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谈谈美的创造

谈谈美的创造

发布时间: 2020-11-25 10:25:07

A. “人人都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这样的世界才是赏心悦目的人类家园”。这句话怎么理解

 个性发展是来人类幸福的源要素之一。每个人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开放出自己的奇花异卉,每个人也欣赏其他一切人的美,人人都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这样的世界才是赏心悦目的人类家园。相反的情形是,人们追随舆论和时尚,互相模仿,面目雷同,世界成为插满假花的墓地。

B. 请谈谈立足于人生的维度与创造的维度来求解美的本质的做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不可行。

美是一种形式化的存在,而非本质性的存在,

而人生的维度与创造的维度都是现实的,是社会性的,是事务性的,是具体的,

这和美的本质并不相关,也不相连,

C. 美学与艺术美的创造关系是怎样

美学普遍存在与社会活动中的任何一个职业岗位,比如画家、舞蹈家、酿酒师、服装师、厨师等等,人人都需要美学,至不过艺术家范围内的美学更具艺术修养性与美学理论性。既然人人都需要美学,自然审美活动是生活中的普遍行为。审美活动是以美的规律进行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都是美学范围内的活动。审美就是对美的赏析,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选择或评价一件事物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而把生活美转化成艺术美是艺术家的主观行为,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讲,美的现象之全部吸引人的力量在于它的神秘,而现象的本质却在它的各元素的必然结合中扬弃。因此熟悉美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促使艺术家自觉地进行艺术创作,且在创作中使天才与修养结合起来。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美的充分体现”,是高级意识形态的美。艺术想像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内容,艺术想像具有艺术创造性、想像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艺术创作体现出真、善、美的统一,黑格尔认为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在于艺术家认识到真实,并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中去,为人们观赏并打动人们的感情。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就是善,美是艺术体现的基本特征,只有真、善、美的统一艺术家才能具备相应的鉴赏能力。真、善、美的统一性与辩证性是美学的两个重要的特性。艺术家在体验生活并表现生活中,必然有艺术家独特的感受与发现,并借助于原有的感受创作出个性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美术风格,之所以能够产生象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乔尔乔内等等代表人物,是由于奇迹般的艺术繁荣促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艺术普遍爱好并蕴藏着众多杰出的艺术人才。

D. 如何理解美的自由创造性

自由的创作性就说明对于你的创作,他没有任何的干扰,完全凭个人发展

E. 艺术美的创造对艺术家提出了哪些要求

艺术美的创造过程。

艺术美也就是艺术作品的美。因而艺术美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从人类审美活动的角度来看,所谓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实质上就是审美主体使自身本质力量逐步显现为作品艺术形象的过程。具体说,也就是艺术家使其在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感受、审美意向、物态化的过程。现就创作的几个主要环节作如下说:

1、审美感受的产生。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以艺术家对客观生活的审美感受为基础、为起点。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的初级阶段,没有审美感受就不可能形成审美意识,也就无法进入创作过程。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审美的孕育就在于个别与普遍的综合,或表象与观念的统一。这一工作在艺术创作中通常称之为“艺术构思”。艺术家从事艺术、从事艺术美的创造,都必须以其内心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冲动为契机,而这种欲望和冲动则是由艺术家一定的审美感受所激发的。《乐记》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器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泳。”他还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阴晴寒暑,四时代续,还是社会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人事变迁,都是感荡心灵,激发起诗人的创作冲动,也就是悲陈诗,何以其义;悲长歌,何以呈激情。前面我们所引的郑板桥画竹论便形象地描述了艺术家由一定审美感受的触发而产生的创作过程和状态。关于审美感受的产生,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把握:

