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创造
『壹』 fossil属于什么档次的牌子
fossil手表属于中档次。
Fossil 品牌主打年轻形象与简约利落外型,其以往的智能手表搭载 Android Wear 操作系统,整体简单易操作且兼具延伸手机的基本功能。不过,这些应用已不再为用户所满足,Fossil前三代产品均未有心率追踪或支持移动支付的服务。
『贰』 文学是什么意思
文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运用虚构和想象,使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
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2)趣创造扩展阅读
一、题材分类
1、宫廷文学
是指以帝王的宫廷为中心,聚集一批文学家,并由他们创作的主要是描写宫廷生活、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文学,如西汉武、宣二帝时期、梁简文帝和陈后主时期、唐太宗、高宗、武后。中宗时期。
2、士林文学
主要有以下几类:忧国忧民、伤时讽喻;感遇咏怀;山水田园;边塞旅行;寄赠酬答、留别送别;爱情婚姻、游子思妇。
3、市井文学
是指市井细民中流传的、供他们欣赏娱乐的文学。可分以下几类:爱情婚姻(可分为“痴情女子负心汉”型、“有情人终成眷属”型、人鬼姻缘型);政治历史;武侠公案;神魔妖异;世情劝谕。
4、乡村文学
以乡村为题材的文学。
二、体裁分类
1、诗赋
第一,诗赋呈现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规律;第二,诗、赋、文史中国古代正统文学的三种主要形式;第三,中国诗歌之所以历久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不断变化;第四,诗歌的发展是情性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2、词曲
其中戏剧的特色在于:第一,虚拟性,具有一定的抽象化、程式化的特色。第二,自始至终是歌剧,以音乐为中心。
3、小说
第一,传记性。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的遭遇来组织故事、安排情节,写法接近一个或几个人物的传记。第二,故事性。富有故事情节,便于讲述,比之于西方小说较少心理刻画和景物描写。第三,结构上往往是按时间顺序纵向安排故事情节,有头有尾。
4、文章
分为散文与骈文。
『叁』 关于卢梭
D.狄德罗(公元1713年~公元1784年)
Diderot,Denis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网络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网络全书》主编。
生平和著述
D.狄德罗生于郎格里。1732年获得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他精通意、英等几国文字,以译述A.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称。狄德罗在主编《网络全书》的25年中,深受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培根关于编辑网络全书的思想,促使他坚定地献身于《网络全书》的事业。狄德罗除主编《网络全书》外,还撰写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怀疑者漫步》、《论盲人书简》、《生理学的基础》、《拉摩的侄儿》、《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宿命论者让·雅克和他的主人》、《驳斥爱尔维修<论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论戏剧艺术》、《谈演员》、《绘画论》、《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关系”的美学思想。
哲学思想
狄德罗的哲学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夹杂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1749年发表的《论盲人书简》充分表述了无神论思想。这种思想没有停留在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上,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狄德罗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大系统,认为其中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活力,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参与;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由于物质不断运动,永远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联系与统一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蕴涵关系。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含有转化的观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还涉及事物质的变化。但狄德罗的自然观仍然存在形而上学倾向。他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
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导源于感性知觉,他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主张感性与理性两条轨道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人类认识。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
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美学思想 狄德罗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美在关系”说。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狄德罗还认为“关系是悟性的一种作用”。根据这一点,他把“关系”基本上分为实在的关系 、察知的关系和虚构的关系。与这3类相应,美也分为3种:“实在的美”,又称为“ 在我身外的美”:“见出的美”,又称为“与我有关的美”;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解释了现实美和艺术美。他把艺术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张艺术效法自然,反对仿古,反对墨守成规。认为大自然高于艺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但是,狄德罗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并不甘愿作自然的追随者,所以他又认为艺术真实既不应违背自然真实,又不等于自然真实,艺术真实必须符合艺术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虚构的关系。而在艺术美的现实和理想两个方面,他又更重视理想。
