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创造吠陀

创造吠陀

发布时间: 2020-11-26 15:24:00

① 印度教三大神的创造之神

梵天主创造 湿婆主毁灭 毗湿奴主维护

② 虔诚的婆罗门人认为《吠陀》是谁创造的

在虔诚的婆罗门的心目中,他们认为神圣的《吠陀》是由神创造的,他们称《吠陀》为天启文献,是由天神传授给祭司和圣贤之人的,因此《吠陀》与稍晚出现的、由圣贤所作的圣传文献是有区别的。

③ 在虔诚的婆罗门心中《吠陀》是由谁创造的

《吠陀》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创作结晶。《吠陀》的原创者是雅利安部落中主持祭祀的人,早在雅利安人入主次大陆之前,他们就创作并代代流传下众多的祭词和对神明的诵歌,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早的《吠陀》创作者。由于当时存在四种祭祀官,各自应用颂文祷词,以后就形成了四部《吠陀》。后来,又有许多祭司和贤者参与了对口头流传诗歌的整理,虽然今天人们已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但这些人也是《吠陀》的作者之一。然而,虔诚的婆罗门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在他们心目中,神圣的《吠陀》是由神创造的,他们称《吠陀》为天启文献,是由天神传授给祭司和圣贤之人的,因此《吠陀》与稍晚出现的、由圣贤所作的圣传文献是有区别的。

④ 《吠陀》中认为谁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在《吠陀》中,梵天是超自然的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梵天神的这些特点内,在《奥义书》中也有表现容,但其论述更为深入。它指出,梵天作为创造主,其本身应是没有任何特性的,不表现为任何形式。否则,它不可能作为造物主,产生出特性不一、形式各样的万物。但无特性的梵天又是可以认识的,“奥义书”以否定的方式作了说明,认为只有否定一切具体特性和性质,才能认识梵天。这种认识从感觉经验上是无法得到的,只有从心灵(理性)上作出思考,才能最终领悟梵的存在。《奥义书》所谓造物主梵天,已有明显抽象的特点,在论证上也有思辩的意味。

⑤ 吠陀的意义是什么

雅利安人在艰难的征服过程中,并没有把这段血与火的历史详细记录下来,然而,他们留下的《吠陀》,为后人了解古印度文明进程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依据。《吠陀》包括《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吠陀本集和阐释它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编纂的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1200年至前600年。《吠陀》是古代印度最早的文献资料,它既是宗教经典,又是史料总汇、文学大系,成为雅利安人所创文明的代名词,被称为“圣书”。

“吠陀”一词源于梵语,原意是知识。吠陀经是雅利安人在原居住地以及向南亚次大陆迁徙的过程中创作的,刚开始主要是以口头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斯罗蒂”,即所闻之意。后来,一些雅利安学者对这些口传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和再创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献体系。

《吠陀》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创作结晶。《吠陀》的原创者是雅利安部落中主持祭祀的人,早在雅利安人入主次大陆之前,他们就创作并代代流传下众多的祭词和对神明的诵歌,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早的《吠陀》创作者。由于当时存在四种祭祀官,各自应用颂文祷词,以后就形成了四部《吠陀》。后来,又有许多祭司和贤者参与了对口头流传诗歌的整理,虽然今天人们已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但这些人也是《吠陀》的作者之一。然而,虔诚的婆罗门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在他们心目中,神圣的《吠陀》是由神创造的,他们称《吠陀》为天启文献,是由天神传授给祭司和圣贤之人的,因此《吠陀》与稍晚出现的、由圣贤所作的圣传文献是有区别的。

在四部本集中,《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形成,但编纂成书的时期要稍晚一些。在历史的传承中《梨俱吠陀》共有5支流派,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只有沙卡罗一派并据此成书。《梨俱吠陀》绝大部分内容是赞颂吠陀诸神的颂诗,因此又得名《赞诵明论本集》。全书共10卷,赞诗1028首,其中核心部分是第2卷到第7卷,他们是分别传给各家流派的,也称《家传书》。第10卷是后来的婆罗门祭司加上去的,时间上明显晚于其他内容。

《耶柔吠陀》又称《祭祀明论本集》,是婆罗门祭祀时吟诵的诗词以及怎样祭祀的散文诗。全书共有诗2000首。相传《耶柔吠陀》的传承也有86派或110派,但现在只存两大派,即《黑耶柔》与《白耶柔》。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黑耶柔》中本颂诗与释诗相混合,而《白耶柔》却将二者区分得很清楚。所谓本颂诗,指的就是来自《梨俱吠陀》的对神明的颂歌,即重复《梨俱吠陀》的内容,这在《耶柔吠陀》中占了大量的比重。其他部分是祭词,这是《梨俱吠陀》中所没有的,祭词一词梵语为“耶柔”,《耶柔吠陀》由此而得名。

