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造
❶ 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是什么关系
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且把美留住
❷ 史前美术的创造艺术
地球上的人类,迄今已知至少有四、五百万年的历史了。那么,人类创造的艺术,起源于何时呢?艺术又是在什么动因下产生的呢?对这个问题,近一百年来,经各国艺术史家的考察和研究,证明人类的艺术,至少也有三万年的历史。产生艺术,首先得有两个前题:一是人类应能克服生存的困难,为自己的存在创造稳定的生活条件;二是人类的智慧必须发展到一定水平。这样,作为社会现象的艺术,才有可能从他们手中产生。
据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在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出现了许多艺术品。西方学者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碳的测定,把这个时期文化的分期,划分成莫斯特期(约公元前46000-前27000年)、帕里果特期(约公元前43000-前30000年)、格拉维特期(约公元前25000-前20000)、奥瑞纳期(约公元前35000-前17000年)、马格德林期(约公元前18000-前11000年)、梭鲁特累期(约公元前20000-前15000年)。这些分期的名称,是以第一次发现这一时期的美术文物的地址或洞窟名称命名的。威冷道夫的维纳斯即属于奥瑞纳时期的作品。它被发现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威冷道夫洞中,距今已有三万多年的时间了。
论文人类史前美术浅析来自
这尊小圆雕是以软质石灰石刻成的,她的头部与四肢雕凿得十分笼统,脸部特征没有刻出来,但头发却被均匀地成卷状地排列在整个头部。雕像高约10厘米,宽5厘米。胸部突出,腹部宽大,腰腿粗壮,女性特征被强调得极其夸张。它正是旧石器时代母权制社会观念的反映。在那个时期,妇女是领导着集体生活的。另一方面,这种小雕像或许与当时的巫术活动有一定关系。西方美术考古家风趣地把这尊妇女小圆雕称之为威冷道夫的维纳斯。
考古学家们认为,人类最早的艺术痕迹是雕塑,这种艺术的出现甚至比洞穴壁画还要早些。“威冷道夫的维纳斯”以及后篇将要列举的“持角杯的女巫”浮雕像,都说明了制作女子雕像是原始艺术的发端。这些雕像,有的很小,可以随身携带,通常没有脚,下肢呈一锥形。据美国考古学家判断,这样制作雕像,是为了便于往地上插;又一说,这样做还具有一种巫术意义,乃是为了怕她们从自己身边跑掉。
法国上加罗纳的莱斯皮格(Lespuque)裸体女像就是一例。它高约15厘米,属于帕里果特文化,但也有人考证它应属于奥瑞纳文化期。质地为象牙,雕像的乳房与臀部比威冷道夫的更加肥大,头部呈现出一个小圆球形,虽有鼻子和眉弓,但很不清楚。细弱的手臂搭在胸前。一双大腿却很粗,至小腿部位则合并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尖尖的楔子,没有刻出足来,可以插在地上或搁在一种底座上。 关于这些可随身带的小型女雕像的制作意图,仍然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曾断定它是一种爱情的副产品;但另一些学者在对这些最早的艺术品的研究中,则认为几乎没有发现有性爱的倾向。
从19世纪末起,西方有些学者对艺术起源的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认为巫术是诞生艺术的最初动机,而对起源于摹仿生活的理论,许多研究者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事实上,在史前洞穴壁画未发现以前,已经有人注意到巫术信仰与艺术活动的关系。
当史前艺术品被大量发现之后,这种巫术论就更为人们所注意,他们肯定史前洞穴壁画创作的动因是来源于巫术,其论据是:一、许多洞穴壁画总是被画在洞穴的最深部,选择这样黑暗的地方作画,很难说是为了供人欣赏,即便在不稳定的油脂灯或火把照明下,也难以看清;二、在某些发掘地见到的岩壁画,往往一画再画,似乎不管形象的轮廓已被重叠,这可能是第一幅画被认为已发生了预期效果,于是在同一地方再画一次,以期达到巫术的灵验;三、不少动物形象身上有长矛或棍棒戳刺的痕迹,证明了画家的功利目的。
在法国劳塞尔岩廊里,集中着好几个形状不同的裸体浮雕人像,大约有四个女像,一个男像。“持角杯的女巫”上面刻的是一位右手托着一只牛角、左手搭在稍微隆起的腹部的女人形象。披肩的长发绕在她的左肩,乳房与臀部被刻得很肥大,面部没有刻出来,足部也含混不清。按照上述艺术起源论的解释,她显然是在主持一种巫术仪式,也许在祈祷本族人狩猎满载而归,或在祝愿氏族昌盛。但从其余几个类似的雕像上来判断,又象与巫术活动无关,可能还有更深一层的观念,或者表现一个早已被历史遗忘掉的某种更古老的传说。这件浮雕是属于奥瑞纳文化期的作品,距今约有二至三年万年了。
不管考古学家们对史前艺术的起源问题持何种不同的看法,但艺术活动与人类生存斗争的功利性相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建筑,作为满足原始人抵抗严酷的自然力的一种最好屏障,早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了。对于原始人来说,把自己与广阔的自然空间隔开,以避免不断遭到的潜在威胁,有利于生存发展,首先要利用建筑来为自己服务。
最新考古学认为,人类最古老的建筑物,是1960年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最低文化层的一个围墙,距今可能有175万年。旧石器时代建屋,除了用树木、草和石块外,以巨石作石屋也是一种建筑样式。但这种石屋最初恐怕与原始人对巨石的崇拜有密切关系。欧洲所谓史前巨石(学名为Menhir),即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一种纪念性艺术。它往往以数块以至数十块,排成十几行。如法国布列塔尼的卡尔纳克地区的巨石群,每块巨石有24米多高,排列的长度达三公里以上。英国南部威尔特群的索尔兹伯里发现的一种称之为石桌(Dolmen)的、圆形排列的巨石艺术,占地约十一公顷。所?quot;石桌,是在两块直立的粗石块的上面,呈水平地放上一块楣石板。这种形式也称三石塔(Trilith),大石台呈连续环状放置,距今至少也有五千多年。问题是建筑这种大石台,迄今没有人弄清它的真正目的。要把这么大的石块竖立起来,是需要运用杠杆原理的。对在史前生产力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条件下的原始人的能力,考古学家只能作许多不可思议的猜想。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巨石艺术与史前的巨石崇拜有一定关系。非洲尼日利亚农村的居民至今还在崇拜巨石,他们给神石供献食物以求治病。富有幻想能力的原始人利用巨石进行巫术活动却是十分可能的。类似这种呈环状的巨石台,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德国,以及在意大利等地都有发现。