狄德罗认为,审美鉴赏不单是审美感受力,也是审美创造力,美感是和一个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识成正比例增长的。从审美创造来说,审美鉴赏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创造作品是依据法则的知识,只能产生一些“惯性的美”。狄德罗把趣味、天才同审美感受区分开,又把趣味同天才区分开,没有充分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复杂关系。依“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还考察和研究了审美判断的标准以及审美判断产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学思想,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N.G.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乱。他把美看作是在心灵中由“悟性”唤醒“关系观念”的东西的标记。有把美和美感混为一谈,甚至以美感作为美的基础的看法。没有划清美与美感的界限。
艺术成就
1759~1781年他为巴黎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沙龙”(绘画雕塑展览)写过10多篇评论文章,攻击以布歇为代表的浮华纤巧投合贵族趣味的“罗珂珂”作风,提倡现实主义画风。他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冲破古典主义理论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界线,用散文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称这种新的戏剧为“严肃剧”即后世的“正剧”。他写的两部“严肃剧”《私生子》、《一家之主》在艺术上并无可取之处,但是他为这两部剧本写的序言具有理论价值。《谈演员的矛盾》(原题为《关于演员的与众不同之见》)。是对表演技巧的探讨。他认为演员一方面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却不应亲身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静,这便是演员的“矛盾”所在。
狄德罗的文学创作有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此外,还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泄露隐情的首饰》和一些短篇故事,如《他与我》、《蒲保纳的两个朋友》、《这不是小说》等。
12、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茅舍和其他私人住宅的数目跟宫廷的数目的对比,就如同一万跟一的对比一样,而依照这一点,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舍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他承认教育具有巨大的解放作用。他说:"教育使人发现自己的尊严,就是奴隶也能够很快地感觉到他不是生而为奴隶的。" 初等教育应该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狄德罗认为,俄国学校应该向一切儿童广开大门,没有任何等级的差别,初等学校应是强迫的、普及的和免费的。应给初等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直接升入大学的可能性。他提出的学校体系是初等学校毕业升入中等普通教育的文科,文科毕业后就可以升入医科、法科及神学科去完成高等教育。同时他主张设立多种高等专门学校,诸如军事、工程、航海、农业、商业、艺术等学校,以及训练文官的政治学校。在各类学校中都要加强数学课的教学,同时增设自然、物理、化学等科目。
『肆』 狄得罗是谁
D.狄德罗(1713~1784)
Diderot,Denis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网络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网络全书》主编。
生平和著述
D.狄德罗生于郎格里。1732年获得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他精通意、英等几国文字,以译述A.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称。狄德罗在主编《网络全书》的25年中,深受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培根关于编辑网络全书的思想,促使他坚定地献身于《网络全书》的事业。狄德罗除主编《网络全书》外,还撰写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怀疑者漫步》、《论盲人书简》、《生理学的基础》、《拉摩的侄儿》、《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宿命论者让·雅克和他的主人》、《驳斥爱尔维修<论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论戏剧艺术》、《谈演员》、《绘画论》、《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关系”的美学思想。
哲学思想
狄德罗的哲学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夹杂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1749年发表的《论盲人书简》充分表述了无神论思想。这种思想没有停留在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上,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狄德罗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大系统,认为其中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活力,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参与;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由于物质不断运动,永远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联系与统一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蕴涵关系。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含有转化的观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还涉及事物质的变化。但狄德罗的自然观仍然存在形而上学倾向。他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
