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壹』 眼镜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眼镜在古时的中国文献已有记载,而在10世纪,阿拉伯人已有使用放大镜增进视力。1280年代,意大利北部首次有眼镜的出现。
『贰』 眼镜是谁发明的
最早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尼尼书遗址发现的。它是用水晶石制作的,直径1.5英寸,焦距.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伦人和吉亚洲人已经发现某些透明宝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们和古希伯来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镜。
眼镜可能是在13世纪末期在中国和欧洲同时出现的。马可·波罗大约在1260年记载:“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戴着眼镜。”14世纪曾有记载说中国的一个绅士用一匹马换了一副眼镜。
中国古老的眼镜镜片很大,呈椭圆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制成,镜片镶嵌在乌龟壳做的镜框里。有的眼镜带有铜质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有的用细绳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由于眼镜框是用象征神圣的动物——乌龟的壳做的,镜片是宝石做的,所以眼镜被视作贵重物品。最初人们配戴眼镜是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贵,而不是为了改善视力。
眼镜在13世纪由两位意大利医生传入欧洲,直到14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当初欧洲人也把眼镜看做区分人们身份高低的装饰品.
欧洲早期的眼镜是由各种宝石做的单一的放大镜,使用时拿在手里,就像现在人们读书时用的放大镜。16世纪初,供近视眼镜用的凹透镜才问世。
最初,眼镜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难。后来发明了眼镜架,或用皮条把眼镜系在头上,这才解决了呼吸困难问题。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出双光眼镜,眼镜才算完善起来。
『叁』 关于眼镜是何时被发明的说法有哪些
许多书上有这样一种传说,早在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利用透镜观察星星,眼镜是由中国传到国外的。据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说,中国那时就有人戴用水晶和其他透明矿物制做而成的眼镜,以此来遮阳光或医治眼睛疾病。还有一种传说是:罗马皇帝尼禄(公元37~68年)非常喜欢绿宝石(绿玉石是一种高贵的铍硅硅化物的结晶,其中掺有铬的成分,即成为绿色),他在观看奴隶争斗时就配戴绿宝石。
利用透镜来放大,以便清楚地观看事物,这是最原始的眼镜。1267年,培根制成了实物,用来阅读圣经,但并未普遍使用。意大利北部威尼斯图书馆及比萨修道院均可看见这种实物。
针销或铆合是最古老的眼镜式样。镜片镶配在简单的木框中,每框有一个短柄,在两个短柄端互相铆合。
此后,人们又发明用架脚将两镜框连接,固定在耳朵上,不过也有使用皮带或织带将眼镜紧捆在头部的。这类眼镜的发明者,是意大利的斯必拿和阿鲁马达斯。
到16世纪眼镜制造技术又进行了改进,出现了用跟鼻梁宽窄适合的镜桥联结在一起的眼镜。后来又出现了夹鼻眼镜,然后才出现了用眼镜脚挂到耳朵上的眼镜。最早的这样一副眼镜是埃尔格雷科在16世纪末制成的。
从1840年起,维也纳开始使用玻璃制的眼镜,而不再用透明的水晶眼镜了。
磨制眼镜镜片的工艺相当复杂,技术发展比较缓慢,直到20世纪初才有正确成像的眼镜镜片。它是由阿贝教授、罗尔、亨格合作制成的。
『肆』 第一个眼镜是谁发明的
眼镜是培根发明的
『伍』 什么时候发明的眼镜
最早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尼尼书遗址发现的。它是用水晶石制作的,直径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伦人和吉亚洲人已经发现某些透明宝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们和古希伯来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镜。
眼镜可能是在13世纪末期在中国和欧洲同时出现的。马可·波罗大约在1260年记载:“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戴着眼镜。”14世纪曾有记载说中国的一个绅士用一匹马换了一副眼镜。
中国古老的眼镜镜片很大,呈椭圆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制成,镜片镶嵌在乌龟壳做的镜框里。有的眼镜带有铜质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有的用细绳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由于眼镜框是用象征神圣的动物——乌龟的壳做的,镜片是宝石做的,所以眼镜被视作贵重物品。最初人们配戴眼镜是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贵,而不是为了改善视力。
眼镜在13世纪由两位意大利医生传入欧洲,直到14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当初欧洲人也把眼镜看做区分人们身份高低的装饰品.