❸ 如何发展孩子的美术创造力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绘画表现能力,很多时候都看到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地板上、家里的墙壁上画画写写。他们通过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画出了眼中五彩斑斓的世界,透过那些形状多变的、造型各异的、像模像样的色彩画面,我们都可以看出,画面上一定程度表达了他们生理、心理状况和愿望,这些都是儿童的内心所在,所以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工具。如果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开掘和培养,那么他们的画画就会停滞在简单、重复的低级阶段。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我们要根据儿童特点,有的放矢,善于挖掘孩子的美术潜能,发展、开掘儿童美术天赋,激励其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在艺术的氛围里放飞童心童趣。
对孩子们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儿童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发现,很多人家里的地板上、墙壁上都画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符号、图形,反映都说是孩子的涂鸦。那是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有的孩子一岁多就开始),都喜欢涂涂画画,这是他们的天性。进入小学校门的一二年级学生,他们对美术喜爱的程度并不亚于幼儿园时期,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艺术,也并不把自己的涂鸦行为写画当作是一种艺术行为,但他们有着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把自己所见所想用画笔画下来,就感到好玩、有趣。因此,美术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巧妙地抓住儿童纯洁稚拙的童心和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依据其兴趣和绘画技巧特点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挖掘和培养。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在美术课堂上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穿插进故事的情节,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引导他们参与到美术创作中去。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正确有效的启发引导,发现绘画好的学生,应该不断激发其绘画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和提高作画技巧。对儿童画好的作品,我们可以联系家长,或指导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收集保存起来,一方面使儿童懂得这是有意义的活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为孩子们积攒起来的作品在学校里举办个人的小画展让校内的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讲评,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欣赏和讲评中学会自我提高,起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作用。这样不但让参展的学生施展了才华,使他看到自己一天天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喜悦,又影响带动了其他同学,还活跃了学校的文艺生活增添艺术的氛围。我们学校的“丑小鸭”展廊就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学生个人或多人的书画展览。
课余,我们还可以要求孩子们多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少儿图书或到书店去购买各种绘画入.门的杂志,或组织孩子们去观看各种书画展、文艺节目,或多到大自然中去郊游写生。小孩子就象花圃中的幼苗,他们需要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老师和父母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不要束缚他们的思想,不要损害、扼杀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实施分层评价、鼓励,增强自信心。
一般儿童画画都是凭着兴趣爱好亦师亦我地来画,是画其所想画其所爱,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画什么像什么。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评论孩子们的作品,其实儿童画中最美的地方恰恰是我们成人认为“不好看”“不像样”的地方,而这也正是儿童创造能力的一种体现。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意志脆弱,心理挫折承受的能力差,他们很在乎旁人对自己行为的赞赏与批评,因此对他们的作品,要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特点来对待。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启发性的要求。在绘画学习中,如果盲目地认为他们画得不好,而加以指责,会给在学画过程中的儿童造成心理压力和障碍。在一年级,“老师,我不会画”、“老师,请您教教我画”的语言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的。其实,儿童从不敢画到愿意画,再到大胆绘画,就是心态上的很大进步。