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故事
1. 适合小朋友看的关于四大发明的小故事
最早的“指南针”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利用磁铁造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状和现在的指南针完全不同。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勺子的形状制成的,很象我们现在用的汤匙。
司南是怎样制成的呢?古书上缺少详细的记载,又没有实物留下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它的准确形状。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司南大约是把整块的天然磁铁,轻轻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状,并且把它的S极琢磨成长柄,使重心落在圆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后,还得做一个光滑的底盘。使用的时候,先把底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盘的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它转动。等到司南停下来,它的长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则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盘是用青铜做的,有的是个涂漆的木盘,青铜和漆器都比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较小,司南转动起来很灵活。这种底盘内圆外方,四周还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线和文字。现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这样的铜盘和涂漆的木盘;还有东汉时候的一幅石刻,刻着一个小勺子放在一个小方台上,有人认为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战国时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带上司南。
司南必须放在光滑的底盘上旋转,底盘还必须放平,否则就会影响它指南的作用,甚至会使它从底盘上滑下来。因此,人们发明司南以后,又继续不断地研究改进指南的工具。
2. 中国四大发明的其中一个故事间单写一写
指南针
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利用磁铁造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状和现在的指南针完全不同。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勺子的形状制成的,很象我们现在用的汤匙。
司南是怎样制成的呢?古书上缺少详细的记载,又没有实物留下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它的准确形状。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司南大约是把整块的天然磁铁,轻轻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状,并且把它的S极琢磨成长柄,使重心落在圆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后,还得做一个光滑的底盘。使用的时候,先把底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盘的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它转动。等到司南停下来,它的长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则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盘是用青铜做的,有的是个涂漆的木盘,青铜和漆器都比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较小,司南转动起来很灵活。这种底盘内圆外方,四周还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线和文字。现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这样的铜盘和涂漆的木盘;还有东汉时候的一幅石刻,刻着一个小勺子放在一个小方台上,有人认为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战国时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带上司南。
司南必须放在光滑的底盘上旋转,底盘还必须放平,否则就会影响它指南的作用,甚至会使它从底盘上滑下来。因此,人们发明司南以后,又继续不断地研
究改进指南的工具。
3. 四大发明的来历
纸是很普通的东西,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读书、写信、绘画、记笔记、写文章,那一件也离不开纸。
有了纸,人类的各种知识才能保存下来,才能传播开去。有了纸,人类的文化科学事业才能迅速地向前发展。可以这样说纸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我国在解放后后开办了很多造纸厂,用机器大量制造各种各样的纸张,供我们使用。在许多少年朋友看来,纸好象没有什么希奇。
可是你知道吗,人类的文化史,有漫长的一个时期不是写在纸上,因为那时候人们不会造纸。造纸的方法是我们祖先经过长期的努几花了无数的心血才发明出来的。
纸的发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龙骨”的故事
在纸产生以前,人类早就会写字了。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我国的文字起源于六千年前。
在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有个半坡村。六千年前,有一个原始氏族公社在这里生活。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半坡村氏挨公社的遗址,挖出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那些陶器上,除了刻有花纹,还刻着简单的符号。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些符号具有文字的性质,可以说是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
可见在纸发明以前, 我国的文字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到了青铜时代,我们的祖先还把文字铸在或者刻在青铜器上,有些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一直保存到现在,上面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
除了青铜器,我们的祖先还把文字写在什么上面呢?这里,我们先讲一个“龙骨”的故事。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有一个人叫王懿荣,喜欢收集和研究古代的文物。有一天,他生了病,医生给他开了一张药方,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所谓龙骨,实际是古代动物的骨骼或者骨骼化石。药买了回来,王懿荣打开一看,发现有的“龙骨”上刻着很多古代的文字,他感到非常奇怪。就花工夫搜集这刻有古代文字的“龙骨”。后来又有一些学者对这些”龙骨”发生了兴趣,他们经过搜集研究,方才知道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龙骨”是一种珍贵的古代文物——殷商时代留下来的甲骨,离开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了。
这片“龙骨”,实际上是刻着卜辞的龟甲
甲骨是什么东西呢?
甲骨就是乌龟的腹甲;骨就是兽骨,主要是牛的胛骨。甲骨上刻的是当时的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刻在申村上面,所以称做甲骨文。
这些带字甲骨,最初是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安阳是殷商后期的京城。当地的农民在地里挖到了这些东西,就当做“龙骨”,卖给了药店。这就是“龙骨”的来历。
最初出土的甲骨并不很多,后来考古学家确定它是研究殷商历史的珍贵资料,就在安阳等地大规模发掘。几十年来,刻有文字的甲骨,已经发现约十余万片。
那么,当时的人为什么要把文字刻在甲骨上呢?
