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新型玻璃板书

新型玻璃板书

发布时间: 2020-11-24 21:32:05

㈠ 三年级语文讲课

要研读好课程标准,知道三年级要掌握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指导用书上边主要看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知道本节课完成的目标。三年级语文学习生字词已经不是重点,要讲,但是不能作为重点来讲,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上课时可以检查。生字词不需要都讲,难写的字作为重点讲讲就可以了。课堂上主要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不理解的词语最好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自己回答。尽量用学生的语言解释,或者让学生用造句的方法检查对词语的理解。

㈡ 语文讲课时的过渡语有哪些

为此、据此、以此、特、特做、特此、兹将、特予、拟于、定于、如下、如后等。

1、为此,指因此;因为这个。

茅盾《子夜》七:“他想到今天在此地所以碰不到熟人,也许原因就是为此。”

2、如下,指如同下面所叙述或列举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12月3日)》:“为了切实改变这种状况,以利于新时斯总任务的实现,特对普及小学教育,作如下决定。”如:列举如下;现将应注意的事情说明如下。

(2)新型玻璃板书扩展阅读:

汉英过渡语关系:

过渡语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而汉英过渡语则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时所形成的不到家的英语。当母语是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他们就利用汉语的知识来掌握英语,从而组成汉英过渡语。

汉语、英语和汉英过渡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组合与替换关系、渗透与扩散关系、“方言共享”关系。过渡语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是有系统的,它和自然语言有相同的特性和功能。它具有可渗透性、“僵化” 现象和反复性三大特点。

㈢ 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答案2至8单元(注意:是学案不是教案) 速度啊!!

我有部分,由于一二但愿不是我负责,我电子档案的只有10,11,12三课。 (打印的时候吧答案删掉。)

松鼠
教学目标:1 、认字15 个,写字9 个。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一、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二、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三、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新型玻璃
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对高科技产生兴趣。
3.展开想象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并把它介绍给大家。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能通过想象设计新型玻璃,从而对高科技产生兴趣。
掌握推销产品的表达方法,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①这一课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及它们的作用。)
③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的特点,作用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2.生字
dào qiè xián yí zào yī fèi shuǐ
( ) ( ) ( ) ( )
yàng ǒu
安然无( ) ( )断丝连

二、合作探究
(一).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1、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特点:玻璃中夹一层金属丝网。丝网接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作用:防盗。)
2、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自由读)
(“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3、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用了3个“可以”一个“也可以”,说明“夹丝网防盗玻璃”用途很广泛。)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能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一句话吗?
例如:铅笔的用途可广了,老师可以用它备课,学生可以用它写作业,工程师可以用它设计图纸,画家也可以用它勾画蓝图。
5、引导学生看课文开头。这三句讲的什么?
(警察破获一起企图划破玻璃盗窃展品的案件,而报警的却是玻璃。)
6、思考: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好处:
①引人读兴。
②为后文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和用途埋下了伏笔。
(二).第二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夹丝玻璃特点:非常坚硬,受击安然无恙,碎了藕断丝连。作用:高层建筑采用,保证安全。)

思考:第二自然段开头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有什么好处?(好处:承上启下。)

(三)、第三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变色玻璃特点:反射阳光,改变颜色。作用:调节室内光线。)

思考:第三自然段用 “还有一种‘变化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这句话开头有什么好处?(好处:直接引入、清楚明白。)

(四)、第四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吸热玻璃特点:使房间冬暖夏凉。作用:阻挡强光和冷气。)

思考:开头:“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啊!”有什么作用?
(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五0、第五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吸音玻璃 特点:消除噪音。作用:闹市临街建筑物采用,减少噪音。)
思考:段落开头“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有什么好处?(好处:引人注意。)(六).思考:第六段主要讲的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主要说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及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这段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
巩固1~5段的内容,填表:
新型玻璃名称 特点 作用

