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文学家
⑴ 2.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哪年为界,分前后两期3.在“孤岛”杂文创作中,谁是最能学的鲁迅风致的作家
1925年
唐弢
⑵ 结合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的创作,简述创造社“为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要有哪些主要表现。
互动网络:
创造社在前期被认为是尊重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注重自我表现的文学团体。内前期作容家们的创作侧重主观内心世界的刻画,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他们的文学主张、创作以及所介绍的外国作品形成了浪漫主义和唯美蚂举嫌主义的倾向。强调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前期创造社文艺思想的核心。创造社的这种艺术倾向,在打破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旧传统方面,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郭沫若的诗作、郁达夫的小说,以及创造社其他成员的创作,思想内容上大都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所介绍和翻译的欧洲18世纪启蒙主义、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主革命的要求相一致。虽然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有的作者也感染了欧洲“世纪末”文学种种现代流派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倾向,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答悄起了巨闷手大的促进作用。
⑶ 创造社“自叙传”的抒情小说,代表作家是谁
创造社档亏旅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派,被看作是浪漫主义的追随者,其中影响最行凳大的是郁达夫,其代表作《沉沦》空拍
⑷ 1921年,与成仿吾、田汉、郁达夫、张资平等组织文学社团"创造社",提倡个性主义的创作的作家是( )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陪雀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信乱派成立滑贺。是郭沫若
⑸ 创造社作家的抒情风格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创造社作家的抒情风格的形成,与他们心中的燃亮毕郁积无处排解有关,他们大多生活在国外,虽然无法反映中国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却可以抒写一个弱小民族键轮在异国他邦的屈辱和长期郁积在自己心中的愤懑,或通过想象中的主人公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皮芹理想,形成了抒情小说的基本特点。
⑹ “左翼作家联盟”的历史
1928至1937这十年间,表面上是国民政府大成功。但1927年的中国国民党清党,使共产党作家从此努力在文学方面夺取领导地位。
1930年3月2日下午2时左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虹口窦乐安路201弄1号中华艺术大学举行。冯乃超、华汉、郁达夫、田汉、沈端先、潘汉年、周全平、洪灵菲、钱杏邨、鲁迅、蒋光慈、柔石、林伯渠等50余人与会。
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提出“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战士”作为战略任务。”阳翰笙代表党组织发表总结性讲话:“国民党反动派正加紧白色恐怖和反革命围剿,镇压革命力量。
我们要加强队伍的团结……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工农正源中去,到劳动人民中去。这也是中央和省委的意图……帮助党在那里做好宣传工作,还要增加对工人的了解。”
成立大会专门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以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和阐释,并且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
1932年,为反击“文化围剿”,阳翰笙与田汉等“文总”各团体负责人共同筹划,抽调金山、赵丹等“剧协”成员,聂耳、吕骥、贺绿汀等音乐人开辟电影战线,拍摄进步电影,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心。
阳翰笙代表“文总”党团组织着力培养聂耳、王莹、陈波儿等青年艺术工作者入党,成为进步电影骨干。左翼电影战线逐步控制了明星、联华、艺华、电通、天一等电影公司。
1935年2月,上海文委领导成员遭到大逮捕,2月19日晨,阳翰笙在南京的家里被国民党抓捕,同田汉等一起被投入南京老虎桥监狱。只有周扬和夏衍幸免。左联与文委失去了与中共中央的联系。
1935年11月,《密勒氏评论报》记者史沫特莱接到了左联驻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萧三的信,在内山书店将这封信转交给鲁迅;鲁迅将信通过左联行政书记胡风、左联组织部长及党团成员王尧山,辗转交给当时左联的党团书记周扬。
1935年12月17日,长征后的中共中央在陕北举行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春,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莫斯科的中共中央代表王明、康生通过萧三指示解散左联;鲁迅和茅盾曾对左联的解散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对资产阶级的示弱和溃散,并由此加大了对左联实际掌控人、左联中共书记周扬的不满,
由此引发了“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其实是“鲁迅派系”借机以更“左”的面目、表示对周扬在左联内架空鲁迅“主帅”地位的不满)。
1936年4月,日本改造社社长山本在上海采访鲁迅,问及左联情况时,鲁迅说:“我本来也是左联的一员,但是这个团体的下落我现在也不知道了。”这次采访内容随后在《改造》期刊公开发表。
鲁迅颂启拒绝加入1936年6月7日成立的中国文艺家协会,另外发表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鲁迅写信称“好在现在旧团体已不存在,新的呢,我没有加入,不野清如再会因我而引起一点纠纷。我希望这已是我最后的一封信,旧公事全都从此结束了。”
(6)创造社文学家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此一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左联是1930年10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的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文总”)的团体成员,先后参加“文总”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社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剧盟”)、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记联”)以及中国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教联”)、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美联”)、音乐小组、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及中共电影小组)、中国普罗世界语者同盟(世界语小组)等8个团体。阳翰笙任“文总”党团书记。
