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创造
A. 求茅盾的文学成就,茅盾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茅盾的精神。
文学成就抄:
童话作品
《寻快乐》《大槐国》《负国报恩》《树中饿》《驴大哥》《金龟》《飞行鞋》《怪花园》《风雪云》
处女作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
长篇小说
《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
短篇小说
《创造》、《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剧本
《清明前后》
散文
《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
贡献
1.是中国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奠 基人
2.是一 位有真知灼见 的文学 评家
3.是五四新文学最早的扶持者和评论者
4.是鲁迅创作最早的热情肯定者和解释者
5.新中国成立后, 他率领着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锻炼出的精锐骨干, 带着发展革命文艺的丰富经验
,兼将帅、战士于一 身, 呕心沥血, 以丰富的文学批评实绩, 成为新中国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的奠基人之一, 成 为新中国文学的名副其 实的领袖
茅盾的精神
敏锐地捕捉反映时代本质,写出时代真实的特征
B. 茅盾的<创造>的原文
http://www.maon.org/list.html
里面有矛盾所有的作品
C. 茅盾 创作的唯一剧作是什么
《清明前后》
中国话剧作品。茅盾作于1945年,由中国艺术剧社于1945年9月23日在重庆首演。导演兼主演赵丹。
全剧5幕。1944年5月,重庆国民党政府举办所谓“法币折合黄金存款”,诡称以出售黄金收缩通货。结果预知黄金涨价内情的达官贵人投机抢购无事,而几个为生活所迫的银行小职员却只因几两黄金而坐牢。此即轰动一时的“黄金加价舞弊案”。《清明前后》即以此案为背景,写“更新机器厂”总经理林永清抗战开始由上海迁厂来渝,想为抗战做出贡献。但面对国民党的“统制、管制、官价、限价”和官僚资本的挤压,资金周转困难,被“乘抗战风而腾达”的金澹庵之流诱入“黄金案”。他痛苦地认识到:政治不民主,工业就没有出路。而金澹庵、严干臣等投机倒把、营私舞弊的罪行暴露后,却把“秉性忠厚”只是为生活所迫想赚几两黄金差价的小职员李勤抛出来,当了替罪羊;还逼疯了李的妻子,他们自己却逍遥法外。
作者称这部剧本反映的生活是“大时代的小插曲”。但作者却深刻地揭示了这个“小插曲”的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内容,以犀利的笔锋,刻画了那些“专抢桌子底下的骨头,舔刀口上鲜血的人们”的丑恶嘴脸。由于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和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快速、尖锐,演出反响强烈,终遭当局禁演。这是茅盾写的仅有的剧本,在写法上有小说的痕迹。
D. 简述茅盾在短篇小说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茅盾在小说领域继承了五四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
义文学模式”。
1、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时代典型的创造。不似鲁迅的“历史视角”,而采用“现代视角”,反映重大题材,反映“时代性”与“社会化”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创作充分适应了
30年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小说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2、气势阔大的创作“史诗传统”,以描写社会的“全般”见长,将笔触深入到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生活领域和社会阶层。以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大
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3、注重社会分析的“理性化”叙事传统。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通过精细观察,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客观叙述,并以此取舍情节,创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
长史。
“茅盾模式”的创造开创了左翼文学中“社会剖析派”的主流范式,是对五四的“个人化”
和“情绪化”以及“革命浪漫主义”中过分追求直觉与非理性创作倾向的反拨。
1、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与鲁迅发掘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不同。其作品按时间排列起来,可谓提供了20世纪上
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从叙事角度而言,其小说常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必然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其爱情描写从属于青年知识分子阶层的表现,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小说的身份与五四时的个人立场叙述不同,所持的是一种社会化、集体化的立足点。其小说叙述人,显出个人化
体验的缺乏,更多以历史代言者的面目亮相。
2、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同于鲁迅抓住人物性格主要特征予以传神的勾勒的白描手法,作家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
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3、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4、30年代都市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品。其两种文学人物,主要生活在都市。与其他两种都市文学的表现形态相比,即与用城乡对比表现乡村的善良人性和都市的罪恶人性,或用现代人的感觉来体验都市相比,他属于历史斗争派模式,以都市中阶级的对峙、人与人的斗争作为
主线表现一个亢奋、变化的贫富差别显著的城市社会。
5、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不同于鲁迅的
单纯而严正的短篇小说的布局追求。可见现代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
