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圆谁发明的

圆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 2020-11-28 14:47:13

⑴ 谁发明地球是圆的

不光地球是圆的,宇宙中的大部分天体都是圆的。看见过荷叶上圆圆的水珠没有?液体物质在自身的引力下必然要收缩成球形,这就是宇宙间最基本的物理法则,只有收缩成球形才能达到这个物体内部的引力的平衡。换句话说,当这个物体内部引力平衡之后,必然会成为球形。因为球形是最完美、最稳定的。所谓的圆满就是这个意思。举例说,在微重力的空间站上,水流出来后就会自动收缩成球形的。地球在诞生初期也是炽热的液体星球,因此在自身的引力下就自然而然地收缩成了球形。甚至于当一个天体足够大,即便是固体物质组成的,它也会在自身的引力或重力下,逐渐坍缩成球状物体。所以,宇宙中的大型天体大多都是球状体的就是这个道理!
谢谢你的提问!

⑵ 圆的面积是谁发明的

圆的面积和圆面积公式都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客观现实存在着的自然规律。谁能掌握住这个自然规律,谁就能去发现“圆的周长和圆面积公式”不是发明。
对于圆的面积:因为πR²原本是圆外切正6x2ⁿ边形面积公式,必然大于圆面积。根据面积等积变形公理推出:如果圆面积是7a²,那么它的外切正方形面积就是9a²。
为此本人发现圆面积公式: s=7(d/3)²。
谁发现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有战胜自我、抵御木已成舟的π带来的压力、坚持不懈的追求真理、敢于向黑暗探索的积极性。

⑶ 圆的面积是谁发明的

圆的面积和圆的面积公式都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客观现实存在着的版自然规律。谁权能掌握住这个自然规律,谁就能去发现“圆的面积和圆的面积公式”不是发明。
因为πR²原本是圆外切正6x2ⁿ边形面积必然大于圆面积。根据面积等积变形公理推出:如果圆面积是7a²,那么它的外切正方形面积就是9a²。为此本人发现圆面积 s=7(d/3)².

⑷ 圆形是谁发现或发明的

问这个问题就像是问“文字是谁发现或谁发明的”一样,无从考证!我跟你打个读,没人能回答出确切的答案。太阳算是圆形的吗?那就是三叶虫发现的。

⑸ 圆是谁发明的

太极八卦图由太极图和八卦图组合而成。太极图是一幅圆形的图案,裹面画着头尾相交的两条阴阳鱼;八卦图是一个正8边形图案,每条边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符号。这8个符号就叫做“八卦”:
相传,太极八卦图是我国远古神话中的祖先伏羲发明的。那时候,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他就用这种〃连续的长划〃和〃间断的短划〃来表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后人曾编出歌诀来帮助记忆这8个符号:

干三连,坤六断,震仰孟,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大约公元前1000年时,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正被商王朝的末代帝王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伏羲画卦、文王演易,《周易》正是作于此时。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功