《沙摩吠陀》又称《歌咏明论本集》,是婆罗门进行祭祀活动时为《梨俱吠陀》中的颂诗谱上曲调以便歌唱的汇集,因此实际是学习歌唱,为实践所用的本集。全书的1549首歌中,大部分来自《梨俱吠陀》,其中只有75首例外。

这三部《吠陀》合称“三明”,其神圣性很早就被确立。《阿闼婆吠陀》的形成稍晚于《梨俱吠陀》,其中有部分内容也许与《梨俱吠陀》同时代。但其神圣性的确立,却明显晚于“三明”,这也许是因为其内容所致。与另外三部《吠陀》不同,《阿闼婆吠陀》对神明的赞歌所占比重很小,在现存的20卷,731首诗歌中,大部分是对怨敌、邪恶的咒语和消灾的巫术,因此又名《禳灾明论本集》,它们主要源于民间,集中反映出当时人们活跃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

作为印度最早的宗教圣典,《吠陀》保留了许多印度宗教的原初形态,例如多神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等。由于它使用诗化的语言,使人过目难忘,易于咏颂,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理解和诠释的充分空间。所以千百年来,虽然世事变化无常,但《吠陀》的神圣地位始终未变,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文献体系。

⑥ 梨俱吠陀是什么时候创作的

婆罗门所奉的经典称为吠陀。最早出现的《梨俱吠陀》,约编写于公元前12~9世纪。此后,约公元前900~600年间,婆罗门教徒又先后编成《夜柔吠陀》、《婆摩吠陀》、《阿园婆吠陀》。这四吠陀反映了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前后的社会状况和宗教状况。整个“吠陀”就称为印度古代文明的代表。

大约公元前1000年,此雅利安民族继续向东南方的诸木拿河及恒河流域进发,未经杀伐,即顺利抵达恒河河口地方,恒河奔腾气势的伟大,平畴沃野的宏阔,使他们大开眼界,生活状态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加速了社会文明的进展。至此,雅利安人已据有了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了众多的奴隶制王国。征服者与原居民之间,征服者之间,利害冲突、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列国征杀不休,直至公元前1000年代中期,地处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取得了霸主地位,几乎成为印度北方全境归于一统的中枢。

此际,婆罗门教为解释“四吠陀”而编成《梵书》,又名《婆罗门书》或《净行书》。《梵书》一出,原吠陀之自然界诸神遂失去了天然色彩,而建立起宇宙一元神,即被尊为造化万物的最高神——生主,并进一步抽象化而称之为“梵”——无生无灭、常住、无差别相的、无所不在的境界成天神。在婆罗门教看来,“吠陀”是受天启示,并由古圣先贤所传达,所以它是绝对神圣的,是后世一切知识的来源;其视祭祀能左右一切,如不行祭祀,则福佑不加,祸害难免,故而是万能的,又因“吠陀”语言古奥难解,非由婆罗门秘密传承解释不可明白,遂擅为专利,似乎唯婆罗门才具此天赋,故不容侵犯。

⑦ “吠陀时代”分为几个时期

吠陀时代分前后两期,前期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经济以畜牧为主,无贸易。也无城市,社会仍处于部落制度。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经济生活出现变化,农业为主,畜牧为辅,铁器已普遍使用,部落社会分解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及首陀罗4个瓦尔纳,其中首陀罗在4个瓦尔纳中地位足在最底层,吠舍位于中层,刹帝利与婆罗门为上层。雅利安人崇拜太阳、雷雨、火焰、河川等自然现象人格化的吠陀诸神,后期宗教中梵天为最高神。在雅利安人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婆罗门创造了祭祀程式,后来则形成了具有深厚印度传统特色的婆罗门教。虽然吠陀时期没有发现什么艺术品遗存,但婆罗门——印度教的诸神祇及他们的神性,却成为印度艺术最具有想象力与创造灵感的根源。

波罗马吉里遗址的石棺墓 印度南部铁器时代文化公元前12世纪~公元1世纪

⑧ 印度婆罗门人认为《吠陀》是由谁创造的

虔诚的婆罗门人心目中,神圣的《吠陀》是由神创造的,他们称《吠陀》为天启文献,是由天神传授给祭司和圣贤之人的,因此《吠陀》与稍晚出现的、由圣贤所作的圣传文献是有区别的。

⑨ 什么是吠陀吠陀在古印度时期是怎样发展的

从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起,直至古代历史结束,印度次大陆先后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亚或高加索一带)、波斯人、希腊人、马其顿人、安息人、塞种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纪(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之际)~公元前9世纪时,出现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歌和咒语的汇编,虽然主要是宗教内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历史),后又于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3部吠陀。在吠陀时代,形成其具有民族特色的体制——种姓制度(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婆罗门教(以《吠陀》为其圣书,最高信仰是“梵天”,创造了一套灵魂投胎转世的“业力轮回”论)。

⑩ 谁创造了古印度文明

当印度河流域文明被发现的消息传遍世界时,各地的学者就开始探索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谁创造了这一高度发达的文明?