6、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提高了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不仅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同时,又调
动一切心理描写的手段,加以综合运用,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E. 茅盾的《创造》全文谁有,急需。
开玩笑,我回答完刷新了一次,那时候还只要我一个人的回答呢,按时间,开玩笑。
F. 茅盾是什么时候创作第一阶段的故事
《第一阶段的故事》是1938年茅盾在香港时,应《立报》负责人萨空了的请求“试写一个‘通俗形式’的长篇”,在《立报·言林》上连载的,历时8个月。最初连载时名为《你往哪里跑》。这部小说以“八·一三”凇沪抗战为背景,描写了抗战爆发到上海沦陷的四个月中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剧烈、复杂的变化。作品把视角对准几个工商业者及知识阶层家庭,刻画了他们对抗战的心态表现。小说中那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爱国资本家何耀先,是个对时局有着清醒认识的人物,他的女儿何家祺受父亲影响,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环境,投奔延安。而运输公司的陆和通则是个思想性格前后变化较大的人,由于民族救亡热情的感染,他参与了救亡工作,在斗争中不断战胜某些畏惧情绪,最终成为坚定的主战派。不过,评论界认为对于这个人物的刻画,在思想性格的展开上还嫌不够,形象欠丰满。应该说,小说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寡妇桂卿——程少奶奶,她原先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独女阿欢身上,而对自己的前程和命运已不存什么奢望。然而当阿欢成为日机炸弹下的冤魂,程少奶奶竟能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上逐渐醒悟过来,加入了热血青年组成的投奔陕北的队伍。这部小说按原先的结构,头绪纷繁,人物众多,情节也复杂曲折,然而,由于茅盾要动身去新疆,便匆匆把它结束了,以致于整部作品在人物性格方面没能充分展开,茅盾后来在这部小说的新版的后记里,承认这部小说是写失败了:失败在内容,也在形式。内容失败在哪里?在于书中只写了上海战争的若干形形色色,而这些又只是一个个画面似的,而全书则缺乏结构;在于书中虽亦提到过若干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既末深入,又且发展得不够的;最后,在于书中的人物几乎全是‘没有下落’的。撇开其他原故不谈,单是这几点,已经足使这一本书不大能为那时的香港读者所接受了。
G. 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都有哪些独创性和开创性
A. 由《幻灭》《动摇》和《追求》组成的“《蚀》三部曲”,首开“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小说。
B. 《虹》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 《三人行》成为革命小说一种流 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
C. 《春蚕》是当时“丰收成灾”题材作品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子夜》更显示了“社会剖析小说”的特色,代 表了左翼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上的实绩。
H. 茅盾的创作理论
答:①茅盾(作为中国文学研究会最重要的发展人之一)他不仅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倡导者,系统地阐述了有关现实主义的理论观点,明确提出了“文学为人生”的口号;
②茅盾提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即文学应该尽可能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原本的面貌,不加入主观倾向,让读者自己通过作品得到启发,寻找答案。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③更重要的是他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印证现实主义的特有魅力。茅盾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大力提倡和积极实践,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作贡献:
①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分析派小说,主要通过小说的创作来分析社会。呈现出一个追随时代风云的变幻,大规模的展现社会生活,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茅盾的小说反映了中国近代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②茅盾的《子夜》以它宏大而严谨的结构,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在中国的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结构的成熟。《子夜》前的长篇小说,无论是《倪焕之》还是其他,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形态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子夜》的另一个贡献是塑造了民族资本家的形象。通过一系列民族资产阶级形象的塑造,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思考了中国的前途。
I. 茅盾的代表作品成就
茅盾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内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容叶红似二月花》;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查看全部3个回答
J. 茅盾对现代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时的表现形式做了新的开拓,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的可能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在短篇小说领域里,他开创了“社会分析”小说的创造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短篇作品有《报施》、《创造》、《春蚕》、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烟云》 、《有志者》 、《自杀》。
在《子夜》、《蚀》 、《腐蚀》、《虹》 、《锻炼》 、《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中长篇小说中开创了“史诗”式长篇小说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