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新型
1. 新型超高速飞机是怎样的
说起“超音速”,那先从音速谈起。音速,即声音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331米,即每小时1170千米左右。目前全世界正在运营的民航飞机除“协和”号外,其飞行速度全部都低于音速,即亚音速,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超音速飞行并不经济,而且噪音大,在技术上要突破“音障”。
什么是“音障”?简单地说,就是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所遇到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飞机阻力增加,升力下降,甚至飞机本身会出现抖颤。科学家们为了克服“音障”,一方面通过改变飞机的外形等办法尽量推迟上述不利因素的出现。另一方面采用大推力的喷气发动机增加飞机的动力。世界上首次突破“音障”是1947年在美国的X-1火箭试验研究机上实现的。1953年,美国研制的F-100和前苏联研制的米格-19歼击机都超过了音速。以后军用战斗机超音速已十分普遍。
50年代,亚音速民航运输得到充分发展,军用飞机又突破了“音障”,使得飞机制造商在考虑能否制造一种超音速客机投入运营的问题。鉴于开发这种新飞机需要大笔资金来解决技术关键,英法两国政府和航空工业决定联合研制世界上第一代超音速客机——“协和”号。从1962年开始研制,1969年首次试飞成功,1975年获得英法两国适航证投入运营。“协和”号与我们常见的亚音速飞机有很大区别:长而细的机身,尖而下弯的机头,三角形的机翼,飞行时活像一支尖嘴的巨鸟。1975年9月,一架“协和”号飞机从伦敦飞越大西洋到达加拿大的甘德,后又返回伦敦,一天之内4次跨越大西洋,创下了一项新纪录。
还有一件事需要在这里提一下,和“协和”号飞机研制几乎同时,前苏联也研制了一种型号为图-144的超音速客机,它比“协和”号早一年即1968年首飞成功,1975年投入前苏联国内航线使用,先用于货运,1977年投入客运,因为出现较严重的技术问题,到1978年便停止了客运飞行。所以,到今天为止一直成功地运用于民航客运的超音速客机只有一个“协和”号。
“协和”号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约为音速的两倍,那么它追赶太阳的话,应该是绰绰有余了。但是它的“腿”比较短,即航程比较小,大约只有5000千米。这就是说,它在航程之内飞行可以追赶太阳,比如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航线距离2800千米,从北京起飞时如果太阳正在头顶,那么到乌鲁木齐时太阳还未到达头顶,略为东斜一点,还要等几十分钟才恰好在头顶上。但是如果用于长距离的国际航线,比如从北京至伦敦,“协和”号飞机必须中途降落加油,这样到终点很可能赶不上太阳的速度。
到21世纪能不能实现“夸父逐日”,真正赶上并超越太阳的速度呢?回答是肯定的。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研究,预计到21世纪才能面世的一种高超音速客机的设想已经逐渐明朗。这种高超音速客机的飞行速度大幅度提高,约为音速的4倍到6倍,载客数为200~300人,从东京飞到美国洛杉矶大约只需2~3小时。如果它从北京飞往伦敦,很可能是,中午从北京起飞,到达伦敦时太阳却刚刚升起,飞行中会看到太阳在倒着走,这该是多么有趣的景观啊!
2. 波音公司即将造的一种新型飞机叫什么来着
787梦幻型双引擎宽体式远程专客机属
http://www.ce.cn/xwzx/tppd/jrkd/jrkd/200509/14/t20050914_4680683.shtml
3. 传统航空工业大省与新型航空工业大省有什么区别
1.资金来原西方是殖来民掠夺源,(毛)是集中国家自己力量(新)是在已有的工业化上面 2西方冲轻工业到重工业,(毛)是重工业到轻工业(新)是信息带动,不分轻重 3西方是农村到城市(毛)是城市到农村(新)不分城市与农村 4西方的工业化发展缓慢
4. 新型航空机设计图有什么用
首先航空器指大气层以内的飞行器,包括普通的飞机、飞艇等。航天器指大气版层以外的飞行器,包权括火箭、洲际导弹、载人飞船和无人卫星等,由此可以得知航空与航天的区别。航空航天包含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或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航空航天材料、飞行器设计、飞行器控制、飞行力学、人机环境等一系列的科目。飞行器设计通常仅指按照流体力学的理论,给飞行器设计合适的外形以及合理的结构。
飞行器是很复杂的机器,涉及电子、材料、力学、热学、控制等多学科内容,所以飞行器设计只是航空航天系下面的一个小专业罢了
5. 近些年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有哪些突破
中国马上要发射 永久住人的太空飞船 。这是中国航天技术的一大突破 。另外 中国还要带人到月球 然后载人返回 ,这已经进入规划阶段 。这些都是世界上比较领先的技术 。
6. 新型航空控制系统有什么用途
20世纪90年代,美国运输部联邦航空局(FAA)投入使用一种新的飞行管制系统,这个系统采用计算机软件汇集和处理来自全美国各地的大量信息。
美国联邦航空局的目标是要在全国的12500个机场都使用这个系统。目前,这套系统的成本是200万美元,而联邦航空局的最高目标,是要研制出一个价值几十亿美元的高度自动化的航空管制系统,它要能在几乎无人干预的情况下监视飞机航行和指导飞行员操纵飞机。在联邦航空局的飞行控制室里,计算机被输入一个指令后,荧光屏上就显示出正在纽约上空飞行的飞机鸟瞰图。图上的线根据空域划分,图上还有很多小黑点和飞机图形。小黑点表示在低空飞行的飞机和私人飞机,而飞机状的图形则表示大型民航客机。当输入另一个指令后,小黑点便从屏幕上消失了,只剩下表示大型民航客机的图样,再输入一个指令,这些大型客机便被自动涂上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代表飞机将飞往不同的目的地。因此,根据荧光屏上每架飞机的不同颜色,便可知道它前往何地。
