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范蠡的发明

范蠡的发明

发布时间: 2020-11-27 06:34:31

㈠ 古代发明称的范里简介

题目含有错别字,正确的发明者名字是: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秤的发明者。
范蠡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和经济学家。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 "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也是秤的发明者,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㈡ 孙武和范蠡谁厉害一个是发明了孙子兵法,一个是帮越王勾践消灭吴国

孙武曾率领吴国抄军队大破楚国军袭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范蠡外国人可不知道

㈢ 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都尊范蠡为“商圣”

虽然范蠡所处的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时代,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甚至是价值取向和当今社会都不尽相同,但是其身上的很多特质与精辟独到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学习的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范蠡,了解一代商圣的传奇人生与其行于道而高于技的商道理念

德为立身图强之本

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楚国宛地三户人,幼时家境贫寒,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更难得的还不是其渊博的学识,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

范蠡青年时,在周围人看来却是思想疯癫的人,因为范蠡常和大众的观点不同,有时语出惊人,使人目瞪口呆,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说他是疯子其实他有时是不屑与某人交谈,更多的时候则是其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思考的更深刻与透彻,别人没法理解而已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建立功业,做一番大事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国乱显忠臣,很多越国大臣在越国战败后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与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因此得到勾践的重用,范蠡更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夫妻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一次吴王在范蠡经过的路上扔了一块黄金,范蠡经过时丝毫没有犹豫就跨过黄金,径直离去,从此吴王才打消了劝范蠡降吴的念头

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甚至按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的表现只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大事呢?我们今天的企业中,不乏因为个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领导者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并亲身例行者,想来不会有很多而那样去做了的人,虽然暂时可能会被社会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亏,但是,最终大成的,还是这些以德为本的人

儒道相济的思维哲学

儒家的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方正的治国大道,是春秋战国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处事治国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袭至今道家思想则追求道法自然,虚静无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从政,因此,在当时基本没有以道家思想领导与管理国家的领袖阶层

而范蠡有一个开放睿智的头脑与宽广的胸怀,其兼具儒道两家之长,更广纳百家之思,又不囿于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思想特点构成了独特的,即有儒家的礼信才德与直勇,又有道家,应天时,融入自然,顺应环境,借助环境,至韧至柔的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的治国统军之法,使范蠡之思之行,坚时如磐石,韧时似皮革,而柔时又似湍流入溪,无影无形

在从政时范蠡就体现出一种儒道相济的思想与人格特性,也唯有这样的特性才能带领极衰的越国走出困境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处于市场环境复杂,企业生存艰难时期的企业管理者,正应该具备儒道相济的思维,才能带领企业于逆境中不挫,顺境中不骄,客观机敏地应对宠辱,并发现其背后的机会

在吴国为奴时,范蠡与勾践卑膝求全,吴王夫差要出门时,勾践趴在地上让夫差踩着自己的背上马,夫差生病时勾践舔舐他的粪便为其诊病,终于感动了吴王,三年后放勾践君臣归国,这些委曲求全的计谋都是范蠡为勾践所出

春秋时期不乏儒家推崇的,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够适应环境,委曲求全,想出范蠡这样办法的人几乎没有由于范蠡的奇谋,勾践也成为了历史中唯一一位能够忍受巨大屈辱与折磨,在逆境中坚韧生存,怀大志,卧薪尝胆,最终灭敌复国的君王

勾践被吴王释放回国后,此时的越国处于百废待兴,国内饥荒不断,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吴国时时监控打压越国,四周又有其它诸侯虎视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都成问题,如何迅速走出困境,强大起来,雪耻复国呢?此时范蠡才真正展现出其卓越的领导与管理才能

范蠡与文种规划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九术"等兴国灭吴的策略规划越国作为战败国,是不允许有国防的,包括不能建城墙不能组建军队不能打造武器等范蠡想出一些妥协的办法:建造只有三面的城墙,面对吴国的一侧不建设城墙,并告知吴国,建设城墙是为了防止匪寇与其他诸侯国的侵扰,但面对吴国一侧永不建城墙;不让组建军队就秘密组建民兵",私密进行训练,各户家中藏有武器,遇到战事时这些百姓随时可以参战;不让打造武器,就把炼造场所搬到深山中,与外界隔绝,以密道往来运输

