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史记创造了

史记创造了

发布时间: 2020-12-07 20:40:29

⑴ 司马迁创造《史记》的三个目标

我不敢说自来己说的是对的源,但楼上的绝对是错的,因为他说的是后人对《史记》历史地位的评价,而不是司马迁要达成的目标。
一、要写一部通史,因为之前的史书都是断代或者说是记录一个时期的历史,只有《史记》是记录了混沌初开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太史公自传》里有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话。
二、要一洗之前史书刻意为统治者歪曲事实歌功颂德的颓风。这点我们可以从《史记》记录历史的真实性上找到根据,《史记》中的史料一部分是文献,一部分是司马迁经过前后几次漫游探寻故老收集的。还有司马迁有着独一无二的史胆,敢在汉朝兴隆之际直言汉武帝的错失,又敢歌颂项羽的英雄气概,这不是每个史官都可以做到的。
三、是流传后世,请注意这里的流传不是献给朝廷,而是流传与民间。因为《史记》是一部私史,而非官方史书。在当时甚至是禁书,《太史公自传》里说道藏书的地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名都大邑,二是深山。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史记》流传的想法。
申明在先,只是我的观点,楼主如有答案大家可以探讨。

⑵ 纪传体是谁创造的

纪传体是由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编撰《史记》所创造的。司马迁(前回145~前90),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答韩城县)人。他38岁时继承父志,开始撰著《史记》,凡十七八载,加之删削改订,历时约20年。《史记》原称《太史公》,又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三国以后才有此名。

⑶ 史记是什么时期创造出来的

《史记》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所撰写的。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宏大的纪传体史书。

⑷ 13,《史记》一书从史学上看,有何发展创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请采纳

⑸ 司马迁的两项发明创造是什么

创造性的以“纪复传体”的方式写史制书。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 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纪传体是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的史书写作体裁。“本纪”的内容是记述帝王生平事件的,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面。“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纪传体史书,“列传”都是全书中篇幅最多的。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传放在最后面。 在“本纪”、“列传”之外,《史记》还有“表”、“书”、“世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列人物和事件。“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每一篇“书”,犹如一部专史。“世家”主要用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 纪传体,很有助于有条理地记载历史,是《史记》的伟大发明。当然,这种体例非常深刻地烙上了中国儒家的思想道德的烙印,“天地君亲师”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直接的体现就是帝王的特殊性。

⑹ 史记的创造性体现在哪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专第一部纪传体属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
2 二、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网络全书式的通史

3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

⑺ 史记等古籍记载,战国魏文侯时什么创建引漳十二堰

《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侯时邺(治今临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

引漳十二渠又被称为西门渠,位于魏国邺地也就是现如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附近。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而富庶起来。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从此改名天井堰。

(7)史记创造了扩展阅读: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後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十二渠经绝驰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後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⑻ 《史记》由哪几部分组成它的编写创造什么史书体系对后来的史书编写有何影响

⑼ 司马迁是怎样创作史记的

司马迁的爸爸叫司马谈,是朝廷中的太史令,负责记载皇帝日常言语,观星辰做历法。回司马谈对历史很感答兴趣,他最喜欢在藏书丰富的皇家图书馆中查阅历代史书,很想自己动笔写一部大史书,上接孔子的《春秋》。
司马迁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又跟随父亲广泛社交,可谓学着各方面的学问.二十岁时,开始全国旅游,到处寻访名胜古迹,参阅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游历归来时,已经四十岁。此时司马谈病死,死时书却为成.司马迁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可以博览图书馆中的藏书,同时开始收集父亲的材料,立志要将父亲的史书完成。
书还没有写完,司马迁遭逢“李陵之变”,得罪汉武帝,被判死刑.司马迁无钱自赎,于是自。作宦官,只求不死,完成史书。司马迁忍辱负重,年复一年,终于将书写完,命名《史记》。这些内容,都记在《史记》里的最后一卷里。

⑽ 《后汉书》在编纂上有哪些创新

《后汉书》在编纂上有几点很有创造性:

1.《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体制,基本上按照已有的传目去叙事和写人,但又不完全囿于旧有的模式,而是针对东汉一代特有的社会风尚和特点,适时制宜地创设一些新的传目去反映。

2.立传以类相从,叙事繁简得宜。《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立类传的做法,但在某些方面又有做发展。《后汉书》中的类传,一般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或按人品一样,或按事迹相近,或按性质相类等原则来归类立传,使得某个历史事件或某类人物得到集中的反映。《后汉书》的类传中,传主是各有独立的传记的,与整个类传联系起来看,可表现出其一般性;而各人的事迹又表现出其个别性。

3.注重史评,特崇论赞。论赞是《后 汉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中占有相 当多的篇幅。在每篇纪或传之后的论,主要是针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而作评论,或者是作者对于历史、社会、政治的见解。赞放在每篇纪传的最后面,是四字为句的韵语,作为史学评论的一种特殊的形式,用来品评人物,或补充正文与前论映辉。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的宗旨。书中的《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载王符《潜夫论》5篇,仲长统《昌言》3篇,都是探讨东汉为政得失的名作。他在传末写了一篇长约600字的总结,对其言论进行具体分析。范晔重视东汉的对外关系,特别是很注意当时的海上交通问题。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这是中西关系的一件大事,丝绸之路在此时重新出现兴盛之势。《西域传》中大笔描述了当时情况说:“立屯田于膏腴之野”,“邮置于要塞之路”,好一派繁荣的景象。此外,范晔在《西域传》中叙述了大秦社会的富裕繁荣,并认为这是与其民主政治分不开的,大秦国王按时治理国事,“国无常人,皆简立贤者,国有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而“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很明显,范晔这是作中西对比,以史为鉴,针砭当时封建君主专制之失,也表达了他对大秦民主政治制度的向往。《后汉书》的文字优美流畅、热情奔放,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成就。书中的论赞是范晔用力最多之处,一般都具有精湛思想理论、深刻历史见解与高超文字技巧相结合的特点。他特别欣赏自己在史论之后所加的赞语:“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因此称之。”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