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创造史
Ⅰ 同济大学有100年的历史么
有了呢~ 刚刚完成校庆 包括主席在内很多领导人都送了祝福呢~
她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交流,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1995年实现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被国务院领导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同济模式"。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是首批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被列入国家财政立项资助的"211工程"和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地方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Ⅱ 同济科技的历史沿革
1993年~1999年 1993年同济大学的11个企业组建成上海同济科技实业总公司,并改制成为股份公司。 1993年4月17日经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注册登记。
1993年9月24日,上海市证管办发文通知上海同济科技实业总公司改制获准。
1993年11月28日举行了第一次股东大会暨创立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举了正、副董事长,聘任了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济师。
1994年3月11日,1170万股社会流通股挂牌上市。编号600846,简称“同济科技”。
1995年公司第一次配股。
1997年公司继1995年配股后又一次配股,两次共募集资金10961.79万元。
1999年底,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13个,分支机构3个,控股子公司8个,参股公司10个。公司员工总人数达660人,公司的总股本扩大到15269.61万元。
2000年~2006年 2001年9月14日经国家财政部批准,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持有公司的国家股22,486,742股无偿转拨给同济大学。 2003年初,同济建设总公司由全资企业改制为上海同济建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7000万元;随后上海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所、上海同济房产开发经营公司、上海同济室内设计工程公司、上海同济大学爆破工程与技术公司、上海同济大学专家服务中心等全资企业相继改制为有限公司。
2003年11月同济科技大厦建成,成为同济大学科技园国康基地的重点项目,也是打造知识杨浦的重要基地,使公司第一次拥有了产权办公楼宇,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标志。
2004年公司在管理年中,进一步加强了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力度,为适应以直接经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投资管理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调整了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了对财务风险控制。
2006年3月1日公司召开股权分置改革相关股东会议,会议以现场投票、网络投票与董事会征集投票相结合的表决方式审议了公司股权分置方案,并以参会股东 98.9368% 的赞成比率高票获得通过。根据股改方案,流通股股东每10股可获得3股。
Ⅲ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历史沿革
1945年同济大学正式设立法学院。1946年从四川返沪后,上海第一个文学院在同济大学创办。先扩理学院为文理学院,增设哲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三系。1948年文理分院,文学院增设历史学系。至此,同济大学确立了自己以理、工、文、法、医、五大学院而著名的综合性大学的完整框架,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人文社科学者,如中文系主任郭绍虞,哲学系主任熊伟,德文系主任陈铨,历史学主任吴萍,法律系主任吴歧等,另外如章士钊、郑寿麟、杨一之、陈康、冯契、冯至、廖馥香等著名教授都曾在同济任教。1949年8月,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随后被并入复旦大学,为复旦大学文科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同济大学实施恢复对德交往和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战略,曾考虑重建哲学、医学系,因当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而未果,但重建同济文科和医科一直是海内外同济人的一个夙愿。1986年,学校成立社会科学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分出法律、文化艺术、经贸等系。1993年1月,正式恢复文法学院建制,下辖社会科学、法律、文化艺术、外语、德语等系以及德国问题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此后随着文科系所的逐渐增多,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相继独立,1998年夏天,文法学院正式以院为实体办学。
2003年4月起,为加快学校文科发展,贯彻落实学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理念,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文法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实施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研究型学院的转变,对学院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通过整合学校的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学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撤消了曾经为重建同济大学文科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社会科学系,组建为哲学与社会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系,加上原有的法律学和中国语言文学(文化艺术)2个系,形成了以5个系为基础的学院框架。
2005年,在国家第十批博士点申报中,文法学院获得了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标志着同济大学在文法建设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形势下,2006年7月,学校决定正式结束文法学院的建制,按不同的学科领域,重新组建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
Ⅳ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发展简史
1951年
·为承担同济大学基建任务成立设计处。
1953年
·为适应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基本建设急剧增加的需要,成立“同济大学建筑工程设计处”,翟立林任处长,下设四个设计室,由华东文委下达设计任务。 1958年
·在大跃进形势鼓舞下,上海需要兴建大量工业建筑及文教建筑,在建委的直接领导下,于1958年3月1日在129礼堂召开了“同济大学土木建筑设计院”成立大会,吴景祥任院长,下设八个设计室。
·1960年
·改设设计院院务委员会,王达时任院务委员会主任。
·1961年
·吴景祥任设计院院长。
1964年
冯纪忠任设计院院长。
·1965年7月29日
