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福特创造力
❶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4个重要特征分别是什么
独创性,指创造力;
联想性,指想象能力;
求异性,指创新力;
灵活性,指变通能力。
❷ 案例:人人都有创造力 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有急待开发的创造潜力。吉尔福特说:“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
在课本的第66页至68页
❸ 求有关创造力运用的事例
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有急待开发的创造潜力。吉尔福特说:"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就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深刻地说明了创造力人人有之。科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本身就是人的大脑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人类大脑的一种自然属性,它是随着人的大脑的存在而存在,随着大脑的进化而进化,因而它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应具有的潜在能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创造力都是天赋的。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首先是因为发育中的人脑在大脑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大脑的可塑性及其变化,将导致学习、记忆、行为以及精神等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的可塑性具有终生性的特征,这使得神经系统形态与功能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力。人类对大脑的利用率,一般人仅仅为10%,即使是杰出的专家学者,也不会超过30%。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将创造力划分为普通的创造力和伟大的创造力,认为普通的创造力是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消除受挫感,为人类提供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伟大的创造力是指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创造力,能给人类创造伟大的成就和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简单的说,做饭做菜就是创造的过程。
❹ 斯腾伯格与吉尔福特认为的创造性人格要素有哪些
斯腾伯格认为的创造性人格的要素:①对含糊的容忍②愿意克服障碍③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发展④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⑤有适度的冒险精神⑥期望被人认可⑦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吉尔福特认为的创造性人格的要素:①高度的自觉与独立性②旺盛的求知欲③强烈的好奇心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⑤工作中讲求理性与严格⑥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广泛的爱好⑦幽默感,出色的文艺才能⑧意志品质出众
❺ 创造力结构是什么
。这样的模型主要有吉尔福特创造力结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和创造力投资理论,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创造力系统模型。
❻ 创造力水平分哪几个层次
实例说明无论是美国加州雇员、中国女大学生,还是英国机场的搬运工,他们都是在解决问题中将其创意付诸于实践,使得创意成真,表现出他们实实在在的创造力。历史上诸多的发明家、艺术家,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被喻为超级天才的爱迪生,纵横于发明界,他的成功其实就来自源源不断的创造力。雕塑泰斗罗丹,他的作品件件洋滋着人性的活力,充满创惫,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艺术文明的瑰宝。与其说他们是成功者,不如说是圆梦的人!圆的是他们自身那永远不可遏制的创造力之梦。
创造力的分类
1.创造力分类
我国学者罗玲玲将创造力按层次递进分为三种
潜在创造力→前创造力→现实创造力
(1)现实创造力。在有结果的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积极心理特征的总和。该结果必须是新颖的、有建设性的和有用的,它可以是一种艺术、文学或科学的形式。也可以是能够实施的技术方案、方式方法,还可以是产品、模型等具体实物。
(2)前创造力。大胆但不成熟的创造,是现实创造力的雏形和预演。经过进一步努力,具有转化成现实创造力的可能。
(3)潜在创造力。根据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特质,如动机、认知风格所具有的创造性倾向以及他的技能水平,而预侧出来的创造力。
潜在的创造力,即一种更内在的、由人格决定的创造力。具有潜在创造力的人,容易产生前创造力,也可以说前创造力是他们自然的流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专门技能和知识,潜在创造力高的人最有希望创造。一个人的潜在创造力除了依赖于先天索质,还跟后天的创造训练及实践相关。某种愈义上.对多数人而言,后天的训练是潜在创造力增强的重要途径。
三种创造力的层次递进,表现了“潜在的创造力”(对问题的敬感)向“前创造力”(提出猜想和假想)再向“现实的创造力”(脸证设想)的一个创造演化的全过程。
潜在的创造过程中不得是多少人的潜在依赖,也依赖于先天素质,所谓后天的锻炼是以层次上的递进并非是变现创造力的全部过程,创造力较强的人表现出的是出手拿高薪是不断的源源不断的成功,是充满人性力的活力,当然不断的充满激情者
美国心理学家泰勒(K.Taylor)根据产品的新颖独特性和价值大小的不同,将创造力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①表达式创造力。这种能力以自由和兴致为基础,因情境而产生,随兴致而感发。表达式创造力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儿童的涂鸦画就是这种层次的创造活动。②生产式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以模仿和应用技术原理为基础,解决特殊与实际的问题,生产完善的产品,具有技术性、实用性、精致性、效率性、完善性等特点。③发明式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表现为用新眼光看待旧问题,以取长补短的方法创造出更简便、经济、有效、实用的新产品。小说的创作、卡通片的制作以及一般酌技术更新和发明都是发明式创造力的产物。④革新式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表现为对已有理论、产品的创新和添加新内容、新意义。⑤高深的创造力。这是最高境界的创造力,只有少数专家才具有这种创造力。依靠高深的创造力,可以处理复杂的资料,可以形成崭新的原理原则或有系统的新学说。
❼ 吉尔福特的简介
J.P.Guilford:吉尔福特(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心理测量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吉尔福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马奎特(Marquette)的一个农民家庭,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他的父亲是一位聪明,而且积极学习新事务的农夫,家庭成员中,还有哥哥和妹妹。他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成就,就能够追过三年级的程度,而更在 12 岁的时候就通过了高中的入学考试。不过因为家庭的因素没有直接进入高中,而是跟同龄的同学同年进入高中。1914 年他从奥罗拉高中毕业,之后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又进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一年,他曾一度想成为化学家,后应征入伍。1919 年他回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在那里,海德(Winifred F. Hyde)让他担任助理以筹措学费,这让他对心理学产生兴趣。1922 年和 1924 年先后获该校学士和硕士学位。期间,他担任临时心理诊所主任,处理了约 100 个个案,这一经历让他感到,单靠IQ 来了解儿童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认为对于智力需要有更完整的鉴别方式。