勾践回国后,转年就要攻打吴国雪耻,被范蠡拦住,范蠡认为:现在天时地利人事,条件都不成熟三年后,勾践再次提出罚吴,范蠡再次阻止,范蠡认为现在地利条件有了周围虎视的国家都已经和越国建立了邦交,水患也已经清除,但是此时天时与人事还没到机会

7年后,勾践再次提出罚吴,依然被范蠡拦下,范蠡认为,经过7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反观吴国,连年征战,虽然依然强大,但是已显疲态,士兵疲乏,百姓厌战,此时人事已经具备条件,但是现在还缺少天时10年后,吴国与晋国争霸,发重兵与晋国会盟,吴国空虚,此时范蠡找到勾践,告诉勾践:天时地利人事都已齐备,可以出兵了

出兵后,越军一举攻破吴国国都姑苏,吴王回兵后向越国讲和,勾践想一鼓作气踏平吴国,但范蠡清醒的看出,此时虽然占领了吴国的都城,但是吴国的精兵良将都被夫差带在身边,因此,并没有伤到元气,硬拼的话即使获胜,也将是两败俱伤而经历此次打击,已触发了吴国国力开始盛极而衰的转折,不应急于一时,而是应该顺天时,等待彻底摧毁吴国的机会

如同孙子在孙子兵法形篇"中所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范蠡就是在等待这个敌人可以被彻底战胜的机会,于是,双方讲和,越国退兵,待到10年后,吴国外患不断,国内又遭遇罕见天灾,越国乘机发倾国之兵,彻底覆灭了吴国

从范蠡为人处世治国罚兵,都可以看出,其深谙道法又不拘泥其中,思维开放灵活,有刚有柔,是典型的儒道相济型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晓利害,知进退

吴王夫差在彻底失败后,勾践不忍心杀他,要给他一块封地,让夫差做属臣,夫差则无法接受失败与屈辱,羞愤自尽这又验证了那句话:活着才是赢家,当台风过后,小草有资格嘲笑倒在身边的参天大树勾践与范蠡的胜利也可以理解为是道家思想的胜利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时范蠡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

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范蠡清醒的认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急流勇退,向勾践辞官,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几天后,范蠡携妻儿悄然离去

范蠡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曾留给文种一封信,信中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无故杀死文种是一个典型的儒派,认为食君禄,报君恩,建功业,享封赏,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没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招致杀身大祸而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脱了虎口如果吕不韦和李斯如范蠡一样,可以看清利害,不被利益冲昏头脑,也许不会落得身首异处

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者不缺乏逆境中奋起的精神,但是往往冲过艰难险阻,却倒在了胜利与荣誉面前尤其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规模后,领导者头脑是否冷静,目光是否敏锐就变得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在荣耀与利益面前是否能说服自己,晓厉害,知进退,有所为之后冷静的分析,应该何所不为,不为"往往是成就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

诚信仁义,成就一方巨贾

范蠡携妻儿与弟子门客悄悄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范蠡自此隐姓埋名,开始他另一段同样辉煌的人生旅程在齐国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细算,盘剥敛财的做法,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

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作工,虽然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10万钱,一年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恰好走到范蠡家,于是投奔范蠡,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名富户,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广播天下之后范蠡为了扩大生意,三次短缺资金,各富户均主动送钱上门,帮助范蠡度过了危机,抓住了机会

短短几年时间,范蠡就成为齐国首富,家资巨万据说在齐国闹灾时,灾民听闻其乐善好施,千里之外都来投奔,领取施舍,被后人颂称为富行其德者"

消息传到齐国国君的耳中,齐王请范蠡进宫,拜其为相国为相期间,范蠡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之后,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奉范蠡为神明,朝野中也是颂德声一片就在此时,范蠡再次辞官:居官致卿相,治家达千金,这对于一介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致久受尊名,恐怕不祥"于是,范蠡挂印封金,尽散家财,分赠给好友与贫苦的百姓,随后带着妻儿飘然离开齐国