四、拓展延伸
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假如没有灰尘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对比写法作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一、 初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
模(mú )样 尘埃(āi ) 直径(jìng ) 干涸(hé)散(sǎn) 射
朝(zhāo)晖 削(xuē) 弱可恶(wù)恶(è)劣(liè)
二、 理清课文思路,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填表)
灰尘虽然令人讨厌,但人类却离不开它
小小的灰尘主要来自
灰尘能
灰尘能
灰尘能
灰尘能
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灰尘的有关知识及其作用。)
三、深入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1、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特点 作用 说明方法
1
2
3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1、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用一段话说明。

㈣ 语文教学怎样进行素质教育

特别容易,多看经典书背古诗词,多体验文字文学的美感,也可以模仿写诗词。提高真正的汉语水平为目标就可以。总觉得大陆教育下来汉语水平也竟然不如台湾甚至香港。

㈤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把情感教学渗透进去

情感是人与人、人与事物间关系的反映。新课标给了语文更高的评价,语文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一种人生态和精神价值的体现,小学语文作为个体情感启蒙和对事物认识的基础,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有很大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渗透就变得更加重要。语文老师要以活跃的精神,专注的态度、丰富的想象,熟练的讲课技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感情,在语文的帮助下,让小学生进入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
1.为小学生创造积极的语文学习氛围
1.1深掘教材新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是充满情感和艺术的一门学科,因为,语文内容丰富,教材插图感染力强、语言优美;题材形式多样,如童话、寓言、散文等,它们都是以情感染人、以理育人,易于导入感情教学。
例如在教三年级语文《画杨桃》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讲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然后从一幅杨桃画为点,让学生猜测画的像什么?有的学生说像五角星,有的学生说像杨桃,有的说像海星……然后让学生上台画杨桃。课堂气氛活跃,孩子的活跃思绪一下子被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被点燃,为文章学习中难点的讲解铺好了阶梯。语文老师此时进入正题,开始讲解杨桃的特点,然后与同学们的画的各种各样的杨桃进行比对,找出每幅画的特色,学生的情感旋律被拨动。孩子们为得到鼓励和表扬会主动读书、寻求答案,文章难点的突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1.2结合多媒体,创造语文学习的意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内心感情,如对某事的渴望、激情等,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如在学习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文中生动描绘的自然风光很容易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由于大多学生没有去小兴安岭游玩、加之情感体验不丰富,对文中描述的景物没有直观的印象。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小兴安岭的优美风光,把对小兴安岭静止的文字描述变成生动的画面,皑皑的雪原、矗立的雪峰、茂密的原始森林、可爱的小动物,一切栩栩如生,再配上文章朗诵,一定会营造出奇特的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在欣赏小兴安岭的自然美景中得到美化和升华。
2.在语文课堂中,持续保持心理优势
2.1注意心理沟通,融合师生情意
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与交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的。实现沟通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教师用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获得感性认知;三是组织课堂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2教师心理健康,教学技巧熟练
教师不仅能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还应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一个好的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停顿,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会把学生引进知识的道路,启迪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自身精神不佳,这种负面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管自己有多大的烦恼,心情有多坏,都尽量不表现出来,以情激情,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
2.3通过换位思考,掌握学习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小学生,教师也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使教为学服务,能够形成师生间心理上的相互信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绪和情感的外在原因。如上一节体育课活动量大,学生下节课往往精神不振,天气干燥闷热,会使课堂气氛沉闷,都需要教师体谅,做到不批评、不大动干戈发脾气;二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知识基础的掌握程度,从实际出发。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循循诱导,耐心辅导,而不是用一句“这么容易还不会”敷衍了事,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主动接近他们,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组织人际合作,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参加学习活动,使其置身于众多的同学与教师的集体环境中,课堂则是主要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必然会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集中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某一个问题,并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习惯。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是思维最活跃、情绪最高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课堂氛围最和谐的时刻。如在讲授《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张老师买了一套新房,可她碰到了难题,装修房子只差玻璃了,你能帮帮张老师吗?学生的情绪空前地高涨,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甚至自由找合作伙伴讨论,一个个装修方案拿出来了,不仅把课本中提到的新型玻璃用上了,而且还把自己知道的,想发明的新型玻璃帮老师装上了……这样的学习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4.课堂总结:强化积极的心理定势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的重要环节。
4.1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活动
创设扣人心弦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产生浓厚的运用兴趣,促进“尾声中掀起高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2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节课刚结束,学生的思维和非智力因素正处在最佳状态。结合学生心理,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如在教学《军神》结束后,问:哪位同学能以“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开头,帮助老师小结这节课的内容。帮老师小结,这句话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我懂得了…”开头,学生易想易说,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有的说,我明白了刘伯承是神军,是真正的男子汉;有的说,我领悟刘伯承将军在动手术时,他坚强地承受住了痛苦,真了不起……这样,既达到了课堂总结的目的,又保证了课尾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持久与稳定。
4.3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以在课堂总结之后,常给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探新情趣,另一方面作为联系课堂内外,课与课之间的纽带,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结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情感的渗透至关重要,小学生的情感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知都处于启蒙的阶段,作为教师不应当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应当以课本为中心,联系生活,创造些引导性的话题,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在想些什么,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乐观的面对生活。