在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中,人们发现了来自两河流域的物品。而在这之前,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西亚也发现了不是当地出产的印章和陶器、石珠,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现在,出土文物把南亚和西亚两个相隔千里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麦克唐奈尔认为,从时间上看,苏美尔文明比印度河流域文明要早l000年,而且苏美尔文明曾经有过向其他地区扩张的历史,因此他断言,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从两河流域传入的,创始人是苏美尔人。有些语言学家也通过对文字符号的研究,认定两地的文字属同一个语系,从而更加强了苏美尔人创造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权威性。

甚至还有人把这一文明的传播始末也勾勒出来:在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处于两河流域南端的苏美尔人已创造了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那些富有的人们用粘土做成刻有自己家庭地位和身份标记的印章,盖在属于自己私有的粮、油、酒等的贮存容器上,奴隶出现并大量增加,城邦国家产生了。出于对财富和人口土地的需要,苏美尔人开始向东方扩张,其中有一部分人从海路或陆路来到印度河流域,把这块肥沃的土地变为殖民地,而当地人则成为他们的奴隶。苏美尔人也把自己的文明传播到这里,以后渐渐改变了原有的特色,成为与两河流域文明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文明。

这种说法似乎很有说服力,但才提出就遭到许多人的批评。美国探险家赫尔调侃地说,为什么要说文明是从苏美尔传到印度河的,难道就不存在完全相反的可能吗?即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之母,苏美尔文明是印度人创造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两河流域更多的地方出土了印度河流域印章和其他物品,而且对楔形文字的释读也使人们明白在这两个地区长期存在着商业往来。在两地都发现了有明显差异的来自对方的物品,这只能说明它们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文明体系。

几乎就在上述观点提出的同时,有几位英国考古学家提出是雅利安人创造了这一文明的看法。塞兰顿和G罕特认为,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文字和后来的吠陀梵文文字有直接的承袭关系,从而创造吠陀文明的雅利安人也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

但是当学者试图用释读梵文的方法来释读印章文字时,却彻底失败了。通过碳14等科学手段对出土器物的测定年代也表明早在雅利安人进入次大陆之前近千年,印度河流域文明就已衰落了,雅利安人不可能是这一文明的创造者。另外,雅利安人的生活方式与印度河流域居民也存在着很多差异。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马在其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吠陀文献中多次提到马。可是在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上几乎看不到马的踪迹。雅利安人不吃鱼,而印度河流域居民则很喜欢吃鱼,捕鱼钓鱼是他们重要的生产活动。印度河流域居民修筑大浴池淋浴,进行宗教活动,这与雅利安人的风俗习惯毫无共同之处。

与上面两种观点截然不同的是,许多学者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土生土长的,其创造者当然就应该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但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谁是印度的土著居民?

一些英国的和印度的学者认为,达罗毗荼人可能就是印度河流域最早的原始居民,他们皮肤颜色较深,鼻子扁平,说着达罗毗荼方言。严格地说,他们的最早家园也不是印度河流域,但他们很早就定居在这里,创造了从新石器时代向铜器青铜器时代过渡的文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对文字的释读,也提供了众多的证据来支持这种观点。

然而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当最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参与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来时,更新的观点又出现了。

在摩亨佐-达罗的遗址中先后发掘出十多具古人遗骸,科学家在对这些骨骸进行分析后发现,他们并不属于单一的种族,而是包括原始澳大利亚人种、地中海人种、蒙古人种等,因而有人提出,创造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并不是某一个单一种族,除了达罗毗荼人之外,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人等也参与了这一文明的创造。随着对这一时期文字的释读,学者们所提出的文明创造者的名单进一步扩大,又加上了布拉灰人、帕尼人、阿修罗人、乌拉提亚人、瓦黑卡人、那迦人等等。

这种众说纷纭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后两种观点,但即便在后边的观点中也依然存在着许多未知因素。看来关于谁创造了这一文明的问题还会长期探索和争论下去,谜底真正能够解开吗?这本身也许就是一个谜。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