⑺ 你认为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风格主要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其各自代表作家的创作实践加以说明
很明显的,文研会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
创造社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具体实践,你找两篇小说加以对比不就行了。比如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和《沉沦》。
《潘先生在难中》的内容特点
《潘先生在难猛铅芹中》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发生于江浙的军阀战争为背景,通过让里县一位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带领全激宏家逃难到上海,而自己又因教育局长的通知只身返回县城,以及他在战后欢迎得胜的军阀这三个主要情节 ,塑造了潘先生这个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军阀混战中,他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带全家逃到了上海,为自己“从毁灭和危难当中”捡回了四条性命和一个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县里后,先是为自己决定回来而不会被开除而庆幸,接着又为自己的家产忧虑和操劳,最后,在炮声中带着细软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了。如果说从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叶绍钧小说的特长,那么,从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来看,写灰色人生就是叶绍钧小说的特色了。这类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阶层很广,但更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
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胆怯而乐观,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带着明显的“奴性”特征。他既对统治阶级不满,又心甘情愿为他们效劳;既对军阀的罪恶有亲身的感受,又故作潇洒地为他们歌功颂德。畏畏缩缩、庸庸碌碌,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没有社会意识,没有男儿血性。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据了他的全部心灵,自私猥琐,庸俗低级,随遇而安。这类灰色人物在旧社会各界的雇员阶层中,常能见到。
《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
(1)叶绍钧初期的小说较为散文化,后来情节 性有所增强,有的重故事,有的通过情节 片断,着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难中》在结构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断,顺序连接,简明朴素,情节 生动而细节 精彩,既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紧密而不拘谨。
(2)叶绍钧在写作中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他尽量让事实说话,用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难中》第一段“逃难”中的精采描写,约十个细节 便从多侧面把潘先生的心灵勾勒出来了。
(3)叶绍钧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朴实的,同时又是非常严谨的,描情叙事都凭那平正、明净、清爽、流畅的文字。与他冷静客观枝毕的创作态度相一致,他在讽刺之中也不露声色,几乎全不用夸张,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那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说又是蕴藉而含蓄的。叶绍钧的小说是文学研究会中最能体现该会主张的现实主义方法的,也是鲁迅之后最具现实主义特色的,所以,在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中,他是最为重要的作家。
《沉沦》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1)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作家的情绪流。他的小说同郭沫若的诗一样,是生的颤动、灵的叫喊。这种情绪流的小说,结构单纯、松散,带有散文的特点,故事的进展不是依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情节 的内在冲突,而是随着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2)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不大重视人物塑造,不求细节 的真实刻绘。自叙小说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作家自我表现的工具,而寄托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这样的现实主义成分较明显的作品,其主人公虽是劳动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内在情绪的外化表现。
(3)郁达夫抒情小说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都以抒情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着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感情的宣泄。
⑻ 医生成为作家的吧那个人是谁
鲁迅和郭沫若
毋庸置疑,鲁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两颗最耀眼的巨星,可是做文学家并不是他们的初衷,年轻时他们都是学医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相信读过他的散文名作《藤野先生》的读者都很熟悉了。鲁迅留学日本,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期间,一次上课看幻灯片时,看到了令他为之震惊、羞愧的场面:一些中国人麻木地欣赏着同胞被杀。这件事强烈地刺激了他:做一名作家用枣伍念文章唤醒精神麻木的国人,远远胜过做一名医生医治好国人的生理疾病。于是他毅然做出了这个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大抉择。