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导源于感性知觉,他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主张感性与理性两条轨道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人类认识。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
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美学思想 狄德罗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美在关系”说。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狄德罗还认为“关系是悟性的一种作用”。根据这一点,他把“关系”基本上分为实在的关系 、察知的关系和虚构的关系。与这3类相应,美也分为3种:“实在的美”,又称为“ 在我身外的美”:“见出的美”,又称为“与我有关的美”;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解释了现实美和艺术美。他把艺术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张艺术效法自然,反对仿古,反对墨守成规。认为大自然高于艺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但是,狄德罗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并不甘愿作自然的追随者,所以他又认为艺术真实既不应违背自然真实,又不等于自然真实,艺术真实必须符合艺术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虚构的关系。而在艺术美的现实和理想两个方面,他又更重视理想。
狄德罗认为,审美鉴赏不单是审美感受力,也是审美创造力,美感是和一个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识成正比例增长的。从审美创造来说,审美鉴赏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创造作品是依据法则的知识,只能产生一些“惯性的美”。狄德罗把趣味、天才同审美感受区分开,又把趣味同天才区分开,没有充分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复杂关系。依“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还考察和研究了审美判断的标准以及审美判断产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学思想,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N.G.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乱。他把美看作是在心灵中由“悟性”唤醒“关系观念”的东西的标记。有把美和美感混为一谈,甚至以美感作为美的基础的看法。没有划清美与美感的界限。
艺术成就
1759~1781年他为巴黎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沙龙”(绘画雕塑展览)写过10多篇评论文章,攻击以布歇为代表的浮华纤巧投合贵族趣味的“罗珂珂”作风,提倡现实主义画风。他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冲破古典主义理论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界线,用散文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称这种新的戏剧为“严肃剧”即后世的“正剧”。他写的两部“严肃剧”《私生子》、《一家之主》在艺术上并无可取之处,但是他为这两部剧本写的序言具有理论价值。《谈演员的矛盾》(原题为《关于演员的与众不同之见》)。是对表演技巧的探讨。他认为演员一方面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却不应亲身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静,这便是演员的“矛盾”所在。
狄德罗的文学创作有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此外,还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泄露隐情的首饰》和一些短篇故事,如《他与我》、《蒲保纳的两个朋友》、《这不是小说》等。
参考资料:http://www.ehappystudy.com/html/5/42/116/319/2006/8/ba7637448128600217625-0.htm
『伍』 所有艺术家都是美学家吗
不一定,观点都不相同!
美学家及其观点:
柏拉图用“灵感说”来讲述他对文艺创作的看法
1.他认为文艺创作只凭灵感不凭技艺。
2.创作过程是一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的状态。诗神凭附于诗人心灵,赋予它以创作的灵感,诗人的心灵受到感发,便失去自主,陷入迷狂。
世界史上第一部文艺学美学专著——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能使城邦和公民获得幸福,无疑是艺术的最大的效用。他认为艺术有三个作用: 教育、净化、精神享受
贺拉斯的《诗艺》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维柯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的启蒙美学
狄德罗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美在关系”说。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狄德罗还认为“关系是悟性的一种作用”。根据这一点,他把“关系”基本上分为实在的关系 、察知的关系和虚构的关系。与这3类相应,美也分为3种:“实在的美”,又称为“ 在我身外的美”:“见出的美”,又称为“与我有关的美”;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解释了现实美和艺术美。他把艺术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张艺术效法自然,反对仿古,反对墨守成规。认为大自然高于艺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但是,狄德罗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并不甘愿作自然的追随者,所以他又认为艺术真实既不应违背自然真实,又不等于自然真实,艺术真实必须符合艺术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虚构的关系。而在艺术美的现实和理想两个方面,他又更重视理想。
狄德罗认为,审美鉴赏不单是审美感受力,也是审美创造力,美感是和一个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识成正比例增长的。从审美创造来说,审美鉴赏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创造作品是依据法则的知识,只能产生一些“惯性的美”。狄德罗把趣味、天才同审美感受区分开,又把趣味同天才区分开,没有充分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复杂关系。依“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还考察和研究了审美判断的标准以及审美判断产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学思想,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N.G.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乱。他把美看作是在心灵中由“悟性”唤醒“关系观念”的东西的标记。有把美和美感混为一谈,甚至以美感作为美的基础的看法。没有划清美与美感的界限。