欧洲早期的眼镜是由各种宝石做的单一的放大镜,使用时拿在手里,就像现在人们读书时用的放大镜。16世纪初,供近视眼镜用的凹透镜才问世。
最初,眼镜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难。后来发明了眼镜架,或用皮条把眼镜系在头上,这才解决了呼吸困难问题。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出双光眼镜,眼镜才算完善起来。
中国人发明眼镜有七大渊源
新华网兰州5月6日电(记者孙勇)“凿壁偷光”“十年寒窗”等流传于汉语中的词汇,是中国古代文人们刻苦读书情形的反映。但是,相信很多现代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如果他们读书时用眼过度,出现视力问题怎么办?甘肃收藏协会理事赵孟江研究发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天然水晶石眼镜。赵孟江在对中国古代文献、出土文物和自己收藏的近千件藏品
进行研究后认为,古代中国人发明水晶石眼镜至少有七大渊源:
一、中国古代对水晶石有悠久的开发利用历史。赵孟江研究发现,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能加工出精美的珠、坠、玦、环等天然水晶石器物。到夏、商、周时期已经积累了加工、磨制水晶器物的丰富经验。
二、古人对水晶光学原理的发现与运用。赵孟江认为,古人在将水晶切割成片,并磨制、抛光时,自然会发现扁平的水晶片(环、玦类)有放大作用,于是凸透镜片就在劳动实践中被制造出来。
三、古代观测日食及天象时遮阳护目的需要。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时,人们就用“璇玑玉衡”观察各种天体及其演变。“璇玑”是一种有色透镜,装在“玉衡”这个长管上,在早晨“迎日推策”及夜晚观星时,有色透镜用以遮挡妨碍观测的刺眼日光或明亮月光。
四、眼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眼病的记载。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于隋大业元年主持编写的《诸病源候论》中已经对近视(目不能远视)、散光(目茫茫)、复视(目视一物为两)、斜视(目偏视)、弱视(目暗不明)等属于眼屈光方面的疾病进行了论述。
五、冶金技术及手工业的发展。考古出土证明,我国在大约4000年前,进入青铜时代;3000多年前可炼金;2500年前能冶炼钢材,这些能为磨制眼镜提供越来越先进的工具。同时,我国发达的手工业与丝织业,为眼镜的框架工艺与包装材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六、文字的产生,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矫正屈光眼镜,主要是用来观看细小物体和文字等。我国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产生于商代,当时的甲骨文雕刻相当微小,看起来很吃力,这就有了对放大透镜的需求。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佛教文化的传入,士人录写大量的经传师说,蝇头小字难以辨认,也很自然地需要一种助目工具。
七、光学的产生与发展。公元前5世纪《墨子》中已经提出了光为直线照射,并有反射特性的理论。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论述了几何光学、凹镜、凸镜成像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光学理论的基础。
赵孟江研究认为,中国最早的眼镜实际上只是一个简单的水晶石透镜片,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不断成熟完善。但是,天然水晶石本身价格昂贵,所以中国古代眼镜只能是富人的奢侈品,直到晚清时期中国开始生产光学玻璃,眼镜才逐渐在我国普及发展起来。来源:(新华网)
新登发现百岁毛源昌眼镜
杭州日报讯(通讯员徐时松徐磊陈恒见习记者宓路平)日前,一副有一百余年历史的“毛源昌眼镜”在富阳市新登镇被意外发现。毛源昌眼镜店的专家初步鉴定后表示,这大概是毛源昌最早的产品,但眼镜的具体年份还需进一步考证。
事情还要从4月上旬说起,家住新登镇的叶先生在家中打扫卫生时,偶然翻出祖母曾经用过的一副老花眼镜。把玩之余,他意外地发现这件“相貌”普通的久远之物,镜框上竟依稀可见“毛源昌制”四个小字。莫非是件上代遗留的宝物?叶先生便跑到了杭州的毛源昌眼镜店为老花镜“验明正身”。虽已有所“怀疑”,但结果仍然让叶先生大感惊奇,眼镜店的专家告诉他,这眼镜已过“百岁高龄”,可谓价钱不菲,在一百多年前,一般的大户人家也都是戴不起这副眼镜的。
端详许久,这是一副150度的老花眼镜,镜片是用水晶磨制而成,很薄。镜框为铜制,上面有一可活动的横梁,其中有一细孔,此外镜框两边也各有两孔。眼镜专家说,估计是起到穿线后套在耳朵上固定的作用。老花镜的两个镜片通过绕成一个半圆的活动镜架联接在一起,还可以折叠,显得古朴而又精巧。虽然整副眼镜磨损程度已相当高,但仍可看出一丝当年的雍容华贵。