㈥ 科普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课标》中对说明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反复阅读这句话,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觉自己在教学中的确注意了向学生渗透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用词准确、层次清晰等特点,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概括、想象等能力,但教学后总感觉还是有些牵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强。带着自己的疑惑,我找来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一篇说明文《新型玻璃》的教学实录及张庆老师对这一课教学的评介,读后受益颇深。
读,仍是说明文教学的“主旋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认为朗读是小说、诗歌、散文的事,于是就导致分析讲解偏多,甚至省略了“读”这一环节,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几乎全都占用了。读了于老师的教学实录和张庆老师的点评,感觉自己走入了误区。于是又重新阅读了几篇被选入小学课本的科普类说明文,发现很多抽象的科学知识作者都是通过常见的举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形象说明等形象化的写法把要说明的事物、道理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只要让学生老老实实去读书,理解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只需在难点上加以点拨即可。于永正老师说的好,“说明,说明,本来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只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就行了,有多少东西好分析的?”他在《新型玻璃》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给了我们成功的启示——自始至终抓住读书训练不放,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教师在“助”上下工夫,以“讲”助“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读、精读阶段,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接着带着问题默读一遍,指名分节读中纠正了难读的字音,结合情境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掌握了边读边画边思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领会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的用法时,于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先将这些词语划下来,并读读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体会一下意思。这样,学生在读中充分感知,学生默而识之。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在积累运用阶段,于老师又精心设计了“新型玻璃自述”的练习,
把全班同学分成五个组,每组练习写一种新型玻璃,要求把各自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在这一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范文中的语言也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读中理解了内容,感知了语言,创造性的复述中内化了文本的语言,说明方法、构段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回想自己教学中对说明方法的教学,很多次都是刻意告诉,这样强加于他们的关于“举数字、打比方”等抽象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应让学生感性地“悟”得,怎样悟呢?通过读、比较、品析,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巧妙地习得、活用说明方法。
趣,说明文教学高效的“催化剂”
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课堂上,怎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说明文类文章的乐趣,使他们真正喜欢说明类文章呢?我觉得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才会有别样的生趣。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就处处充满了情趣。下面是于老师教学《新型玻璃》的两个片段:
导入时以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教师巡视指导。)
积累运用阶段精心设计活动激趣: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了。)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
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
于老师的练习设计颇具匠心,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利用课文中的材料进行了习作训练。采取的“自述”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吕淑湘先生说的好:“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是的,只要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说明文教学同样散发着活力。