1924 年,他进入康奈尔大学师从 E.铁钦纳攻读博士学位,还曾与L.瑟斯顿、C.斯皮尔曼、赫尔森(Harry Helson,1889.11.09-1977.10.13)有过交往,并曾听过K.达伦巴哈的课程。1926 年,他和露丝(Ruth S. Burke)结婚,后育有一女成为工业心理学家。1927 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工作不久后,1928 年返回内布拉斯加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在这里,他逐渐赢得国际声誉并成为美国有名的心理学家之一。1940 年,他在南加州大学任职,除了 1941 年曾在圣安娜陆军航空基地负责对机组人员进行选拔和排名外,一直工作到 1962 年退休。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1974 年获教育测验服务社教育与心理测量贡献奖,1977年任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1983 年获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
1987年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著作与论文共计400多种。主要著作有:《统计学》(1940)、
《人格》(1959)、
《智力的分析》(1971)、
《超越智商》(1977)、
《认知心理学的参照框架》(1979)
《创造性才能》(1985)等。 他在多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 1959 年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Structure of Intellect,SOI)理论,他否认有普遍因素 G 的存在 [1]。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内容),产生知识(产物)的过程。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5 个因素;智力加工的内容包括图形(具体事物的形象)、符号(由字母、数字和其他记号组成的事物)、语义(词、句的意义及概念)、行为(社会能力),共 4 个因素;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 6 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这样,智力便由 4×6×5=120 种基本能力构成。吉尔福特已识别智力结构中的 70 多个智力因素。
他不断充实自己的三维空间结构,1971年,他修正其理论,将内容中原属图形的材料,再分成视觉与听觉两种,于是将智力视为 5×5×6=150 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体。1983 年,他又将操作维度中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使其由 5 项变为 6 项,智力结构的组成因素便增加到 5×6×6=180 种。吉尔福特认为每种因素都是独特的能力。例如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掌握,就是语义、记忆、单元的能力。又如,说出鱼、马、菊花、太阳、猴等事物哪些属于一类,回答这类问题进行的操作是认知,内容是语义,产物是类别。
吉尔福特将其上述智力结构的模式推荐为认知心理学的参考系统。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论中引人瞩目的内容之一是对创造性的分析。他把以前曾被从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联系起来;还将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相对应。他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维度,是创造性的核心。吉尔福特还提出人格是由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生理、需要和兴趣七种特质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一个七角形的交互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七种不同的人格特质。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虽然否定了 G 因素的存在,但他的理论却提出创造能力的研究和创造性测验,这为研究智力提供了新的线索。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49-1950 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7-1979 年任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1974 年获教育测验服务社教育与心理测量贡献奖,1983 年获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等。著作与论文共计 400 多种。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等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等六种。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后来在1971年和1988年吉尔福特又对该模型作了两次修改、补充,最后成为具有180个因素的三维结构)。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托伦斯等人)着重对发散思维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
流畅性(fluency):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地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
灵活性(flexibility):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思考问题;
独创性(originality):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出心裁的解决问题思路;
精致性(elaboration):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
吉尔福特认为,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并研究出一整套测量这些特征的具体方法。然后,他们又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枣围绕上述指标来培养发散思维(按吉尔福特的理论,这也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发散思维的培养变成了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尽管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但是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来说,毕竟是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吉尔福特和托伦斯等人的贡献是不应抹杀的。 测试目的:考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精致性。
测试题型:开放题型。
吉尔福特
吉尔福特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认为,发散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个人的创造能力,故发散思维的测量,实质上就是创造能力的测量。他与同事创编了一套测验题,共有14个部分。其中前10个要求言语反应,后4个为图形内容的非言语测验。这套量表年龄适用范围主要是初中以上水平的青少年及成人。其主要内容如下:
(1)词语流畅性测验(DSU):要求被试迅速写出包含有某一特定字母的单词,例如a,答案可能有abac,about,act,…
(2)观念流畅性测验(DMU):要求被试迅速写出属于某种特殊类别的事物,如半圆结构的物体。答案可能有:拱形桥、降落伞、泳帽……
(3)联想流畅性测验(DMR):要求被试列举某一词的近义词,例如承担。答案可能为:担负、承受、承当……