第一层,审美感受一般离不开对感性对象的直接反映,而且总是同客观事物的表象相联系的。因而,人们常常把它称为审美直觉和艺术直觉。当然,这种直觉实际上已渗透了艺术家的自觉理性,是一种包括感觉、知觉、情感、理解、想象等因素在内的复杂心理过程,只是还没有上升到通常所说的理性认识。苏珊朗格在谈到对事物的直接把握时曾举过这样的例子,大部分人通过直觉就能够觉察到自己左右手间的相似,而必须首先通过思维去找出这一只手与那一只手间的—一相似,我们只要对照看上一眼,就能直接猜测出幕履内部的空间形状,而无须先将它解剖开来,然后再加以仔细研究。他这里所说的就是对对象的一种直觉把握。这种直觉把握不同于科学的理性认识,它不需要对手的特征作科学的抽象来对它们作把握点或通过对幕履的解剖,科学的计算出它的内部结构。但在这种直觉的把握中,却既包含了理解与想象的因素,否则就不可能觉察到双手的相似,也不可能猜测到幕履的空间形状。我们所说的觉察、猜测就带有理解、想象的性质。在艺术和艺术美的创造中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第二层,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感受是对感性对象的一种包含有理解的直觉把握。郑板桥在另一处论“画竹”,一反苏轼“胸有成竹”之说,首倡“胸无成竹”之精论。说他画竹时,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而成局,寄神理俱足也。这似乎是一种不经过头脑思维的无意识的涂抹,实际上是对竹子作长期观察体验后的一种直觉把握。所谓“胸无成竹”,实际上并不是胸中无竹子的意象,而只是说在作画时这种意象自然而然的流于笔端,好像作者并没意识到它的存在似的。绘画能达到随手写去,自而成局、神理俱备的境界,离开了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这个审美感受的体验的审美产生过程,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

第三层,审美感受不仅寓有理性的因素,而且还寓有情感的因素。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感觉,就在于其表象运动和情感活动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家在感知客观世界中的某一具体事物时,一方面在大脑中产生对该事物的表象,另一方面由于对该事物与自身的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关系而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这种情况构成了审美感受中表象、情感、理解的三者的综合运动与融合。利夫.托尔斯泰谈到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时举了这样一个简明的例子,比方说,一个遇见狼受过惊吓的男孩,把遇狼的事叙述出来,他为了使他人在他心理所体验过的这种感情,于是描写他自己在遇见狼之前的情况所处的环境的清明,他那愉快的心情,然后描写狼的形象、动作,他和狼的距离等等。所有这一切,如果男孩子叙述时再度体验过他所体验的一切,这就是艺术。托尔斯泰用这个例子说明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很显然,在这个审美感受过程的阶段,表象也就是狼的形态、动作以及周围的环境等等。理解就是自己与狼之间的意识,情感也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恐怖,这些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三者互相交织、融合,共同构成审美感受的内容。

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它总是由具体物象所引起的,所以偏重于对具体对象的感性直观,带有分散性、个体性的特点。在审美感受中虽然包含有理解、想象的成分,但这种理解仅仅局限于主客体间的有限范围,想象也难以逾越有限的时空。因而它只是属于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初级形态。这种初级形态的审美意识,还不能直接转化为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它是艺术家信息库中的宝贵库存,是构成未来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因此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总是以满腔热情投入生活,去观察、体验、感受各种各样的生活情态,乃至具体生动的细节,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信息库存。以上讲的是艺术创作的第一个环节,审美感受的产生。

2、审美意象的蕴育。艺术家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由此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但是不存在艺术家信息库的分散、零碎的表象材料,只有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孕育成完美的审美意象,才有可能物化为美的艺术形象。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识高级的形态。所谓意象,顾名思义是意与象的统一。具体说是指事物的外在表象与内在意义的统一。事物的表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的意义是普遍的、概念的东西。意象的孕育就在于实现个别与普遍的综合,或表象与概念的统一。这一工作,在艺术创作中通常称为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乃至整个创作过程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巴尔札克在谈到意大利画家高雷奇奥创作的圣母像时说,这个艺术家远在他创作圣母像之前,早就在欣赏这个思索非凡的形象幸福中陶醉了。他又说:一个诗人一个画家或是一个雕刻家,能使他的作品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是因为他的创作构思和创作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这就告诉我们,艺术家在把他所构思的艺术形象提到画幅之前,这个形象实际在他的心灵中已成熟了,以后的事只是把这活的生命体交给观赏者而已。这充分说明了艺术构思的重要性。

艺术构思的任务就是把艺术家在审美感受阶段所获得的丰富表象材料综合、加工改造成蕴含有一定生活意义的审美意象。正因为艺术构思的过程,遵循着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人们一般把艺术构思阶段这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思维活动称为“形象思维”。因而艺术构思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形象思维只存在于艺术构思阶段,而只是说在这个阶段中,形象思维显得特别活跃,其作用也尤为明显。在艺术构思阶段,艺术家赖以孕育审美意象的形象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自觉的表象运动和想象活动。

F. 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

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有:
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G. 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

“劳动创造了美”,美学界从这句话引出了南辕北辙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有的美学家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是马克思对美的定义,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都是劳动创造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在“劳动创造了美”与“美是劳动创造的”中间划了等号。而以蔡仪为代表的美学学派则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虽然是马克思说过的,但这句话并不是谈美的根源,更不是给美下定义。那一种见解更符合马克思说这句话的原意?