原来殷商王朝很迷信,出征啦,打猎啦,放牧啦,甚至有什么疾病灾害啦,都要“占卜”一下,予测自己的运气好不好。甲骨就是是他们占卜的用具。占卜的时候,他们先用铜钻在甲骨的一面钻一个孔,再用火烧灼钻孔的以方。甲骨经火一烧灼,另外一面就出现了纵横的裂纹,他们就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凶。占卜以后,他们常常就把结果刻在这块甲骨上。
当时,占卜的事情实在大多了,因此,甲骨文字记录的范围非常广泛,反映了殷王的活动和殷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不但殷代有甲骨文,殷以后的西周也有甲骨文。一九七七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又挖出了一万五千多片西周早期占卜用的甲骨。
殷商时代和西周甲骨的出土,使我们获得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量历史资料。这种甲骨就是我们祖先最早用来“写”字的一种“纸”。
印刷术有多么重要,你也许没有想过吧?
我们每天上学,书包里都要带几本书,这些书是印刷出来的。我们每天还要看报纸,这些报纸也是印刷出来的。如果没有印刷术,这些书籍、报纸都要靠人们用手抄,那我们大家一天到晚都得忙着抄书抄报,就够麻烦的了!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报纸根本谈不上,书籍也只能靠抄写来流传。前面说到的居延出土的汉简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不都是一笔一笔地写上去的吗?后来纸发明了,要想读书,还只有向人借来抄写。一部书即使字数不多,比方说,只有几万字吧,一天抄几千字,也得花费好多天;如果是几十万字的书,那就得花费很多时间了。
用手抄书,不但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抄来抄去,容易出错。所以,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传布非常缓慢,人们想得到一本书,真是非常艰难。
印刷术发明以后,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一本书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出几百本几千本来,既可以满足许多人的需要,又可以减少或避免错误。书印得多了,就容易普及,还容易易保存,不致于失传。在很早的时候,我国就发明了指南针。
指南针是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南针,是一个圆形的小罗盘,罗盘中装着一根小针。这根小针中间粗,两头尖,能够在盘中来回旋转。不管把盘子怎样转动,小针总是一头指向南方,另一头指向北方。因为指南针和罗盘结合在一起,通常把它们叫罗盘针。
指南针虽然是个小小的东西,用处却大得很。比如航海啦,航空啦,勘察啦,勘察啦,都离不开指南针。
指南针——从“吸铁石”说起
指南针是磁铁做成的。磁铁能吸铁,通常称为“吸铁石”,古代称为“慈石”因为它一碰到铁就吸住,好一个慈祥的母亲吸引自己的孩子一样。后来,人们才称它为“磁石”。
每块磁铁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一头叫S极,另一头叫N极。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块天然的大磁体,在南北两头也有不同的磁极,靠近地球北极的是S极,靠近地球南极的是N极。我们知道,同性磁极相斥,异性磁极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么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它的N极总是指向北方,S极总是指向南方。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的特性做成的,那未,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早发现磁铁和它的特性的呢?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候,我国已经用铁来制造农具了。劳动人民在寻找铁矿的时候,就发现了磁铁,并且知道它能够吸铁。
我国古书《管子》上有这样的记载:“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铜金”就是一种铁矿。《管子》这部书产生在公元前三世纪,这说明我国最迟在公元前三世纪就知道磁石能够吸铁了。
秦朝时候,还有这样有趣的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陕西咸阳造了一个很大的阿房宫,阿房宫中有一个磁石门,完全用磁铁造成。如果有谁带着铁器想去行刺,只要经过那里,磁石门就会把这个人吸住。
另外,根据古书记载,汉武帝时候,胶东有个栾大,献给汉武帝一种斗棋。这种棋子一放到棋盘上,就会互相碰击,自动斗起来。汉武帝看了非常惊奇。原来来大的棋子是用磁石做的,所以有磁性,能互相吸引碰击,只是汉武帝不懂这个道理罢了。
每逢重大的节日,我们常常放爆竹,放焰火,表示庆祝。爆竹劈劈拍拍,响个不停,焰火五色缤纷,绚烂多采,使节日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爆竹和焰火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呢?
它们就是用火药做成的。
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是我国人民。
我国发明的火药,现在叫做黑色火药,也叫做褐色火药,通常称“黑火药”或者“黑药”。黑色火药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样东西研成粉未,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做成的。硝石、硫黄和木炭的比例,一般是75:10:15。
火药这东西,有个怪脾气,就是特别爱“生气”。人们只要用火一点,它马上就燃烧起来,燃烧以后,它产生的气体突然比它原来的体积扩大上千倍,所以有强烈的爆炸能力。
火药不但可以做爆竹、焰火,还有更大的用处。我们制造枪弹和炮弹,开矿,开山,筑路,修渠等,也都要用火药。火药在我们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作用很大,是不能缺少的东西。
我国古代发明的黑色火药是一种低级炸药,它的爆炸能力和自动燃烧的速度,都远远赶不上近代的高级炸药。近代的高级炸药是用硝化纤维和硝化甘油等做的,和黑色火药并不相同,可是它们都是从我国古代的黑色火药发展来的。
这里,我们就来讲一讲我国古代发明火药的经过。
着“火”的“药”
先从火药的名字讲起吧。火药为什么叫“火药“呢?
