鉴赏家、收藏家则以藏有诸多名乐队、名指挥、名演奏演唱家的音响品为富有。其原因就在于临摹是复制;而后者,作品虽是一个,但每人、每次的表演都是一种再创造;各有独到之处的(音响)版本,都别有自己的艺术价值。从音乐这一特点的角度来看,广泛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大都已不是或者根本就不曾是严格意义上的"原件""原版"。

音乐艺术得以在人们不断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智慧、才华、创造性注入其间,因而具有永不凋谢的生机。音乐艺术之所以特别鲜活,也得益于它流传在不断的再创造、再丰富的基础之上、过程之中

以上所述是音乐艺术的四个基本特征。沿此线索,深入进去、体味开来,可以领会到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是怎样相互通联、又怎样相互区别的。音乐所特有的表现手段、技法、规则、方式等等,也无不根植于此

F. 怎么创造音乐

一位博学的音乐家曾经说过,“你已经掌握了你所知道的所有理论、音阶和内调式……把它容们都忘了吧!”确实是这样,吉他上的那些知识是很有用的,但它们也只能把你带到这里了。想想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弹奏的东西,它们只起到练习的作用。如果你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那么现在就应该把它放到一边,开始你掌握吉他的旅程。

准备好了吗?那么我们开始吧……

从现在起,你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家,而不是吉他手。把你自己想象成一个画家,吉他就是你的画笔,吉他知识就是你的调色板,听众的耳朵就是你的画布。画家永远都不会用那些吉他手弹琴的方式去画画。“让我看看,我要画这个图案,并把它跟另一个图案连到一起,然后用我的刷子弄一些很酷的东西,它将非常新颖,会让所有人都张大了嘴巴!”

成为任意一类艺术家都要进入到灵魂,和你的作品一起生活、理解它,然后让它像堤坝崩溃一样倾泄而出。

给你提几个问题:你知道怎样才能不再去弹那些连复段、音阶和调式,而进入旋律和感觉吗?你如何表达你的愤怒、惊恐、悲伤和喜悦,并且把它们融入到一首歌曲中?为什么有的音乐能够强烈地改变我们的情绪呢?——由快乐变得内省、由伤感变得乐观。

G. 音乐是谁创造的呢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但从古至今在音乐中却没有国界之分和种族之别,所谓乐器,就是奏出音乐的工具。如前所述,音乐的起源是以声带为乐器的“歌唱”,但人类伴随着智慧的发展,开始了使用工具。不仅利用声音唱歌,而且在管上凿孔或者张弦抚弄以奏出音乐作为游戏,这就产生了乐器。

2亿年前的一个原始人,发现敲击各种不同质地的物体会得到不同的响声,惊喜之余还发现敲击巨大的响声还能惊吓猛兽,此应该是音乐的最早形式。

至于有了曲谱的记录应该在古埃及,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从作为帝王古墓的金字塔内石壁的雕刻上,可以看出演奏音乐的盛况以及音乐演奏者的行列,雕刻中有以手指弹奏的竖琴状的弦乐器,以及各种笛类乐器。

希腊音乐的起源也笼罩着一层神话的面纱。阿波罗神主掌音乐,其下有九位缪斯(Muse)女神,将音乐称为Music或Musik,希腊乐器中,有叫做阿乌洛斯的V字型双管笛,有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还有叫做齐特尔(Kithara)的类似吉它的弦乐器,这些乐器都是从埃及或阿拉伯传入的。

H. 谁创造了音乐

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 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 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但到底是谁发明了音乐?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几千年来,有许多种说法。

有人说,音乐是神创造的。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拉柏图认为,音乐家“只是神的代言人”。天上有个主管音乐与诗词的缪斯女神,她附在音乐家的身上,给音乐家以灵感,召唤音乐家去创作,于是人间才有了音乐。中国古书《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夏禹的儿子夏后启是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天帝非常敬重他,经常邀他上天赴宴,而每次宴请时都要演天乐助兴。天乐极其美妙动听,夏后启把它偷偷记下带回人间,于是,人间就有了音乐。

有人说音乐起源于摹仿。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从蜘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针;从燕子那里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鸟那里学会了唱歌。”我国古代也有这种说法,《吕氏春秋·古乐》一书中说,音乐起源于“听凤凰之鸣”,“效八风之音”。

有人说音乐起源与游戏。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是高等动物,不同于一般低等动物。低等动物要把全部精力用于维持和延续生命,而人类则在维持和延续生命之外,还有过剩精力,于是在游戏中便创造了音乐。

那么到底是谁创造了音乐艺术呢?我国著名音乐家扬荫浏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中说:“音乐起源于劳动。”这个回答完全符合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美学论断。恩格斯说:“只是由于劳动……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基础上,它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人注意到,歌曲是出于劳动的呼声。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说:抬大木的人,前面的人喊出“邪许、邪许”的声音,后面的人也跟上去喊着,这就是在抬重物的劳动中所产生的歌曲。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造……”

总的来说,音乐不是神创造的,而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 虽然不是自己扣字,找来这些也很不容易了呃 /
请采纳。

I. 歌曲的背景音乐是如何创造的,是电子创作还是人工演奏创作,谢谢

这个来不能完全分开,源这三种元素都有混合。首先它是将音乐设备和网络联合起来的,然后经过音乐软件的音效处理制作成。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音乐设备(电子琴,吉他什么的)跟网络连接起来,然后在弹奏的原有基础上进行音效特殊处理,比如说唱歌的时候将声音拉长之类的。然后再加入一些流行元素,所以有些声音是电脑后期合成的。当然,也有些背景音乐是完全通过网络音乐软件制作而成的,这种背景曲大多为现在的流行音乐背景曲。
硬要说的话,大概是手动操作一半,然后电子网络处理一半吧。

J. 如何创造音乐

创造音乐的基本应该先是了解音符 了解音符的前提是会看五线谱 即使不学五线谱也应该学会简谱 最好先买个钢琴 或者电子琴 不用练曲子 起码知道基本音色是什么 对你创作来说 起码有依可循 如果你足够热爱音乐 我想你会爱上你的琴的如果你有足够的创造力和勤奋的汗水 总有一天会实现你的梦想的 祝你成功!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