㈦ 学习了《新型玻璃》一课,你还想发明什么玻璃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小偷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猫”,每到夜晚人们已进入梦乡,“猫”儿们就开始“工作”了,一会儿就爬进您的窗户,翻出保险柜钥匙,偷出现金远走高飞。我想,您发现时一定会头痛不已吧!快快安上我们这种新型的“防盗发光玻璃”吧!它可是一个棒极了的“保安”哦!白天它吸收阳光,晚上它便会亮起灯来,这灯上还有影子,影子是按照您定的时间变化的,一会儿唱歌,一会儿看书……你想让它亮多久它就亮多久。而且这样的玻璃只会外面亮,里面却根本看不见,所以一点也不会影响您的睡眠。那些小偷在窗外看见了,一定会想:这家主人还没睡呀,还是赶快走吧!怎么样,防盗发光玻璃很棒吧!
“嗡……嗡……嗡……”讨厌的蚊子在炎炎夏日又开始逞凶了。这个“吸血鬼”在空中飞不飞去,所到之人都留下了大大的包。点蚊香?不能保证效果;电蚊拍?不能一网“扫”尽。嘿嘿!这时就该想到“蜘蛛网玻璃”大哥啦!你可别小看这种玻璃,它不但拥有蜘蛛网一样的粘力,而且还有强大的吸引力。当然,这种功能专对付蚊子。蚊子好比孙悟空,玻璃呢?就是如来佛祖的手掌。孙悟空再厉害,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吧!更厉害的是,就算蚊子不靠近,这种玻璃也会把它“揽入怀里”,然后再“处理”掉——丢进一个特制的垃圾桶里。所以,有了“蜘蛛网玻璃”,人类再也不用担心被蚊子咬了。
在一个夜晚,街道上所有的灯都忽然熄灭了,三书小区内一片漆黑。原来,一个盗贼盗走了电缆,导致三书小区忽然停电。然而,凄冷的夜晚,工作人员早已入睡,连电话线也给盗贼剪断,这可怎么办呢?这时,三书小区的居民们突然发现一所房子又灯火通明了!你也许不会相信,那户人家停电的不是机器,而是窗户上那被人们所忽视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内有隐形智能转化器。它可以用外面的灰尘来发电,也可以用废物发电。它还能将能源储蓄起来,当能源急缺时,再将储蓄的能源释放出来。这种玻璃叫“环保能源转换玻璃”,一些重要基地、经常停电的地区都可以采用它。现在,你总不会忽略它了吧?
天亮了,你拉开窗帘,只见一个人被活活地贴在窗子上,经过审问,得知他是想破窗而入的小偷。可他为什么会粘在玻璃上呢?哈哈,你们不知道吧,这块玻璃可不一般哟!它就是我设计的“泡泡糖隐形玻璃”,它的功能主要用来防盗,是一位“隐身人”。人从外面看不见这块玻璃,而在里面却能看见。这样,小偷就不会知道这块玻璃,就会自作聪明,一头栽进去。更神奇的是,它拥有泡泡糖的粘性,只要一粘上去,你就休想逃走,十个人也拉不下来。
“嘀嘀……”“哈哈,又让我给逮着了!”你瞧,一位先生在自家门口捉住了那个企图撬开门,盗窃屋内贵重物品的强盗。也许你会问:这位先生是警察吗?NO!不是的!这位先生只是人普通的科学研究者,真正的警察就是他家的“门前玻璃”。“门前玻璃”是一种新型玻璃,只要把它装在自家门前,它就可以24小时守护主人的财产。这种玻璃不仅可以帮助主人防盗,还可以自动识别主人呢!在它的右上角,有一个细小的摄像头,可以永久记住主人的模样,识别主人。如有外人进入,它会先通报主人,如果主人同意了,那么它就会让外人进去;如果主人不同意,那么它会把外人关在里面,并同时开始报警。如果晚上主人要睡觉了,那么它就会自动开启深夜防盗功能,整夜帮主人防盗。