那么蔡元定从四川访得的三图是什么样子?或者说谢仲直的“易三图”是什么样子?今天已经看不到了,袁桷当时就没有说明。胡渭推测:“故首著之季通所得三图,一为先天太极图无疑矣。其二盖九宫图与五行生成图。”
明代初年赵撝谦(1351~1395)在《六书本义》中载有这张图,并说:“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之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时大多数人都相信这种说法,只有季彭山表示怀疑,他说:“朱子与蔡氏无书不讲明,岂有秘不与言之理?”(转引自明代杨时乔《周易全书》)。胡渭不仅赞同袁桷的说法,而且赞同朱震的说法,认为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三传至邵雍,邵雍的“先天古易者,悉本此图可知也。”断定此图出自陈抟,源自《参同契》。
我认为说阴阳鱼太极图源于《周易参同契》“水火匡廓图”或“三五至精图”,也是值得分析的。后两图传为五代彭晓为诠释《周易参同契》而画的图,而经查《正统道藏》,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并没有这两幅图,而只有一幅“明镜图”。(当然不能排除其他失传的版本中载有这两幅图。)退一步说即使彭晓作过这两幅图甚至哪怕《参同契》中就有这两幅图,也不能断定它就是太极图的源头,其道理同上述一样,从这两幅图的图形上看不出可以推衍出太极图的痕迹,但却有思想渊源关系。《参同契》首章说:“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特别强调坎离,坎离为日月、日月为“易”。坎为阴中有阳,离为阳中有阴。“水火匡廓图”正是对坎(水)离(火)二卦的形象表示。这种阴阳相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流变的思想不正是太极图的基本思想吗?从袁桷等人所叙流传谱系看,太极图道教是很有关系的。武夷君白玉蟾是道教内丹派南宗第五祖,“蜀之隐者”可能就是蜀中道士。
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并不等同于图形上的渊源关系。看来要考察太极图源自于什么图是很困难的事。我们还是来考证一下最早的太极图是何人所作这个问题吧。
首先要给太极图的图形定一个标准(正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所以上述原始时代的图形统统被称作“太极图”),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内为阴阳鱼互纠图案、外为八卦或六十四卦环形图案。至于陈抟所传的“龙图”、“先天图”是不是这种图形,已无法考证。因而难以判断陈抟就是作此图的第一人。薛翁、蜀之隐者是否作此图,同样无考。检索现存文献资料,发现最早的一张太极图在南宋张行成的《翼玄》中。
张行成,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公元十二世纪,绍兴(113l~1137)进士,乾道二年(1166)向皇上进呈易学七书,其中《翼玄》即载有此图。
《翼玄》又作《翼元》,现存版本为两种,一是清乾隆李调元辑刊的《函海》本,一是1935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本排印本。
今人郭或先生在《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发表《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
图》,其理由有四点:(1)张行成的“太极观是具体的六爻卦,是形而下的。”“与后来朱熹、蔡元定以《先天图》环中之‘中间虚者’为太极的宇宙论是不同的”。(2)洪迈没有提及,朱熹也没有评论。(3)邵雍并不以浑天术言天。(4)《翼玄》是注释《太玄》的,“用以明三元符号系统《太玄》的书中,又怎能有此二元符号系统的图呢?”我认为这几点意见很值得商榷。
第一,无论是“形而上”太极观还是“形而下”太极观,与阴阳鱼太极图都没有直接关系,郭氏说:张行成“既不以先天图中间虚处为太极,就不会有此《易先天图——浑天象》之图”。真不知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阴阳鱼太极图中间并不是虚处,而恰恰是实处(由黑白两色交互构成),如按郭氏的说法,恰是“形而下”,由“形而下”的太极观演变出“形而下”的图形不是更自然、合理吗?(当然并非如此简单,下文将具体分析)倒是“中间为虚处”的所谓“形而上”太极观只能派生出空心圆太极图,而难以派生出“阴阳鱼交互”这种“形而下”
太极图。
第二,说掌管国史图书的洪迈如果见到阴阳鱼太极图就不会以黑白半圆表示两仪(“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这种推测是没有说服力的。无论洪迈是否看见阴阳鱼图,都没有理由强迫他不许采用黑白半圆太极图,他可以不喜欢阴阳鱼图而更偏爱黑白半圆图。事实上,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偏爱黑白半圆太极图的,因为它简单明快地表示了太极生两仪之理(这一点并不亚于阴阳鱼图)。如朱熹评论:“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此说极好!《易》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样。”(《朱子语类》卷六十五)“图左一边属阳,右一边属阴”。(同上)再说朱夫子无论怎样“博学多识”,也可能有未见到的东
西。以此作为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而事实上绍熙四年(1193年)朱熹托蔡元定入蜀寻找易图,蔡从蜀之隐者手中求得三图后,可能给朱熹看过,因为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给蔡季通的信中说:“前日所说磨崖刻河、洛、先天诸图,适见甘君说阁皂山中新营精舍处,有石如削,似可镌刻,亦告以一本付之。‘先天’须刻卦印印之,乃佳。……三图须作篆,乃有古意,便当遣人送伯谟处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书》六十、六十一)这里说的“先天”图很可能就是这张“先天太极图”(外套六十四卦的阴阳鱼图)。可是到了次年(庆元三年,1197年)刻在阁皂山的图都只有“河图”、“洛书”两幅。为什么最终没把“先天图”刻上去呢?我看可能有两
个原因:一是磨岩镌刻比较困难,因为此图外套六十四卦(这一点可以肯定,至于里面是“阴阳鱼”图还是六十四卦方图已不可考),要把这些复杂的卦爻刻上去是较困难的,所以朱熹设想“刻卦印印之”。二是与河、洛二图比较并不重要。根据胡渭的推测,此图“出希夷,源自伯阳,不若根柢大传五十有五之数为得其正耳。”可见这张图不如河、洛来得正宗。胡渭这句话是解释蔡季通“秘而不传”的原因的,而实际是蔡季通、朱熹都觉得没那么重要,加上镌刻又困难,所以就弃而不刻了。对此,束景南先生认为;所以只刻二图,是因为八分的“河图”与九宫的“洛书”本已包含了这张图,三图本为一图。(《中华太极图与太极文化》
第20页)这种说法是可疑的,因为以阴阳鱼为底的河图、洛书是否存在本身就不能确定,怎么能说“三图本为一图”呢?
真正重视这张图并从中悟出“妙”道的除张行成本人外,就算是赵撝谦了,他说:“尝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自然之妙。”这个“妙”字是赵氏反复把玩(“熟玩”)之后才悟出来的,可见前人并没有这样去把玩,没有领悟个中妙处,当然也就不予重视了。因而不能以洪迈、朱熹没有评论过阴阳鱼图就否定张行成传过或作过此图。