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对自信心不强的学生,要从肯定表扬方面进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绘画作品有信心,促其不断进步;对自信心很强的学生,则要指出不足之处,不能过分表扬。避免造成盲目自满,滋长不求奋进的情绪,使得孩子失去绘画兴趣。一(4)班的小李同学是个接受能力较低、表现能力差又没有自信的孩子,所以只要是她能够拿起笔画画,不管画出的是什么形状,我都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对其他的孩子则可以再根据其作画的内容,提出适当的建议:怎样画才能使画面合理,色彩如何搭配等。教师要做到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而决不可压抑或强制他们。对小孩子来说,家长和老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很大程度上能启发他、帮助他,使其有一种有进步的、成功的喜悦感,这样他就会越来越喜欢画画,而且画得更有创意。
三、善于诱导,发展想象思维、创新能力。
儿童的美术题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世界的感知。现实生活中美丽的大自然,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获得成人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绘画是帮助儿童通过观察这一渠道去感知丰富的世界,而兴趣是观察的动力,会使儿童积极主动去观察。作为教师,在儿童画教学中,应善于引导、鼓励儿童多观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情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样培养了儿童观察事物的习惯,使儿童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在儿童作画时,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表达心中的感受,让他们用自己的意愿去画自己心中想画的东西。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这个时候只要教师及时地引导,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鼓励其动手大胆绘画自己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对象。绘画创作是培养儿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老师还应在辅导活动中,逐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精神,对于专爱临摹别人作品的儿童,一定要注意帮助他纠正这个缺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学生有富于创造力的表现,这能逐步提高他们对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感知和认识能力。
记得有一句电视广告语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同样,世界有多大,童心就有多大,创造的舞台就有多宽。对家庭教育很有经验的张老师说:孩子时期的兴趣,可能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孩子长时期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正是其心智充分发展的契机,因此形成的专注力更是今后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只要善于引导和挖掘,让孩子处在萌芽状态的美术创作得到无限延长,使孩子在美术创造力方面的能力定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❹ 如何理解美术实际上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 site:z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是这样说的:“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了。” 教室是我们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场所,但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减少束缚感,营造自由、大胆创造的良好氛围。所以我们在教学之外,让学生大胆地走出课堂,亲身进行美术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美术实践与学校课题活动结合,相辅相成。
我国美术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美国盖蒂中心已开始使用“全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一词。给我们美术教师的教育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小学美术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
我校是一所新兴的学校,校园环境的布置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品位。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师生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建筑大气、清新优雅。校门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校名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和最有效的领域之一。”因此,我们力求让环绕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图画,站立的每一个宣传版面,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舞台……让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让学生得到审美的启迪、精神的润泽、心灵的陶冶。但是在学校一期环境布置中都是学校行为,学生没有参与。如何发现和发展学生在造型、色彩、制作、创造等方面的美术才能,显露学生个性潜能,从而形象地显示出学生潜在的气质、个性、能力特点呢?所以在学校二、三期工程建设当中,我们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环境布置,围绕学校课题开展了“我是小小校园设计师”等一系列活动,将美术实践真正从教室内走出来。