把它同“火”联系起来,这很好懂,因为它特别容易着火,有强烈的爆炸能力。
但是,它为什么又同“药”联系在一起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先从黑色火药的三种成分——硫黄、硝石和木炭讲起。
硫黄是一种矿物。大约在西汉年间,我国湖南发现了丰富的硫黄矿。以后,在山西、河南等省,也陆续发现了硫黄矿。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硫黄的记载。
硝石也是一种矿物,出产在四川、甘肃一带。在华北各地,许多低温的地方,如墙根上,常常长着硝的细微白色结晶,叫做“墙霜”。在古代,这大概是硝石的主要来源。硝石在古代名称很多,有的人称它烟硝或火硝,因为它能发烟发火;有的人称它为苦硝,因为它有苦味;有的人称它为地霜,因为它出产在地上,颜色如霜。我国西汉时候有一部《神农本草经》,共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硝石就是其中的一种。可见硝石大约也是西汉时候发现的。
木炭是非常普通的东西,在古代,人们砍了树木,把它烧成木炭,拿来做燃料。它出现的年代,当然比硫黄和硝石早得多。
这三样东西,除了木炭,当时都是做药用的。
由于硫黄和硝石都是医病的药,又因为这两样东西和木炭台在一起会发火,因此大家就把这三样东西的混合物叫做“火药”。它的意思就是“着火的药”,或者“发火的药”。
“火药”这个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4. 四大发明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过去的光辉历史不等于现在的荣耀。5世纪后,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到了十五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得以诞生,并突飞猛进,超越中国,领先于世界。从此,中国的科学发展基本上就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发明的纸张和印刷术,传播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利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探索世界。最后,直接打到了中国。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这四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和第四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地发现了。”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5. 简述四大发明
1、基本简介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胶泥活字印刷术。
2、四大发明简介
(1)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N指北方,E指东方,W指西方,S指南方。
(2)造纸术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对纸的概念有个统一认识。什么样的物品叫“纸”。
(3)火药
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4)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1051)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的诞生。
6. 四大发明小故事
四大发明——造纸术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
在纸还未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
当时人们已开始应用小块的丝绵制成的纸,因为考古学家于1933年在新强罗布淖尔发现了一张古纸,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块薄片,四周不完整,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质甚粗糙,不匀净,纸 面尚有麻筋,盖初做纸时所做,故不精细也〃由于古汉时的纸张是由麻缕和丝绵,加上制法粗糙,所以纸张的质量不太好。而麻缕和丝绵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们用作造纸的原料,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难以得到迅速的发展,来满足文化生活上对纸张的要求。
在新的客观形势要求下,蔡伦的出现便为造纸术带来新突破,在《东汉观记》卷二上记载:”蔡伦·有才学,尽忠重慎,每次休沐,闭门以绝宾客,曝体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元兴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从以上看来,蔡伦是用树皮、破布、鱼网造纸的。
虽然在蔡伦之前也有纸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伦对新原料的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破布、破鱼网早已结束了它们本身的任务,成了废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对造纸工业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术的要求,但是由于典籍流失,实际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记载,无从考知,但大概是先张布或网撕破或剪断,然后放在水里浸渍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加以舂捣,才能做成纸浆。用树皮做纸张,困难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后部舂捣外,中间还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浆之类的促烂剂。下图是中国古代造纸工程之(抵压帘覆)及(干焙火烘)。
四大发明——火药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顾名思义就是(着火的药)。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左图为元代铜火铳。
它是硫黄,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两项在汉代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里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就是火药本身也被归入药类,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和瘟疫。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九国志?郑璠传>。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吊线点燃后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到了元代又出现铜铸火统,称为(铜将军)。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的武器,在戢争中颢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图为南未突火枪。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美法各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左图为北未火药箭。
四大发明—印刷术
印章、拓印、印染与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
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指南针
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利用磁铁造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状和现在的指南针完全不同。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勺子的形状制成的,很象我们现在用的汤匙。