可以说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他清楚凡事物极必反,好事到了极致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与其等待势的反转,不如适时主动身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因为,一旦获得成功,人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很少能做到主动后退我们现在的企业家也很少有急流勇退者,似乎商道就是一条不许回头的路,而企业的发展有时需要的恰恰是回头与反思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反思是为了更加明智,就如范蠡的急流勇退,这不是道家的消极思想,而是行止于知的睿智凡事盛极必衰,在顶峰的时候主动退下来是为了有机会攀登其他的山峰,而不是重重的摔下来,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范蠡举家迁至齐国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双手之本,再次开创家业范蠡认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齐鲁,南通楚越,西达秦郑,北连晋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适合经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动下,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

大道自然,顺势而为

范蠡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从事早期的各国贸易,范蠡对经营贸易的理解是:越国盛产蚕桑齐国广耕锄秦国多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特产与需求,经商就是促成各国间的商品交流,互通有无,在使各国受益的同时,我们自然得利"同时,范蠡还经营农业养殖等,并且总结出了很多经营方略,其精髓特点为:顺应自然环境与趋势,预测事物发展规律,而后,借其力,驱其势

范蠡认为,天时决定农业,天时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他根据五行更替总结出了丰年与灾年出现的大概规律在一个农业社会,粮食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其它各类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那时的贸易也以农产品为主,顺应这种变化规律来进行贸易,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环节,获利自然丰厚

范蠡总结了按照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自然特点进行灵活差异的经营经营策略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他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 意思就是在发生水灾时做车的生意,在旱灾时做船的生意因为,当水灾时,大家多用船作为交通工具,这样必然导致船舶的稀缺,价格上涨,而没有用武之地的旱路交通工具车辆,则大量积压,价格便宜,这时乘便宜大量购入车辆,待水灾过去,车辆必然稀缺,价格就会上涨

在两千多年前,范蠡就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他提出论其有余与不足,便知贵贱",也就是发现市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据此调整下一步的经营策略他还发现价格涨落和自然规律是相同的,即商品的波动规律与幅度极限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到极点后就会下落,价格下跌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其所谓的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和现代经济学原理的论点完全一致

范蠡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一套购买与销售的原则与方法: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对待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在像收藏珠宝一样精心的把货物存贮起来等到该商品价格上涨之后,范蠡认为,应该 贵出如粪土",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将货物全部卖掉,不要期待价格会不断上涨,因为,价格的涨跌是要往复的

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深奥精妙,不过是一些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但是却非常有效,我们往往在华丽的技术与纷繁的诱惑中迷失了这些最基本的认知追涨杀跌,在简单的自然规律面前左冲右突,而清醒的人则抓住规律,轻松赚钱范蠡能在那个文明尚且不发达,更谈不上经济发达的农业社会时期就综合天时变化农业生产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不能不让我们叹服

天下己任,道义于肩

有一句话叫做无商不奸",虽然说法有些片面,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此采用各种手段:投机取巧哄抬物价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违背道德的手段而范蠡不仅做到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

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这和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的观点不谋而合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有同样的观点:天地不为自生,故能长生"

范蠡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从不急功近利,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还会降低,甚至赔钱救济灾民在那个历史时期,商品10%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因为,那时运输极其不方便,战乱匪寇导致经营风险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属于绝对的买方市场,而且,从当时的经济发达情况分析,那时还没出现利润率精确的计算方法,因此,范蠡赚取10%的利润应该是毛利率,而非净利润

这样低的利润率却能使范蠡迅速成为巨贾,主要是其交易数额巨大,其次,资金从不闲置,迅速周转,范蠡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因为其为人信誉好,为商磊落,更关键的是其商品价格比别人的要低很多能做到价格低于同行,不仅是降低利润率,更有赖于范蠡的经营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思路,在某种商品过剩,价格很便宜时大量购入,同时,抛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范蠡一生为避名利而三次迁徒,但名利反倒一直跟随他,这其中的辩证哲学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深思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盛赞范蠡: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

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范蠡真可谓是一个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后人尊名陶朱公

㈣ 范蠡只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一位大臣,为什么会被封财神

我们每家每户都会拜财神,但是大家知道财神是谁吗?当然财神到底是谁有很多种说法,一般来说我们拜的武财神是关羽,文财神是范蠡。那范蠡是怎么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一位大臣变成财神的呢?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范蠡这个人。