这句话源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全文如下: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的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从全文看,这段话是对国民经济学派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本质异化的批判。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列举了大量事实,雄辩地说明在异化劳动下,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直接关系的颠倒。因此,这里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并不是对美的问题发表意见,更不是对美的定义。如果说这段话同美学有什么关系,那么,也可以说是涉及到与美的创造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创造美,二是说明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也可能进行美的创造,但这种美的创造的成果却与劳动者完全脱节。因而劳动者虽然创造了美,但所获得的却是美的反面,即丑。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被异化的极不公平的现实,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人性被严重异化。如果这种理想是符合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的含义,那么,蔡仪先生的论述显然是符合原义的了。

再从语义逻辑看,“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叙述性语言,其所指与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劳动创造的”这句话,则是定义性语言,只有所指而没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后者则是全部。二者之间,无论从语义的质与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那么,美是否可以被创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美是事物一种属性,并不防碍同时也承认美是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的。事实上,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半坡遗址出土的约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约十多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用砾石、蚌壳和兽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来极其简单、粗糙的装饰品以及骨针、石斧等工具便是证明。

H. :如何理解美术实质上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

简单的理解美术与美,美一种意境,是一种修养,是人的认知;术是技术、技巧。美术就是表达一切美好事物以及愿望的技巧。而美术与美从来是不从分开的,人们出现,到认知到自己有美好的愿望,美是一直存在的,从而人们开始表达自己美的愿望。而表达
美术,美的\艺术
简单的理解美术与美,美一种意境,是一种修养,是人的认知;术是技术、技巧。美术就是表达一切美好事物以及愿望的技巧。而美术与美从来是不从分开的,人们出现,到认知到自己有美好的愿望,美是一直存在的,从而人们开始表达自己美的愿望。而表达

I. 科技创造美的作文

有一个记者问建筑工地上的三个工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我在砌砖。”第二个说:“我在赚钱。”第三个回答:“我在建造一座美丽的房子。”若干年后,那记者发现,前两个仍然当建筑工人,第三个则成了小有名气的建筑师。

很多时候,我们心中有什么,决定了我们能够做出什么。如果我们心中有美的天使,我们便很可能创造出美,那么,如何雕琢出美的天使呢?

首先要爱美。艺术家爱美,但即使我们不是艺术家,也照爱不误。假如我们是科学家,我们可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坚持追求真与美的统一。爱因斯坦就爱美,他对一个科学理论最严厉的批评就是:“噢,它看上去多么丑!”假如我们是哲学家,我们可以坚持善与美的统一。罗素就爱美,尤其是美女美酒。周国平也爱美,他坚持写“哲理美文”,而不是枯槁的大块头。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们仍然可以爱美,譬如说化化妆。

接着,要知美。美难以定义,但我们要能够敏锐的捕捉住它。美,可以是或狂野或细腻的笔触,可以是或华美或深邃的文字,可以是或激昂或忧伤的音符。“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至此,我们已经心中有数,可以用美了。在美的指导下,我们一步步雕琢出美的天使。当然,我们并非都是熟练的雕刻师,但是不要害怕,我们心中的那把刻刀会越用越娴熟。那即是说,即使我们不幸长得很丑,又五音不全,又色盲,智商也不高,我们仍然要坚持雕刻,因为,心中的天使已经有了展翅的欲望,它不允许我们停下。也许有朝一日,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大功告成了,我们已经能够在美之天使指导下,去欣赏美,去创造美。

有一个美丽的神话,说的是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人,倾心倾力雕琢一尊少女的雕像。雕刻过程中,他灌注了无穷的爱意,同时又小心翼翼,最后大功告成时,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尊雕像。这一切感动了神,于是神赋予她生命。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是不是倍感鼓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心中雕琢一个天使吧,一个关于美的天使。也许有朝一日,我们会发现它展翅高飞了。现在,你是不是已经感觉到了,心中的天使正蠢蠢欲动?