这个系统能将各个地方管理站的所有信息都汇总到联邦航空局,使得能够在一个屏幕上看到全美国任一地区的空中交通情况。从各地汇总到联邦航空局的航空信息存入计算机,然后利用特制的软件,将它们同时显示在计算机终端上。
7. 新型航空高分子合成吊顶材料有用吗
航空高分子合成吊顶是一种新型装修材料,因其优越的性能,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于各领域。专
该材料属采用SMC材料(即片状模塑料材质)高温压制而成,具有抗压抗摔、防水防火、抗腐蚀、环保无气味、品种多样、安装便捷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用房室内外装修、家居室内装饰装潢等,是替代现有石膏板、铝塑板、铝扣板等传统吊顶的新型材料,越来越广泛的用于工商业及家居装饰装潢的各个领域,代表着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8. 新型航空机设计图有什么用
just do it !
2.这是个经济建设的社会。换言之,利益优先的社会。由此:这个新型设计能为经济活动体对比其他飞机带来更多利润,长期、短期、易于改造、安全、新科技、较“传统”飞机有多大进步..
3.申请专利,卖给有实力制造的组织,最好不考虑恐怖分子
4.莱特兄弟的方案也很多!
5
9. 新型航天飞机是什么样的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不断应用,航天技术又将出现一个更大的飞跃。
人们一直在考虑能否将航空和航天的优点集合起来,研制成一种低成本的运输工具。它既能从机场跑道起飞,又能以高超音速穿越大气层进入宇宙空间,完成航天的任务后,再进入大气层,在机场水平着陆,经过简单维修后,又可重新飞上蓝天。这种既有高超音速运输机功能,又具有天地间往返运输系统功能的有翼飞行器,被称为空天飞机。
空天飞机的设想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产生。50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提出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相结合的思想。1986年2月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在一次大会演说中宣布:美国将研制一种新型的航天飞机——国家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此后,美国正式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飞机计划局”,开展空天飞机的研制工作。
不久,英国、法国、日本等都相继提出了空天飞机计划,一时间,全球掀起了一股“空天飞机热”,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专家们认为,把航空技术领域和航天技术领域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航空航天一体化的最新高技术密集体,在航天飞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提高,朝着一个更高级的航天器方向发展,前景极为诱人。
未来的空天飞机用途更广泛,灵活性更高,维修使用更简便,运载费用更低廉,因此,有人把空天飞机誉为“21世纪的太空穿梭机”。
发展空天飞机要涉及到许多先进高技术。难度很大,而且研制经费高,风险大。但人类总是要前进的,这些先进的科学设想最终将会实现。到21世纪的时候,人们将会乘坐上这种崭新的空天飞机,从地球的一端起飞,进入太空轨道,领略一番太空的神奇景色,然后返回大气层,可以在任一机场降落下来,有如今天的旅游航班一样方便自如。
空天飞机采用航空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两种推进系统,它可以方便地往返于天地之间,是“空”与“天”的完美结合。它有异乎寻常的性能,最高时速达3万千米,可绕地球无动力飞行;飞行高度由零高度可直达200千米以上;起降方便,不受发射地点和天气的限制;维修简便,不必再像航天飞机那样飞行一次需要三个多月的检修期,临发射还要出动7000人的保障大军为之准备。飞行后检查和准备也很容易;结构巧妙,彻底抛掉了大包袱似的外储箱和助推器等外挂物,便于轻装上阵,便捷迅速:一机多用,既可载人又可载物,又可无人驾驶入轨与空间站对接;它的发射费用要比航天飞机便宜9/10,而且不需要规模庞大、设备复杂的航天发射场。
空天飞机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把航空发动机引入航天领域,充分利用大气能源,从根本上改变了航天运载器只采用火箭的推进模式,从而将导致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内的一场革命。
1983年,美国空军投资60万美元委托有关科研单位研制“跨大气层飞机”,1984年投资100万美元,进行方案论证,并成立了“跨大气层飞机计划局”。并确定从1990年开始研制空天飞机的试验机——X-30,预计投资30亿美元。这种飞机的外形尺寸和波音727客机差不多,最高飞行时速可达28962千米,采用可循环发动机和液氢燃料发动机的混合推进方式,这种试验机的试制成功将为真正的空天飞机提供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