范蠡出生于春秋晚期,是楚国人,出生于今天的河南南阳,后来和文种在越王勾践下面做官,越王勾践大家很熟了啊,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吴。一开始范蠡和文种被没有受重用,勾践也因没有听范蠡之言而大败成了俘虏。后来勾践开始重用范蠡和文种,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包括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具体在这不多说了。总之,最后勾践听取范蠡的意见成功打败了夫差。然后这里要说一下,勾践给自己的好朋友文种写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开国君主可以一起打天下,而不能一起坐一下,可以同患难,不能同享福。让自己的好朋友文种和自己一起走。文种最后没有听勾践的最后被杀。而勾践泛舟五湖到了‘’陶‘’这个地方。(有一种说法是和西施一起) 。陶具考证是现在山东陶山,开始经商。

讲一个范蠡经商时候的故事,当时所有人都知道从a到b这个地方把马运过去可以赚钱,但是中间有土匪。只有一个商队土匪不会打结,因为交往的多了可能定期交钱之类的,这家商队是做丝绸生意的。于是范蠡找到这个商队免费给他们运货。丝绸不会打劫,马当然也不会了。于是范蠡狠狠的赚了一笔。当然具说范蠡发明了水缸。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就是范蠡说出来的。

后来因为范蠡经商赚了不少钱,而且有商业道德,救济宅民,胸怀苍生,就这样一步步成为了财神。顺便说一句,因为范蠡政治上成功,经商成功,做人成功,据说还得到了西施的青睐。因此连金庸,金大侠都敬佩不已,视为自己偶像。历史就是这样的有趣,道德高尚才能成为后人称道的根本。

㈤ 秤的发明者

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
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

㈥ 范蠡退隐从商的典故

商圣范蠡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商圣的只有三个人,而范蠡便是其中一个,本是著名的军事家,学富五车,知晓天文地理等,是为才子,为越王勾践所用,后功成身退,隐居于市,一边耕作荒田,一边白手经商,几度称为富甲一方的人物,且仗义疏财,深受好评。
范蠡在成功帮助勾践灭了吴国重振越国后,便向勾践辞官隐退,是一个非常有远见之人,而在那个时代“士”为首,“商”为末,范蠡从官场退出心甘情愿的沦为地位最低的商人。故其一生辉煌政绩,却因为弃官从商的事情使其不能与历史名人同入史册。
范蠡从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非常的别具一格,懂得占有先机,他认为在商场上要非常有眼力见方能获得商机,也因为如此,范蠡在隐居的近二十载岁月中,曾三次聚财千金乃至万金,成为富甲一方。而范蠡是位仁德之人,他将所得之财均散尽以支助他人,钱财犹如身外物,对范蠡来说可得之也可散尽,甚是自在。
范蠡还是我国民间四大财神之一,是为“文财神”,他在商业领域上的作为更是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商业流通,他不仅有深邃的经济思想还发明了秤的度量单位,特别注重消费者的感受,会结合其特点进行售卖。范蠡不仅涉猎农业,鼓励耕种,还对养鱼业有深刻的见解,因此范蠡还有“陶朱公”之称。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
⑴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据时而动,得失均衡。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论述很有现代价值。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⑵“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
南阳淅川范蠡祠内商圣苑
得清楚。
⑶抓住现时得时无怠,因为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其三是从时而追。处于这种境况要讲究一个快字,指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
⑷销售理论,贵出贱取。贵出如粪土,当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要果断出手。贵上极则反贱。贱取如珠玉,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贱下极则反贵。
⑸三八价格,农末俱利。范蠡以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获利。
⑹积着理论。“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
⑺薄利多销。范蠡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轶事典故》
范蠡归隐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
南阳商圣范蠡画像
(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啊!而鸟尽弓藏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成语,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后代诸多名臣都以此为警戒。
兴越灭吴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导致吴王阖闾阵亡,从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无锡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11]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泛舟西湖
勾践灭了吴国,在大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功劳很大的范蠡,
胭脂湖
悄悄地带了西施,偷偷出齐门,坐上早就等在那里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过护城河,转了一个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们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见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期间文种被杀,范蠡为了保住性命曾三迁他地,但是由于西施非常喜爱五湖风光,最后二人还是定居西湖。
三迁定陶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㈦ 枰是那个朝代发明的。