就是这张日军屠杀中国人、而附近却有许多中国人麻木围观的图片,促使鲁迅弃医从文,走上救国救民的文学道路
郭沫若1913年底远赴东橘败瀛日本留学,在报国济民的思想影响下,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医科,1918年8月升人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并于1923 年3月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在留学日本的10年间,他虽然学习了大量近代医学科学知识,但由于孩提时代就有的兴趣爱好和所受教育、所读书籍的影响,也由于青年时期患肠伤寒而造成两耳重听所带来的生理上的限制,更由于“五四”运动给整个中华民族所带来的觉醒,他决心弃医从文,想通过“搞文学”以“鼓动起热情来改革社会”(《<郭沫若选集>自序》)。于是积极联络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激情创作了《凤凰涅》等诗篇,并最终成为了继鲁迅以后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
我们相信,以他们二人的智商和毅力,如果不中途改行的话,一定也会在医学领域取得骄人的成就。而他们的“弃医从文”,虽然使医学界少了两位医术高超的医学家,却让文学界多了两位成就卓著的文学家,成就了现代文坛的两面旗帜,这可以说是医学界的小损,文学界的大幸。
冰心
现代著名女作家,她原是医科预备班的学生,后因身体不好,老师劝她改行,她弃医从文后,为现当代文坛留下了《给小读者》《小桔灯》等诸篇写满爱心的美文。
毕淑敏
当代走红的女作家,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凳困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处女作中篇小说《昆仑殇》即获得“第四届昆仑文学奖”。此后又陆续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处方》,散文集《素面朝天》《保持惊奇》等,成为了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
余华
当代著名青年作家,以前曾是个牙医。提到他转行的经历,还有一段小故事。据他自己回忆说,当时做牙医的时候,整天与别人的牙齿打交道,觉得人的口腔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他在工作的时候经常看到外面街上有一个人显得很悠闲,好像没事一样,就很羡慕这种生活。于是他走出门外,询问那个人是干什么的,那个人回答说他在文化馆工作。余华就问他怎样才能到文化馆去工作,那个人说,要么你会画画,要么你会写文章。余华回到家中,思前想后,觉得自己学画是肯定来不及了,学写作倒还有一线希望。自此以后,他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生涯。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活着》,被文学界有人推测为在本世纪极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
冯唐
人民文学奖获得者,现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然而他为人所熟知的身份却是作家。他利用闲暇写了多个长篇小说和散文集,轻松拿下人民文学奖,更被女读者索要其优良精子。2010年他和他出版的《冯唐文集》被认为完全是牛人一个,牛书一本。说起医学,冯唐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学了8年医术,正经科班念到临床医学博士,从DNA、RNA到细胞到组织到大体解剖,从生理到病理到药理,从中医科到内科到神经科到精神科到妇产科。
阿瑟·柯南道尔
英国杰出的侦探小说家。他毕业于爱丁堡医科大学,行医10余年后,于1891年弃医从文,专门从事侦探小说写作。他所塑造的福尔摩斯已成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年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曾入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就读,后定居伦敦。由于并不热衷医务,使他有许多空闲时间从事福尔摩斯探案的书写工作。第一篇成名作品《血字的研究》于1886年完成。1890年在《四签名》出版后,他放弃了医务专心写作。柯南·道尔一生多彩多姿且曲折离奇。他是个历史学家、捕鲸者、运动员、战地通讯记者及唯心论者。他曾亲自参与两件审判不公的案子,并运用他的侦探技巧证实那罪犯其实是清白的。1902年,柯南道尔因在布尔战争中于南非野战医院的优异表现荣封爵士,逝于1930年。
济慈
英国大诗人,出生于伦敦,他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自幼喜爱文学的他,由于家境贫寒,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1816年,他认识了雪莱等著名诗人,并深受他们的影响。当年11月,他弃医从文,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并最终成为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虽然他年仅25岁就离开了人世,可是他留给我们的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却一直誉满世界文坛,被认为是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的佳作,他因而也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代表。
迈克尔·克莱顿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和影视导演、制片人,作品多为动作类型,科技成份浓厚,作品中大量的引用医学科技新知,充分反应出他的医学训练与科学背景。他的书已被译成36种语言,畅销书几乎本本被好莱坞搬上银幕,在全世界拥有亿万忠实读者和影迷。被冠以“科技惊悚小说之父”的称号。
曾在哈佛大学文学系就读,后转读考古人类学系。人类学系专业毕业后,一年半之后又开始攻读医学,1969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与多数转行后再进行创作的作家不同,迈克尔·克莱顿在弃医前就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而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功,也是他决定从文的主要原因。他是美国唯一一个同时畅销书、电影、电视剧三个领域取得凡成就的人。1992年的《人物》杂志将他评为全球50位最高雅人士之一。
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诚如曹文轩在《樱桃园的凋零》中说得那样:“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契诃夫的医生,才会有这样一个叫契诃夫的作家。”医生职业不仅没有妨碍他醉心与文学艺术,反而成全了作家契诃夫。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渡边淳一
日本小说家,被誉为日本情爱大师,为当今日本文坛的文学大家。1958年从札幌医科大学毕业,长达10年从医经历让他熟悉了爱的力量:“面对一个将死的病人,最好让他的爱人在身边,紧握他的双手,只有爱可以战胜对死亡的恐惊。”渡边淳一从1956年便加入了同仁杂志“库力玛”,时常发表作品。1965年描述脑部手术的第一人称心理分析小说《死化妆》获新潮同仁杂志奖,评选委员是同乡老前辈伊藤整。1970年,渡边淳一所在大学的附属医院正在进行日本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当时渡边淳一怀疑被摘除心脏的那位患者并没有真正的脑死亡,因此就对当时所在的医院进行了批评。后果可想而知,只有35岁的渡边淳一无法继续在医院工作下去了。渡边淳一说:“我至今给数不清的人亲自动刀,看见血,找神经,触及骨,而且看见死。对于人体,起初的三年只是恐怖和惊异,接着的三年有梦想,再三年就只有那种顺从绝望。而到了现在,终于开始觉得自然科学实际上是和浪漫毗邻而居的。”自此,他索性辞职来到东京,开始了专业小说创作的生涯。