·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及上海市委、市文化局有关领导在上海锦江俱乐部接见院“上海3000人歌剧院”项目设计组人员,听取吴景祥院长的汇报并过问了设计方案。歌剧院设计小组被授予“上海市文教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66年
·文革开始后,设计院和教学单位一样处于停顿状态,不久被解散。
1969年
·同济大学部分师生组成“五·七”公社设计组,并配合三线建设赴安徽贵池进行现场设计。
1971年10月
·设计组撤离贵池回上海。
1974年
·参加金山石化总厂现场设计。 1979年
·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直属学校领导,吴景祥任院长,下设三个设计室。
1981年
·王吉螽任院长,下设二个设计室。
1983年7月
·设计院迁入现址。 ·1984年5月,黄鼎业任设计院院长。
·1984年,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关于《勘察设计单位试行技术经济责任制的通知》精神,设计院与学校拟定了试行技术经济责任制的实施细则,学校不再拨给设计院事业费,设计院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并向学校上缴利润。
·1984年,经民主推举产生室主任,并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形成三个综合设计室。
·1985年,成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和厦门分院。
·1985年9月,黄鼎业调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兼设计院院长,刘佐鸿任设计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1987年底,设计院成立TQC领导小组,在全院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1989年,刘佐鸿任设计院院长。
·1990年9月,黄鼎业副校长兼任设计院院长,姚大镒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
·1990年10月,成立桥梁、道路、勘察、地下、环境五个专业设计室。
·1990年11月,通过国家教委所属设计院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组织的TQC达标验收。
·1992年5月,深圳分院实行独立核算。
·1993年1月,高晖鸣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
·1993年6月,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张纪衡兼任设计院院长,高晖鸣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
·1993年底,设计院归入同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1995年8月,高晖鸣任设计院院长。
·1997年2月,设计院由三个综合设计室改为建筑、结构、设备三个专业设计室。 ·1998年10月,丁洁民任设计院院长。聘请原纽约规划局回国的郑翊担任院长助理
·1999年4月,设计院成立ISO9001贯标工作领导小组。
·2000年1月,设计院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2000年,丁洁民被评为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院院长。
·2000年底,深圳分院改制为“深圳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并成为独立法人。
·2001年3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合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1年,通过股份转换,设计院直属同济大学领导,同济大学持有设计院70%股份,同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设计院30%股份。
·2011年底,设计院新原巴士一汽大楼竣工启用。
·2011年底,为适应市场需求,由专业设计室调整为综合设计所。
·2006年10月,设计院共有职工933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12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46人。聘请原纽约规划局回国的 郑翊 担任院长助理,实行集团化运作。
·2008年11月6日,同济大学举行建筑设计院建院50周年庆典,在设计院成立当年主持设计的著名建筑——同济大学大礼堂举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揭幕成立。
Ⅳ 同济大学有多久历史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学校由德国人于1907年创办,在1950年之前一直采用德语教学。同济大学是民国时期最早建立的一批大学,也是中国近代历史较早的真正意义的综合大学。同济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并称上海“四大名校”。 至今已走过108个年头。
Ⅵ 同济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同济”二字最早源于德国籍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于1900年在上海创办的“同版济医院”权(该“同济医院”不同于前文所述的同济医院),1907年又在“同济医院”的基础上创办了“上海德文医学堂”,并先后3次更名,分别是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1927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1950年至1951年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同济医院整体迁往湖北省武汉市,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随后于1955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武汉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后,成立同济医学院并设附属同济医院。
Ⅶ 同济大学文远楼为什么写进世界建筑史
文远楼是来同济最具历史源意义与深远影响的建筑之一。虽然外表朴实无华,但这座建筑已经近花甲年岁,却又是中国现代建筑上的一座丰碑。文远楼总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属于混凝土框架结构,这在50年代的中国可谓稀有。建筑属包豪斯风格,平面布局自由流畅、功能分布于流线安排合理、立面设计简洁有力,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建筑 在中国的第一栋”,是“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的一座精神财富”。 走进文远楼,无论是进厅、房间、楼梯还是细部设计,都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它不仅娴熟而恰当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从建筑理念到空间、功能的布局、处理,以至构件、细部的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文远楼在设计时很注重结构和材料的节省,巧妙运用了工程学和力学原理。”
Ⅷ 同济大学各校区的历史
不知LZ是哪个专业的,嘉定那边主要是工程类专业(土木除外),其他的我专也不是很清楚,帮你属搜了些资料,有空可以看看
http://tieba..com/f?kz=81177429
http://ke..com/view/2912.htm#3
Ⅸ 同济大学有没有历史系
这位同学您好!非常感谢您对同济大学的支持,不过同济大学目前暂时还没有历史学专回业。唯一与答历史学相关的 只有2008年新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17名:数据来源于2013年教育部发布排名)考试难度 一般 2012年报录比大约为 80:13 如果你想考同济的历史学只有这个专业相近。或者,很遗憾,您只能另择他校了。希望能帮到您!
Ⅹ 同济的历史背景有多久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