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

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

㈧ 称重的称最早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其实物证据(石块砝码)发现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文明遗址(约2400-1800 B.C.),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古埃及人在同时代(约1878B.C.)的记载中也有提及,但至今没有发现实物。
在中国,秤的出现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

发明传说
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

㈨ 范蠡的经济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在春秋时期,范蠡的老师计然就对“低吸高抛”有过经典论述: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计然是范蠡的老师,名叫辛文子,是晋国逃亡公子的后代,是一个大经济学家,也是一个技术精湛的“相者”。范蠡将老师的经商经典融会贯通,著有《计然篇》,在《国语·越语下》中均有记载,但皆已流失。
范蠡用计然传授的方法,到山东定陶去经商,因为他认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与四方的诸侯国四通八达,货物交易起来十分便利。范蠡的方法是治理产业,但是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是苛求他人。他认为善于经营致富的关键是:能够任用贤人,懂得把握时机。在19年的时间里,范蠡三次赚了千金之财,两次都散给了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到了晚年,范蠡精力衰竭,把产业委托给了子孙,变成了家族式的企业。子孙们继承了他的产业,继续滚雪球式的发展,终于有了家财巨万。
范蠡具有深邃的经济思想:他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他的经济思想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范蠡认为,越国善蚕桑,齐国善耕锄,秦国善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长处,经商就是促成各国的交流。在重农轻商的传统社会中,这样的见解难能可贵。他在经济上主张“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得时不成,反受其殃” 等观点,强调人们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运用和把握客观规律,应用于经济现象的变化。范蠡运用这一经济思想治理越国,达到了民富国强,雪了国耻。在功成身退之后又用他的经济思想从事经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业巨富,史称陶朱公,“陶朱”便成为巨富的代名词。范蠡成为后世商人供奉的偶像,谓之“商圣”。
相传范蠡还是十六两老秤的发明者。据说当时为了设置秤的度量衡单位,范蠡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禄寿三星,组成了十六两秤的“秤星”,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这种十六两秤,一用就是两千多年。在汉族民间,范蠡被尊为财神。南方很多百姓家里敬财神,都是一文一武,武财神是赵公明,文财神就是范蠡。
作为商人, 范蠡还是我国重视消费者的第一人。他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为消费者谋”。汉族民间流传,范蠡离开勾践,携西施,隐居吴县,从事手工业制作。把乡人不买的竹子,以极低的价格收购,长的制作战塔竹,短的制作成竹扫帚。别人不买的芦苇以极低的价格收购,长的编成芦苇席,短的编成芦花扫帚。买别人不要的树垛,粗的制成贴板,细的制成棒杆。范蠡和西施将货物用船运到东桥售卖。有一位身穿粗布衣的嫂子一定要买一把好看的芦花扫帚,范蠡反尔不卖,众人不解,范蠡说:“这位嫂子家境贫寒,家地面潮湿,不适合用芦花扫帚。”有一位小孩买贴板,付钱之后转身就跑,范蠡叫住小孩,众人不解,范蠡说:“因为人多,为防止小孩迷失,叫住小孩。”并将多余的钱退给小孩。有一位老头买扫帚,范蠡收钱后,并不给帚,众人不解,范蠡说:“人多拥挤,老头体弱行动不便 ,故而收钱不与。”直到人散,才将最后一把扫帚给老人。
范蠡是水产渔业的祖师爷, 公元前473年春秋战国时代,范蠡在蠡墅隐居时,所著《养鱼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 距今有24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我国第一部农业网络全书,成书于公元六世纪三、四十年代,,比《养鱼经》晚了200多年,其中就摘录了《养鱼经》的内容。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考证,根据古籍文献记载,得出两条重要论断:一是“中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远在殷商时代即开始了养鱼。”二是范蠡《养鱼经》“是2400年前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门文献, 也是养鱼的始祖,对世界养殖学史来说是有重要价值的文献。” 在这部书中,对养殖对象、建造鱼池工程、密养轮捕、良种选留及产子孵化等方面均有论述。 范蠡的《养鱼经》不论对我国历史上的养鱼业、水产养殖学或欧洲养鲤事业的发展,均起了相当的作用; 而且即使是今天,它对我国的渔业生产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