㈧ 学习了《新型玻璃》一课,还想发明什么玻璃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 新型玻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梅州市梅县丽群小学:宋青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1、一个多音字:夹。2、三个重点词:特殊(用找近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安然无恙(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藕断丝连(用实物演示的方法理解)。3、两个用关联词说句子:掌握课后的两个关联词的句子:尽管……还是……(转折关系);如果……就……(假设关系)(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它们各说一句话.)
    (二)能力目标:1、学习用关键词语慨括玻璃的特点和用途。2、学习文章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习提炼出学习方法,再迁移到二到五自然段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现代科技的进步,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和用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教学难点: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用简洁的语言慨括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课前准备:在黑板上画好表格,学生每人也要准备一份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读题: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3课《新型玻璃》,这是一篇……说明文。
    2、写题读题:接下来,请孩子们拿起笔,在作业本上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写字指导:在写字前,宋老师要检查大家的握笔姿势是否做对了……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好笔,手离笔尖一寸,掌心是空的,尽量用腕力写字,这样手指才是灵活的。胸离桌一拳,腰要挺直,眼离作业本一尺……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开始吧。)请大家把题目读一遍。(朗读指导:响亮地读、快速地读)
    2、了解题眼:如果让你们从课题中找一个关键字,那这个字是……(新)对啦,像这样能点出题目的重点,表达题目的意义的关键语词就叫做……(题眼)
    二、整体感知,明确任务
    1、那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回答宋老师的一个问题:课文围绕题眼“新”字介绍了玻璃的哪些方面呢?(如答不出来及时指导:老师给你一个小提示:你能不能在课后作业题目二中找关键词回答。)教师适时在表格(先在黑板上画好表格)中板书:名称、特点、用途。
    2、这是一篇说明文,我们不但要知道各种玻璃的名称、特点和用途,还要关注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把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写出来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先进入课文第一自然段吧,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
    1. 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玻璃名称、特点和用途。
    师:默读是四年级同学的一项基本功,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还要养成边读边想边动笔的好习惯。宋老师要大家动笔干什么呢:第一,用圆圈圈出玻璃的名称。第二,用直线划出写玻璃特点的句子。第三,用波浪线划出写玻璃用途的句子,还要想一想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它们。
    2、汇报
    (1)学习玻璃的名称:(引导学生从名称、特点和用途)板书玻璃名称。讲“夹”的读音:这个夹字是多音字,当这个字表示两层的衣物的时候是读第二声的,如:夹衣……(夹袄,夹被)
    (2)学习玻璃的特点:
    ①指名回答:那么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是什么,谁找到了?引导学生找相关的句子和关键词(课件出示):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人划破玻璃,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
    ②这里有几句话,你能在第二句话中找出四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吗,板书:
    自动报警。
    ③指导朗读:多么特殊神奇的玻璃啊,让我们通过读来感受一下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生读,师评:是一篇说明文,不要求大家读得多么有感情,但是要读得正确、流利,把重点词读得重一点。再指一名学生读,齐读。
    (3)学习玻璃的用途:
    ①这种能自动警的玻璃会用在什么地方呢?指名回答: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课件出示)
    ②你能从中找出两个字来概括它的用途,板书:防盗。
    ③这个句子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举例子,这个自然段哪里还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呢?……文章开头。这句话除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还连续用了三个可以,一个也可以,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④分男女生读。
    (4)总结: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你知道这个自然段讲什么了吗?(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个自然段的。生说,师总结,然后用课件出示方法:
    A、默读课文,用圆圈圈出玻璃的名称,用横线划出玻璃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玻璃的用途,并分别找出关键词概括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B、想一想这个自然段作者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把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写出来的。
    四、学习二到五自然段。
    1、过渡:孩子们,接下来请你们运用我们刚才学到的学习方法学习二到五自然段,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2、学生默读自学,教师巡回辅导。
    3、点拨,完成板书,品词品句。
    4、根据学生喜欢的玻璃进行二到五自然段的随机学习(请喜欢的同学上台来讲,并板书,教师适当补充其它的字词训练):
    第二自然段训练点:
    ①玻璃名称:指名回答并板书。孩子们,请大家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上一自然段的夹丝网防盗玻璃是用来防盗的,这个自然段的夹丝玻璃虽然都有共同的四个字,却不是用来防盗的,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过渡句)它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承上启下)
    ②写特点的句子: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坚硬、安全)这句话中有两个四字好词,你发现了没有?理解重点词:安然无恙(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说,师总结: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藕断丝连(用实物演示的方法理解:生说,师演示,总结: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③用途的句子: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高层建筑使用)
    ④这个自然段的大意:这个自然段讲……
    ⑤要是我们学校、家里也采用这种玻璃,那么即使它掉下来不小心踩上去也不会割破脚了,是吗?请喜欢夹丝玻璃的孩子站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训练点:
    ①玻璃名称,板书:变色玻璃。体会过渡句,过渡的词(还有):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
    ②写特点的句子: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反射太阳光——特点隐含在过渡句里面)体会说明方法:作比较(室内跟室外比较)
    ③写作用的句子: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调节光线)
    ④这个自然段的大意。
    ⑤请找到这个自然段的孩子站起来读。
    第四自然段训练点:
    ①名称:吸热玻璃
    ②特点:吸热(意思隐含在名称里面)
    ③用途: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使房间冬暖夏凉——关键词隐含在第一句里面)找出这句话中的两对反义词:炎热——严寒;凉爽——温暖,体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④这个自然段的大意。
    ⑤请大家齐读一遍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训练点:
    ① 玻璃名称。
    ② 特点:“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消除噪音)
    ②用途: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临街的窗子上使用)理解关联词“如果……就……”的假设关系,进行说话的训练,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学习第一二句话:从第一句话中感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从第二句话中理解关联词“尽管……还是……”的转折关系,并进行说话的训练。
    ④这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5、小结:课文一到五段介绍了五种玻璃的名称、特点和用途。从中你学到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还有吗?作者新型玻璃分成五类来写,这种说明方法又叫做什么呀?(分类别)