1、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精神和创造实践的教育,人类的创造力量显了对未知领域不懈的探索、开拓和超越的精神。
我们认为,这次活动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活动,学生成为活动主角,教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适度的指导,对所产生的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使更臻完美。学生在设计中尽情地倾吐了各自的感受,体现了独特的个性与偏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美术语言与潜能,创造出心中最向往的意象。例如学校二期工程中有绿地围绕亭台,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实地考察后,运用美术课学到的知识纷纷对亭台的色彩、建筑风格提出修改意见;并且结合学校区域性课题《开创读书天地,营造书香校园》为亭命名,使美术实践活动与学校课题有机结合。
2、围绕学校课题还展开了班级读书角的布置比赛活动。
以往学校班级图书角的设计单调,千篇一律。无外是在墙上钉钉子挂书或是摆放图书柜。我们将统一式样的书柜投放到各班,由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美化。在后来的评比中,我们发现各班从书在柜上的摆放到“读书角”的字体、花边装饰、书柜中的饰物无一雷同。学生无拘无束的美术活动中将下意识地流露出与个人某些气质特点相对应的个性化美术语言。
二、将实践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真正做到自己“动”起来。
美术实践是一种操作性的社会实践 ,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在校园内传播着社会生活信息、文化信息等。我校每年举行的“校园科技节”、“校园读书节”、“校园艺术节”“学校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校园海报宣传均由学生动手完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天马行空,不受任何束缚,考虑如何充分、艺术性地表达阐释活动主题,引起参与者的注意,激发参与欲望的驱动力。同时各项活动的主持、会场布置、活动程序的安排也首先由学生策划。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美的陶冶,美的启迪,获得美的享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净化他们的心灵,不断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与专家引领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美术素养。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艺术修养,突出学校艺术教育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特邀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史宇、罗中凯创作绘制主题壁画《聆听》。该壁画创作于2006年3月,总面积108平方米,采用丙稀颜料绘制。在壁画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尊重孩子们的审美感受,对壁画进行了一个全校性的方案采集,孩子们对在学校作壁画这一新颖事物非常感兴趣,各班积极行动,或畅所欲言,或动笔描绘,或向画家咨询壁画的创作程序。最后呈现了笔簇细腻圆润,人物栩栩如生,笔调色泽鲜艳,场景欢快灵动的生动壁画形象。这幅壁画以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为主线,带领孩子们聆听音韵悠扬的古乐;以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激发孩子们对浩瀚艺术的喜爱;以艺术对生活的升华,提升孩子们的艺术修养,让学生实地感触了一次美的享受。
孩子们在学校美术实践过程中发展了记忆、想象、思维、创造等多种心理过程,甚至还包括浅显的道德、情感、审美等高级心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过程比作品更为重要。他们获得更多的触摸觉感知和体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获得直觉把握的经验。他们在接受美育的同时也调动了学习心理因素和学习动机,满足学习的某些需要。
❺ 绘画是在几维空间中创造艺术呢
有二维的,平面抄画。
有三维的,立体画。
也有四五维的,就是那个画了很多钟,还有马……还扭曲的。
科学在发展,画画艺术也可以跟科学同步,有些时候觉得是种风气吧,若不崇尚科学,要人这么画确实挺勉强的。
但是人类是在三维空间里作画的(这么说也不够准确,但我们身处的空间,在我们看来是三维的)。
❻ 美术创作的目的和主题是什么
美术创作中的审美认识活动,就是从生活实践中的个别出发,然后经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突破这个别,实现量的飞跃。然后还需再前进一步,实现质的飞跃。
美术创作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而进行的审美创造,在这一审美创造中,美术家的审美意识会不断起作用,不断对生活中的个别进行分析、综合、概括、集中,进行典型化,最后创造出一个充分体现着一般的个别。
❼ 什么是美术创作。
一般是命题创作吧?。。。首先你要考虑的是“命题”!想出一个好的idea 这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挖掘到“冰山下面的东西”。冰山以上就是大部分人都能想到的,也是阅卷老师最后见到最多的,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诠释表达这个命题,会给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冰山下而跑题,还不如冰山上呢= =|||】再次就是绘画方法和技巧了,素描色彩等 你有把握的来吧。以上是鄙人拙见,希望对你有帮助吧。祝考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