康德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人是目的”
美是不带利害观念,不凭借概念,无目的的,由事物的形式引起的自由的愉快,但仍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种不涉及任何概念内容的主观的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
世界美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就是绝对精神,就是概念,他又称作“神”、“普遍力量”、“意蕴”,实际上就是指艺术的思想内容。理念是无限的,艺术形象是有限的,艺术就是在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显现出无限的普遍真理,达到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和谐统一。他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内容灌注生气,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自己的对立面(作品),又从对立面中认识自己。他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自然与理想的结合。“自然”是指社会现实,“理想”是指形象体现的思想。由此他提出,如果先有理想,再找自然体现理想,谓之理想主义;如果从自然中看出某种理想,从自然中产生理想,谓之现实主义。他要求将平凡的题材变成不平凡的题材。要求塑造典型性格,在“这一个”中表现普遍意义,达到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他认为决定性格的有三个因素:一是“一般的世界情况”,即社会背景;二是“情境”,即具体环境;三是“激情”,即人物的理想、态度和感情。性格是在情境与激情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和表现的,要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使性格具有丰富性、鲜明性、一贯性这三个特征。对艺术家,他要求具备想象、天才和灵感,要有独特风格和独创性。
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将辩证法全面地运用到美学中去,但他的辩证法仅限于精神辩证法,而不是自然辩证法。他说自己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为了科学地认识艺术是什么”。他认为,绝对精神(即理念)在艺术中以直观形式认识自己,在宗教中以表象形式认识自己,在哲学中以概念形式认识自己。他的《美学》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学原理,二是艺术发展史,三是艺术种类。他使美学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历史科学。
艺术家及其作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佛罗伦萨画家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其代表作有:《逃亡埃及》、《犹大之吻》等;
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 其代表作《出乐园》和《纳税钱》等;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其代表作有《蒙娜·丽萨》和《最后的晚餐》等;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naroti 1475-1564年)。 其雕刻方面的代表作有《大卫》、《摩西》等等,绘画的代表作有《创世纪》、《末日的审判》。
后印象主义代表人物:
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戴帽的自画像》《圣维克多山》;
凡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自画像》;《向日葵》;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带光环的自画像》;《黄色基督》;
立体主义代表人物: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亚维农的少女》;《格尔尼卡》;
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埃斯塔克的房子》;
莱热(Fernand Leger,1885-1955)《三个女子》;
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吉他与乐谱》;
『陆』 听说北汽威旺搞了个Welife 威旺生活馆,这是什么东西
是的,从10月12日开始的,Welife威旺生活馆,更加注重年轻用户对科技潮流和时尚生活的追求,馆内分为“趣探索、趣创造、趣挑战、趣试驾”四大互动体验区。
『柒』 梅菲斯特奥特曼和浮士德谁历害
梅菲斯特是后面改造出来的,没理由比浮士德垃圾
『捌』 我尝到了创造的乐趣作文300字
先用一张较硬的纸卷起来,粘住,成了一个纸筒。再拿一颗玻璃珠或小钢珠,放在纸筒里,要让珠子能顺利滑动,但从纸筒两头出不来。最后在纸筒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我在上面画了一个人,由于它很会翻转,所以我起名叫“翻转人”。我把“翻转人”放在斜坡上,轻轻一推,只见它使劲翻转直到斜坡的尽头才停下来。“翻转人”翻转时,里面的珠子不断滚动,所以它就能不停的翻转。
我又做了许多“翻转人”,来到院子分发给小伙伴们,我们还玩起了看谁的“翻转人”翻得远的游戏,玩得很开心。
这次我尝到了创造的乐趣。既然发明创造有这么多乐趣,难怪爱迪生那么喜欢发明、创造新东西。
『玖』 微信平台要怎么写文案才有人看
首先你需要抓住你要写的这篇文章的主题在那儿?其实文案,广义上指一个广告中除图象以外的所有表达方式的集合,狭义上是指广告中所需要的文字部分。一般来说平面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附文、广告语几个部分。影视广告及广播广告文案就包括所有出现的语言、声音、场景等文字部分。
『拾』 谁能介绍一下法国文学家狄德罗
D.狄德罗(1713~1784)
Diderot,Denis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网络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网络全书》主编。
生平和著述
