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乙肝疫苗
1. 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乙肝疫苗大多为基因工程疫苗,其有效成分是一种叫做乙肝表面抗原的蛋白质(S蛋白,对
(1)在基因工程技术中,S基因属于目的基因.
(2)在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过程中,要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S基因和运载体,并用DNA连接酶使之结合.由于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均具有相同黏性末端,因此这里的DNA片段两两结合的产物有目的基因自身连接、运载体自身连接和重组质粒3种.
(3)在对工程细胞进行动物细胞过程中,培养基中通常需要加入动物血清等天然成分.细胞在生长过程中有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现象,需要定期使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使细胞分散,以便于分瓶继续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定期收集培养液,分离纯化即可得到所需产品.
(4)由于哺乳动物细胞娇嫩挑剔,培养较难,成本较高,近些年科学家们又发明了从饲养的转基因动物分泌的乳汁中提取所需产品.在“乳腺生物发生器”的技术中,构建表达载体时需要将S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一般动物细胞工程利用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可以通过显微注射法将表达载体导入受精卵.
故答案为:
(1)目的基因
(2)同一种限制酶 DNA连接酶 3
(3)动物血清 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4)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显微注射 受精卵
2. 请问目前中国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制到达了什么程度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七 --------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获重大进展 我国第三军医大学研制的“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顺利完成Ⅰ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在开展Ⅱ期临床研究。这是第一个进行临床试验的模拟抗原疫苗。“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属于国家Ⅰ类新生物制品,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复旦大学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开发的“乙克”疫苗正准备启动Ⅲ期临床试验
3. 中国发明艾滋病疫苗的材料
艾滋病疫苗,来即艾滋病病自毒(HIV)疫苗,aware它注射了便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防止艾滋病(类似乙肝疫苗的原理)此疫苗在老鼠身上试验成功,但在人体身上试验失败,造成20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疫苗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工具。HIV(艾滋病病毒)JD为逆转录病毒,而逆转录酶缺乏校正修复功能,因而HIV的变异频率非常高,每一轮复制都会引入约10个碱基的错误。高的变异频率使世界不同地区甚至同一感染个体不同时期HIV的基因组都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了从基因角度研制疫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现在检测的技术很成熟了,但疫苗还是要等的。
4. 乙肝疫苗是谁发明的
美国的 克鲁格慢
5. 人们发明的疫苗即针对预防的疾病有什么
麻疹疫苗注射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第一次接种应在婴儿满8个月,到2岁、7岁、12岁时再进行复种。
6. 打乙肝疫苗可以导致乙肝吗
以前的疫菌是将菌(病)株培养后杀死做成灭活疫苗,此类苗安全、易保管,缺点是注射量大、反应大、产生的抗体维持时间短、效果差。
后来又发明了减毒活疫苗,因能模拟传染方式,注射量小、反应低、产生的抗体维持时间短、效果好,缺点是保管和运输难。注射有一定的禁忌症。
目前大多用的疫苗是精制苗,去掉了付反应成份,保留了有效成份,效果更高、反应更小、更安全。
而乙肝苗是基因重组苗,通过基因组合,只保留了有效成分,运用了乙肝基因某片断,所以是绝对安全的。不会引发乙肝。
7. 日本援助中国什么疫苗
疫苗事件爆发的这几天,大家的朋友圈流传起了这样一条内容:
如果因为这些事件导致疫苗的恐慌,
而拒绝一切接种的话,
那受伤的必然是所有人。
数十年来,在疫苗研制的路上,
医学先辈为了我们的健康付出了艰辛,
我们更不能因噎废食!