⑹ 圆规是谁发明的啊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抄西元一袭七三六年元月十九日生於苏格尔西南部之格陵诺克港,一八一九年八月二十五日逝於伯明罕,享年八十有三。瓦特天资聪颖,记忆特强,尤具语言、音乐与化学天赋。幼承母教,后入文法学校,习拉丁文、希腊文及数学;然奠定其发明根基者,当为乃父之工厂,瓦氏自该处习得制具本事。年十七,瓦氏立志制作数学用具,首至格拉斯哥,旋赴伦敦,受名师指教;一七五七年再返格拉斯哥,制作四分仪、圆规、天秤等数理用具。一七六五年,因鉴於纽柯门式(Nen Comen)蒸汽机甚耗蒸汽,遂发明分离式冷凝器安置蒸汽机上,以救其弊。瓦氏除对蒸汽机大加改善外,另有不少其他新的发明与发现。瓦氏为伦敦与爱丁堡皇家学会之成员,并为法国科学学院外籍会员。一八○六年,格拉斯哥大学授之法学博士学位,稍后,瓦氏自谦,婉拒受封男爵头衔。综观瓦氏一生,追求科学新知,发明蒸汽机,将热能有效转化为机械能。其举世闻名之发明,乃科学与工学成功之结合,对「工业革命」有永恒不朽之实质贡献。(中国文化大学西洋文学研究所)

⑺ 切圆法是谁发明的

说的应该是“割圆术”吧?
如果是,则它是由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

⑻ 圆是由谁发明的

古代车轮 通常轮子被视做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发明,以至我们经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并论。实际上,人类驯服火的历史超过150万年,而开始使用轮子只有区区六千载光阴。 轮子的诞生地 在掌握锋利而坚固的工具以前,人类是不可能拥有轮式车辆的。...

⑼ 汤圆是谁发明的.