D.狄德罗生于郎格里。1732年获得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他精通意、英等几国文字,以译述A.A.C.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称。狄德罗在主编《网络全书》的25年中,深受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等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培根关于编辑网络全书的思想,促使他坚定地献身于《网络全书》的事业。狄德罗除主编《网络全书》外,还撰写了大量著作,在他的《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怀疑者漫步》、《论盲人书简》、《生理学的基础》、《拉摩的侄儿》、《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宿命论者让·雅克和他的主人》、《驳斥爱尔维修<论人>的著作》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的《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的研究》、《论戏剧艺术》、《谈演员》、《绘画论》、《天才》等著作中,表述了他的“美在关系”的美学思想。
哲学思想
狄德罗的哲学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夹杂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1749年发表的《论盲人书简》充分表述了无神论思想。这种思想没有停留在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上,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狄德罗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大系统,认为其中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活力,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参与;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由于物质不断运动,永远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联系与统一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蕴涵关系。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含有转化的观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还涉及事物质的变化。但狄德罗的自然观仍然存在形而上学倾向。他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
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导源于感性知觉,他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主张感性与理性两条轨道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人类认识。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
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美学思想 狄德罗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美在关系”说。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美在关系”就意味着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狄德罗还认为“关系是悟性的一种作用”。根据这一点,他把“关系”基本上分为实在的关系 、察知的关系和虚构的关系。与这3类相应,美也分为3种:“实在的美”,又称为“ 在我身外的美”:“见出的美”,又称为“与我有关的美”;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
按照“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解释了现实美和艺术美。他把艺术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张艺术效法自然,反对仿古,反对墨守成规。认为大自然高于艺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但是,狄德罗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家,并不甘愿作自然的追随者,所以他又认为艺术真实既不应违背自然真实,又不等于自然真实,艺术真实必须符合艺术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虚构的关系。而在艺术美的现实和理想两个方面,他又更重视理想。
狄德罗认为,审美鉴赏不单是审美感受力,也是审美创造力,美感是和一个人的想象、敏感和知识成正比例增长的。从审美创造来说,审美鉴赏是指“趣味”和“天才”。趣味创造作品是依据法则的知识,只能产生一些“惯性的美”。狄德罗把趣味、天才同审美感受区分开,又把趣味同天才区分开,没有充分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复杂关系。依“美在关系”的观点,狄德罗还考察和研究了审美判断的标准以及审美判断产生分歧的原因。他的美学思想,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N.G.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西方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混乱。他把美看作是在心灵中由“悟性”唤醒“关系观念”的东西的标记。有把美和美感混为一谈,甚至以美感作为美的基础的看法。没有划清美与美感的界限。
艺术成就
1759~1781年他为巴黎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沙龙”(绘画雕塑展览)写过10多篇评论文章,攻击以布歇为代表的浮华纤巧投合贵族趣味的“罗珂珂”作风,提倡现实主义画风。他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冲破古典主义理论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界线,用散文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称这种新的戏剧为“严肃剧”即后世的“正剧”。他写的两部“严肃剧”《私生子》、《一家之主》在艺术上并无可取之处,但是他为这两部剧本写的序言具有理论价值。《谈演员的矛盾》(原题为《关于演员的与众不同之见》)。是对表演技巧的探讨。他认为演员一方面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却不应亲身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静,这便是演员的“矛盾”所在。
狄德罗的文学创作有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此外,还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泄露隐情的首饰》和一些短篇故事,如《他与我》、《蒲保纳的两个朋友》、《这不是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