司南是怎样制成的呢?古书上缺少详细的记载,又没有实物留下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它的准确形状。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司南大约是把整块的天然磁铁,轻轻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状,并且把它的S极琢磨成长柄,使重心落在圆而光滑的底部正中。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7. 中国四大发明相关的故事短的
中国是最早发现磁铁的指极性,并且利用它制成指向仪器的国家。早在二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就发明了一种称为“司南”的磁铁指南仪器。
至迟在11世纪中叶以前,指南针已经出现。1041年成书的看风水书籍《茔原总录》中,有一段关于测定方位的文字,经分析已是使用指南针,并已发现了地球的磁角。最早明确记述指南针的文献,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成书于1090年前后)。该书中写道:“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明确指出指南针是方家(风水先生)所发明的,用的是磁石磨针锋的人工磁化方法制成指南针,常微偏东则是由于地球磁偏角的作用。
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的印刷术分为雕板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类。雕板印刷术先行出现,活字印刷术是在探求改进雕板印刷术的过程中发明的。
雕板印刷术大约在7世纪上半叶的唐代初期问世。直至本世纪初期
,雕板印刷一直是中国文献和图籍的主要印刷方式。在这1000多
年的历程中,雕板印刷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雕板的材料除了
木板外,又有石板、铜板;印刷除单色外,又有彩色套印;印刷
品则从初期的单页图文、小型书籍,进而发展到大型类书的印制。
北宋庆历年间(104l-1048年),民间发明家毕升终于首创泥活字,成功地进行了活字印刷。元初,科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改进行了活字印刷术。把每行字夹住,排满后再用木屑塞紧,省去了毕升固定和取下字印之不便 。
关于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往往认为造纸术是蔡伦于105年稍前时所发明的。但近几十年来多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西汉时的麻纸,最早的是西汉初年,表明了在蔡伦之前100多年时,中国即已制造了以麻为原料的纸张,这把造纸术的发明年代大大推前。尽管蔡伦不是造纸术的最初发明者,但他开拓了造纸新原料,用树皮和废弃的麻布、鱼网造纸,并改进了造纸工艺,造出优质的适于书写的纸张(时称“蔡侯纸”),使纸张得以迅速推广,其伟大的功绩仍是值得赞颂的。
火药的发明应归功于炼丹家,它的问世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孕育过程。在古
代炼丹家的炼丹活动中,硫磺和硝是常用的药品。硫磺被视为“能化金银铜铁
奇物”,硝石被认为可“久服轻身”,它们的易燃性亦在炼制活动中被炼丹家
所认识。到了9世纪的唐代中叶时,炼丹家更发现了把硫磺、硝和炭混合在一
起加热,会发生爆燃,引起火灾,烧伤人的手面,烧毁房屋。由此.人们便把
以硫磺、硝和炭为主要成分配制而成的药物称为火药。在经过一段探索后,火
药开始被实际应用。
8. 中国四大发明的来历
造 纸 早在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蔡伦发明“蔡侯纸”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纸的雏形。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此外,新疆罗布泊和西安灞桥等地都出土过西汉的古纸。但这些纸都比较粗糙,原料是麻或丝絮。
东汉时,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开创了以树皮、破布、麻头、鱼网为原料,并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造出了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从此,纸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传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造纸的发明与传播,使文字的载体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实现,从而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 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火 药
火药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发达的冶炼技术有密切的关系,在冶炼金属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接触和熟悉了许多矿物的性能,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从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起,就有人把冶金技术运用到炼制矿物药方面,梦想能炼出长生不老的药来,也有人想从矿物中炼出金银来。虽然没有炼出长生不老的丹药或金银,但是炼丹工匠们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硝石、硫磺与含碳物质在一起加热后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一次次爆炸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配制,将会制成会爆炸的火药。
火药发明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查考,但根据资料可以推断,火药发明的时间应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前。由于这种火药的颜色是黑色的,所以叫做“黑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是“飞火”,即火箭。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军事上广泛应用火药,出现了许多火药武器,主要有火箭、火铳、突火枪、火炮等。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时,出现了利用齿轮控制的触发性地雷与线香控制的定时水雷。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时,火药传到欧洲,引起了武器制造业和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对欧洲社会经济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指南针
中国早在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时期,人们在寻找铁矿时就发现了磁铁,并知道了它们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人们开始利用磁铁制造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被制成勺状,使用时将它放置在一个光滑、水平的底盘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其转动;当它停止时,勺柄就指向南方,勺口则指向北方。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初期,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磨擦钢针,制出磁针。这种经过磁化了的钢针就被正式叫做指南针了(由于磁针轴受地球磁极的影响,而且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有个11度多的交角,磁针所指示的南北方向实际上是地球磁极的南北方向)。指南针的制做方法各种各样,有的把磁浮在水上,有的放在碗沿,有的放在指甲上,有的用线悬在空中。但较为精确的指南针,是把磁针装在刻有方位的罗盘上,所以,指南针又叫做罗盘针。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以及后来的海船上,都装有指南针。12世纪末,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