(4)表达流畅性测验(DMS):要求被试写出具有4个词的一句话,这4个词的词头都指定某一个字母。如k-u-y-i,答案可能有:keep up your interest; kill useless yellow insects……
(5)非常用途测验(DMC):要求被试列举出某种物体通常用途之外的非常用途,例如砖头。答案可能有:当作板凳、打狗、磨镰刀、写字……
(6)比喻解释测验(DMS):要求被试填充意义相似的几个句子,如这个妇女的美貌已是秋天,她……答案可能有:……已经度过了最动人的时光,……在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生活就步入了徐娘半老的岁月。再比如解释沧海一粟、一箭双雕等。
(7)效用测验(DMU):要求被试尽可能列举出某一件东西的用途,如空罐头瓶。答案可能有:作花瓶、切圆饼、养蚯蚓等。
(8)故事命题测验(DMU,DMT):要求被试写出一个短故事情节的所有合适的标题。例如:冬天到了,一个百货商店的新售货员忙着销售手套,但他忘记了手套应该配对出售,结果商店最剩下100只左手手套。答案可能有:新售货员、100只左手手套、左撇子的福音等。
(9)后果推断测验(DMO,DMT):要求被试列举某种假设事件的所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如果每周再多一天休息,那么会发生什么结果?答案可能有:旅游的人更多、胖子更多……
(10)职业象征测验(DMI):要求被试根据某一个称呼列举出它代表或象征的所有可能的工作。如灯泡,答案可能有:电气工程师、灯泡制造工、电工……
(11)绘图测验(DFU):要求被试把某一个简单图形复杂化,组成尽可能多的可辨认的物体。
(12)装饰测验(DFI):要求被试在普通物体的轮廓上尽可能多地设计出不同的装饰方案来。
(13)组成对象测验(DFS):要求被试利用一套简单的图案,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画出指定的事物。在画物体时,可以重复使用任何一个图形,也可以改变其大小,但不能添加其他图形或线条。
(14) 火柴问题(DFI):移动特定数目的火柴,保留特定数目的正方形或三角形。
说明:每回答出一个答案得1分,分数越高,说明发散思维能力越强。 吉尔福特还提出人格是由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生理需要和兴趣六种特质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一个六角形的交工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七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吉尔福特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
❽ 能力、智力、创造力三者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推孟、吉尔福特、托兰斯等人分别做过大规模的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⑴低智力者难以有创造性。
⑵创造力高的人智商多在100-130之间;⑶智力高的人未必都有高创造力。
所得结论: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至于创造力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相关专业的表述,我们大多数认为创造力是能力的一个表现方面。
❾ 美国心理学教授阿玛比尔提出了创造力三结构理论包括哪些
一、创造力的定义
自古以来,
创造力始终是有关人类精神现象的探讨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
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创造力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被大家
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
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
力或特征。
二、创造力的本质
关于创造力的本质,有史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现代心理学领域中,
对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看法:
精神分析党派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过程是自我控制被放松的状态
下,前意识(介于意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中的观念自由组合、自
发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回归于幻想,并把幻想与问题解决
结合起来,新观念通过自由表达就产生了。在这派心理学家中,弗洛伊
德强调无意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
荣格将创造性的艺术看成是个体在不
受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对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
马斯洛
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格,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来
就具备的潜能,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开发。这派心理学家认为,提
高个体创造力的途径主要是诱导个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自我知觉,
或改
善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表达。
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头脑对情景的一种完美经验的组织
以及完善、
灵活的认知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
1
)准备(收集信息);
(
2
)孕育(让观念在头脑中自由联结);
(
3
)
明朗(以顿悟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4
)验证(检验解决的正
确性、有效性);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
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斯腾伯格提出创造力
的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
智力方式维度、人格维度
构成。
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右半球是创造力的物
质基础,创造过程依赖于通过胼胝体实现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联合。一些
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辐合思维,重左脑、轻右脑。
他们建议:以通过延迟判断(不急于评判学生作业的对与错)、创造和
谐人际关系、刺激潜伏期(引发思索),并通过生物反馈、默想以及放
松等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右脑功能。
从上述有关创造力本质的不同理论中,
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于其中的一些
共同点:
(
1
)
教学应创设有利于消除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条件;
(
2
)
让学生了解自己观念的价值所在;(
3
)延迟判断;(
4
)训练思维的灵
活性;(
5
)不断激发创造性行为。
三、创造力的结构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创造力研究之后,
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创造力
绝非一种单一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人们逐渐放弃了那种
“单维创造论”,渐渐地构建起了创造力系统观,使得创造力研究向
“多维取向”和“聚合模型”发展。
这样的模型主要有吉尔福特创造力
结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和
创造力投资理论,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创造力系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