  2. 在适当波长光的辐照下改变其颜色,而移去光源时则恢复其原来颜色的玻璃。又称光致变色玻璃或光色玻璃。变色玻璃是在玻璃原料中加入光色材料制成。此材料具有两种不同的分子或电子结构状态,在可见光区有两种不同的吸收系数,在光的作用下,可从一种结构转变到另一种结构,导致颜色的可逆变化,常见的含卤化银变色玻璃,是在钠铝硼酸盐玻璃中加入少量卤化银(AgX)作感光剂,再加入微量铜、镉离子作增感剂,熔制成玻璃后,经适当温度热处理,使卤化银聚成微粒状而制得。当它受紫外线或可见光短波照射时,银离子还原为银原子,若干银原子聚集成胶体而使玻璃显色;光照停止后,在热辐射或长波光(红光或红外)照射下,银原子变成银离子而退色。卤化银变色玻璃的特点是不容易疲劳,经历30万次以上明暗变化后,依然不失效,是制作变色眼镜常用的材料。变色玻璃还可用于信息存储与显示、图像转换、光强控制和调节等方面。

  3. 我想发明的一种 新型玻璃
    灰尘是一个难以制服的敌人,刚刚清洁完毕,它就又来光临.我希望有一种吸尘的软型玻璃,能把灰尘吸在玻璃上,平均每天吸附住相当于您一年没扫的灰尘,但又很方便清理.只要把玻璃拿下,浸在水里,它就象抹布一样软.轻轻地一冲洗,立刻干干净净.然后装回去,它就又开始了它的吸尘工作,这种玻璃适合装在爱干净的人家里或不太有时间打扫的上班族家里,绝对管用.
    还有一种是夹层玻璃.夹层玻璃是由两片或多片玻璃片组成,层数有2、3、5、7层的,最多可达9层.它具有耐热、耐久、耐湿等性能,还具有安全性,一般用于天窗、橱窗,商店、银行的玻璃窗就是这种玻璃.
    如果家里芬芳扑鼻,绿色满屋,你一定会很高兴.我想发明一种花草鱼虫玻璃.它的上面有植物种子,夹层里有小鱼,春天玻璃长出花草,夏天长树木,秋天长果实,冬天长雪花,让空气的质量提高95%.还能切换成小鱼的天地,把植物缩回去,夹层里就有小鱼,也可以养鱼.花草树木还能引来蝴蝶、蜻蜓,让您的房间时时美丽.
    “太阳能玻璃”.这种玻璃白天可以吸收太阳光.在它的左下部分别有红、黄、绿,三个按纽.按一下红色按纽,它就会吸收太阳光;按一下黄色按纽,它就会变亮起来,照亮整个屋子;按一下绿色按纽,它就会发给电视、电脑等电器.
    2.我发明的新型玻璃
    玻璃是家家都需要的.但是,现在的玻璃却有许许多多的隐患,比如:它又薄又脆,有时连声波也会震碎,破碎后因伤人,四季只有透明的颜色,太单调……..我要发明一种新型玻璃,以便清除隐患.我在窗户上做了一下修改:
    我发明的新型玻璃里面有微型芯片,窗户上有许多细小的透气孔,我用CDM和YOUNGE材料制成的,怎么样?很特殊吧?下面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最近发明的新型玻璃吧!
    大家肯定会想,装芯片有什么用途啊?装上芯片是为了让窗户在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半透明的漂亮的图像,使人心情舒畅,有益身心:春天,玻璃上会出现春意盎然的景象,柳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夏天,一派炎热的气派出现在玻璃上,太阳快发"高烧"了,一个小孩子在街道上一边走,一边吃雪糕…….秋天,上面会显现出大丰收的景象,麦秆黄了,稻田也黄了,红柿子挂在树上,显得亮极了…….冬天,会出现一片欢快的情景,一群小孩子堆雪人,一群小孩子打雪仗.大家会想,这整天开着太费电.我在上面安装的是微型的二极发光管,并在上面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透气孔顾名思义,就是通风换气的小眼儿.可我做的新型玻璃上面的透气孔,不仅有透风换气的功能,还有别的功能,比如:夏天会喷出凉气,冬天会喷出热气,平时还会喷出等离子净化空气,制氧等功能.
    在材料上也是与众不同,我在上面加了CDM和YOUNGE材料.所谓CDM材料,就是我最新研究出来的化学材料,使玻璃坚硬无比;所谓YOUNGE材料,就是超级软化剂.这两种材料合起来具有防弹、不易破碎、坚硬无比.既使破碎,YOUNGE也会把玻璃软化的,就不会划破手啦!
    (我们今天也要写诶