叶先生说,他小时候经常看见祖母做针线活时戴这副眼镜,只是听说是祖母祖上传下来的。不想,这副眼镜有这么长的历史,如果不是专家鉴定,他还不识其“庐山真面目”。目前,叶先生已经找来合适盒子,把老花镜小心收藏。当地一位对文物颇有研究的收藏爱好者告诉他,这种纯水晶手工打磨的眼镜片非常罕有,对保护眼睛也更有好处,应为当年“度身定做”之物,非常珍贵。叶先生表示,因为自己在古董文物方面是个门外汉,也不懂如何护镜、养镜,如行内人士有意,他将出让此“宝物”。
链接———
毛源昌眼镜店,清同治元年(1862)开设于杭州太平坊(中山中路)。创始人毛四发,绍兴人,售眼镜,积资盘进詹源昌玉器眼镜店,改名毛源昌。民国16年(1927)毛氏后代毛鉴永在杭购进先进设备,改变手工操作,以其技术精湛,质量上乘而著称,并以售真水晶眼镜而出名。20世纪年初,其经营资力已是杭州同行之首。1956年改名毛源昌眼镜厂。
(杭州日报)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谢谢
『陆』 眼镜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最早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尼尼书遗址发现的。它是用水晶石制作的,直径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伦人和吉亚洲人已经发现某些透明宝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们和古希伯来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镜。
眼镜可能是在13世纪末期在中国和欧洲同时出现的。马可·波罗大约在1260年记载:“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戴着眼镜。”14世纪曾有记载说中国的一个绅士用一匹马换了一副眼镜。
中国古老的眼镜镜片很大,呈椭圆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制成,镜片镶嵌在乌龟壳做的镜框里。有的眼镜带有铜质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有的用细绳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由于眼镜框是用象征神圣的动物——乌龟的壳做的,镜片是宝石做的,所以眼镜被视作贵重物品。最初人们配戴眼镜是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贵,而不是为了改善视力。
眼镜在13世纪由两位意大利医生传入欧洲,直到14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当初欧洲人也把眼镜看做区分人们身份高低的装饰品.
欧洲早期的眼镜是由各种宝石做的单一的放大镜,使用时拿在手里,就像现在人们读书时用的放大镜。16世纪初,供近视眼镜用的凹透镜才问世。
最初,眼镜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难。后来发明了眼镜架,或用皮条把眼镜系在头上,这才解决了呼吸困难问题。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出双光眼镜,眼镜才算完善起来。
『柒』 眼镜是什么人发明的
古人们早已知道凸透镜使东西看起来变大了的事实,而第一个想到用透镜来矫正视力的人,是来自佛罗伦萨的科学家索文诺·德格里·阿马迪。大约在1280年,他用水晶磨成一对凸透镜,制成世界上第一副远视眼镜。阿马迪将他的发明机密告诉比萨的亚历山大·迪拉·斯皮纳修道士。后来,斯皮纳将这个秘密公诸于众。于是,到14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出现了许多眼镜制造厂,许多意大利人都佩戴了眼镜,而威尼斯也成了眼镜制造中心。
至15世纪,用于矫正近视的凹透镜也被制造出来。拉斐尔的名画教皇利奥十世像上,就出现了这种眼镜。自此,镜片不再根据年龄分类,而是根据度数分类。
阿马迪发明眼镜的时候,还没有眼镜架。当时的眼镜,有人用手举着,有人把它缝在帽子上,有人则放在眼窝上……就这样胡乱戴了好几百年。16世纪,德国开始制造有镜桥联结的眼镜。后来又出现了夹子式镜架,戴上这种眼镜,鼻梁压挤得难受,当然很不舒服。有人无意中发现了耳朵的妙用,把眼镜的两条腿弯一下,让它挂在耳朵上不是很方便吗?于是出现了带镜脚挂在耳朵上的眼镜。第一副带镜脚的眼镜是在16世纪末,由埃尔·格雷科制成的。从此,眼镜的形状基本固定下来。
19世纪中期,镜片设计经历了从平面镜片到双凹镜片或双凸镜片的过渡,最终于1890年左右出现了我们今天通常采用的新月形曲率矫正镜片。
1784年,富兰克林发明的双焦点眼镜片,上半部用来远眺,下半部用于近距离阅读。值得一提的是,今天颇为流行的隐形眼镜在19世纪就已出现。1827年,隐形眼镜首先由英国物理学家赫谢尔爵士设想出来,到1887年,瑞士苏黎世的弗里克医生研制出精度较高的镜片后而得以实现。
19世纪后半期,对眼镜的光度研究也取得进展。1860年,远距离视力表由屈勒和斯内伦编制出来,使视力量化。1872年,开始使用屈光透镜来表明镜片的度数。
进入20世纪,眼镜得到了更全面的改进和发展。人们很早就发现玻璃并不是制作眼镜的最理想的材料,存在重量大且易破碎的弱点。20年代,耐磨性及抗冲击性较强的水晶镜片被制作出来,由于价格昂贵,能接受的人并不多。二战期间,人们从制造飞机驾驶窗的有机材料中受到启发,经多次试验,改进制成了树脂聚合物。战后,这种聚合物开始用于镜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