望采纳谢谢
8. 世界卫生组织有发明艾滋病毒疫苗了吗
你好,艾滋病疫苗来,即源艾滋病病毒(HIV)疫苗,它注射了便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防止艾滋病(类似乙肝疫苗的原理)此疫苗在老鼠身上试验成功,但在人体身上试验失败,造成20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疫苗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工具。HIV(艾滋病病毒)为逆转录病毒,而逆转录酶缺乏校正修复功能,因而HIV的变异频率非常高,每一轮复制都会引入约10个碱基的错误。高的变异频率使世界不同地区甚至同一感染个体不同时期HIV的基因组都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了从基因角度研制疫苗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目前还没有艾滋病疫苗。祝你健康。
9. 医学上最伟大的发明——疫苗,mRNA疫苗会是未来的希望吗
疫苗是对很多病的一种阻断的有效方式,所以疫苗的发展是人类的一个伟大的贡献。
10. 乙肝疫苗的研制过程是什么
从此人类远离乙肝
——1982年乙肝疫苗的发明198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出高纯、高效的乙肝疫苗,经过几年努力,喜获成功。1988年,国家正式批准生产,效果良好,现在婴儿刚出生时只要注射乙肝疫苗,就不会感染乙型肝炎。
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不少小朋友已深有感触,从没懂事起,小胳膊小屁股上就没少挨针扎。爸爸妈妈总是边替孩子轻柔疼痛的部位边心疼地说:“不哭不哭,宝宝打过针后就不会生病了。”
但对那些有遗传性的传染疾病,是否也能用疫苗来预防呢?从198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成功研制出乙肝疫苗后,人们发现这正是一条有效预防的途径。尽管现在有近60%的成年人携带乙肝病毒,若是女性,她怀孕后就可能遗传给孩子。但现在婴儿刚出生时只要注射乙肝疫苗,就不会感染这种疾病。
据医学研究分析,幼儿期就患上乙肝,其成人后患肝癌或肝坏死的可能性极强。而正是乙肝疫苗的投入使用,才使这一高发疾病能在下一代身上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疫苗本身就是一种病毒,这种特殊的病毒对人体是否安全,一直为医学工作者所关注。早在1964年,医学家们就从澳大利亚居民的血清中发现了乙型肝炎抗原。1970年又从含乙型肝炎抗原的血清中发现了乙肝病毒。从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乙肝病毒是直径为42毫微米的球状体,由外壳和内核组成,抗原就是其外壳的成分。通常人们感染乙肝病毒除了母婴传播外,就是因接受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注射的针头被该病毒污染过,而通过肠胃传染的机会则相对其他类型的肝炎要少得多。
注射乙肝疫苗,就是使人在少量接触该病毒后,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当再次大量遇到乙肝病毒时,就会对之“排斥”,主动发起攻击。经检测,中国生产的乙肝疫苗无任何微生物污染,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应用传代细胞生产疫苗的要求。
除了中国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他国家也在研制乙肝病毒。1979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布罗肖特利用基因工程,将分离出的可表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DNA片段,插入到大肠杆菌的质粒中,使其不断繁殖并表现出来,从而得到大量的此种DNA基因组,为乙肝疫苗的研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1981年,美国医学科学家默克、夏皮和多尔米开始把研制的乙肝疫苗进行试验。美国食物和药物管理局肯定了这一成果。而在中国,由于乙肝病人为数众多,我国把研制乙肝疫苗作为一项医学研究重点项目,研制进程相对更快。198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制出乙肝疫苗。1985年12月,中国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作研制成功乙型肝炎血源疫苗。1988年12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和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作,把高纯度、高效、安全的乙肝疫苗成功地应用于人体。93.丰富多彩的虚拟空间
——1984年多媒体的发明1984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多媒体电脑,于是电脑不再是单一的文字与数字的处理工具,而成了丰富人们生活的“魔术师”。我们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展现在屏幕上的景象。
北京的一位小学生在新千年来临之际,通过电脑多媒体制作了一份“绘声绘色”的电子邮件发送给远在美国的表姐,教她学习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
本来制作像这样有声有色的作品,只有音像公司才能办到。而现在在家里就能完成这样一项把自己的声音和相关的图像录制在电脑里的复杂“工艺”,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啊。而使这一梦想成真的基础是“多媒体”。
第一台多媒体电脑诞生于1984年,是由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的。距今不过十多年时间,一个普通的中国孩子就能自如地掌握这一技术,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富有自己个性的作品。
那么多媒体与普通电脑有何区别呢?电脑刚诞生时,只能处理文字与数字信息,只能称是单媒体。而现在则可以用来绘画、播音、放影视片,甚至还能借助相关软件和扫描机把自己也栩栩如生地编入画面和剧情之中。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信号的媒介。它无意中已把家中的多种家电,如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游戏机融为一体。原本呆板的计算机如今“能说会道”,这大大增加了对孩子的吸引力。难怪在电视节目冲击孩子正常学习的时候,一些家庭选购电视机时,已会考虑改买多媒体电脑。因为目前许多教学软件借助多媒体,学生跟着学,互动性很强,比请家教更合算、更有趣。
多媒体电脑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机互动。就像文章开头所提及的小女孩,她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歌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为了让表姐理解词义,有兴趣学唱,她又动脑筋,画了许多家人相亲相聚的感人场面。最后她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发送给了远方的亲人。的确,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构成了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核心。
当然多媒体技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这么简单,其关键技术是数据的压缩和还原。能否高效及时地压缩视频和音频信号数据,是多媒体信息传递的首要问题;其次是多媒体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中的专用芯片和多媒体操作系统的改进与发展。
只要一张薄薄的光盘,读、听、说、写的虚拟空间便会展现在你的眼前。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多媒体以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占据了90年代的信息市场,21世纪的多媒体将带给我们一个更奇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