J. 如何培养孩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设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幼儿教育的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其中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着自身独特的作用。在幼儿期,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很多种,如音乐、舞蹈、美术、手工制作、书法、影视作品等,其特征也各不相同。教师应通过艺术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体验审美愉悦,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发现和感受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下面我谈谈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观赏自然美:培养幼儿发现的能力。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观察力、注意力、抽象想象思维能力正在初步发展。而对美丽奇妙的世界,该如何引导幼儿去发现美,为表现美、创造美积累经验呢? 1、倾听自然美 幼儿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丰富的事物和现象给了他们形成美感的源泉,教师应利用周围的环境,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感受和欣赏美的事物,一起倾听自然中各种好听的声音,如鸟叫声、虫鸣声流水声等,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音色、强弱、快慢等,想象声音像什么,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带领幼儿领略自然美。 2、欣赏节日艺术美 一年中有很多的节日,节日里都会有各种庆祝的活动。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六一节等,在这些节日来临之际,可组织幼儿观赏这些文艺节目,让幼儿感受节日特有的艺术美。 二、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 。俄国儿童文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幼儿美的感受力不但需要从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欣赏活动中获得,同时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促进其感受美的能力的提高。 1、教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引导幼儿从作品旋律的节奏,强弱,快慢和情绪、乐段的变化去感受音乐的特点,甚至是讨论作品的背景和意境等,如在学习音乐欣赏课《奇妙的大森林》时,在乐曲中高音区跳跃的旋律表现出了小松鼠的欢快,低音区缓慢的旋律则代表了大象的稳重。在欣赏体验中,孩子们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2、为幼儿提供适宜的音乐作品 。由于幼儿期孩子感受力的有限,还不能感知音乐中细微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音乐作品,最好是选择一些简单,情绪情感鲜明的乐曲(如摇篮曲、进行曲、舞曲)等,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三、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表现力。从《纲要》的精神中可以看出,培养幼儿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提倡幼儿的参与性,充分挖掘其表现形像的潜力。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幼儿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幼儿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1、歌唱活动 :唱歌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孩子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启发幼儿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做到真确的呼吸,准确的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等等,孩子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幼儿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含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幼儿对理解歌词的兴趣,引导他们将自己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如在音乐活动《小树叶》中,因为歌曲有两段,而两段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要求小朋友唱歌的情绪是不同的,开始小朋友们总是把握不了歌曲的感情,唱起来没有表情,声音不好听。对此,我把歌曲用一个孩子离开妈妈的故事讲解给小朋友听。我说,第一段是树叶宝宝要离开自己的妈妈,心里又难过又害怕,因此唱的时候声音要低沉,缓慢些。脸上的表情是难过害怕的。第二段,小树叶是坚强勇敢的,它告诉妈妈明年春天又会回到妈妈的怀抱,应该用欢快明亮的声音来唱。脸上的表情是开心的。在经过这样的理解与练习后,幼儿的歌声中充满了感情,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2、乐器教学 :乐器教学最大的价值在于增强了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当某件乐器第一次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幼儿总按捺不住想玩弄乐器以发出声音,这时,我会先告诉幼儿怎么正确地拿放乐器,怎么样让乐器发出好听的声音达到正确演奏,老师说什么,孩子做什么,给幼儿画一个框。虽然活动是井井有序,可是幼儿的学习是被动的,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想到这里我又利用平时户外活动剩余的时间带领幼儿去音乐大教室感受乐器,在这里也让他们'乱一乱',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以保护幼儿对新玩意儿产生的好奇。 3、律动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律动培养与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能力,而不在于律动的动作本身,它是一种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的审美体验活动。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孩子学”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幼儿的手脚和大脑。我在音乐活动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幼儿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每次的音乐活动最后我都会让全班孩子起立自己找一个空地,尽情的跳舞,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 四、提供创造机会与空间,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但是当前的一些社会环境和不良教育方式却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我认为创造力培养的过程就是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自由自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各种音乐所表达的形象、意义、最终用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声音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同时进行即兴创造和创作实践活动,创造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新的音乐过程。 1、利用多种途径提供艺术创造的机会和空间。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录音机、电视等)播放音乐、表演等,鼓励幼儿模仿表现,不过多限制幼儿,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参与的条件和机会。甚至是有意组织、邀请和鼓励幼儿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唱歌、律动、舞蹈和表演等集体音乐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艺术活动中培养美的经验,并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2、鼓励支持幼儿对声音的探索,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即兴性。工具、材料还有自然界都能发出声音,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聆听、探索和想象。如引导幼儿聆听和分辨用不同物品、打击乐器或敲击方法发出的声音的不同,用不同的物品、打击乐器模拟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特点的声响,用嗓音和身体动作发出不同的声响和节奏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重视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的即兴表演,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创造活动,感受创造乐趣。 3、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节奏感。节奏是学习音乐最基础的部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