⑼ 创造社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⑽ 赵树理同时期的作家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卜凳团。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粗并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郭沫若(1892――1978) 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897年春入家塾“绥山山馆”,8岁时塾师教读唐诗和司空图《诗品》,后来他关于诗的见解大体还受着《诗品》的影响。9岁左右开始学作对句及五言、七言试帖诗,喜欢李白、柳宗元,而不喜欢杜甫,更有点痛恨韩退之。刚满13周岁,即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寄读。把《史记》读了一遍,“很喜欢太史公的笔调”。1907年秋升入嘉定府中学,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是“所嗜好”的一种读物,对其“后来文学倾向上有决定的影响”。此间,“喜欢读的书是《庄子》、《楚辞》、《文选》、《史记》、严几道译的《天演论》、《群学肆言》”,并“特别喜欢《庄子》”。1910年2月,投考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三年级插班学习。民国元年(1912), 经考成都高等学校理科、报考天津陆军军医学校,最终在长兄的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14年1月中旬抵达东京,经过半年的努力,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型橘预备班医科,成为中国的官费留学生。到1915年7月,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第三部医科,与在第二部工科的成仿吾相识。冈山第六高等学校的德语课,由于教员以文学士居多,把他决心抛弃的文艺倾向又挑拨煽动了起来,而且使旧文艺和新文艺深深地结合了。因为德语课而喜欢歌德,进一步熟悉斯宾诺莎,由当时日本的“太戈尔”热而喜欢太戈尔,便和哲学上的泛神论(Pantheism)思想接近。泛神论思想不仅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和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认识,还表现在他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论述中。1918年8月,免试升入在福冈的九州帝国医科大学。1919年9月发表新诗。在福冈4年半的学医生活,基本上被其诗歌创作、文学活动所取代,完完全全“凫进文艺的新潮”,走上“弃医从文”之路。与田汉、宗白华通信讨论诗歌创作、人生道路,与郁达夫、成仿吾方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往返于日本、上海之间,出版白话诗歌集《女神》,翻译出版《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太戈尔、海涅、惠特曼、雪莱等人的诗文,发表诗剧、历史剧作。坚持到1923年3月,在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获医学士学位。当时有人高薪聘其为医生,但却被拒绝。4月,携眷回国,到达上海。1926年3月郭沫若自上海赴广州,应聘为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即文科学院长)。6月,投笔从戎,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宣传科长(上校军衔)。7月出征,8月,晋升为政治部副主任(中将军衔)。1927年3月,蒋介石秘密委任其为“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则决定脱离蒋介石,写成《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发表。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郭沫若遭蒋介石政府通缉,再次东渡日本。此一去,海外十年,郭沫若一连写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卜辞通纂》、《古代铭刻汇考》、《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殷契粹编》等重要学术论著,奠定了他在甲骨文、青铜器研究领域的崇高学术地位。学术界以“四堂”----罗雪堂(振玉)、王观堂(国维)、郭鼎堂(沫若)、董彦堂(作宾)并称。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南京政府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郭沫若即“别妇抛雏”秘密回国。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0月下旬,撤离武汉,辗转长沙、桂林,于年底到达重庆。1940年9月,三厅被撤销。10月,重新组建文化工作委员会,继续担任主任之职,并请回三厅原班人马。此间,郭沫若一方面写下大量政论性的文章,另方面又在学术研究上写出《屈原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甲申三百年祭》、《历史人物》,在文艺创作上推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1949年--1959年,连选连任世界保卫和平理事会副主席(主席为约里奥·居里)。在50-70年代的20余年间,发表了学术论著《奴隶制时代》、《管子集校》、《替曹操翻案》、《李白与杜甫》和一些文物考古论文,以及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讨论《再生缘》及其作者的一系列论文等,并主编了《甲骨文合集》、《中国史稿》等。
、《终身大事》胡适 中国第一部刊载在正式刊物的话剧创作
2、《尝试集》 胡适 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1920年3月) [《女神》(1921年)
3、《朋友》 胡适 中国现代第一首新诗
4、《卖萝卜的人》 刘半农 中国现代第一首无韵诗
5、《窗纸》 刘半农 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
6、《鸟》 陈衡哲 中国现代最早的女性作家的新诗
7、《冲积期化石》 张资吾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部长篇小说
8、《稻草人》 叶圣陶 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集
9、《沉沦》 郁达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1921年) [《呐喊》(1923年)]
10、《漂流三部曲》 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三部曲。
11、《子夜》 茅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12、《倪焕之》 叶圣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