㈨ 2020云南特岗考试中教学设计要写多少字

教学设计怎么写?
(1)导入环节(新课导入)
1.切入点+导入方法+语言组织(导入的具体语言)
2.注意:相关性、简洁性、过渡性、抓住新旧联系、制造悬念、创造情景、提出任务(阅读和问题)
3.常用方法:
1)多媒体方式(音频和视频)
2)复习导入(生字词、作者、诗歌)
3)情景模拟导入(狼)
4)谈话导入(名人名言—主题相挂钩)
5)游戏(蝙蝠与雷达)、故事(鱼游到纸上)、谜语(落花生、新型玻璃)
6)生活实例(自己的花而是让别人看的)
7)课题导入(忘却的纪念)
4.参考示例:
1)过课题导入的方式进行导入。
(板书书写标题)同学们看到这个标题想到了什么?(同学们自主发言举手回答)今天,让我们去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2)过复习导入。
过回忆之前学过的带春的诗句引入本课。(诗句1、2就可以)
(2)整体感知(选择两个即可)
1.生字词(必有得,读写两个过程)
2.读文章(文章顺序、故事情节概括)
3.基调(散文和诗歌的语言、情感)
4.文学常识知识
(3)深入研读:贯穿中心主旨,问题设置尤为关键(一定是抓住一条线索,为要这个线索进行提问,提问的问题具有层次性)
1.于教学展开,思维拓展,加深理解。
2.寻找角度(一个线索),设置主问题,建构思维框架(问题的层次性)。
3.从内容、目的、思路、手法、语言、效果等方面设计。
4.适用于文学性较强的文章。
5.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和情感体验的角度设计问题。
6.注意事项:问题的有效性;问题不在多;具有启发性
7.深入研读的基本模式
师:教师的任务布置+抛出一个问题或多个问题(不超过两个)
生:学生学习的方式或者是回答问题+老师明确的答案
8.深入研读模式的基本参考
同学们什么任务,回答什么问题?(学生怎么学,或者教师巡视)
明确:什么答案。(点名回答、讨论、自主发言)
9.深入研读的问题模式:一般是四到五个(只抓一条线)
1)圈点勾画出(注重分析的人、事、景)的句子,然后同学分享
2)刻画人物的手法、景分析如何写景色(明确一到两个句子)
3)可以重复上面的第二点(手法等方面)
4)概括人物的品质、景色就多次读
5)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情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