元宵节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一说,汉武帝时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元宵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感动了东方朔;东方朔就编了一个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事,让汉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同时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 个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了宫,并顺利地与父母姊妹团圆,从此汤圆就又被称为元宵。 另一说,唐王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不断有外敌侵扰,于是派大将军郭子仪出征;郭子仪打了胜仗回师时,已过了春节这个年;李世民决定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为郭子仪补过一个小年,还要用一种新鲜的食物款待郭子仪;皇宫里的御厨都犯了难,最后才想出了做一种把米磨成面再包馅的食物;李世民和郭子仪、魏徵等大臣吃了这种食物都说好,问叫什么名字;御厨灵机一动说就叫“白面团”,魏徵说:“这些白面团圆溜溜的,象征着天下一统、人民团圆,就叫唐圆吧!”李世民听了大喜,传令天下这一天都吃唐圆;老百姓说叉了音,就变成了汤圆;正月十五本是道教的上元节,从此又改叫元宵节了。 据网友北强介绍,民间相传楚昭王正月十五乘船过长江,见江面上漂浮着一些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随向孔子请教,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其实,上述说法恰恰表明元宵的来历,很早就已经被人们忘掉了。记不得哪年,笔者读到苏轼的《浣溪沙》“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当时忽然产生一个念头,这煮蚕茧的形象与味道,实在与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实上,中国人最早发明养蚕、抽丝、织作丝绸面料的技术,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并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例如,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的故事,马头娘的蚕马故事,《山海经》还记有“呕丝之野”的内容。在很早的时代,每年开始养蚕之前,都要由正宫娘娘(国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蚕神的仪式(皇帝则主持开耕仪式,符合男耕女织)。一般来说,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动要模拟再现有关的场景。因此,笔者推测,祭祀蚕神的场景之一,就是模拟煮蚕茧的形象,以预祝当年的蚕业丰收。那么,用什么来象征蚕茧呢?估计曾用过许多种食物,不过最后流传下来的乃是元宵或汤圆(可能是它们特别耐煮的缘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征蚕茧丝,里面的红褐色的馅代表蚕蛹,应当说是维妙维肖。 有趣的是,《易经》的剥卦,笔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与游戏》一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释为“养蚕的行为和注意事项”(易经实际上是一部行为知识规范手册)。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养蚕的蚕床,“剥”即剥茧抽丝;六五爻的“贯鱼以宫人宠”,表明女人是养蚕的主角;上九爻的“硕果不食”云云,即是指吃蚕蛹(当然也可能指吃蚕蛹的替代品元宵了)。 历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种古老的食物或饰物,可能都是一个“文化集成”品,信否? 说明一:2001年元宵节的中午在读书论坛贴了一句“据我考证,元宵起源于古人煮蚕茧”,以示对元宵节的庆祝。下午原准备接着一部山海经童话故事的创作,不料看了一眼BBS,有海外网友符号先生要求快快写出有关的考证来。只好来一篇急就章,供网友欣赏,并共渡元宵佳节。 说明二:2002年的元宵节,将上述文字重新发布在网上BBS,有网友对此观点提出若干质疑。一是认为正月十五祭蚕神,时间早了些,这么冷的天,既没有桑叶,蚕宝宝也没有出世。其实,正月初一作为春节,表明产生这种习俗的那个时代,春天的到来要比今天早;而且祭祀蚕神的时间,有一些提前量也是可以理解的,它实际上有点类似养蚕生产的动员令,当然要提前发布了。 另一种观点则是从语源学角度分析问题,认为元宵是指元夜,即每年第一个月的月圆之夜,正如人们要把每年第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称之为元旦一样,因此与祭祀蚕神不沾边。这种观点的失误在于把时间的名称与食品的名称完全割裂开来,用时间的文化内涵取代了食品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古人用煮元宵来象征煮蚕茧,从而达成祭祀蚕神的作用,并不妨碍这一天可以是元夜(估计祭祀蚕神的时间最初并不固定,后来才选定元夜这一天,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容易掌握的时间)。 在笔者看来,上古时期人们很少离家外出打工,因此元宵的圆球形状最初并没有什么团圆的意思;至于用元宵来象征满月并煮了吃,更是后人的不伦不类观点强加在了古人身上。事实上,元宵这种食物,如果它真的有什么文化内涵的话,恐怕没有比象征着煮元宵祭蚕神更贴切的了。至于蚕神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则可以从黄帝正妃发明或改进养蚕技术得到证明,也可以从远古行为手册《易经》有养蚕知识介绍的剥卦得到证明。 解读易经,一种方法是从卦爻的结构形状、相互关系来解释,一种是从卦爻辞的占卜功能进行解释,还有一种是从卦爻辞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解释。我对易经的解读采取的是第三种角度,即认为易经是周初的行为规范手册。关于剥卦,关键是如何解释“床”,以及古人为什么要“剥床”。我的解释是这里的“床”是指蚕床,即蚕上架结茧的地方,剥床即从蚕床上剥离下蚕茧。由于蚕很容易生病,因此养蚕有许多禁忌,剥卦讲述的正是养蚕的禁忌,以及可能的后果。

⑽ 割圆术是谁发明的

我国古代数学经典《九章算术》在第一章“方田”章中写到“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这个公式。

为了证明这个公式,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撰写了《九章算术注》,在这一公式后面写了一篇1800余字的注记。这篇注记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割圆术”。

刘徽用“差幂”对割到192边形的数据进行再加工,通过简单的运算,竟可以得到3072多边形的高精度结果,附加的计算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一点是古代无穷小分割思想在数学中最精彩的体现。

刘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将无穷小分割引入数学证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中不朽的篇章。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